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研究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这篇问题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

摘 要 近年,中小学校园欺凌作为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在各地屡有发生,但关于校园欺凌的处理措施却不够完善,引发社会热议.本文先分析校园欺凌在当今社会的概念界定以及多种表现形式,从社会心理学和法学角度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欺凌欺凌原因处理机制

StudyonBullying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

Wang Bo,RaoLiyun,Dan Menghui,HouJinxia,GuanCong Abstract Inrecentyears, schoolbullying inprimary andsec-ondaryschools,one ofthe mostimportantsocialproblems,has occurredfrequentlyinvariousplaces,butthe treatmentmeasures onbullyingoncampusarenot perfect,whichleadstoahotsocial discussion.Thisarticlefirstanalyzesthe concept ofcampusbul-lyingin today´ssociety,aswellasvariouormsofexpression. 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psychology andlaw,thispaperan-alyzesthecausesofbullying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andputorward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measures.

Keywords primary andsecondary schools;bullying oncampus; reasonorbullying;handling mechani

1 校园欺凌的一般理论

1.1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有助于清楚界分“校园欺凌”的含义,对以往的数据资料调取研究后,我们发现以下几点:第一,从 2002 年以来,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校园霸凌”的研究热度在总体上是持续增加的,这一现象表明目前整个社会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愈加高涨.第二,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文献早在 1989 年就已经出现了,而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直到 2002 年才出现,有关“校园霸凌” 的研究文献直到 2010 年才出现,这表明人类对此问题归类愈加科学.

狭义的“校园欺凌”应界定为: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都会让受欺凌者感到痛苦.本文适用狭义概念.

1.2 校园欺凌表现形式

1.2.1 言语欺凌

它是指以语言为工具来中伤他人的方式,欺凌者一般以辱骂、讽刺、嘲笑等手段进行欺凌.这种损害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其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肢体伤害更为严重.这种行为还通常会产生关系欺凌.

1.2.2 肢体欺凌

它是最容易辨认的一种形态,也是最常见的、最传统一种欺凌行为,这种方式具备直接性和外露化的特点.

1.2.3 性欺凌

它是指他人用与性有关的有害语言、行为对被害人实施的一种侵犯,也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种特别严重的欺凌行为.

1.2.4 反击型欺凌

它主要是指受欺凌者因持久性地受到欺凌而给予反击的行为.受欺凌者受到欺凌后,可能造成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若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形成欺凌者心理疾病.

2 校园欺凌产生原因

2.1 从社会心理角度

2.1.1 青少年自我感强烈

其一,青少年大多精力旺盛,情绪起伏不定,易以“自我”作为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核心,当其在日常规范中无法获得自我认同时,往往会寻求体制之外的方式,如欺凌,以达到心理平衡.其二,被外界力量强行破坏自我世界的青少年———弱势者,会出于对自我的本能保护,选择对自己适应现状最有益的行动,或忍受,或同流,或反抗.

2.1.2 家庭教养方式偏差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但在这最初的规范养成所内,父母有时缺少对解决问题的阐释与激励,以单一对错判断的方式对孩子面临的处境进行奖惩,以父母强权对其的“异端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忽视对青少年行为的理解与引导,使得规范的贯彻停留表层,不被青少年深入认同,形成其自控中空.

2.1.3 学校责任主体的缺位

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学业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平衡中,没有找到稳定落点.目前,校园欺凌事件解决的主体,更多依赖当事双方家庭的协调,学校并未成为问题解决的再一个主体,积极以相应对策配合家长,以避免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2.2 从法学角度分析

2.2.1 法律惩罚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法律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对未成年人的实施欺凌行为惩罚过于严厉,尽管一些欺凌者构成刑事犯罪,符合刑法处罚条件,但其年龄较小,尚未成熟有挽救的可能,使用刑法这一惩罚较重的措施,不利于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生的不可抹去的污点;二是非刑罚处罚性措施①过轻,形式化,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法律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严重校园欺凌行为,由于其未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未能得到刑罚处罚.

2.2.2 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够完善

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为 16 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而且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这八大类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而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则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人违法治安管理的不处罚;对已满 14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的行为人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以行政拘留处罚,由此看出我国法律在行为人责任年龄方面存在空缺.由于法律对其“年龄”的宽恕,纵容了其欺凌行为和犯罪行为.

3 构建校园欺凌防范体系

3.1 从社会心理角度

3.1.1 建立校园“应欺团队②”,进行心理干预

校园欺凌一旦发生,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处理机制以提高欺凌事件的解决效率.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校园欺凌的系列规章制度,规范解决流程,并组织学校德育,心理教师组成“应欺团队”,对轻中度欺凌行为,采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邀请家长一起参与针对校园欺凌开展的心理工作中,促使家长树立良好榜样,与未成年人共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3.1.2 以教育为中心,行为矫正为辅助

当欺凌行为性质的恶劣程度已非简单心理干预所能消解时,便需要实际的做法,对校园欺凌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其中,对于涉及赔偿的欺凌行为,可使一部分的赔偿金额由欺凌者自身通过劳动,或是参与某些有利于他人的活动获得相应积分而抵偿,所谓利他活动的评判由被助人自行定义.同时,获得积分为了避免欺凌者避责而假意构建,可要求提供相关影像记录,且告知被欺凌者相关监护人欺凌者活动的大致区域,或是设立监督岗哨,以便监督.而对于触碰刑法需负刑事责任的欺凌加害人,可引入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其进行监督、教育、帮扶和管理,以温和的方式增强教育矫正效果,而避免惩治的反效应.

3.2 从法学角度

3.2.1 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刑法处罚规定

我国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校园欺凌发生的实际状态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适当扩大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周岁的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类型.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使现实中由校园欺凌引发的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后果仅仅因为刑事责任年龄尚未达到而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使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行为人用八类追究刑事责任以外的其他方法实施的严重校园欺凌行为得不到刑事处罚,未在欺凌者心中树立警戒,纵容了其继续实施欺凌行为,同时也未使受欺凌者得到有效保护. 3.2.2 建立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量刑标准

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故意伤害他人必须达到“轻伤”以上后果才能按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是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伤害他人必须达到“重伤”以上才能按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实中,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已给受欺凌者造成了较大的身体伤害,但仅仅由于其受伤程度尚未达到“重伤”标准,而未能追究欺凌者的刑事责任.未成年人尚处于弱势,身体还在发育成长阶段.假如,受凌者达到“重伤”才追究欺凌者的刑事责任,法律则“保护”一部分欺凌者.因此我们应根据未成年人的自身身体状况建立一标准套刑事责任量刑标准. 3.2.3 加大民事赔偿数额并扩大赔偿范围

校园欺凌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由于欺凌者往往为未成年人,监护人应就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而在现实中,对于受害人的民事赔偿常常处于偏低的不利地位,赔偿方面仅就医疗费、营养费进行赔偿,且赔偿数额较低;其精神赔偿费通常极为有限,而校园欺凌对于未成年人最严重的伤害往往是心理和精神伤害.我们可视情况增加在此方面的赔偿数额,使受欺凌者的相关后续问题解决得到有效保障.

注释

①是指对免除刑罚处罚的犯罪人,给予刑罚以外的实体上的处罚,如训诫、责令赔偿损失等.

②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科学教育和心理疏导, 及时预防和减少欺凌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漫.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77-78.

[2]陈俊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6):46-48.

[3]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0-14.

[4]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6):106-112.

编辑 李金枝

问题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问题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