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书圣王羲之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王羲之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书圣王羲之

山翁

自从东汉“蔡侯纸”问世后,中国书法摆脱简与帛的束缚,势不可当地进入发展的“高速路”.短短二百余年间,书体推陈出新,书家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世人追捧的“大腕儿”有两位:一位是东汉末年的张芝,以擅长章草闻名于世;一位是曹魏时期的钟繇,以创立小楷笑傲江湖.不过,当东晋的王羲之横空出世现身书坛时,众多老前辈头上的光环顿时无可奈何地暗淡下去.一生雅好诗文钟爱书法的梁武帝萧衍对王羲之赞不绝口.他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也即今天的山东临沂.为避战乱,琅琊王氏于公元300年举家南迁.王羲之于公元303年生于江苏无锡,因后来做过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琅琊王氏是东晋屈指可数的士族豪门.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则为淮南太守.王羲之的两位堂伯父王导和王敦在东晋创建之初更是权倾朝野声名显赫.王导主掌朝廷政务;王敦主掌全国军事.当年的琅琊王司马睿能成为东晋第一任皇帝,全仰仗王氏家族的推举与扶植.缘此,司马睿在登基大典那天,竟然三番五次恭请王导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贺.聪明的王导当然不会僭越君臣之礼,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却不胫而走,并成为社会共同认知的观点.

生于这样一个士族大家,幼年的王羲之自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着别人难以企及的教育资源.不过,按《晋书》的记载,幼年的王羲之“讷于言,人未之奇”.不仅少言寡语,而且看不出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其实,王羲之还是有其出奇之处的,这便是他对书法的早慧与痴迷.王羲之从小开始练字,启蒙老师便是自己的父亲王旷与叔父王廙.在父亲与叔父的悉心指导下,勤奋刻苦的王羲之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用过的毛笔堆积在一起犹如一座小山,人称“笔山”.他清洗笔砚的小池塘日久变黑,人称“墨池”.

一日,王羲之无意中发现父亲的枕下藏有一本《笔论》,里面讲的全是写字运笔的方法,于是如获至宝般地研读起来.父亲发现后劝导王羲之:你现在年纪尚小,未必能读懂此书.如果仅凭一知半解而盲目练习,反倒容易误入歧途.

王羲之反驳说:《笔论》没啥难懂的,里面讲的东西我全能领会.现在若不趁早读通此书,那才真有可能误入歧途呢!

父亲没想到从前“讷于言”的儿子如今变得如此善辩,只好点头默认.

将《笔论》烂熟于心后,王羲之的书法确实大有长进,长进得连老爹都不敢再给儿子当老师了.王旷意识到,必须另请高明,于是想到了卫夫人.

卫夫人名铄,是汝阴太守李矩的夫人.卫夫人家学深厚,是著名的书法世家.她师承钟繇,尤善楷书,是当时名震江南的书法大家.卫夫人的书风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姿媚.

卫夫人看过王羲之的习帖后断言:这孩子的书法大器老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

卫夫人传授给王羲之的,自然是钟繇笔法与卫氏书风.这让王羲之多了一段历练,也多了一面镜鉴.

同时,也让他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播.

有一年,晋元帝要到北郊祭祀,指名道姓要王羲之为他书写拜祭用的祝版.雕工雕刻祝版时非常惊讶,王羲之写的字笔力雄健,意然“入木三分”.消息传出,王羲之更是名声大震.

让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凌绝顶峰享誉四海的关键一步是他的江北之游.按王羲之自己在书简中的记述,这次渡江北游他遍访各地名山,竭力搜寻历代名家的书法真迹.他鉴赏了李斯、曹喜、梁鹄的遗墨,拜读了蔡邕的《石经》三体书和张昶的《华岳碑》,这使他眼界大开,学识大长,“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话说得虽然尖刻,但表明了他当时内心的震撼与醒悟.自此,他跳出了卫夫人“姿媚”的藩篱,“兼摄众法,备成一家”,终于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历史高度.

东晋时期著名军事家,时任辅国将军的郄鉴有一爱女郄璇,自幼喜爱书法且如花似玉,其时年逾二八尚未婚配.于是,郄将军欲在丞相王导的家族子弟中选一佳婿.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导后,王导很痛快地答应道:好啊!你就到我家随便挑选吧.凡是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于是,郄将军命管家带上厚礼前往王府择婿.王家子弟听说郄府管家前来相亲,个个矜持自重彬彬有礼.郄府管家看来看去觉得这些青年才俊都很出色.最后,当他跨入东院的书房时,发现靠墙的床上仰卧着一个袒胸露腹的年轻人,正手持胡饼狼吞虎咽,好像根本不知道招亲这码事儿.

听完管家的汇报,旷达豪爽的郄将军拍手笑道:“正此佳婿耶!”这正是我所要找的好女婿呀!就这样,行事随意的王羲之不经意间成了郄府的“东床快婿”,并传为千古美谈.

与郄璇结婚后,大概出于养家糊口的考虑,一向无意于仕途的王羲之最终还是从秘书郎起步,继之在征西将军庾亮帐下出任参军,后又被提升为长史.老领导庾亮对王羲之颇为欣赏,临终前上疏朝廷,称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建议委以重任.庾亮是东晋的重臣,又是晋明帝的大舅哥,说话自然很有分量.没过多久,王羲之便升任宁远将军,后又出任江州刺史.

王羲之年轻时就有“美誉”,现在江州刺史任上又卓有建树,“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朝廷里的公卿都熟悉王丞相这个才华横溢的大侄子,三番五次要提拔他,但王羲之就是坚辞不就.是避讳攀附之嫌,还是厌恶朝中的倾轧争斗,外人无法主观臆断.

扬州刺史殷浩曾是王羲之的同事,亦是老朋友.他对王羲之一向敬重钦佩,但对其“推迁不拜”的做法不可理喻.他给王羲之写信批评道:你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怎么能置一世之存亡于脑后,只顾满足自己的意愿呢!希望你能细心体察众人的心意.你若不能应时就任新职,国家哪还有美政可言呢!你若能豁然开怀想通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万物之情与进退行止了.

王羲之回信答复道: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一向就没有廊庙之志,原先王丞相就曾让我入朝做官,我誓不应允.我那时写的书信手迹尚在,足见我这种志向由来已久.我立志隐居不仕,也曾多次向亲朋知己说过,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信末,王羲之还是听从殷浩的劝告,表示愿意“恭以待命”.结果,朝廷很快下达任命令,王羲之先拜护军,后又出任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

正是在会稽内史任内,王羲之组织了一次青史留名的雅集活动,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那天是公元353 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许询、支遁等名流高士和王家子弟计41 人,为行“修禊”之俗,欢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且,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更增添了诸位高贤“极视听之娱”的兴致.大家列坐溪水之滨,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喝酒吟诗,畅叙幽情.是日,得诗37首,结为《兰亭集》,公推当时53岁的王羲之为《兰亭集》作序.由此诞生了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称颂的“天下第一行书”,也彰显了王羲之在散文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他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兰亭集序》的真迹,据说被唐太宗带入昭陵,现在我们所见的《兰亭集序》,多是唐代摹本.

后世普遍认为,王羲之增损古法,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笔触健美精致、结构委婉多变的书风,并将书法从实用阶段引入注重技法、讲求情趣的艺术境地.

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由无锡徙居嵊州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还和道士许迈一起遍游东部诸郡,登临名山,泛舟沧海,采集药石,炼丹服药.他料想,自己最后会纵情游乐而死.

闲来无事,王羲之给已担任吏部侍郎的谢万写信,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前些日子东游归来,发现栽植的桑树和果树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我带领儿子、怀抱孙子游览其间,尽享眼前的快乐.目前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与知心朋友欢宴,举杯痛饮.这种得意的生活,是语言难以表达的.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个独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叫声非常好听,王羲之派人欲买下这只鹅,老妇人没舍得,于是王羲之带着亲友前去观赏.老妇人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来了,将鹅“烹以待之”.王羲之为这事儿摇头叹息了一整天,难以释怀.

山阴县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健硕的大白鹅,王羲之观赏后非常愉悦,执意要买下.道士说:你若能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很乐意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王羲之欣然提笔写毕,然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还有一次,王羲之在嶯山看到一位老妇人手拿竹扇叫卖,但无人问津.王羲之在其竹扇上各题五字,并对老妇人说:您只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每把扇子便可卖到一百钱.老妇人半信半疑地按王羲之的说法去卖,结果竹扇被抢购一空.

王羲之育有七子,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王献之.王献之与他的父亲一样,少有盛名,雄健豪迈,文采风流为一时之最.他不仅官居中书令,而且他的书法与绘画更为世人称道,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公元361 年,表面谦恭、实则“骨鲠”的一代“书圣”王羲之病逝于金庭,享年仅有59岁.

呜呼!“俯仰一生”,“终期于尽”!

王羲之论文范文结:

关于王羲之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王羲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俄狄浦斯王论文

2、读书杂志王念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