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种类论文范本 跟2019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种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2019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

佟屏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紧张的种子经销之后转瞬又到年终盘点时刻.总结是为了汲取经验和教训,盘点是为了确定前行的道路.现撷取种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点评共析.

1新修《种子法》,有亮点有争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比之下,新法有3个亮点:一是鼓励创新发展.提升了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地位,提高了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民事赔偿标准和行政处罚力度,赔偿额由原来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获利的1倍提高到3倍;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罚款金额由货值的1~5倍提升到5~10倍.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了审定作物数量,由28种减到5种;减少了品种管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将种子生产和经营两项许可合并;鼓励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简化引种程序,将同意改为备案.三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种子执法和监管,惩处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处罚,由违法所得的5~10倍提高到货值的10~20倍.

“品种审度存废”在《种子法》修订过程中引发激烈的争议.代表意见主张“保留品种审度”.依据是: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多、小、散、弱,竞争力不强;大部分科研单位不具备品种试验能力;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对品种的认知能力不强;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品种申请者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强,进行事前监管和技术把关是必要的.多数企业主张“废除品种审度”.依据是:品种审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束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品种登记制度总体方向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会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2八部门联合启动种业打假“模式”

2016年2月29日,农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声势浩大的“2016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坚持以部门联动、属地管理、打防结合、社会共治为方针,努力提高农资打假工作合力.凡“套牌种子”一律视为假种子,经营额超5万元即入刑.

“模式”专项治理无异有强大的震慑力,但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众所周知,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种子执法部门是“自收自支”或“半收半支”,执法人员要靠自己去“创收”.调研举例,黄淮海地区某县种子站6名执法人员全为“自收自支”,工资福利和部分办公经费靠“执法”供给.违法的经销商要罚,守法的也要“罚”,让种子经销商疲于应付.尽管市场打假转入雷霆万钧的“模式”,但基层种子执法依然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任何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总有其特定的土壤;倘若管理制度上再出现漏洞,则自然成为衍生违法犯罪的病灶.启动种业打假“模式”可能会在短期内有所收敛,但只要造就这一畸形群体的土壤还在,套牌种子便难以绝迹.因此,整治套牌种子既要回应现实社会诉求,更要立足长远、针对背后的病灶求根治本.

3玉米籽粒机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入9月,从东北地区到黄淮海地区,几乎每天都有玉米籽粒机收演示会,紧锣密鼓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农业技术部门组织的,有种子企业自办的,都将与机收籽粒挂钩作为促销亮点.从媒体报道实例来看,鲜有几个玉米品种被农民和经销商认同,几乎无一例外地输在籽粒脱水速度即脱水率指标上.选育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还要走很长的路.

特别指出,在欧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已经普遍采用玉米机收籽粒作业.例如美国玉米带,气候适宜,一年只种一季玉米,玉米成熟后可以依据籽粒含水量降至14%~16%时适期收获.中国自然条件和种植方式囧异.东北地区进入10月中下旬初霜来临,气温急剧下降,籽粒脱水缓慢甚至结冻;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作复种,玉米迟收会影响小麦播种,降低产量.据此认为,中国玉米主产区机收籽粒时间应控制在10月1—15日范围为宜.

农业科技界对籽粒机收品种评价指标基本达成共识:一是,玉米收获时的籽粒脱水率在25%(理想型在20%)以下,破籽率在1.5%左右,丢籽率在1.5%以下.二是,随着机收籽粒进程配备田间快速烘干机械;加大仓储(钢板仓)与烘干能力(籽粒烘干塔)配套设施建设,妥善解决玉米机收籽粒快速脱水入库的难题.三是,供试品种要有适宜生育期、植株形态、种植密度以及果穗吐丝、灌浆速度的描述,作为评价机收籽粒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指标.四是,供试品种的测产面积至少在667m2以上;必须设置同期播种的对照品种,如现时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郑单958或先玉335等.

4经销商:“返利多的种子最畅销!”

刚进9月,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促销现场会一个接着一个,有展示新品种的,有高产田验收的.有的公司请明星代言,有的请美女剪彩,有的由促销精英“出谋划策”.锣鼓声声,彩旗飘飘,标牌林立,人头攒动.(《北方农资》10月13日)

通常是,每年春节刚过,国审的、省审的玉米品种就陆续亮相了,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种企老板花数百万或上千万购买一个新品种权,需要赶快繁殖进入市场啊!时间就是金钱,管它什么市场饱和、库存高企!

在网上搜一搜,几乎每天都有一家乃至数家种子企业召开品种现场观摩会,有的二三百人,有的五六百人甚至上千人.参观品种展示田或高产田,放映PPT,接下来公司和经销商探讨优惠项目、预签合同.一位经销商说,9月上旬他已经参加了6家公司召开的品种观摩会,还收到7家公司发出的邀请函.

问:每家新品种会你都承诺经销,到底向农民销售哪个品种呢?这位经销商回答很直爽:“哪个公司奖励多、返利多,哪个品种就畅销!”为什么?“你想啊,现在玉米面积就那么大,市场销量是固定的.农民进店买种子(如果不是指定要某个品种),我当然要努力推销返利最多的那个品种啊!”这种现象表明,大部分种子企业规模偏小,种子销售严重依赖经销渠道,“经销商就是上帝!”种子企业被代理商、经销商“绑架”,销售渠道占去40%~70%或更多的利润.种子经销本应是满足农民的需求,但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种子供大于求形势下,种子企业必须充分满足经销商的胃口,品种自身的优劣则居于次要地位了.

5域外两起偷窃种子案引发思考

连续有两起域外偷窃转基因种子案被.10月5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雇员莫海龙因涉嫌盗窃转基因玉米种子,获刑36个月.(澎湃新闻10月7日)10月26日,在美国农业部工作的华裔公务员严文贵承认,他协助中国农作物代表团在美考察时偷窃专利种子,将面临20个月的刑期.(财新网11月1日)经专家确认,所偷窃的种子研发费用约在300万~1800万美元.

育种材料或称种质资源又称为遗传资源,是农作物传递给后代的包含所有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育种家赖以加工、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基本材料.自从杂交玉米问世以来,玉米原始材料以及自交系就成为玉米育种家最珍贵的资源.

偷窃种子事件在国外惊天动地,在国内却反映平平,甚至还有业内人士为偷窃种子失手扼腕叹息.反映出对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和认知差异.

农业界的人都清楚,农作物增产依靠杂交优势,培育一个杂交种需要至少7~8年的时间,费去高昂的精力和财力.但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监管虚设的环境下,行业里“偷窃”育种材料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儿,成为某些经营者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轻车熟路、无本万利.在自己家里“偷”已经成为常态还嫌不过瘾,又跑到外国人的试验地大显身手.境外“偷”种子案为国人敲响了警钟,伴随着的痛楚成为不堪承受之殇,引发对背后利益关系的猜测与思考: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培育的转基因种子,有多少是依靠这种偷窃手段获得的?

6冠名“超级稻”,增收600亿?

2016年11月15日,农业部科教司在浙江宁波召开了超级稻命名20周年座谈会,宣布20年命名“超级稻”品种共156个,全国“超级稻”面积从2005年的255.8万hm2扩大到2015年的873.3万hm2,全国累计种植“超级稻”7266.7万hm2,增收稻谷600亿kg.(《农民日报》11月16日)

“超级稻”是怎么命名的呢?农业部品种审定委员会已经审定的水稻品种,科技教育司再组织一些专家开个会,从审定品种中挑选出某几个两年来表现好的品种命名为“超级稻”,再申报一个“超级稻”项目获取科研经费.就是说,凡是种植面积稍多、产量比较高的品种,几乎全被科教司命名为“超级稻”了.

为什么农业科技界没有人提出异议呢?原因在于:科研人员育成品种被命名“超级稻”,有助于宣传助势报成果;种子企业借“超级稻”之名,增加营销噱头,扩大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

当你到种子市场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的种子包装袋上凸显招惹眼球的“超级稻”商标;你再到农村百亩或千亩示范方转一转,就会看到巨幅广告牌或宣传画上显示的“超级稻”标识.各获名利,相得益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种推广主要是市场行为.农业部科教司以政府的信用作担保,炮制虚拟的“超级稻”概念,组织专家验收命名,是锦上添花呢?还是画蛇添足呢?农业部自觉不自觉地介入市场的微观层面,干预了种子市场的正常运行.

7中国水稻正在悄悄地“去杂交化”

自从袁隆平领衔三系法杂交稻和石明松领衔两系法杂交稻问世以来,凭借其增产优势覆盖全国50%以上的水稻种植面积,此项科技成果也荣获国家发明奖.随着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杂交稻占水稻面积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中国水稻正在悄悄地“去杂交化”.

2011—2015年,南方稻区提倡籼改粳,常规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据农业部资料,杂交稻发展鼎盛时期的2000年,南方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5个水稻品种都是杂交稻,前两名是汕优63、Ⅱ优838;新世纪新育成的常规稻品种逐年增加,2015年南方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5个品种有4个是常规稻,前两名是中嘉早17、宁粳4号.常规稻种植面积之所以能快速恢复有3个原因:一是杂交稻制种困难,产量低、成本高,种子价钱贵.二是所谓的“超级”杂交稻连续发生稻瘟病减产绝收事故,转基因稻米市场泛滥,粮商不收购、农民不愿种.三是常规稻品质好、吃着香,农民可以留种.杂交稻交售价每100kg为220~240元,常规稻260~280元,优质常规稻可达320元.

专家评论指出,常规稻面积快速发展还待时日.种子企业不愿意销售常规稻,因为可以留种是一次性买卖,利润太低,把常规稻推广出去了,至少有90%的种子企业两三年都要关门.经销商销售1kg杂交稻利润是40块钱,而常规稻只赚4块钱.育种家仅把选育常规稻作为“公益性行为”,因为没有推广面积怎么获奖报成果、评职称呢!

8植棉业萎缩危及纺织业

2016年是抗虫棉进入中国农田20年,植棉业逐年萎缩危及纺织业.一是棉花纤维质量下降.2016年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新疆召开的全国纺织服装技术论坛报告中说,他实地调研了新疆47块棉田,发现棉籽的不孕率已经上升到12%.此前种植的非抗虫棉,棉籽不孕率仅为1%.“现在看来,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或将因为不孕率上升而下降,最主要是出现棉纤维质量降低.”二是棉田次生虫害发生严重.棉花主产区棉铃虫基本被控制之后,刺吸式口器害虫种群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危害与时俱增,棉花减产严重.三是农药投入成倍增加.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非靶标害虫危害加重,如棉蚜、盲蝽蟓、棉叶螨、虱、棉蓟马等集中爆发,还出现大量前所未有的“超级杂草”.为了控制棉田新虫害、新草害,农民喷洒更多的杀虫剂,导致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四是棉田面积急剧减少.2007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92.6万hm2,2010年降至484.9万hm2,2015年降至343.3万hm2,2016年可能再降至310万hm2.例如传统植棉最多的山东省德州市,最多时棉花面积达20万hm2有余,2013年降到7.53万hm2,

2015年仅有2.87万hm2.五是棉纺织业越来越依赖进口棉花并失去定价权.据国家质检总局资料,中国进口棉花占国内产量增至25%左右,高时超过50%,2015年棉花进口量达147.5万t.

9农业部发文鼓励科研人员进入企业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文《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骨干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在企业服务期间,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参与科研成果权益分配.(《人民日报》10月15日)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好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一,为啥科研人员不愿意“进入企业”呢?现在90%以上的种质资源和科研经费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吃着“皇粮”,享受着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提成,某些稍有作为和能力的,还有擢升教授、挂冠院士,以及荣任所长、院长或政府官员的机遇.在这种情势下,还有多少人愿意进入民营企业兢兢业业进行没有底线的科学研究呢?其二,种子企业不欢迎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因为急于赚钱的种业老板深感企业办科研投入大、见效慢,深不见底的资金投入和难以预见的出品种时间,投资研发不如购买现成品种“立竿见影”,所谓“造船不如买船”.既没有研发压力,又不必承担失败的风险,促使种业老板愿意出资300万~1000万从科研院所或民间育种人员那里购买品种权或营销权,依靠抢购别人品种养活自己的战术,最终沦落为“种子超市”.

农业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设计最好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显山露水、不越俎代庖,通过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机制优化,引导种业的发展.农业科研院所理应踏实地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种子企业才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中国种业在错误观念引导下越走路越长、越陷泥越深,令优者不能出、劣者不能汰,最终缺乏种质资源和产权品种的企业,要么沦为大型企业的种子代销商,要么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

中国种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种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2、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