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现在,还有谁在读书?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在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现在,还有谁在读书?

1974 年我刚到北大上学的那个时期,很少有人看书,图书馆、教室里空空如也, 鲜有读书人光顾.然而,1978年改革开始之后,我们这些学生每天都为在图书馆或教室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忘情拼搏, 经常是手里捏个馒头就钻进了图书馆, 那种享受、那种快乐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

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人们不愿意看书了,大学生腰挎BP 机开始做起了生意, 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着做发财梦, 书店都开始了多种经营, 办公用品、服装鞋帽、体育用品统统摆上了往日那些高雅的书架.

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图书业突然兴旺发达起来,许多城市建起了装修豪华的图书大厦,大街小巷更是遍地书摊.这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出版业的发达是否就意味着读者群体的壮大?一份报纸从4 个版扩张到几十个版是增加了知识含量, 还是平添了更多的信息垃圾?看似发达的图书出版业究竟有多大的泡沫,多少水分?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家乡有赋诗问对的习俗.不少知识型长者虽然都是些地道的农民,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似乎烂熟于胸,经常甩出个上句,让你对下句,或者叽里咕噜来上几句诗词,让你猜是什么意思.我很留恋那一段时光,像那样的文化氛围以后越来越少了.后来我虽然也很喜欢读书,但再也找不到当初那样的感觉.现在我也很少看书了,虽然很想看,但好书太少了,特别是看到那些胡编乱造的东西,气就不打一处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头悬梁,锥刺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动火五更鸡”等,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读书格言.在中国,我注意到车站、机场、街头休息的人们,很少有人阅读.晚上,很少有人在阅读.大家都在忙什么呢?我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时候,经常在车站、餐馆、咖啡厅、休闲所看到人们都在阅读.早餐过程中,每人都会拿很多当天的报纸,一边就餐,一边阅读.餐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边喝咖啡边阅读.我在英国学习的时候,每天早上这样的阅读时间至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俄罗斯建国以后的10 年间,人民生活陷入贫困之中,每天很多人都为吃喝发愁.但是,在城市人群中,再贫困的人们都会衣着得体,手里总是抱着一堆书或者是几份报纸杂志,阅读成为与衣食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习惯.但是我们呢?我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

我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在我的房间里,电视只是一种家具和摆设,可能是过于挑剔,好像什么节目都不愿意看,尤其是那些“辫子文化”和各种各样的晚会和节目,让人一看就倒胃口.

相对于直接灌输东西的电视,我比较喜欢有互动性、可以共同交流的网络.上网是我每天必须坚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每天最兴奋的时刻,每次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过去几天没有看到的网上信息全都补上,否则心里就感觉堵得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一网联天下的缘故,有了网络,你真的能够感觉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幸福和满足.

读书、看报、上网都属于学习,只是所接触的媒体不同.图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化了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快餐,而电视和网络则是更加形象直观、具有实时传播功能的新型媒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只会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无论电视和网络发展到什么地步,读书仍然是最具韵味儿意味深长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看书最多的人群莫过于学生,看书的目的是为了应试,或者是为了满足过剩的求知欲.课本、课外辅导材料、考试辅导材料、课外阅读资料等是学生必读的一些书籍.精力过剩的学生,主要偏重于阅读穿越、言情、武侠类小说,也有一些学生把精力用在了解科幻、军事或计算机知识方面.

其次最喜欢阅读的是30 岁上下的知识群体.这些人求知欲旺盛,正处于而立之年,已经立业或卓有成效的人正在试图寻求更大的发展,尚未立业的人也希望通过读书来寻求做人的哲理、赚钱的门道、事业发达的捷径,或仕途发展的金科玉律.这个年龄档对于图书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学等都有不少读者,但据我观察,政治类图书居第一位,其次是经济、文学类图书,科技和军事类图书最惨,鲜有能突破5000 册以上发行量的畅销书.

40 岁以上的人群对图书的需求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即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读书.客观来讲,这个年龄档的人已经到了“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世界观已经形成,社会经历也非常丰富,他们已经从社会这本活教材中或者自己的数年苦旅中读懂了人生哲理,所以书中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但是,有些书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比较受欢迎,比如养生、烹饪、宠物、花草、关系学、文学、名人传记等方面的图书,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阅读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但真正打算通过读书来学习新知识的人已经不多见.

从客观上来看,读书人越来越少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好书越来越少,信息垃圾严重充斥图书市场,造成过度污染,使图书的圣洁、尊严受到玷污.写书、看书从来都是件体面的事情,在我旧时的记忆中,人们都是用极其尊敬的眼光仰慕那些著书立说的大作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和知名专家教授,读书人也都衣着整洁、举止文雅,少有粗俗之语,就连走路也悄悄而行,生怕惊动了周围的思想者.可今天,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中已冒出了不少“作家”,大学生更是“图书炒作工厂”生产线上最繁忙的工人,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新人类更是领导时代新潮流,胆大而妄为,这还不算庞大的大军、盗版集团生产出来的成吨成吨的垃圾.图书这样的精神食粮完全通过市场经济来运作合适吗?图书市场究竟应该如何规范?

其次,多种新兴媒体的出现,是对图书出版的巨大挑战.过去日报一般4 ~ 8 个版,现在许多已经扩大到16 个版.有的则扩展到50 ~ 100 个版,还使用了彩色印刷技术.读者花几毛钱买一大摞报纸,感觉很值.我知道的几家报纸,都是在一两年之内从几十万份猛蹿到100 多万份.杂志更是热闹,彩色插页已经相当普遍,全铜版纸彩印的杂志已经开始普及,精美至极,又非常便宜,花几块钱能让你高兴好几天,所以成为年轻读者的首选.也许图书已不再是首选了.

电视是图书的最大“杀手”,尽管人们都在抱怨电视节目粗制滥造,但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面总是聚集着不少的人群,人们恋恋不舍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看电视休闲,不累,放松,而且也可以增长些许知识.

其实,对图书挑战最大的是正在迅猛发展的因特网,它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替代纸质图书,但电子版图书将迅速普及开来.因特网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活的平台,是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空间.当然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它的快速性甚至是实时性,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从主观上来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滥也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某人是个学者,整天闷头做学问,几年过后,突然发现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变: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不是成了大款而腰缠万贯,就是谋了个高官手中握有大权,而自己仍然是一身布衣,整天与冷板凳为伴,手中无权,兜里没钱,不免有些落魄与寒酸.所以就着急,就开始琢磨人家发家的缘由,是看书多,还是把看书的时间搞活动了?成功之路究竟始于何处?于是,读书人变得聪明起来,扔掉书本走向市场,脱去布衣杀向官场,灯红酒绿之中早已忘却书中原来还有许多知识.功利、世俗、浮躁化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众,推杯换盏整天喝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者众,而坐下来踏踏实实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者寥寥.

我们的经济发展太快,一些人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样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由于致富的过程非常简单,靠投机取巧、靠机关算尽、靠有人提携、靠媒体炒作就行,不需要什么智力、技术和知识的积淀,所以人就显得十分焦躁不安,他们在想,既然有那么多捷径,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学习有什么用?你看人家谁谁没有什么文化、没什么素质、没什么知识,现在还不是腰缠万贯啊!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昨天还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呢,可今天在娱乐比赛中一夜成名,出场费都多少多少了!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如此浮躁的社会,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有些担心,有些忧虑,也有些焦躁.

读书的状态是孤独的,读书是读书人用心灵与文字的单独对话,是心灵和灵魂的合理碰撞,是思想火花萌生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和沃土.承受不来孤独的人自然享受不了阅读,因此,那些整天忙碌而紧张工作的人难有时间来阅读,那些喜欢交际、整天穿梭于人群或喧哗闹市之中的人难有时间阅读,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夜生活丰富且经常招人捉刀弄的官僚实在难有时间阅读.不甘于孤独的人心情就无法平静下来,心不静也就无法阅读,眼珠子盯着书本,心却早已飞往官场、赌场或“红场”,这种心猿意马的状态怎么能够阅读?

读书有用吗?不读书就没有今天的我,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和读书有关.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进击的局座:悄悄话》 作者:张召忠)

在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在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在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适合高中生读的杂志

2、适合初中生读的杂志

3、读和写期刊

4、杂志英语怎么读

5、读和写杂志

6、读写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