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哈尔滨本科论文范文 和试析1946年美国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失败成因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哈尔滨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试析1946年美国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失败成因

摘 要:抗战胜利后,美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派马歇尔作为调停代表协调国共矛盾.期间,美国也试图恢复旧时若干在华利益,其中包括在东北主要城市重设领事馆的工作——恢复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是其努力方向之一.然而,二战后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局的深刻变化使得美国重开驻哈尔滨总领馆的尝试面临重重阻力.随着中国内战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此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关键词:1946年;美国驻哈尔滨总领馆;中美关系;中苏关系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71-03

二战结束后,美国试图恢复其旧时在华利益,重置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和沈阳等主要城市的领事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哈尔滨的尝试并未获得成功.笔者对该时期美国外交档案试以分析,通过美国重设驻哈总领事馆交涉未果这一事件来检视当时国际政治变化与中国国内政局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说明哈尔滨在当时中国政局发展和大国博弈中的重要地位.

一、美国与苏方的交涉

(一)美国同苏方的交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日俘遣返、战后重建、国共利益协调、日军占领区的接收等.美国为维护在华利益和战后东亚国际秩序也派出了马歇尔将军作为调停代表协调国共矛盾以避免中国爆发内战.同时,美国也开始了恢复在华利益的一系列行动,其中包括在原日占区领事馆的重建工作.但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日受降工作是由苏联红军来完成的,因此在东北的领事馆重设工作就必须与苏方交涉协商.1946年1月18日,时任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给美国驻华大使馆发来电报,指示其做好恢复在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的领事馆重设工作.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刘锴表示中国政府同意重新开设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的美国领事馆[1]1131.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赞同重新在中国东北开设领事馆只是名义上的,因为此时的东北地方管理还处于苏联驻军的实际控制之下,美国要想恢复在东北的领事馆必须与苏方进行接洽.同年2月,美国国务院以及美国驻华使馆机构都在评估美国外交人员进入东北地区是否会遇到苏联军队的阻挠,并为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制定了各种预案.局面在3月出现转机,首先国民政府批准了美国外交人员进入中国东北地区.3月13日,国民党军队从苏联红军手中接管了沈阳的防务,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随即对公众开放.

随后,美国国务院和驻华使馆机构开始着手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恢复工作,然而国共双方4月爆发的四平战役阻碍了领事馆的重建进程.因此,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外交官蔡斯(AugustusS.Chase)向美国国务院建议:在苏联4月25日撤军之前我希望和助理武官瑞格(Maj.RobertR.Rigg)及总领事馆职员陈黄江乘飞机前往哈尔滨.瑞格已经到长春去寻找飞机,并等待机会和苏联官员一起进入哈尔滨,我希望大使馆能安排美国军队的飞机给沈阳总领事馆的外交人员,其时间最迟在4月22日[1]1137.由此可见,准备前往哈尔滨总领事馆就职的美国外交人员希望赶在苏联撤军前进入哈尔滨建立领事馆,避免接管哈尔滨防务后,美国因国共在东北地区冲突的升级面临的交涉难度增加.但美国外交人员的愿望显然落空了,因为美国高层不愿出动飞机贸然飞往苏军驻防下的哈尔滨,而在长春努力和苏联官员协调寻找飞往哈尔滨的苏联飞机的助理武官瑞格也遭遇阻碍.他回到沈阳总领事馆后汇报了情况:“长春的苏联官员在和哈尔滨的苏联官员协调安排飞机的过程中电话服务受到了干扰并中断,在苏联撤军之前难以抵达哈尔滨,并且武装可能会接管飞机场”[1]1138.显而易见,苏联声称的“电话故障”明显是有意而为之,其实就是不想让美国外交人员在苏联撤军之际来到哈尔滨重建总领事馆,毫无疑问这是由于二者之间的矛盾所致.

(二)美国交涉未果原因探析

笔者认为,美国寄希望在苏联驻军东北期间恢复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重设工作最终胎死腹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巨大分歧.首先,哈尔滨地处“北满”腹地,近代历史上是传统的苏联势力范围,日本战败后,苏联不希望任何大国染指这一地区来损害自身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其次,二战后苏联的战略诉求之一便是构建周边安全屏障,通过一系列的卫星国和对苏友好势力来巩固自身的边界安全.“北满”地区作为与中苏边界接壤地带,也被苏联视为构建周边安全屏障的一部分,美国作为战后苏联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在“北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尔滨重设领事馆的工作无疑是对苏联构建安全屏障的威胁.

在苏联看来,美国在哈尔滨重设总领事馆意味着重新在北满地区施加影响力,如果苏联允许这一行为,美国的西方盟国可能会相继效法,这是苏联所不愿看到的.最后,哈尔滨作为北满地区的中心城市,苏联在撤军后准备将其移交给东北联军,因而苏联并不希望美国在哈尔滨设立常驻机构与东北地方当局的高层有过深的接触,以此影响苏联在北满地区的影响力.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是美国的外交人员在苏联撤军前始终不能如愿进入哈尔滨的根本原因.

二、美国为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同方面的交涉

(一)美国与方面初期交涉及其乐观态度

自接管哈尔滨起美国就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接触,驻沈阳总领事馆武官瑞格和东北联军的主要将领周保中进行了谈话,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商议可否在长春找到可飞往哈尔滨的飞机.美国驻华大使馆指示驻沈阳总领事馆:只要交通条件允许就可派外交人员带着相关设备前往哈尔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将为此提供帮助.在接触沈阳的代表前应该咨询北平军调处司令官罗伯逊将军[1]1139.然而,美方最后得到的答复却是哈尔滨机场不能使用,这给美国外交人员的乐观态度泼了冷水.笔者认为,上述局面的出现应从当时东北地区政局变化来分析.4-5月间,美国外交人员一直为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一事而奔走,但此时国共双方正在东北地区进行“四平战役”等大规模军事冲突.四平战役后东北联军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2].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局致电,他们“准备放弃哈尔滨”①.随后回复东北局及林彪等人,同意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之方针……[4].由于方面在内战初期一度面临不利局面,这使美国在与其进行交涉的初期表现出十分乐观的态度.

当东北战局复杂程度加剧的情况下,美国调停特使马歇尔向施压迫其停战,停止追击向松花江北岸撤退的军队,东北战场进入为期20天的停火期.应当说这次停战令对东北联军极其有利,它为巩固东北北部解放区和恢复军力赢得宝贵时间.这次停火协定的达成美国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白罗德将军和一批美国军官于停战令下达当天在长春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停火状况.停战小组抵达哈尔滨后,林彪告知美方代表雷蒙德,“在南京政府永久性解决东北地区的冲突前,他不能保证美国领事和武官的安全,因此反对他们来到哈尔滨”[1]1140.发布的停战令只有20天时间,但东北地区的军事将领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休整部队并巩固解放区的安全.因此,东北地方当局拒绝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的做法也是在为换取持久和平局面赢取时间,同时也希望借此让美国调停团给施加更大压力来延长停火期.

(二)中国政局的变化及美国的政策调整

停火期结束后,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暂时维持了和平局面,对美国重设驻哈尔滨总领馆一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似乎让美国外交人员们看到一丝希望.美国外交官蔡斯在长春与李立三讨论了重设驻哈总领馆问题.李立三请蔡斯转告时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主任廷伯曼,林彪同意重置总领馆建议但必须请示延安方面.随后,李立三表示有信心认为会同意此建议,但不会主动采取行动,除非美国大使馆方面同意[1]1139.在笔者看来,这是东北当局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是向美国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是希望美国能拿出诚意来处理事涉东北的系列问题.然而,美国大使馆未同意的要求,因为在其看来,当时的国民政府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不经其同意便与接触是对合法地位的承认,这是与美蒋合作政策相悖的.

虽然从停战令生效到10月下旬东北无战事的局面一直得以维持,但国共间军事摩擦依然存在,只不过双方冲突转移到了关内.6月26日的停战期刚过,国民党军队就大肆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在随后一个月时间内,美军与在华北地区出现了军事摩擦事件及美军士兵在冀东被绑架等事件;在军事摩擦事件中,美军运输车辆从天津至北平途中遭伏击,给美方造成3死12伤的损失[5].而在山西、山东、苏北等地的国共冲突不断扩大,美国调停越来越没有效果.美国与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于是将重设总领事馆问题转至正在商谈停火事宜的南京代表团那里.8月2日,美国大使馆的巴特沃斯(W.Walton Butterworth)在与周恩来的会晤中表示,美国国务院对领馆重建工作无限期推迟日益感到不满.巴特沃斯在随后向周恩来的探询中问及是否收到延安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指令时,周恩来的表态十分消极[1]1141.此时,国共双方的冲突早已不在美国调停能力之内了,国民党方面已开始敷衍马歇尔的调停工作,方面对马歇尔调停的关注度也在下降,只将其视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对国民党斗争的一部分.

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对“调停”政策的作用也开始失去兴趣.7月中旬,美国国会通过向国民党赠送271艘舰艇的协议,不久又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剩余战时财产出售协定》,廉价转售原值八亿美元的战时剩余物资.这一系列行为都说明美国已改变了对华政策,美国由“通过调停来谋求政治解决国共矛盾为主”的政策转变为“军事上支持政府、政治上继续调停国共分歧的双管齐下”的政策,这一双重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决定其必败的结果,但马歇尔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7月上旬,马歇尔邀请原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作为驻华大使协助调停,并研究出一套五人小组的方案来解决停战问题.与此同时,马歇尔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从8月起暂时实行对国民党军队的武器禁运.但战局变化没能使美国的调停达到预期目的.

(三)美方为重建领馆持续努力

由于中国东北无战事局面一直持续,美方为重置驻哈领馆的努力也在进行着.马歇尔在给美国驻华使馆的备忘录中并未反对在哈尔滨重建领馆的计划[1]1142.沈阳总领事克拉布(O.Edmund Clubb)在给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电报中指出:“东北局要求所有军调处执行部的飞机和人员前往哈尔滨时都必须出具通行证”[1]1143.这意味着与军事调停无关的外交人员将被禁止飞往哈尔滨.司徒雷登和巴特沃斯随后与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在提及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重建工作时周恩来表示,只要美国依然助蒋,方面就不可能允许美国人在解放区内建立其领事机构”[1]1143.同时,美方通过驻沈阳总领事馆进行的交涉也无进展,他们因中国战局的恶化和美国调停的无果而失去了耐心,对重设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计划迟迟得不到落实倍感焦虑.美国驻沈阳总领事克拉布在9月28日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中指出,苏联对“北满”的影响是美国迟迟不能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重要原因,并称苏联可在此设馆而美国受到阻碍,这是不公平的.他甚至建议美国国务院在必要时应诉诸武力.克拉布还汇报了交涉工作的情况,计划让蔡斯前往长春设立临时的领事机构,在连接哈尔滨的交通问题解决之前把计划前往该地的人员和设备暂时留驻长春①.10月5日,美国国务院指示马歇尔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希望他们加紧和周恩来进行协商,加快解决赴哈通行证问题,同时国务院对克拉布使用武力威胁方式解决问题的建议表示反对[1]1147.

中国内战战局此际发生极大变化,国民党军队于9月底大举进攻华北解放区中心城市张家口,随后直指在热河的最后据点赤峰,停战谈判陷入僵局.这种局面实际标志着美国的调停已失败,司徒雷登的五人小组计划已失去实际意义,国民党在军事上频频得手加剧了对美国是否公正调停的怀疑.为此马歇尔决定让美国调停工作暂退幕后,由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调停做最后努力,周恩来也因停战计划迟迟得不到履行而拒绝从上海返回南京.局势的恶化也使美国赴哈希望越来越渺茫,美国驻华大使馆曾一度建议使用海军战机,但军调处执行部主任廷博曼表示反对,他认为没有方面的许可美机擅自进入哈尔滨上空将被视为不友好行为或遭到攻击.10月中旬,驻华大使馆告知美国国务院:马歇尔和大使馆“一致认为暂缓沈阳总领事克拉布前往哈尔滨的计划,因为这会使军调处东北停火执行小组的美方人员处于危险之中”[1]1149.经第三方代表调停,周恩来同意并在10月21日从上海返回南京.但第三方调停相对美国调停而言,其弱势地位更加明显,能够给及国民政府施加的影响力更有限.

周恩来及南京代表团仍在为首先解决停战问题而努力,而此时美国对重设哈尔滨总领事馆仍未放弃希望,美国国务院在周恩来返回南京后指示驻华使馆,不应再推迟重开哈尔滨总领事馆计划,应为克拉布前往哈尔滨做最后准备.不久,南京代表团通知美国驻华大使馆,周恩来给东北局送去关于飞往哈尔滨航班的证明信件[1]1149.这显然是第三方调停期间方面的善意举动,但重设领馆能否成功仍取决于南京谈判的结果.

(四)美国与交涉的失败及其原因

随着第三方面调停的失败,特别是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的决定,标志着美国调停的最后努力已经失败,国共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在“伪国大”召开次日发表声明拒绝承认此次会议,几天后周恩来从南京返回延安,这标志着美国调停最终失败.12月3日,美国驻华使馆告知准备前往哈尔滨的克拉布:“国民政府目前没有能力占据哈尔滨,继续前往哈尔滨建立总领事馆将是徒劳的[1]1150-1151.这标志着美国已彻底放弃了重建驻哈领馆的计划.纽约时报记者不久在哈尔滨采访了当时东北地区负责人之一的李立三,后者表示:“拒绝克拉布前往哈尔滨重设领事馆,因为目前美之政策是助蒋打内战”[1]1151.至此,彻底关上了允许美国重设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大门.

美国在重置驻哈总领馆问题上与交涉的失败究其原因是其战后总体对华政策的失败使然.自1946年4月28日军队接管哈尔滨以来,美国重设驻哈总领馆的谈判进程就已和马歇尔调停团的调停结果密切相关.每当马歇尔的调停有重大进展时,驻哈总领馆重设工作就表现出一丝希望,但其调停无效甚至被认为是有失公允时,领馆重置交涉进程就会变得步履维艰.由此可见,哈尔滨这座重要城市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对中国政局走向的重要影响.美国在驻哈总领馆交涉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其战后对华政策失败的缩影,这是由其内在矛盾性所决定的.战后初期,美国调停国共两党分歧以期避免中国内战,以此作为其对华政策的目标,但该政策却是以保持对蒋支持作为其政策前提,其政策目标及前提之间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必然性.在重建驻哈总领馆交涉中,美国这种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也有所体现.曾对美国重建驻哈总领馆建议表示同意,但美国却称:“美国驻华使馆不能同意延安方面直接批准重建总领事馆的要求,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政府,并且该政府不反对重建哈尔滨总领事馆”[1]1141.显而易见,美国在哈尔滨总领事馆的重设谈判工作上的态度与其对华政策如出一辙,一方面有求于,希望同意其重建驻哈领馆的建议,另一方面却不愿承认合法地位,一切谈判须经政府的认可.所以,美国重建驻哈领馆的尝试及失败与其调停国共冲突活动的失败都是由其战后对华政策的本质缺陷所决定的.

三、结束语

美国在1946年为重设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最终未果.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处理这一问题时的政策目的和政策实施方式之间的矛盾性,无论与苏方交涉还是与方面的交涉过程中这种矛盾性都极其明显.美国的目的在于恢复其在“北满”地区的各种利益,战后苏联视美国为其“北满”利益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与的交涉过程中,其主要目的仍是恢复“北满”地区的各种利益,但在实施交涉中是以对国民党的认可和支持作为前提,不愿单方承认的合法地位.将主观愿望与现实环境隔离开来,这种脱离实际的处理方式无异于登木求鱼.

参考文献:

[1]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dStates,1946.TheFarEast:China(1946).[EB/OL].[2017-09-19].

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

e等于article&did等于FRUS.FRUS1946v10.i0010&id等于FRUS.FRUS

1946v10&isize等于M.

[2]李时新.血城[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109.

[3]丁晓春,等.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迹.[M].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6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7.

哈尔滨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哈尔滨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哈尔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