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期刊如何突围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时代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期刊如何突围

纵观近年来的报道,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渠道发酵,然后传统媒体跟进.尤其是作为用户超过6亿的移动社交媒体,微信已“深入人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开始形成,颠覆了此前以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为中心的传播格局.

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新闻期刊如何生存与突围,成为笔者近年来不断思考,并与业内人士探讨最多的话题.笔者认为,答案在于内容方面的供给侧改革: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期刊需加强研究性报道.

传播渠道多元化、移动化对新闻期刊冲击巨大.即便在五年前,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二线城市遍布城区的报刊亭里摆满了各种热门新闻期刊,个别新闻期刊因推出重磅报道,甚至还可能一时洛阳纸贵;机场候机室里,手捧新闻期刊阅读者很多.然而,仅仅是几年后居然是“满城难找报刊亭”,即便找到了也可能重点摆放的是卖快消品,摆放的新闻期刊越来越少.在机场候机室,乘客都是手捧手机或书籍,且前者占据绝大部分.也就是说公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阅读新闻.其实这也很好理解,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获取的便捷性往往成为首选.

毫无疑问,相比手机端,通过传统新闻期刊获取新闻显得不便捷.而基于移动端,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传播平台,比如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端平台的崛起,使得传播渠道变得多元,公众即可以通过以广播电视和报刊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阅读新闻,也可以通过网站、手机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平获取资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毫无疑问冲击了包括新闻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发行首当期冲,过往的风光不再.20年前,新闻期刊发行量数十万份的比比皆是,广告成为新闻期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今天,发行数字大多变为了几万份.

优质内容的缺失是新闻期刊的软肋.新闻期刊的衰落,如果说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属于外因的话,那么优质内容的缺失显然属于内因.传统媒体内容的生产都是由专业机构,通过严格的新闻采编流程,编辑、记者等分工协作完成.对于新闻期刊来说,大致需经过选题申报、采写、编辑、三审和印刷等流程.通过严格的流程,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差错发生率.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传播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冲击与影响,内容生产主体从之前专业机构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由专业机构、组织和用户混合而成的格局.用户也可成为传播者,话语权不再局限在专业机构.比如有些大V,粉丝动辙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远远超过传统新闻期刊的发行量.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内容生产主体变得丰富而多元,但并没有显著提高内容质量.公众每天貌似看了很多资讯,但却似乎又什么都没获得,很难对一个热点事情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也难以形成自已的价值判断,观点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时间碎片化阅读反而可能使人变得焦虑.公众对所获得的信息和媒体服务满意度都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内容生产体系存在“低水平繁荣”的情况.一方面是低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却缺乏高端内容,内容生产也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与不均衡.

笔者认为,这恰恰给了传统新闻期刊机会,因为其优势原本就在内容供给,不一样的是,内容的供给也需改革,需满足受众新的需求,即打破原有的内容生产方式,目的自然是提供符合公众当前阅读需要的优质内容.当然,还有渠道的革新.最明显的是,有了网站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之后,读者获取资讯的即时性越来越强.读者自然不需再通过新闻期刊来获取资讯,那么读者希望通过新闻期刊读什么呢?区别于报纸,在数年前大多新闻期刊都确定了提供深度报道的定位,这造就了彼时新闻期刊保持繁荣的景象.但今天,一方面,提供深度报道的早已不再只是期刊;另一方面,作为期刊的窄众读者也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笔者从事媒体工作十多年,也曾刊发了一系列调查报道,揭露了一些地方、企业或行业性问题,有些甚至促进了政策层面的完善.在此过程中,亦有被批评对象非常委屈地表示,他们有时确实无所适从,希望除了报道问题外,能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因为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

新闻期刊的内容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人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的背景下,新闻期刊如果要立足,要有效传播,不能忽视读者对问题研究性报道的需求.需求倒逼供给,尤其是在新闻期刊唱衰的大环境下,新闻期刊报道内容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方向是加强研究性报道.

如笔者所供职的《民生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全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期刊,是每年指定上全国“”的少数期刊.创刊以来,《民生周刊》秉持“为民生服务”的理念,以“讲好民生故事、促进民生发展”为办刊宗旨,核心读者定位于地方党政官员,用独特的选材、独到的视角、独立的思想,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反映民众的诉求,真实记录中国民生的发展进程,力争权威、高端、新锐,着力打造一份可读、可信、可亲,富有理性、建设性与责任感的主流期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近年来,基于传播格局巨变这一新形势,《民生周刊》加强了调研及研究性报道,且在传统研究性报道“升级”方面做了些探索.

新闻期刊对于问题研究报道惯有有模式是呈现案例、问题综述和专家访谈.通过一组报道讲清一个问题及解决之道.这种模式操作方便,可基本把问题讲透,也是常见话题性报道的方式,但《民生周刊》并不局限于此.近年来,《民生周刊》尝试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共同参于调研及研讨.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让专家对某一问题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此前的研究,更利于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比如2016年5月《民生周刊》决定报道垃圾分类,当时的判断是:垃圾分类说了很多年,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当时我们在想,能否找一个做得不错的地方深入调研剖析其具体做法?我们选择了浙江金华市金东区,邀请了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前往,通过实地调研和当地干部群众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其具体运行方式和特点.最后,呈现在刊物上的内容,即有金东区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与成效,又有专家学者对金东垃圾分类的点评以及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此组报道刊发后,反响较好.多地前往金东区学习交流,一些县区领导表示给他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参考.

除此之外,《民生周刊》研究性报道还与大型论坛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自2013年开始,在人民日报社及相关部委的指导下,《民生周刊》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举办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如今已举办了四届.每届论坛都结合当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第一届的“新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隐忧”,第二届的“守护身边的蓝天碧水”,第三届的“法治保障民生”,第四届的“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都是当年的热点话题,也是《民生周刊》报道的重点.通过邀请不同层面的代表参会,并通过主题发言、圆桌论坛等不同形式,力求讲清讲透一个问题,然后刊物再将内容整理,多维、深度呈现.几年下来,《民生周刊》深受各方关注,尤其是市县党政干部,而这恰恰是《民生周刊》定位的目标读者,中国民生展论坛也成了一个卓具社会影响的品牌活动.

这样的案例很多,笔者也注意到近年来一些新闻期刊在智库方面发力,通过智库来加强研究性报道,成效显著.事实上,加强研究性报道也和期刊出版周期息息相关.通常我们把新闻用三个落点来区分:第一个落点是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就是要快,如果第一家发出,那就是独家;第二个落点是言论、观点;第三个落点是深度报道,即对已有较为完整的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它往往包括新闻事实、观点和建议.传统媒体要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必须抓好这“三个落点”.对于新闻期刊来说,第三落点非常关键,也是最有可能体现价值的地方.

有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坚持优质内容生产不能变,这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笔者认为,移动互联对新闻期刊来说,意味着关上了一扇门,但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核心在于新闻期刊是否能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对内容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不一样的产品,提高新闻期刊对核心读者的吸引力,进而扩大影响力.

时代论文范文结:

关于时代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时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开放时代杂志

2、时代杂志封面

3、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4、时代周刊杂志

5、美和时代杂志

6、时代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