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方面论文怎么写 和高等师范院校配器课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教学模式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教学模式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高等师范院校配器课教学模式

【摘 要】配器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管弦乐作品的理解及赏析能力,并能通过学习进行简单的乐队编配.但是,长期以来,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以期为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配器;教学模式;电脑音乐;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154-02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配器课一般由乐器法、配器法、配器分析三部分内容组成.乐器法主要研究乐队的横向结构,着重介绍管弦乐器的名称、音域、发音原理、各音区的音色特点及技术性能等,以理论教学为主,是课堂讲授的重点.配器法主要研究乐队的纵向结构,着重介绍各乐器组的色彩、音响的编配组织原则、各种织体类型的编配等,以创作实践为主,是教学的难点.配器分析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经典的乐队作品,让学生对管弦乐队的纵横结构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以往的配器教学一般都先教授各个乐器的乐器法,然后才集中教授配器法.在教授乐器法的时候,只注重理论的介绍,缺乏创作实践的渗透,等到学习配器法时,学生的乐器法知识已经基本遗忘,很不利于配器法的教学.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将乐器法、配器法和配器分析相结合,比如在介绍弓弦乐器的乐器法时,同时介绍其配器法,通过对经典的弦乐四重奏或弦乐队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弦乐器的编配原则,并开始创作实践,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乐器法的同时学习配器法,由简及难、由小见大,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最主要媒介就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目前主要通过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客户端进行一些碎片化阅读.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以辅助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先后开通了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平台,并恰如其分地通过这些平台发布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

腾讯公司2012年8月份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捷.它在微信的基础上,采用一对多的网状传播方式,直接将文字、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推送到学生手机上.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只需要订阅教师的公众号,即可在微信朋友圈查阅教师推送的内容,微信公众平台的这些特点解决了长期以来师生互动的障碍,音、视频的推送摆脱了以往纯文字模式的枯燥乏味,更有利于音乐类相关课程的教学.

笔者也于2016年初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超超乐坊”,该平台主要由音乐杂谈、原创音乐、配器知识、视唱练习等四个模块组成,根据模块的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向学生推送与音乐相关的文章.所谓定期即每堂课之前,广泛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其整合、归类、编辑再推送给学生,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辅助教学.除此之外,笔者也会不定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原创音乐向学生推送,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学生在课余时间,只需要点开微信朋友圈,不用下载,就能轻松访问微信平台内容,从而达到课前预热的效果.

平台文章的转载量、阅读量等后台数据可以反映文章的受欢迎程度,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能够帮助笔者及时修订和调整文章内容.微信平台的评论、留言功能,也为师生在线实时互动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在线即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另外,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性,也为我们与其他院校的同行或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可能性,通过与大家的互动,了解差距和不足,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从而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翻转课堂”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由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两个阶段(知识的传授、知识的内化)进行了倒置,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在配器教学中,我们于每学期初,将学生按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并向学生发布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小组进行匹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完成课件制作.

每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即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PPT课件进行乐器法知识的讲授.第二个环节,我们会邀请音乐学院器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现场乐器示范,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让学生直观理解乐器的音色、性能、特点等.通过学生试讲及现场演奏示范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和现场讲授能力等.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教师通过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进行深化、补充,带领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合奏作品.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电脑音乐”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配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课程,以往的教学以“课本-图片-音响”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对乐器及音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待自己编写总谱时,很难对各个乐器的音色、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所以作品编配一直停留在“想象”层面,教师批改、评讲作业也只能“纸上谈兵”,即便学校有乐团,也很难有机会演奏学生的习作.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把配器课搬到了“数字化音乐教室”,学生便可以通过over ture、Finale、Sibelius、Cubase等电脑音乐软件进行作品的编配,让学生在编配作品的过程中能实时试听自己的作品,从而对音响、音色布局有一个直观把控.教师在评讲作业时,边修改边播放,通过音响的对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各种编配原则的不同效果,并能准确鉴别自己作品的优良、好坏.

五、“原创性”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配器课本来就是一门以创作、编配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之外,最好能分享自己的原创作品,为学生讲授作品的构思及创作体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每年都会择优选择部分学生编创的合奏作品进行排练演出,并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原创作品大赛.通过参与这样的比赛,使学生编创的作品真正走上舞台,从而提升他们编创作品的信心.

六、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配器课的教学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在笔者的教学中,将学生的考勤、翻转课堂制作的PPT课件、学生创作的作品三部分内容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计入学生的期末总分;在总结性评价环节,为了评价的科学性,在试卷的命题中,除了注重乐器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核外,也要加大对学生创作、编配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以“未来教室”的模式来要求自己,希望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好这门课,也希望这些教学模式能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房晓敏.配器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7).

[2]朱婷婷,邵阳,赵强.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12).

作者简介:

张超超(1987- ),男,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结:

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