传统文化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推进文化古典籍的整理出版、新视角挖掘传统文化精华3个方面展开.其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通过基础性教育普及、以多样艺术形式表达、与人民生活实践结合等方式,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最后,优化传播交流方式,借助多种载体宣传,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遗产;传播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076-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关键的一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融合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的关键节点上,在文化建设中起基础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

一、挖掘优秀统文化的内在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延续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至关重要.指出,中国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选择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时展的要求,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在挖掘过程中可以按照先整理、再开发、后创新的的步骤进行.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文化遗产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具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最为精华部分的遗产作为“第一手资料”却需要保存其原有形态,不能更改重组.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主要是通过一些直观可视的文物古迹、文本、行为礼仪,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古迹蕴涵极大的信息量,它们的发掘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和震撼性.有助于梳理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补充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文本是记载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量大、易保存的特点.对于一些文化名城、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物质遗产的保护中,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尽可能做到按照原材原构“修旧如旧”,降低保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绿色保护,另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精准分析和维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发展产生冲突.文化遗产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处理好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加大对古城、古桥、带有地域特色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把城市的工具功能进一步向价值功能深化转进.加强立法方面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法制方面的一个保障.各个地区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文化遗产法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推进文化古典的整理出版

文化古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整理、阅读、研究文化古籍,挖掘其中具有价值的部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古人的智慧精神在当代延续发挥,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2017年8月7日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的通知.提出要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是保护珍贵古籍的有效方法,古籍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网络数据库建设也为传统典籍的研究利用提供了便利.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谱牒库等数据库更加高效、便利地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源.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是对传统文化挖掘的关键一步.流传至今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因此,要优中选优,精选在历史上贡献大、影响远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整理.

(三)从新视角挖掘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但是由于研究主体、研究侧重点、研究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能给人们呈现的并非只有一种印象价值.例如,一座古建筑,建筑学家眼中,它是精巧的建构;历史学家眼中,它是一段历史记忆;文学家眼中,它是一座文学宝库.由于不同时期条件的限制,对于传统文化挖掘的程度和视角也会有所不同.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为观众呈现了司马懿的传奇人生.在历史书籍中,“拥刘反曹”是主调,而司马懿也多是以反面的阴谋家形象出现.但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却从新的视角出发,从司马懿的人物性格、家庭、亲情这些角度来展开呈现人物形象,打破观众的对《三国演义》的既定认识.通过对司马懿生平的演绎,更折射出了现代职场文化,现代职场里交织的忠诚、背叛、善良、丑恶等.如果仅仅为了传承文化而传承,那便显得苍白乏味,文化的传承必将是一个核心保留,随变随新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加广泛的挖掘解读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

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采用适当的呈现形式,也就是要注意传播手段问题.人民贯穿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全过程,传播主体是人、传播内容是由人创造的、传播目的是服务于人.因此,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中华民族中基本的文化基因要与现代文化和社会更好地适应、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呈现,便于人们更好地接受[2].

(一)通过国民教育普及

传统文化最基础的作用就以文化人.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就要求我们从国民教育入手,重视并加强传统文化在基础性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在主阵地学校教育中,增大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所占比重.针对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中,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专题,并将原课标中标注的“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到了原来的5倍.教育部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这一改动,表明了对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重视程度的加强.同时,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多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课余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中的“孝”“善”“诚”“礼”等精华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来向孩子教授.通过与孩子“共读经典”来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社会教育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增加学生的了解学习兴趣.承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功能的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可以通过创新展现形式,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真正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多样艺术形式表达

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要求,在内容发展了的同时,必须有新的形式与之相适应,为新内容服务.传统文化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要选择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传播.多种多样的艺术,既便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其中,又容易被人们喜爱接受.央视一套推出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和诗以歌”,以古词配新曲的新形式传承古典诗词文化,以全新艺术表达形式回应时代邀约,汇聚传承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传统文化的盛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通过对全国各地博物馆中挑选出的代表性文物的展示,讲述文物自身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大国的重器.一些地方还举办了民俗摄影大赛,运用摄影这种便捷形象的手段,更加生动客观地记录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把散落在民间和渗透在百姓生活中的实态记录下来,为人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传统文化提供材料.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特点,用人民群众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三)与人民生活实践相结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抽象概念存在的传统文化是传承历史的一种形式,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活”的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决不可将其补充整理后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其渗透到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传统文化中讲求人伦孝道,现代的中国人仍然重视孝,逢年过节,看望父母;空闲之余,与父母沟通交流;运用互联网的便利,在网上为父母购物等等.孝并不是一纸空文,只有将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价值意义.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是关键.“扶不扶”问题屡见不鲜,这是考验人性道德的试金石.若都能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对待他人,用“仁爱”之心扶起跌倒的人,拉一把需要帮助的人,声援需要鼓励的人,社会会更加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可也附带产生了一系列诚信利义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诚信、“重义轻利”,孟子“舍生取义”对当今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诚信、重利轻义的现象有极大的借鉴教育作用.传统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现实生活就是滋养它生长的沃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一定要将其与人们的实践生活相结合.

三、优化传播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发展走封闭保守的道路是没有前途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在自身转化的同时不断扩大传播,通过多种载体以更加高效、便利的方式呈现出来.总书记指出,对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要积极学习,通过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成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4].因此,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会通.

(一)借助多种载体宣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再是旧格局下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网络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信息选择主体、内容创造主体、传播发布主体”[5].因此,在传播和推介传统文化时,要运用多种载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国内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在大学生中间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解读、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公益广告是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公益广告这种载体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城区主干道、背街小巷、商场楼宇、市场社区,它可以无处不在.构思巧妙、主题多样、形式新颖的公益广告十分吸引眼球.可以在地铁站、公交站、社区广场多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将传统文化的滋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目及之处都是公益广告,随时随地感受正能量,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当今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融入世界,才能走向未来、走向繁荣.历史证明,自我封闭的文化只会止步不前,落后于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合作,进而更加充分完整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6].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例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放、冒险等因素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闭、保守因素产生了极大冲击,并与我国传统商业发展中道义、诚信相结合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文化、契约文化.“中华文化万里行”2018首届全球传统文化春节联欢晚会,于春节期间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播出,把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展现给世界人民.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就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力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项持久重要的任务,总书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本文在坚持此方针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总结: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优化传播交流方式.“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项全民任务,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3〕〔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161.

〔4〕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2.

〔5〕庞井君.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视听转型[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13,(05).

(责任编辑孙国军)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