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和英雄专题思辨读写教学探究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英雄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英雄专题思辨读写教学探究

  

  摘 要:思辨读写是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叠加产生的教学命题.思辨读写经常以专题的方式呈现,而“英雄”主题以其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公民理性价值决定了它的思辨价值.“英雄”专题思辨教学以积极的语言实践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框架,以活动为载体,以思辨为重心,读写共生,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糅合于一体,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思辨读写专题学习英雄任务设计

  批判性思维是高中语文新课标重点突出的内容,又由于语文学习的主要形态是读和写,思维的培养自然以读和写的形态呈现.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读和写并不是简单的识记性、积累性、信息接收性的读和写,而是带有“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属性的读和写,我们可以把这种读写称为“思辨读写”,即“批判性思维+语文学习等于思辨读写”.

  一、专题思辨读写的价值

  按照语文学习的内容材料来梳理,思辨读写主要有三个空间,即课本选文的学习、整本书的阅读、专题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是阅读,还包括依据阅读而进行的写作设计,即思辨读写一体化.本文不谈课本选文和整本书阅读,只分析专题学习的意义——它是前两者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体系,使语文学习的空间更完整.

  专题,最初相当于教材编排中的单元主题,有主题就使单元整体教学成为可能.单元选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很早以前是文体,后来基本是人文母题.它的不足,一是选文局限;二是“精选”的文章又各自有着重点的阅读内容,共性较弱;三是普适性很强,不能照顾到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几个原因导致那条单元线索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种存在,其组合性很弱.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忽视了它的整体性,往往只是在单元教学的开始或结束时,做一番表面上的归整,主要的教学时间还是由单篇各自为政.

  而专题学习则不同.首先,专题的形成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决定,它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女性诗歌”值得关注,他就可以去专题研读女性诗歌;如教师在自己的阅读或教学中,发现了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他觉得可以放在一起做整合性学习,就可以此形成专题.其次,专题学习不是单篇为阵,而是把多个材料或选文糅合在一起,由点到线或到面地形成一个内容体系,单篇中即使有很重要的可读可解内容,也并不深究,而是要服从整体.再次,这种专题学习带有研究性甚至学术性,在教师的指导和设计下,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信息的接受,而是要进行信息处理.也就是说,“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成为学习行为的显著特征,这样的研究性专题学习其实是思辨性的,又在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写作的材料和任务设计,实现思辨读写一体化.所以说,专题学习天生就具有思辨品质.因为需要整合选文,在学习时更多地会出现比较、辨析、评估等行为.

  专题学习的开展,首先是选题设计,一条比较省事的线索是:以目前的几种教材的人文母题作为基础,重新整合,补充选文,形成自己的专题教学模块.另一条线索是:跳出教材的传统人文模块设计,依据现代公民的成长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与文化视野、语文阅读和表达素养去集成模块.再一条线索则是随机的,由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兴趣点决定.

  而在选题之后的实施中,最关键的是任务设计.这种任务设计不是过去通常所见的提几个思考题,而是任务很明确的学习行为设计,如搜集资料、就什么作比较、开展某项活动、写一个分析报告、续写某段内容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驱动性阅读和驱动性写作.

  如我们设计了一个“看客”的专题学习,在选文时,就包括鲁迅的多部作品如《药》《藤野先生》,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伽西莫多受鞭刑的片段,狄更斯的《双城记》里革命者团聚在“吉萝亭”前观看行刑的片段,社会时事中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现象,勒庞的《乌合之众》里的章节.在实施中,则把它“项目化”,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几部作品中描写“看客”的文字,自主揣摩写得如何;(2)比较各自的背景是什么,共同的看客有无不同表现,写一篇分析文章;(3)用勒庞的《乌合之众》里的相关论述解释这种看客现象;(4)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解释这种现象;(5)想象一种“人人不再做看客”的理想情境,修改其中的一个片段描写;(6)就某社会时事写一篇“我们都不做旁观者”的评论;(7)出一期“看客文化探究”学习小报.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种专题学习必须“让思辨在场”,如果仅仅是知识的罗列和信息的归拢,学习的价值就不大——知道得多些而已,真正有价值的是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介入,形成思辨品质.不能满足于各种文本里关于相关话题是怎么说、怎么表现的,更要做好比较、评估和质疑,最终要体现的学习成果不是“文本里有什么”,而是“我怎么看、怎么评”.也就是说,因为有专题,思辨有凭借;因为有思辨,专题学习有品质.

  独家策划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10期二、“英雄”专题思辨读写的价值

  “英雄”专题思辨读写的价值在于:

  第一,文学价值.“英雄”可算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母题,古今中外无数的作品塑造了丰富的英雄形象,从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奥德修斯、俄狄浦斯,到中土的后羿、夸父,从“007”里的邦德到港片里的小马哥,从布鲁诺到岳飞,神话故事、文学作品、历史作品,英雄都是重要的存在,其形象异常丰富,命运和性格熠熠生辉.关注“英雄”,是阅读的必修课.

  第二,美学价值.英雄一般意义上具有为众生担当、勇敢无畏、敢于牺牲自己的特点,但我们也发现,英雄之所以动人,往往不仅仅是建立了多大的功业,还在于性格之美和悲剧性命运:俄狄浦斯逃不脱杀父娶母的命运,辛弃疾一生悲叹,李广的“难封”和自杀,袁崇焕的肉为百姓争食,布鲁诺受火刑,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掏出自己的心当火把,夏瑜的血成为愚昧百姓治病的药……他们都有悲剧性、悲壮性,而正是这种悲剧性、悲壮性使英雄形象充满了张力.那么,如何理解这样的悲剧和悲壮?原因是什么?是性格、时代还是民族心理造成的?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广大的解读空间.

  第三,培养公民理性的价值.一度,我们的荧屏上充满了“抗日神剧”英雄,这是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是审美低层次问题、民族和集体心理问题.网络上出现的“键盘侠”,社会上出现的打砸同胞日系车的“爱国者”,似乎普通人也有英雄情结,但这样的情结往往与非理性伴生.作为一种大众心理,人们爱英雄,仰望英雄,希望有英雄出来为弱者主持正义.但如《水浒传》中的暴力英雄,读者津津乐道于能打能杀,对其暴力却缺少批判.世人渴望有英雄救扶弱者,于是会自然地对英雄顶礼膜拜,个人崇拜也就出现,而往往忽视英雄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与之同源又相悖的是,真正的英雄又有可能不被尊敬,甚至在民众的脑海里失位.这些有问题的英雄观与缺失的公民理性思考有关,那么,对英雄的阅读与思辨,其实也是培养公民理性思考与表达的过程.

  第四,提升思维品质的价值.专题学习是有主题的跨界学习.有主题,使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线索贯穿和目标设定;跨界,是指选文宽泛(有需要的话可以跨学科)、文体自由、读写兼具.而跨界学习的过程,即整合、比较、辨析、评估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定依赖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学习的结果也表现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英雄”专题思辨读写的设计

  (一)目标确定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教师所提供或学生自主获取的选文材料实现.在本设计中将重点研读高尔基的《丹柯》中的语言表达.

  2.鉴赏英雄的悲剧美.

  3.学会从现代公民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英雄”形象及其现代意义.

  4.通过对“英雄”形象及其价值的比较、辨析、评估、质疑,促成思辨素养的提升.

  这几个学习目标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呈现,第1点是基础,第2点和第3点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实现第4点的途径和凭借,第4点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愿景,也是前三者学习品质的保证.

  (二)材料选取

  教师印发鲁迅的《药》、高尔基的《丹柯》、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初版序言》、熊培云的《左拉和左拉们》、资中筠的《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网文《梁山只有一个英雄》.学生自主在网络搜索关于英雄的名言,每人十条以上,选取其中一条做成PPT,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想、评价,准备课堂演讲;学生自主搜索有关英雄的文章,两篇以上,认真阅读,说说打动自己的是什么.

  (三)过程开展

  1.自主阅读教师印发的选文材料,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画出或摘录自认为精彩的段落和语句,互相交流.(1课时)

  2.网络搜索有关英雄的文章,认真阅读,每人积累5000字左右,多则鼓励编辑成文档.(1课时)

  3.制作关于英雄的名言PPT,要求是:名言+释义+自主解读+感悟评价+联系具体英雄人物际遇分析.(1课时)

  4.邀请6~8位学生就前3项学习成果作展示.展示过程中师生一起点评,依据内容适当展开,着重思辨分析、理解、评价.(1课时)

  5.在第3项任务的基础上,完成“一点感想”的写作,300~500字.

  6.在第2项任务的基础上,邀请5位学生在班上作推荐阅读,介绍作品或文章内容,展示精粹片段,并对“英雄”人物或主旨作评价,师生一起点评.(1课时)

  7.选出自己最认可的古今中外的十位英雄,以“最悲壮的十大英雄排行榜”“影响人类(中华民族)的十大英雄”或“最寂寞的十大英雄”为名(也可自设名目),每位学生制作一份英雄人物排行榜,用星级表示排行,说出排行理由,给每人写一段颁奖词.(1课时)由课代表带领四、五位同学组成编委会,精选排行榜出一期班报.

  8.重点选文的阅读任务设计及课堂研讨.(1课时)

  鲁迅的《药》:小说为何选择华家作为视角明线,而把夏瑜的革命和被杀作为暗线?过去有评价,认为小说的主旨是表现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你同意吗?鲁迅用了什么比喻来反映这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历史上有无其他事例?请在勒庞的《乌合之众》里找出相关表达来印证“群众”的特点.

  高尔基的《丹柯》:从丹柯的身上,你读出了英雄的什么气质?

  熊培云的《左拉和左拉们》:左拉为普通士兵德雷弗斯挺身而出,不惜与军方、法院乃至整个国家机器为敌,他有没有获得回报?他的行为价值在哪?

  资中筠的《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二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有个成语叫死得其所,即为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而死,那么他们二人分别为什么而死,如何评价其价值?

  学习资源中涉及的两则文本,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初版序言》和网文《梁山只有一个英雄》,不针对它们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只是作为拓展阅读资源补充,鼓励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引用其中资料或观点.

  8.整篇写作.(两课时,任选一个任务)

  (1)请以“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先充分思考以下问题:这是哪位英雄?他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怎么评价他的英雄气质?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英雄?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地方与他相遇?你最想对他说什么?你想就他的事迹对当今的人说什么……设计情境,想象生活在一起的一天.

  (2)《水浒》中有着一百多位“英雄”或“好汉”,思考一下,“英雄”和“好汉”在现代语境下有没有不同含义?以“我最喜欢的《水浒》英雄”为题写一篇评价性文章.

  “英雄”本是一个意域深广的人文话题,可思辨的方向和内容很多.以它为线索,能紧紧串联名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读写共生,言语和思维交织,文化和审美融合,真正体现“素养为纲、实践为主线”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英雄论文范文结:

关于英雄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英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