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郭兰英:民族魂歌剧情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本论文可用于民族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民族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郭兰英:民族魂歌剧情

201 7年4月6日,广州飞往北京的C23109次航班在首都国际机场降落,一位老人缓步走下舷梯.当她的身影进入视野,我们一下子竟无法将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与脑海中那位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相对应……

一、缘起

郭兰英先生此次来京,是受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邀请,参与声乐艺术理论建设项目中“声乐名家抢救工程”相关工作的.说到”抢救工程”的由来,其倡议者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心主任王黎光介绍说:声乐名家抢救工程.是中心的一项重点工作.首选郭兰英作为开篇之作,是因为她是我国第一代现代意义声乐艺术家的代表.包括王昆在内的这些早期歌唱家群体,被当时火热的革命生活所激励.他们歌颂人民、讴歌时代,为中国声乐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前段时间,王昆先生突然离去,给我们留下巨大遗憾,也给中国声乐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担当起记录他们艺术实践经验、传承他们艺术理论精华的责任,这就是“抢救工程”立项的初衷.王黎光表示,郭兰英是优秀传统声乐文化的代表,对其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加以系统整理,符合我们以国学为根基的办学理念,也符合强化文化自信的时代潮流.此次邀请郭兰英先生来京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拍摄纪录片,撰写人物传记,举办歌剧传承教学活动.

和郭先生第一次接触,她的谦逊气质令我们终身难忘.在欢迎仪式致辞中,当我们表达对“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的热烈欢迎时,郭先生看了一眼现场忙碌的摄影和工作人员说: “这么多的头衔我不太适应.这样的阵势好像把我当成了外人.其实我是自家人,不是外人,我来学校是回家了!”郭兰英于是深情回忆起当年与中国音乐学院的种种渊源.

二、打开心扉

项目实施前,我们从不同渠道听到了郭兰英“有个性、不接受采访”的传闻,项目组对此心怀忐忑.直到一次与她聊天,才解开我们的困惑.

一天课后,郭先生对同学们大都没有受过表演基础训练忧心挂怀,而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学戏的往事.郭兰英出生于晋剧之乡山西省平遥县香乐村,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五.五岁时开始跟随同村的郭羊成学晋剧.九岁时被卖到太原,开始了旧中国时期戏班子里传统的“打戏”生涯.教戏的师父非常严厉.练功时,师父拿着放羊鞭站在旁边,动作稍微做不好,鞭子就会马上落到身上、手上.学戏的过程虽异常痛苦,但郭兰英生性倔强,硬是凭着一口气咬牙坚持下来.四年后,郭兰英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踢腿、下腰、拿顶、下又、翻跟头、跑圆场等各种功夫样样精通.一身好功夫加上一副好嗓子,大大拓展了郭兰英的戏路.最初,由于个子不高但功夫好.师傅分配她主攻小武生,后演刀马旦,再后来唱花旦,直到最后,她把角色定位在最喜欢的青衣上.

幼年学戏受到的主要是皮肉之苦,对郭兰英心灵造成巨大伤害的.则是十年动乱“”的迫害. “”十年,郭兰英被关了近九年,历经批斗、殴打、关牛棚、住厕所等折磨.为了断掉郭兰英的艺术生命,打垮她“挺立的硬腰杆儿”,身强力壮的“革命小将”用尽全力一次次向郭兰英的腰部猛踹.直至尾椎骨断裂!讲到这儿,老人缓步走到窗前,良久眺望远方,半响才回过神来.她喃喃地说道: “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还能活到今天……我这一辈子的身世都不敢想,也不愿意说.说了,让大家看了以后心里头难受,没必要让大家替你难受,这又不是演戏.所以,你们也不用宣传我,能做点儿实事最好.”

听到这些,在场的人都唏嘘连连,同时也对先生不愿接受采访的“个性”表示了理解.几天后,当我们还在为先生不愿接受采访着急时,郭先生的侄女郭世珍突然来电说. ”老人家想通了.可以采访啦.”对于这个转变,我们非常惊喜,同时也心存疑惑,是什么原因使她思想转变的呢7后来才知道,这个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王黎光院长和她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为了迎接郭兰英的到来,学校在生活保障和工作条件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王黎光不仅亲自参与郭兰英的讲座、传承教学活动,还就中国音乐风格特色、中国声乐的教学与传承等问题,与她进行多次深入沟通交流.王黎光认为,在当前信息社会中,网络、电视等都是社会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是不利用这个手段.就无法很好的宣传正确的文化观念,那些打着“文化”旗号的负能量信息就会大行其道.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个“宣传”.听到这里,郭兰英伸出手说: “好!咱们拉钩,一言为定!你来写这样的歌,我来唱.”这样,才有了郭兰英突然同意录像、拍照、采访的转变.

于是,在“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郭兰英面对镜头,敞开心扉,给我们讲述了深埋心底的往事.三个多小时的讲述,再次直面当年的种种经历,不仅是郭先生豁达性情的表现,也是她博大宽容的体现.当被问起现在怎么看当年那样对待她的“革命小将”时,郭先生轻叹了一口气说: “咱不计较他们,他们那时候小,不懂事”.郭先生的宽容大度,在中国歌剧院副院长黄奇石讲述的亲身经历中也得到印证..

三、与歌剧结缘

“郭老师,您当年既然都已经是晋剧名角儿了,怎么没有继续唱晋剧,而后来又改行演歌剧了呢? “吴碧霞问. “那说起来话可就长了.”郭先生微笑着回答.

1 943年,在晋剧戏班班主的带领下,郭兰英到了当时察哈尔省的省会张家口演出讨营生,搭班到戏霸赵步桥处唱戏.此后的三四年中,郭兰英的晋剧表演逐渐成熟,经常演出的剧目也由最初的《二度梅>《火焰驹》.拓展到《算粮登殿》《三娘教子》《三元会》《白蛇传》《血手印》《铡美案》《王宝钏》《天仙配》《天河配》《金水桥》等近百出大戏.至此,十四五岁的郭兰英便出了名、成了角儿,成为戏班的台柱子.而一次无意中看的一场戏,改变了她一生的艺术发展道路,她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1 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随部开进张家口办学,并演出了“新歌剧”《白毛女》.期间,郭兰英不止一次听人说《白毛女》这部戏特别好看.她就在自家戏班开演之前,偷偷跑到附近的人民剧院去看《白毛女》.郭先生回忆说: “戏一开头,就很‘拿’人.”②王昆扮演的喜儿和陈强扮演的黄世仁深深打动了她,她被这出戏崭新的表演形式、强烈的戏剧冲突,尤其是批判恶霸地主、歌颂底层劳动人民的内容强烈吸引了.事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郭先生回忆起那场戏,仍忍不住说: “这样才叫演员演戏,这叫真戏,这是演员演的真戏.”

那次看戏回来后,郭兰英辗转难眠, <白毛女》的场景在心头挥之不去,于是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演这部戏!她不顾母亲劝阻,舍弃了三大箱辛苦积攒下的“行头”,义无反顾地去追赶已经撤离张家口的华北联大文工团.途中,国民党军开始攻打张家口,敌机狂轰滥炸,一颗炸弹落到郭兰英身旁.万幸的是,这颗炸弹竟然没炸,幸运的郭兰英侥幸逃过一劫!心疼女儿的母亲,眼看拗不过她,索性和她一起参加了革命.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在转移过程中,时任文艺学院领导的沙可夫、艾青听说了郭兰英母女在寻找部队的消息,马上向成仿吾校长请示,派人返回头来迎接她们.③几经周折,郭兰英终于找到了这支演《白毛女》的部队,并从此参加了革命.随部队转移到河北省小李家庄后,文工团就驻扎了下来.一次登记时,部队领导发现郭兰英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一下子安排了四位老师给她上课.其中,徐婕、胡斌教她识谱,沙新、艾青教她文化并给她讲解剧本.于是.郭兰英就开始了两年的系统学习,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扭秧歌,七点钟上课,课余时间还主动学习各种乐器并兼任服装管理等工作.那段时期,文工团演出时她的主要工作不是当演员.而是一名乐队的打击乐演奏员.这个工作也给她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其他演员的好机会.

1 947年冬,组织决定让郭兰英饰演秧歌剧《王大娘赶集>中王大娘女儿玉池这个角色.郭兰英除了亲身体会,反复琢磨这个人物外,为了更好地饰演贫农姑娘玉池,她还专们找牙医把自己”名角儿标志”的两颗金牙拆除,并“强行”送给了牙医.这部小戏就此从小李家庄演到石家庄,最后一路演到北平.郭兰英塑造的玉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欧阳予倩等戏剧专家的赞扬.虽然凭借在乐队演奏的近水楼台,郭兰英可以很方便地观摩学习,但对于自己最喜爱的喜儿角色仍然没有机会扮演.直到1 948年部队开进石家庄,原定饰演喜儿的两位演员,一位生孩子,另一位生病,均无法演出.而当时《白毛女>的门票都已经卖出去了,郭兰英便自告奋勇挺身救场,并用现场试演打消了领导的顾虑.虽然,演到斗争黄世仁那场戏,郭兰英没有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哭得”一塌糊涂”,但整个演出依然获得很大成功.从此,作为喜儿的C角, “郭兰英”这个名字就与新歌剧《白毛女》绑在了一起.如果说, “张家口这座塞外荒城.既是郭兰英的福地.也是新歌剧的福地”④,那么通过郭兰英的努力,也使得<白毛女》更加深入人心.当然,这部歌剧也加速了郭兰英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窦娥冤》中的创造性表现,奠定了她在我国歌剧发展中的历史性地位.

四、歌剧传承

此次邀请郭兰英来京的重头戏之一是举办”歌剧传承教学活动”.以王世魁、董华、戴滨等为代表的声歌系领导和老师们,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参与传承教学活动;部分青年教师如吴碧霞、、李琳、何鹏飞、曲学选等,也怀着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对中国歌剧事业的担当,主动参与到传承学习的队伍中;更有钢琴系领导及青年教师任卓等的支持与帮助,为传承教学活动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考虑到郭先生88岁高龄.我们只安排她每周一三五上午和晚上给老师和同学们上课,而没有采纳她每天都要上课的想法.教学活动以《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等歌剧中的经典唱段为主,指导的内容包括歌唱技术、舞台表演、咬字行腔等.两个月的歌剧传承教学活动,我们与先生朝夕相处,协调场地、安排日程、组织拍摄,观摩了先生的教学全过程.对先生在歌唱、表演等方面的观念与要求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郭兰英虽是晋剧出身,但在中国歌剧方面几乎投入了毕生精力.她对歌剧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她所饰演的四部经典歌剧,义不容辞地担起了传承的重任.201 7年5月9日,召开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聘请郭兰英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郭兰英在会上就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发言.此次座谈会,把传承和发展民族歌剧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坚持民族歌剧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要向中国戏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就要正确处理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的关系.纵观郭兰英的艺术成长过程及其个人的歌剧思想,其与当前的国家意志、精神不谋而合.值得深思!

5月3号晚上,郭兰英带领我们一起听1 962年《白毛女>的录音.当杨白劳、王大婶、大春、黄世仁、穆仁智等熟悉的声音再次传来,先生极为感慨地说: “他们都走了,就剩我一个人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所以啊,我就想抓紧时间.把我的这点儿东西传给你们,能传多少是多少.”先生对歌剧的拳拳深情.对歌剧传承的历史担当.令人敬佩!

郭兰英认为,中国歌剧的表演要合乎中国人的常理.中国的歌剧演唱不同于歌曲歌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前者必须为戏剧人物服务,剧中人物的动作、眼神、服装、道具必须符合剧情.哪怕是剧情中“隐含”的时间,地点、甚至虚拟道具的尺寸、当时的天气状况等信息,都要与演员的表演相适应、相吻合.诸如此类,郭先生甚至达到了近乎“洁癖”的零容忍程度.一次,某演出团体邀请郭先生看戏,当台上演员唱到“乌云遮住了明月亮”时,舞台幕布上却赫然印着一个明晃晃的大太阳,无法忍受这种”错位”的郭先生,选择了悄悄地离席而去.本次传承教学中也不乏如此事例,郭先生对演员“出门和进门为什么不在同一个位置”, ”开门时双臂为什么要打开这么大,门有那么宽吗” “洗衣服的动作不符合常理” “演员的服装与当时现实不符”等问题一一点出,绝不迁就.先生私下对笔者说,之所以要求严格,并不是有意难为大家,而是想让大家有这个意识,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演戏.

郭兰英认为,歌唱技术的运用要为剧情服务.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音,同一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绪也要有不同的声音与之适应.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历经前段的天真无邪,中段遭到黄世仁蹂躏后的痛不欲生,以及后段在深山中历尽沧桑后誓死报仇三个阶段、性格迥异的戏剧变化.如果这三个阶段,都用一种声音演唱,显然与不同阶段的人物形象相背离.在1 962年的录音中,郭兰英调整歌唱方法,分别运用不同的音色,传神地表达了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喜儿形象.所以当一位学员情绪激昂地演唱完《恨是高山仇是海》后,先生再次说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我这个人不愿意说假话,说假话就是害你……你嗓子不错,但你唱的是你自己,是造反派,不是喜儿.”一位演员在演唱<小二黑结婚》中“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时,按照当下较为流行的方式,使用中等强度把”昨夜晚”做了顿音处理.郭先生听后连连摇头,指出这样唱就不是做梦,而更像是要跑步,与剧情不合.

郭兰英对唱词的清晰极为重视.先生曾对一位嗓门很大但吐字不清的同学说: “你这样只顾着大声唱,可观众听不清你的字儿,不知道你说的啥,怎么能感动人家呢?”她接着说: “唱就是说,说就是唱.你不要老想着唱,一定要唱的时候想着说,用说话的感觉来唱.”当笔者问该怎么练才能唱清楚词时,先生首推戏曲念白,并讲述了当年借用京剧<击鼓骂曹》中,祢衡的大段道白“卑人姓祢名衡……”来练习咬字吐字的往事,这个练习让她受益匪浅.同时,她也向低音发虚、声音下不来的几位同学推荐此法.为更好地唱清楚词,郭兰英尤为关注“倒字”的问题,叮嘱学生一定要把字的声调唱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分清楚你唱的到底是“河水”还是“喝水”、是”买豆腐”还是“卖豆腐”.

郭兰英认为,歌剧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在内容上要设置合理.她说,歌剧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基本功训练.二是成品教育(专业课).三是舞台实践,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其中最基本的基本功不仅包括唱和念白,还包括各种站姿与”跑圆场”,最好还要学习一些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成品教育主要是指对唱段的学习,而她最为看重的是对全部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舞台实践环节,演员”只有上舞台,才能练出来”.

尾 声

翻开萦绕眼前的历史画卷, ”土洋之争” ”民族化”等论辩尚言犹在耳.在当前“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时代召唤下,歌剧这个源于西方的艺术品种,如何做到“洋为中用”而更好地承载、表达“中国故事”,中国歌剧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等等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亲身体验了郭兰英中国歌剧的传承活动后,作为晚辈的我们想:是不是应该从郭兰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剧人的艺术道路、创作理念、歌唱技术、表演实践中去做深入思考与认真总结,从老一辈秉持的“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的理念中去寻求答案呢?正如王黎光教授所说: “中国歌剧要发展,唯有沉下身段扎根传统,放下架子面向人民,潜下心思创作精品,坚持人民性、艺术性的理念不变,才能铸造中国歌剧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歌剧传承在路上!

(本文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郭兰英》项目阶段性成果.)

民族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民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民族团结论文

2、民族艺术期刊

3、民族文学杂志社

4、世界民族杂志

5、民族文学杂志

6、民族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