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高考后孩子生死意义的拷问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生死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考后孩子生死意义的拷问

高考后在各大媒体有一个新闻在广泛传播:有一个高考生考完试之后和妈妈一起去华山旅游,说去看星星,然后就失联了.之后在一个石头的石缝里面找到了他的尸体.之前他在微博留下了一段遗言.通过这段遗言,大多数人猜测他可能是自杀,而不是意外事故.

华山少年的遗言是这样写的: “吾去也,莫寻骸,世间本无安心所,何事空留皮囊在人间.若说铁槛馒头是为使人挂念,倒不如挂念时便是我魂灵所在.有缘的,来世再续;无缘的,劳烦了牵绊.有恩的,下世偿还;有仇的,烟消并云散.从今两地隔,再难相见,梦里头再聚也实是难安.”

对此,第一种说法是将孩子自杀归因社会的,社会太混乱啦、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有问题等;第二种说法是父母失职;第三种认为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有问题,高考制度不公平;第四种,就是这个孩子的问题!

但背后都折射出来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没有站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来看待这个问题.

假设我们成年人设身处地站在他的世界,去看他眼中看到的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我们会有哪些启示呢和借鉴?

第一,他的思想和成人世界思想的认知,有多大的差距?

在他的遗言里边谈到两个相对的概念:第一个是“何事空留皮囊在人间”.我留我这个皮囊在这个世间为了何事呢?我要做什么事情才值得才需要,将我的生命的重要的一部分,身体物质这个部分留下来呢?

第二个是“倒不如挂念时便是我魂灵所在.”这个少年,他其实两句话,已经把生命的本质一个物质的皮囊,和一个精神 的灵魂,全部说出来了. 显然这个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水平,可以说不低于许多的父母了!有些父母可能还没有认识到,或者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有的父母确实有学识、有学问、有进步,每天在学习,可是他和他孩子心理那个频道是否匹配呢?就是说有的父母有不低于他的孩子的认识水平,但有没有站在孩子的那个频道的角度去感受他的心灵呢?要不就过高、要不就过低、要不就不匹配.

有的父母往往自己的教育水平、认知水平,还是停留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有的父母可能只是小学文化、只是有一些经验,可能碰巧赶上了改革开放挣到钱啦!好财运而已,不是真的有能力,特别是与孩子沟通的能力.家长容易自我为中心,认为我走了这么多的路,遇到那么多人,怎么能够不如你这小孩的.可是近三十年来社会进步非常大,连学校专门从事教育的老师都感觉现在的孩子与过去各方面变化较大,何况是只有一两个孩子经验不足的家长呢?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忘记尊重孩子,只是把观点强加给孩子.家长还可能碍于面子,将邻居老师亲朋对孩子的告状或微词全盘接受甚至放大,走到孩子对立面,也因此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面对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说: “娇生惯养造成的”、“就是现在物质太丰富啦!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吃了那么多的苦,所以我们就没有问题”等等;还有人说:

“现在的这个社会风气不好”、“小孩有问题就是父母有问题”,恰恰忘记,允不允许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孩子没有问题,还是孩子吗?孩子不犯错,还是孩子吗?孩子成长当中没有出现一些偏差,还是孩子吗?他会因为自己长胡子了,明天不好意思去上学;她也会因为自己例假来了,发现自己走路走得没有那么标致啦……诸多的困扰,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在心理学上,这叫发展性问题.这个发展阶段就有这些问题,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发展性的问题就是成长的问题,成长的问题就是正常的问题.可是我们却觉得这些问题很严重,我们不接受这些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问题的认识上出了问题,导致接下来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就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以为挣钱就是爱,其实是没有付出关心;比如以为关心不够,多关心关心孩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孩子可能就是因为你关心得太多啦,没有机会自己独立地去面对.这就导致亲子关系陷入某种困境而不自知,导致家长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所需,解决困惑.

华山这个孩子,在遗言里边其实折射出了他没有说的四个字: “生不如死”.一般情况下人都不会去死.除非他对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我们可以说他是小孩,不懂事,他不知道人生过了这个坎以后,等你再回看的时候就会很精彩啦!我们会替他惋惜、会觉得遗憾、会觉得他还没有看到这些.可是就是这个问题,站在他这个年龄,站在他这个角度,站在他这个当下,他没有看到任何生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说,当物质与精神冲突时,放弃物质取精神,舍生取义.假如现在是革命年代,要他维护真理追求一种自我,追求一种自我超越,我相信这个孩子毫不犹豫地就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可惜的是他不是为了真理,他不知道为了什么,他都愿意放弃生命,说明什么?这个生在他这里,实在是没有份量了. 这起案例告诉我们要了解和满足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他找到生的意义,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定要打破只重物质轻意义的冷漠淡漠.我们通常以为的没用的意义,才是一个人活的理由.

很抱歉,我关注的不是高考生——在医生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我关注的是——抑郁症.

讲一个故事吧.

学习过的医院曾经有一个年轻护士,技术骨干、善良貌美、家境优越、夫妻和睦,抑郁症.

曾经试图轻生,被及时发现制止了.从此以后回家亲人严防死守,上班同事重点盯防,每天各种朋友亲戚陪她聊天、逗她开心、开导她……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朋友同事都感觉非常累,这个护士却没有好转的迹象,总是郁郁寡欢,说活着没意思.于是老公把她接回家,每天陪她聊天、逗她开心、开导她……

突然有一天,这个护士一下子就“想通了”,说:“我想好了,还是活着有意思!”她开始主动做家务、出门散心、热情回应朋友的聊天…-

一开始家里人还是不放心,认为她是故意装出来的,仍然是轮番看守,不让她接触利器、不让单独哄孩子、不让接近窗户、水边、液化气……护士也没意见,每天对每个人都笑,主动关心家人.

几个月后,家里终于放心了,当她提出“在家里闷久了,想回去上班”时就没有太阻止.

有一天她单独带学生下楼去药房取药,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就在穿过大厅的时候,她突然把取药车往学生身上一推,撞开学生,飞奔到天井毫不犹豫纵身一跳……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真正了解抑郁症.

虽然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但已经基本明确是大脑本身的问题所致,比如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遗传等的异常.换句话说,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简称“精神病”),不是普通的心理问题,不是可以靠开导、散心、心理咨询能治好的.而这种精神疾病恶化到极致,就是生无可恋, “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自杀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就像我说过的那位护士,几个月苦心伪装,终于解脱了.

现在抑郁症的治疗药物和疗法已经相当多了,经过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回归社会、正常生活.再次强调,抑郁症一旦确诊,请务必陪同病人去正规医院精神科积极治疗!请勿为了什么面子问题只带他去心理门诊,甚至只在家里不停“开导教育”——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科医生!

愿逝者安息.愿世人无恙.

看过高考后一系列孩子各种理由选择的离世,甚至包括去年的被称为史学方面天才的1 8岁少年林嘉文的离世,他们都是一时间一头{占入牛角尖,尔后用这付牛角尖又扎向了自己.

我这段话想对学生们说:不要死.永远不要让死亡成为你的选择,永远不要.

我发现很多都是高中生本科生,并且很多都属于性格敏感偏内向、情感丰富的类型.我一直都想对你们说,作为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定让自己逃离细腻的情感,不要过分放大自己的感受,不要沉湎于追寻人生意义,不要纵容自己沉溺于臆想中的虚无和无限不幸.心智心智,智力到了心力还未坚强,很容易就宁为玉碎.轻言人生看到头,未识乾坤之大,是为不智;个人追求凌驾于现世羁绊,说放手就放手,是为不善;被“沉重”的现实压到心力交瘁情绪失控,是为不幸.不要自以为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这个年纪,你的眼光和能量一定要投向外界,生活的重心是发生在日光下的事,不是你唯唯诺诺的自我,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其次,如果大家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正处于恢复期,尤其是刚刚转好那段时间,请各位家属和朋友不要掉以轻心.

1、抑郁症的治疗恢复初期也是相对自杀高发的时期,那会儿人刚刚能恢复一点行动力,然而脑中的乱麻还没有理出头绪,正好可以去实践病情最严重时期一直最想做而又因为行动力缺失而完成不了的事情——自杀.

比如林同学去世前还完成了家庭作业,他提到的那位自杀的江老师去世前还领回了刚刚改好的裤子.常人可能觉得要自杀的人应该不会这样做的,然而根本不是如此,还是要多多留意啊.

2、抑郁症不是内向,也不是悲观,更不是疯子.只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对活着也是.不是他不想,是他根本做不到,这是抑郁症的生理反应,不是心理反应.“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是的,也就是林嘉文遗书中反复传达的“XX没有吸引力” “XX没有意思” “XX厌倦、无趣”.这封遗书简直就是抑郁症患病期思维的标准模板,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家可以把XX任意替换成“吃喝”“恋爱”“学习”“呼吸”……

3、花了~点时间认真阅读了林同学的作品,才来回答的这个问题.关于抑郁症的一个重度的症状是丧失阅读、写作能力,当然每个人被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并且吃药后能力也难以恢复完全.只能说林同学天资比较高,即使他没有完全恢复,可能也比一般人好,但是对致力于学术的他来说,这个能力的落差确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4、他的遗书中提到了之前自杀那位江绪林老师,而这段话算是整篇遗书中情绪比较强的一段,可见江老师之死对他的执行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这个影响值得预警,可能会是一个学术界(或者校园)维特效应(自杀模仿现象)的开端.

5、要避免维特效应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注点不应仅仅停留在个案.上一个江老师的报道突出了人家的宗教信仰,这个林同学的报道又说人家史学奇才,再渲染点悲凉的气氛,制造一点清高和孤独.这样不好.他们首先是值得尊敬的认真做事的人,是普通的未婚年轻人、未成年人,是需要心理学或精神科专业帮助的人.传播者应该突出同类型人群心理危机干预,普及一点知识,引导社会共同防范,避免这样遗憾的事情再次发生.

生死论文范文结:

关于生死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