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系统类有关论文例文 和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该文是关于监测系统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glucosemonitoringsistemFGMS)在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对照组采用拜安易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行为、血糖控制效果、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及血糖达标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血糖自我监测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是常规检测手段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行为依从性,便于及早发现血糖演变趋势,避免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葡萄糖监测系统;门诊;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7.20.016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为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ofbloodglucose,BG).BG可及时反映饮食、运动、压力和药物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为医护人员临床决策提供所需数据[1].随着监测频率的升高,血糖控制水平总体可呈下降趋势,但BG检测过程中的疼痛及麻烦等诸多因素严重限制了血糖监测的频率,临床能按照指南进行规律血糖监测的仅有27.7%[2].本研究对我院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与常规血糖仪两种血糖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及治疗效果,为探索适宜的血糖监测方法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3月在门诊就医的糖尿病患者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36~68岁,平均(55.4&plun;11.2)岁.糖尿病病程1~36年,平均(11.9&plun;7.5)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8.3&plun;1.9)%.纳入标准:(1)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病程≥1年.(2)年龄18~70岁,且认知功能正常.(3)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4)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2)自理能力差.(3)合并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1.2&plun;9.7)岁;病程(12.3&plun;5.5)年;空腹血糖(8.8&plun;1.5)mmol/L;餐后2h血糖(12.7&plun;1.6)mmol/L;HbAlC(8.4&plun;1.7)%.对照组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54.6&plun;12.7)岁;病程(11.2&plun;6.4)年;空腹血糖(8.6&plun;1.5)mmol/L;餐后2h血糖(13.5&plun;1.6)mmol/L,HbAlC(8.3&plun;1.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6AlC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定点血糖测量,采用拜安易血糖仪监测血糖,首先由门诊医师制定方案,并由门诊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一对一常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运动、监测、药物等相关知识,重点指导拜安易血糖仪操作规范流程,测量时间点,统一使用由医院提供的拜安易血糖仪,全部血糖仪校正合格,试纸在效期内.第3,7天复诊,再次由专科医师及专科护士进行指导,调整药物,第14天复诊,收集数据,结束观察.

1.2.2观察组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首先由门诊医师制定方案,并由门诊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一对一常规教育,包括饮食、运动、监测、药物等相关知识,介绍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优点、作用机理,酒精消毒皮肤,在无菌条件下将传感器置入上臂背侧皮肤,启动传感器,开启扫描仪,指导患者扫描葡萄糖读数,查看信息,添加备注,了解变化趋势及应对方法.第3,7天复诊时再次由专科医师及专科护士进行指导,调整药物,第14天复诊,收集数据,结束观察.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监测行为量表该量表由林佳慧[3]修订,主要用于测量糖尿病患者近半年内在家执行血糖监测的实施情形,Cronbach’sα系数为0.98,共有10个条目为计分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从“完全没有做到”至“完全做到”分别赋予1~5分,10个条目计分之和为总分,总分为10~50分,总分越高表示糖尿病患者在家执行血糖自我监测的行为越好;以30分为界定值,≥30分为血糖自我监测行为良好,<30分为血糖自我监测行为较差.

1.3.2血糖监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血糖事件发生例次、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S)、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血糖达标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等于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得分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监测14d时观察指标比较(表2)

3讨论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中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读取血糖仪上的数据,患者可以直观的看到饮食、运动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而做出相应饮食结构、运动方式及强度和药物剂量的调整,避免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及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使患者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管理中来.

2015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4]建议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或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平均每周至少监测2次血糖;使用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者平均每周至少监测3次血糖;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者平均每天至少监测2次血糖.张泽待等[5]指出遵循指南的建议进行BG者血糖控制更佳.本实验使用自我监测行为量表中“关于在家验血糖的次数,我能做到医护人员所建议的监测次数”条目,观察组排在第二位(4.67&plun;0.29),对照组排在最后一位(2.11&plun;0.75).与郭婷婷[2]报道的实际生活中能按照指南进行规律血糖监测的仅有(27.7%)相吻合.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较传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及时有效性,操作简便,结果观测及时,且能够提供当下血糖波动趋势,为血糖波动预判提供依据,使血糖管理具有主动性.在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血糖自我监测行为总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血糖自我监测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由于监测频率的增加,发现低血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致使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可能与观察组监测频率高,发现及时,处理有效及对照组监测数据较少有关.

总之,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是传统血糖检测手段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及早发现血糖演变趋势,避免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但目前应用数据较少,对可能出现问题经验不足,有待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熊真真.四川省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281-285.

[2]郭婷婷.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荟萃,2017,32(4):317-322.

[3]宋欢,高明霞,柳韦华.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与血糖自我监测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18):12-16.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7(10):603-613.

[5]张泽待,孟朝琳,吴小彬.8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5):545-547.

(收稿日期:2017-07-06)

(本文编辑崔兰英)

监测系统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监测系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论文系统

2、期刊协同采编系统

3、学生管理系统论文

4、通信系统论文

5、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6、论文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