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嘉绒谚语看嘉绒藏族多元文化元素以米亚罗四土话为例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这篇多元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从嘉绒谚语看嘉绒藏族多元文化元素以米亚罗四土话为例

叶南 斯琦

[摘 要]嘉绒语是一种保留了古代藏语面貌的独特语言:复辅音极为丰富,复辅音可以在元音前也可在元音后(CCCVCCC),无书面语.嘉绒谚语以特定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族群的文化认同,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开始,嘉绒谚语的生存和传承环境逐渐丧失了土壤和空间,嘉绒谚语在年轻一代中也正处于这种状况.以笔者所调查的米亚罗为例,当地的青年人大部分人不会嘉绒话,这就意味着嘉绒话呈现出濒临消失的趋势.因此,用国际音标记录嘉绒谚语,研究嘉绒谚语的文化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嘉绒谚语;藏族;嘉绒语;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71-06

作者简介:叶南(1958-),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川成都610041斯琦(1993-),女,藏族,阿坝理县人,阿坝州住房公积金黑水县管理部.四川黑水623500“嘉绒”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族群概念.作为地域概念,“嘉绒”是“嘉莫察瓦绒”的缩写.“嘉莫”是山名,即“墨尔多山”,“察瓦”是“温暖炎热”之意,“绒”藏语中是“农区”的意思.“嘉绒”是以墨尔多山为中心,地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渡河流域地区的鲜水河、岷江流域少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农业地区[1].作为族群,“嘉绒”是生活在嘉绒地区的藏族.

嘉绒语是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藏族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嘉绒话北部和西部接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东邻羌语区,南部毗邻汉语[2].所以嘉绒藏族在文化信息上具有糅杂特征,如头帕、绣花鞋和腰带等服饰文化与羌族相似,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风俗和习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从文化上看,嘉绒语受以西藏为中心的藏文化和以成都为中心的汉文化双重辐射,文化具有多元性.

嘉绒语分为三种方言:东部方言以马尔康四土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西北部方言以草登话或日部话为代表;西部方言以二岗理话为代表[3].方言之间语音差异大,互不相通.嘉绒话无书面语,曾经通行于嘉绒地区的藏文现在鲜有人能书写,嘉绒话靠口耳相传.以笔者所调查的米亚罗为例,当地的青年人大部分不会嘉绒话,中年人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是涉及到谚语中深层次的引申义时,只有一些老年人能够听懂和解释.这就意味着嘉绒话随着年轻一代的自动放弃,呈现出濒临消失的趋势.人类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没有文字的语言,一切信息只能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这种语言,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所承载的全部文化信息.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丰的艺术语句.谚语用一定的文化元素反映语言社团对社会现象、人生经验、生产规律的智慧认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文化元素是组成一种文化的可以界定的最小单位[4],每一个文化丛都是由若干文化元素构成的.谚语用什么文化元素作为表达形态,完全取决于该语言社团所处的文化圈子.如日语有“花中数樱花,人中数武士”的谚语,“樱花”和“武士”是大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嘉绒谚语有(汉译:能飞上天,也少不了糌粑),“”和“糌粑”是嘉绒藏族的文化元素.羌族谚语有“一个石头都有四两油”,“石头”是羌族的文化元素.汉语有“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玉”和“筷子”是汉民族文化元素.

因此,谚语以特定的文化元素,反映丰富深刻的族群文化认同,呈现出语言单位的构式意义,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开始,谚语的生存和传承环境逐渐丧失了土壤和空间,嘉绒谚语在年轻一代中也正处于这种状况.

关于嘉绒文化的研究,角度很广,有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角度的研究,有从民俗民物、歌舞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从历史文献、宗教制度、地方志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但尚无从嘉绒谚语角度研究嘉绒文化元素的.因此记录嘉绒谚语并研究其文化信息是很有意义的.

四土话是指通行于梭磨、松岗、卓克基、党坝,即四土地区的嘉绒话.“四土”地区不少地方为藏、羌、汉杂居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多元文化.四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有着发达的农耕文化,同时土司制度十分完善,是嘉绒土司的最后标本.石碉建筑保留至今.四土话使用人口多.所以选取四土话谚语作为嘉绒谚语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嘉绒语是一种保留了古代藏语面貌的独特语言:复辅音极为丰富.在一个音节里,元音前面一次可以并列二至三个辅音作为复辅音声母,如“”(小的),“”(砍柴),元音后也可以并列二至三个辅音作为复辅音韵尾,如“”(房子)、“”(舀).这是现代藏语其他几个方言所没有的,今天的康巴方言、安多方言和拉萨方言复辅音声母或复辅音韵尾都已大大简化或脱落,唯独在嘉绒话中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藏语的读法[2].嘉绒话是辅音占优势的语言,辅音时值短,音质弱,特别是(舌根、清、擦音)可以跟很多辅音构成复辅音放在音节开头,更增加了辨听的难度,给田野调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在米亚罗进行了谚语的收集和注音工作,询访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操四土话的米亚罗嘉绒藏族群众,聆听他们的谚语发音,然后用国际音标将之记录下来,以期将嘉绒藏族的民间口头艺术语句用书面符号保存下来.

本次田野调查共收集到民间嘉绒谚语31条,它们用多元的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藏、羌、汉融合的文化信息.本文从嘉绒谚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元素两方面探讨嘉绒谚语的特点.一、嘉绒谚语的语言艺术1.嘉绒谚语句式结构简洁,紧凑,一个谚语多由一个或两个小句组成,每句三至十个音节不等,前后两个小句之间很少使用关联词语,靠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逻辑关系.如:

(条件关系)

译:不跑一百次腿,当不了一次官

(并列关系)

译:鸡吃的不一定都是粮食,人说的不一定都是真话

(并列关系)

译:柴堆上少不了柴屑,猪窝里少不了猪虱子

(对比关系)

译:亲戚要旧的,衣服要新的.

2.嘉绒谚语讲究声律,押韵灵活,使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传播.押韵灵活是嘉绒谚语在声律方面的一大特点:

押头韵,即每句话的第一个音节押韵,如:

(老鼠的诅咒于猫无用),和同韵;

押尾韵,即每句句末音节押韵,如:

(亲戚要旧的衣服要新的),和同韵.

押腰韵,即在前后两句中相同的位置押韵,如:

(野鹿已到房后,还在房前舂),和同韵.

对于复辅音极为丰富的嘉绒藏语来说,讲究声律和灵活的押韵极为重要,因为辅音发音时值短,音质弱,如果没有声律和灵活的押韵,就很难记诵和流传.二、嘉绒河谷地区藏、羌、汉杂居,嘉绒藏族谚语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1.嘉绒谚语的藏族文化元素

嘉绒藏人称自己说的话为“”(音译:葛若斯盖特),“”是当地藏人对自己的称呼,既包括来自牧区的藏人也包括嘉绒地区的藏人,“”是“话”.“”就是“藏人的话”[2].嘉绒人通过语言认同达到了民族认同:嘉绒藏族是西藏藏族的分支.米亚罗嘉绒谚语中的藏族文化元素就是最好的证明.

(1)嘉绒谚语的藏族饮食文化元素

嘉绒藏族和三大藏区同属高原气候区,在饮食习惯上也大同小异.米亚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气候常年偏冷,人们为了抵御寒冷,必须食用高热量的牛羊肉、牛奶、酥油茶、糌粑、青稞酒.嘉绒谚语常借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来比喻为人处世的道理:

(汉译:能飞上天,也少不了糌粑.比喻义:做人不要太高傲)

“”是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之意,“糌粑”是青稞磨成粉末与酥油、奶茶、奶渣、砂糖等混合制成的食物,是藏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这里用“”比喻伟大的人物,“糌粑”比喻平凡的生活.

(汉译:老人嘴里有酥油,烂罐子里装的是酒.比喻义:人不可貌相).

“酥油”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美味佳品,不仅用来冲酥油茶,拌炒面,还用融化的酥油炸酥油饼,除此之外还用酥油搽脸、搽头,佛事活动中点灯.“青稞酒”是藏族不可缺少的饮料,用青稞麦发酵酿制而成,甘甜香醇.逢年过节、一切喜庆的日子藏族人都要一边喝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

谚语中“酥油”“青稞酒”是美好事物的借体,“老人”“烂罐子”则是比喻平常甚至丑陋的外貌,即人不可以仅凭外貌判断其能力和财富.

(2)嘉绒谚语的藏族狩猎文化元素

聚居或散居在大渡河各分支流域的嘉绒藏族有猎神信仰,神龛上要供奉野牛头或盘羊角.狩猎分为打山子和吊鹿子.打山子主要依托搜寻,追撵猎物然后用射杀.吊鹿子是在鸟兽出没的山道上铺设绳套机关捕杀猎物.主要猎物是獐子(取麝香).打山子最珍爱自家的“”和狩猎物“獐子”.嘉绒藏族以狩猎中的“狗”“獐子”“野鹿”“”“老虎”等文化元素为比兴对象,以此生动形象地总结社会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如:

(汉译:狗也没有,獐子也没有.比喻: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狗”是打山子的重要依托,是猎人最珍爱的家畜,“獐子”代表一切猎物,同时是最好的猎物(可以吃肉又可以取麝香).藏族人常以“獐子”和“狗”代表财物和利益,以此作为追逐的对象.没有了追逐的狗也没有被追逐的獐子,对于猎人来说就是两头落空.

(汉译:狗都不想了,獐子开始想了.比喻:没事找事,多此一举)

“狗”都不再想追逐獐子了,“獐子”还在想怎么逃命,对于獐子来说就是多此一举.该谚语以“獐子”和“狗”为比兴对象,生动形象地比喻画蛇添足的意思.

(汉译:獐子太聪明了要上树.比喻:聪明反被聪明误)

“獐子”擅奔跑,不擅上树,如果獐子爬上树躲避狗的追逐,其结果是獐子从树上掉下来反成为狗的猎物,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汉译:又叫獐子跑,又叫狗追.比喻:在两边煽阴风点鬼火)

一边让獐子快跑,一边叫狗快追,其结果只能让双方斗得更激烈,而挑唆的人在一边看热闹.

(汉译:野鹿已到房后,还在房前舂.比喻:错失良机)

“”是狩猎的重要工具,猎物“野鹿”到了眼前却还在制作,眼睁睁看着猎物从面前跑掉.比喻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

(汉译:老虎的位子不能栓狗.比喻:青出于蓝胜于蓝)

“老虎”是兽中之王,“狗”是老虎的口中之食,老虎的位置只能是老虎占据,如果换成了狗,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2.嘉绒谚语的藏羌文化元素

(1)嘉绒谚语的藏羌土司文化元素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政府在西北、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地带推行的一种封建地方社会政治制度.“四土”是我国土司制度存留最晚的一个地区,“四土”的土司制度一直保持至1956年:党坝土司,即党坝长官司,在今阿坝州马尔康县境内.松岗土司,即松岗安抚司,在今阿坝州马尔康县境内.卓克基土司,即卓克基长官司,在今阿坝州马尔康县境内.梭磨土司,即梭磨宣慰司,辖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红原、理县、黑水等县.

“土司”是世袭的,土司如果无子,可由兄弟或同姓近亲有势者承袭,土司的同姓弟兄或近亲即为土舍.土司都是富甲一方的人.如:

(汉译:土司再富有,也会向穷人借鞍衣.比喻:人总有求人的时候)

土司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掌管着当地百姓的一切事务,接受百姓的供奉和劳役,在嘉绒人心目中是富有的象征,谚语中将土司和穷人对举,土司拥有一切,穷人一无所有,通常情况下是穷人有求于富人,即使如此,富人也有求穷人帮助的时候.

(汉译:凡人无须担心仙人的事.比喻:在其位谋其职)

嘉绒藏区普遍流传着大鹏鸟卵生嘉绒土司的神话,在族群中土司是神的化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里的“仙人”从文化语境看应该是“土司”之意.

(2)嘉绒谚语的藏羌石碉文化元素

嘉绒藏族的住房与草原牧区的帐房和松潘、南坪一带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筑多在背风向阳、土质坚实且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势择险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筑而成,方正高耸.片石堆砌讲究,层层叠压,房屋四角上翘,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层.顶层半封闭式向阳敞开,设有经堂与客房,造型美观,冬暖夏凉,门窗装饰艳丽美观.具有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羌族人称碉楼为邛笼)式建筑风格.石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最多达十三角.石碉种类繁多,有战碉、民碉、官寨碉、预警碉、界碉、风水碉等不同功能.建筑材料是片石加黄泥,与嘉绒一带的羌族碉楼(“邛笼”)有相似之处.嘉绒藏族和羌族都用石头砌房子,这是地缘所致,石头文化可以说是藏羌文化的交汇点.石头是嘉绒人生活中安居的重要材料,也是嘉绒藏族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元素,因此在嘉绒谚语中“石头”常成为比兴的对象.

(汉译:石头四处碰壁,水能四通八达.比喻:做人要懂得服软)

石头是硬的,与其它物质相处总会受到伤害,水是柔的,与外界的关系总是依势而行,所以为人处世要像水一样,不可硬碰硬.

(汉译:同听不懂道理的人讲话好比往石头上洒水.比喻:对牛弹琴)

往土里浇水,土能吸收水分孕育生命,往石头洒水只能从表面流过,不起任何作用,和听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就是像往石头上浇水一样.

(汉译:不要往山上滚石头.比喻:费力不讨好)

石头只能往山下滚,不可能往山上滚.地球有引力,物体就有了重力,即便用了外力也无济于事.

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文化融合构成了特定的文化丛.由于地缘所致,聚居在嘉绒一带的羌族也用石头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石头”也是羌族文化的元素之一,反映在谚语中,羌族人民也常用“石头”作为谚语的文化物象:

水清石子现(比喻:迟早会明白人心)

一个石头都有四两油(比喻: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价值)

大石头离不开小石头(比喻:许多时候人们彼此离不开)

3.嘉绒谚语的藏汉农耕文化元素

嘉绒是藏语音译词,意为“大河谷农区”.关于“嘉绒”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靠近汉区的农人、靠近东方河谷地带的汉人、嘉良夷部落的后裔、嘉莫察瓦绒的简称.由此可见,嘉绒地区自古是藏汉聚居地.四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与汉族一样有着悠久而神秘的农耕文化,种子和耕牛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四土地区在春耕期间,背种人、撒种人、耕地人、牵牛人是最重要的角色:背种人必须当年未参加过葬礼,撒种人要多子女且生殖能力强,耕地人身强力壮会唱山歌,牵牛人年轻俊美.“种子”“牛”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元素.嘉绒谚语中,以“种子”“耕牛”等农耕文化的物像,警示人生哲理的情况也有不少.如:

(汉译:好地要撒好种子.比喻:能干人要有好环境)

再好的种子没有好的土壤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作为农耕文化的两大重要因素,“种子”和“土地”反映在谚语中成了文化符号,以此譬喻社会环境和人的关系.

(汉译:需要教育的人不会成功,需要鞭打的耕牛不好使唤.比喻:要会选择好的东西)

“耕牛”作为传统农耕的重要工具,是农耕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化元素.农耕民族都知道,“牛”是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农人的合作者.嘉绒谚语中以“牛”和“人”比喻要善于选择本质好的东西.

(汉译:鸡吃的不一定都是粮食,人说的不一定都是真话.比喻:防人之心不可无)

“鸡”也是农耕文化的附带产品,农耕民族都会养鸡.鸡可能吃粮食也可能吃绿色植物,由此联系到人的表达,可能说真话,也可能说假话.

(汉译:求人用嘴要和善,使畜生用手要柔软.比喻:请求帮助嘴要甜)

这里能使唤的“畜生”应该是指“牛”.耕地时,强拉牛不会动,手上放点盐,牛就会跟着来,所以做事要动脑筋,不能粗暴,与有求于人是同一个道理.

汉民族也有悠久的农耕文化,种子和耕牛也是农耕文化的元素之一,在汉族谚语中也有很多用“种子”和“耕牛”作为文化元素的隐喻:

只要种子落地,早晚会有收获(比喻:事业上付出努力,必定会见到成绩)

种禾得稻,敬老得宝(比喻:敬重老人就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里的“禾”可以看成“种子”)

牛劲不齐拉乱套,人心不齐瞎胡闹(比喻:人心不齐事难办)

牛大压不死虱子(比喻:大的不一定能制伏小的)

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比喻:对手再厉害也有办法制伏)

除上述族群特有的文化元素之外,嘉绒谚语中还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同元素,如:(亲戚要旧的,衣服要新的);(老鼠的诅咒于猫无用);(路是弯的,理是直的)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三、结语嘉绒四土话谚语,句式紧凑,一个谚语常由两个小句组成,前后两个小句之间很少使用关联词语,靠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逻辑关系.讲究声律,朗朗上口.押韵灵活,可以押头韵,押腰韵,也可以押尾韵.对于复辅音极为丰富的嘉绒藏语来说讲究声律和灵活的押韵极为重要,因为辅音发音时值短,音质弱,如果没有声律和灵活的押韵,就很难记诵和流传.嘉绒藏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丛,反映在嘉绒谚语中既有藏族文化元素,如“、酥油、糌粑、青稞酒、獐子、野鹿、、狗、老虎、鞍衣”等,也有藏羌文化元素,如“土司、石头”,还有藏汉文化元素,如“种子、耕牛、土地、鸡”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文化的聚光镜.嘉绒谚语的多元文化元素映证了嘉绒地区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解读嘉绒[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2]王建民.安多话嘉绒话对比分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林向荣.嘉戎语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李鑫生.人类学辞典[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

收稿日期:2016-12-20责任编辑:许巧云

DOI:10969/jissn1674-9391201702010

多元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多元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多元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