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人称类论文范例 和他和背后的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流变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第三人称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他和背后的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流变

张 硕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探寻,对“他”“她”以及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流变的过程,讨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存在的些许缺陷.随着新兴代词的出现,弥补这些缺陷的关键是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关键词: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 他 她 伊 TA

一、引言

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相对于语音、语法,词汇的变化最为迅速,汉语人称代词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常用的人称代词在交际过程中一直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变化发展比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的发展更具曲折性.

汉语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是“他、她”,还有近来出现的TA,有些学者还提出一些新的第三人称代词.本文探寻“他”与“她”的变化过程、两者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他”的出现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主要的意义不是指人,而是指“三身”:自称、对称、他称,第三人称代词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词.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是一个不完备的系统,王力(1984)认为,“上古时代的中国语里第一第二人称的主格代词虽然常见,第三人称的主格代词却是没有”,在古汉语中有的第三人称主语省略,有的复说一次.“彼、其、之”这三个词本来是指示代词,在非主格的位置出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1)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伯夷叔齐《论语·季氏》)

(2)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

古代汉语里“彼”“其”“之”这三个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它们在用法上都存在许多局限性.“彼”是偶然被借用为人称代词,保留有彼此比较之意;“其”更不能作纯粹的主语,它只是居于领格的位置,其意义是名词后面加联结词“之”字,类似于英语中的“her,its”等.

人称代词实在有简单明了的好处,为了语言的经济,人称代词的存在尤为必要.“因而汉魏以后从另外一个来源发展出一个他字来,成为近代汉语里的第三身代词,它的用法大致跟我和你平行,比起古代汉语里的情形方便多了.”(吕叔湘,1985)

关于“他”的研究,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他”最早出现于先秦;汉代的“他”还是无定的指示代词,义为“别的”;汉末“他”指称人的义项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他”即作指示代词“别的”,又以称人表示“别人”为常,出现两种意义并存的局面,“他”具有双重意义;唐代以后,“他”才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他”是现代汉语中运用极其广泛的代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现代汉语词典》,2012)

三、“他”背后的“她”

“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唐代就已存在,“她”作为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的功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她”的出现远远晚于“他”.在“她”出现之前,用“他”“伊”或者是“那个女人”来表示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是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成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呢?

“她”字古已有之,追溯“她”的渊源,最早被收录在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撰的字书《玉篇》里,《玉篇》载:“她,古文姐字.”也就是说,“她”是作为“姐”的异体字存在的.《说文解字》中记载“蜀人谓母曰姐”,“姐”跟现代汉语“姐妹”中的“姐”语义不同,“她”字的语义跟现代的人称代词是不同的.

“她”作为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的功能是刘半农先生提出来的.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锋的刘半农,以一个“她”字向封建旧文化和反动旧文人宣战,被鲁迅称为一场“大仗”.首先在书面上区分第三人称女性代词的是周作人,他翻译的小说《改革》最初在《新青年》发表时,使用了第三人称女性代词,不是“她”字,而是“他女”,在“他”字右下方注上一个小小的“女”字,引起了学界对第三人称阴性代词的关注.

1920年,刘半农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她”字问题》,对这个问题直接发表意见,深入地研究了“她”字问题.关注点一是汉语(国语)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是如其需要,我们能不能就用“她”?(易俊杰、刘半农,2005).这一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学界屡遭围攻.随即,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新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她”字首次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进入文学作品中,并被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谱成曲,广为传唱.

(一)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

“他”字在“五四”以前,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她”的出现要分化“他”的功能,对于这个问题,蔡元培和陈寅恪都曾表示反对,直接进行激烈争论的是署名“寒冰”的人.反对者认为“她”字的存在没有必要.刘半农批驳道:由于过去没有这个“她”字,因此前人做文章时,都要极力照顾前后文,使其在意义上不至于引起误会;并且“她”字在翻译文字中要用到的.因此,“她”的存在很有必要.

(二)我们能不能用“她”

关于第三人称阴性代词的写法问题,学界进行大讨论是从1919年2月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二号通信栏以《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为题开始的.主要是集中在“她”与“他女”,“她”与“那个女人”,“她”与“伊”之间的争论.

1.“她”与“他女”

“他女”字首次出现于周作人翻译的小说《改革》中,女字标注于“他”字的右下角.在选择第三人称代词时,此字也作为考察对象,讨论围绕着“他女”字和“她”字展开.钱玄同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周作人创造出来的怪字“究竟不甚好”(凌远征,1989),“他女”字形古怪,不符合汉字形体结构的规则,使人无法标注其读音,读“他”一个字音还是读“他女”两个字的音,成为下一个将要面对的问题,“他女”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2.“她”与“那个女人”

胡适首先提倡用“那个女人”来指称第三人称的女性,借鉴了日本在“彼”之后加上一个“女”的做法,用“彼女”表示第三人称阴性代词.此用法的一个很明显的缺陷是表述太繁琐,不如用“她”简明.

3.“她”与“伊”

除了上述两种意见,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别的写法,这些只是一提而过,主要的争论是在“她”与“伊”之间,在一定程度上,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选择,在这两个字之间角逐.

“伊”字是周作人接受了别人对他“杜撰”的怪字的批评以后,首先提出来的建议.钱玄同极支持他的意见,认为“伊”字不是创新字,易于被大众接受,易于印刷;“伊”字不必读古音;这些优点使得“伊”字略优于“她”字.当时很有影响的著名作家,大都在文学作品中选择使用“伊”字,而不是“她”字,如叶绍钧在1920年出版的《新潮》二卷五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伊和他》;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所收的1920年7月以后的作品,都是用的“伊”字.

在这样的趋势下,刘半农并没有人云亦云,他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伊”字和“他”字的声音不同,是“伊”的优势,但事实上,用“伊”字还是不如“她”的几点是:①口语中用“伊”字当第三位代词的,地域很小,难求普及;②“伊”字的形式,表现女性,没有“她”字直观明了;③“伊”字偏于文言,在白话文中不甚调匀.

在确定为第三人称代词时,为了区分“她”跟“他”的读音,“她”最初并不读“tā”.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在上世纪20年代初,由赵元任主持录制的《国语留声机片课本》中,“他、她”分别读作“tā、yī”.30年代初正式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也完全采用了这一读法,并将其规定为法定的标准音:“他”读“tā”,“她”读“yī”.

经过长期的讨论与语言使用的实践,“她”字战胜了“伊”字.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沿用“她”字的规定读音,而是赋予了“她”新的读音、新的意义,沿用至今.

四、“他”与“她”的缺陷

“他”在现代书面语里,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必要区分的情况下,“他”也可以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这种规定下,一方面“他”可指称性别不明的时候,用法上可男可女,抹杀了“他”与“她”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下,“他”占据了“她”的部分功能,从而缩小了“她”的使用范围,也使得一些学者提出没有必要使用“她”.

这些矛盾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弊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难题,教师需要耐心解释;在阅读中,读者需要仔细体会,作品中出现的“他”是指女性还是男性?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与“她”存在的缺陷将造成中外语言互译中的一些问题,也给学习汉语者造成困惑.

五、“第三者”的侵入

由于“他”与“她”具有缺陷,会造成书面语或口语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新兴的人称代词出现,分化“他”的义项.近年来,“TA”(亦可写作“Ta”或“ta”)作为一个单数第三人称代词频频出现,在用法上能够弥补“他”在表意上的缺陷,在不明确性别或有男有女的情况下使用,等于“他(她)”.如:

(3)婚姻内外,TA判若两人.(《姑苏晚报》2013年3月1日)

(4)众里寻ta千百度.(新华网 2013年2月14日)

除了“TA”的出现,也有些学者提出创造一些新字.比如:“”字,创造者根据造字法创造此字,“人”字头表示共同属性是“人”,“也”字底是“他”与“她”都包含的部分,是一个会意字,来表示对象是男性或女性.(钮维敢,2009)

这些“第三者”的侵入增加了人们的记识负担,但是也能更加明确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范围.“第三者”是被接受还是淘汰?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他”与“她”产生的缺陷会越来越被重视,第三人称代词也需要更加完善.怎样的改革方案将被接受,取决于学者们的进一步讨论和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

六、结语

本文探究了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流变,主要从“他”的出现,“他”背后的“她”,“他”与“她”产生的缺陷,“第三者”的侵入这四个部分入手,叙述了“他”到“她”再到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她”曲折的诞生之路.面对第三人称代词的缺陷,是接受新词还是采用其他策略,需要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语言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易俊杰,刘半农.与“她”[J].文史春秋,(3),2005.

[5]凌远征.“她”字的创造历史[J].语言教学与研究,(4),1989.

[6]钮维敢.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缺点及补正[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2009.

(张硕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

第三人称论文范文结:

关于第三人称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第三人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