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数学学习:以支点完善认知结构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数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数学学习:以支点完善认知结构

摘 要:所学的知识,只有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才会被记住并进一步加工.数学教学应找准知识衔接点、认知冲突点、数形结合点、思维发散点等学习意义上的“支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认知结构,进而学会学习.

关键词:支点同化顺应认知结构

在教学一线,常常听到教师感叹:“昨天刚讲的问题,学生今天就忘记了!”究其原因,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寻得答案:所学的知识,只有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才会被记住并进一步加工.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在我校“多支点探究学习”的研究背景下,笔者发现数学教学应找准知识衔接点、认知冲突点、数形结合点、思维发散点等学习意义上的“支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认知结构,进而学会学习.

一、以知识衔接点促进认知同化

认知的同化是指改变知识的形式,将新知转化为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从而同化新知.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作为支点,在学习新知前,想方设法唤起旧知的重现,激发它们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新知的同化.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的教学片段——

(出示三组口算题,见图1.)

45+2035+3025+40

45+235+325+4

图1

师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口算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第二行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

师还记得口算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吗?

生两位数加几十就是在十位上加几,两位数加几就是在个位上加几.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口算45+23,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把23变成20和3,先算45+20等于65,再算65+3等于68.

生还是把23变成20和3,也可以先算45+3等于48,再算48+20等于68.

师怎么都想到把23拆成20和3呢?

生把23拆成20和3,再去和45相加就比较简单了.

生因为我们会算45+20等于65,也会算65+3等于68.

师说得真好!就是把复杂的口算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口算题.

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会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师便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展开教学.口算45+23时,引发学生联想:可以把23拆成20和3……这里,两步计算都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其似乎有一种“召唤力”,帮助学生自然实现了认识的同化.

二、以认知冲突点促进认知顺应

顺应是指新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矛盾时,学生无法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固着点”来同化新知,认知机体处于失衡状态,只能更新原有认知,顺应新知,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让学生在交流、辩论、思维碰撞中,接近知识的本质,促进认知的顺应.例如,一位教师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片段——

(出示数据:33、36、69、123、96、99.)

师这些数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

生都是3的倍数.

生只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哦?那13、16、19、23、26、29呢?

生不是的.

(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呈现1到100的百数表.)

师圈出其中是3的倍数的数,并想想有什么特点.

生我先找了30以内的数,有3、6、9、12、15、18、21、24、27、30.我发现,有的数虽然个位上不是3、6、9,但却是3的倍数,说明个位上是不是3、6、9和是不是3的倍数没有关系.

生我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能是0到9,说明个位上的数和是不是3的倍数没有关系.

生我觉得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比如12,1+2等于3,所以12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继续往后找,看看刚才的发现是否成立.

……

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只要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因此,教师出示反例,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产生认知冲突,认知需求被激发,进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实现认知的顺应.

三、以数形结合点促进认知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数学学习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和数学思维之间搭建桥梁,引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思维提升.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题目:王奶奶把50个鸡蛋放在6个袋子里,发现每个袋子不能装的一样多,那么至少添上几个,就能让每个袋子里装的鸡蛋一样多?)

生50÷6等于8(个)……2(个),每个袋子里有8个鸡蛋,那剩下来的2个鸡蛋还需要6个就变成8个,即8-2等于6(个).

生我不同意.把剩下来的2个鸡蛋放到前面的袋子里,再添上6-2等于4(个),就能一样多了.

师你们觉得呢?

生我认为添上6个,因为再加6个,每个袋子里就同样多了.

生我认为添上4个.

……

师大家分歧很大,不如动手画一画,把题目的意思简单地画出来.

师(展示一位学生画的,如图2)这是一位同学画的,你能看懂他的意思吗?

图2

生我觉得添上4个,因为多的2个鸡蛋放在前面2个袋子里,后面4个袋子里还缺,需要再加上4个,才能使每个袋子里同样多.

生我也认为是添上4个,如果是加上6个,就是7个袋子了,而题目要求是放在6个袋子里.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部分学生会有思维定势,即先进行除法运算,得到余数再说,这有时就会将解题引向歧路.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帮助下,一目了然,顺势理清思路,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各个部分的含义,让问题迎刃而解.

四、以思维发散点促进认知深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将学生的思维停留于某一点,而应以思维发散点为支点,通过类比、联想,串联学生的认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化.例如,一位教师执教 《千以内数的组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1张100元、3张10元、5张5元的人民币图)这些人民币一共多少元?怎么想的?

生100元加30元再加5元,结果是135元.

师根据这个,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觉得这道题目和以前遇到的小棒图很像,可以把100元想象成一大捆小棒,把10元想象成一小捆小棒,把1元看成单独的一根小棒,那就相当于有1大捆小棒、3小捆小棒和5根单独的小棒.

(学生边说边在练习纸上画出示意图,如图3.)

图3

生还可以想象成正方体,把100元想象成一板小正方体,把30元想象成3竖条小正方体,5元就是5个单独的小正方体.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和计数器问题也很像,100元就相当于百位上是1,30元就相当于十位上是3,5元就相当于个位上是5.

师你们真厉害,能把135元和小棒图、方块图、计数器联系起来思考.其实,不管是小棒、方块,还是计数器,都代表1个百、3个十和5个一.

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135元联想到小棒图、方块图、计数器,并在此基础上聚合学生的思维,总结出这些联想的实质,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贲友林.此岸与彼岸Ⅱ——我的数学教学手记[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 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赵南.儿童支点教育要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数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数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数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2、生活和数学论文

3、小学数学教育杂志

4、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5、中学生数学杂志

6、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