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怎么看辟谷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古人怎么看辟谷?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古人怎么看辟谷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古人怎么看辟谷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古人怎么看辟谷?

编者按:辟谷曾是“玄之又玄”的道教养生术,现今在大众中日益流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辟谷呢?本期我们邀请中医养生领域的资深专家林殷老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为您“还原”古人对辟谷的看法以及她的观点.

文/林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 奚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经典《难经》的“四十三难”中有这么一段话:“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人的肠胃中要常留水谷即饮食物以供生命活动所需,人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每天排泄1次~2次.七天过后,胃肠贮存的水谷消耗殆尽,人就死了.宋代学者丁德用注释时写到:“安谷者生,绝谷者死”,结论很肯定.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胃肠中为何只能容纳这些水谷?人“水谷津液俱尽”为何就会死?《难经》语焉未详,这省略的内容,见于《·灵枢》中的“平人绝谷”篇:“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这段话详细列举了胃、小肠、回肠、广肠的尺寸,给出其水与谷的容积和容量,又指出活体中的胃肠功能状态应当是有虚有实、虚实交替,如此这般才能让气机流通,使水谷化成精微而神有所养、五脏安定.最后得出神要靠水谷来养,如“水谷精气津液皆尽”,神无所养则人必死无疑的结论.当然,今人不该苛求古人关于胃肠尺寸描述以及“水谷不分七日而死”结论的准确度,却要感叹2000多年前的古人在绝谷就会死人问题上的诚实态度.

“平人”在医学里指正常、健康之人.绝谷即所谓“辟谷”,辟是回避、躲开的意思.此处指既不喝水也不吃饭的那种“辟谷”.那么,这种“辟谷”有没有道理呢?

辟谷神仙术,服气者成仙

现代主张食气辟谷养生者,常列举马王堆医书“却谷食气”篇和汉代张良 “导引不食谷”的案例,说明此术流传久远且行之有效,其实不然.

马王堆医书里的“却谷食气”篇名是现代帛书整理小组加上的,原帛书上没有.但通读全文,感到此篇名并不确切,文中并无只靠食气而辟谷记载.文章开篇就说“去谷者食石韦”,石韦为中药,《神农本草经》认为有“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功效.接下来的文字说的是导引时要按月相来调整饮食但绝非不吃食物:“朔日食质,日驾(加)一节,旬五而止;旬六始銧.日(减一)节,至晦而复质,与月进退.” 即初一朔日起吃有形质的食物,十五望日之前逐日增加饭量,此后再逐日减少食量,到月末晦日恢复到最初朔日食量.

张良“导引不食谷”的记载见于《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不食谷吃药饵不?吃!首位注释《史记》的学者即南朝的裴骃说,张氏“服辟谷之药,而静居行气”,而即便服饵加导引,张良也只活到60出头,就病死了.

那么,食气者果真就能长生吗?东晋道教学者兼医家的葛洪认为这属于导引行气者的一家之言,不可当真:“道书虽言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又云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耳,不可便孤用也.”而南朝的医药学家陶弘景直言,光食气而能长寿的,只有神仙和乌龟,“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也”.(《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可见辟谷不是古人特别是平人常用的养生方法.笔者查阅了现存的29本食疗专篇专著,以及借助《中华医典》检索历代近千本医著,均未有倡导平人辟谷以养生者.医家认为,辟谷属仙奇之术,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如葛洪所说:“粒食者,生人之所资,数日乏绝,便能致命.《本草》有不饥之文,而医方莫言斯术者,当以其涉在仙奇之境,非庸俗所能遵故也.”

神仙辟谷方,方中有五谷

食饵辟谷又怎样呢?事实上,历史上多有因食饵辟谷而致病甚至夭亡者.如晋哀帝司马丕因信奉神仙方术,不食五谷只吃药饵,登基不到5年就死了:“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晋书》)只活了25岁.正如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言,“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

古代医书中确实有服食辟谷记载.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13有“辟谷”篇和6首辟谷方,却与卷27“养性”篇分列且明示此为“欲求升仙者”而设,说明辟谷与平人养生不是一回事儿.宋代“道君皇帝”赵佶敕编的《圣济总录》,在卷198中收录“神仙辟谷”篇,不过也采取与孙思邈相同的处理方法,即将此篇与用于平人养生调理的“补益门”“食治门”分开,放在皆具道教色彩的“符禁门”后之“神仙服饵门”里,并在篇首明示,辟谷属远居山林的道士求仙之术,平人养生仍以水谷养胃气为要.

从《圣济总录》卷198给出的21首“神仙辟谷”方看,辟谷时不吃谷物只服药饵的说法并不属实.书中记载有一个“辟谷五谷方”:

粳米、黍米、小麦、麻子(熬)、大豆黄,各五合.

上五味,捣末,以白蜜一斤,煎一沸,去沫,和拌为丸,如李子大.每服一丸,冷水下,即不饥矣.

这个辟谷五谷方用大米、小米、小麦、火麻仁和黄豆各五合,捣碎后用白蜜熬制成糊,做成李子大小丸剂,一次吃一丸,冷(开)水送下,整个一古代的“压缩饼干”!这么个辟谷法,的确不会饿!而《圣济总录》记载的21首“神仙辟谷”方中都有大豆、赤小豆、黍米、稻米、粳米、青粱米和小麦等谷物.

之所以出现辟谷而食谷现象,笔者分析,一是与古人“药食同源”的观念有关.以粳米为例,用来果腹便为食,藉此治病就是药,《太素》说:“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二是古人特意打的“擦边球”——明知不吃不喝七天就会死人,又要辟谷,难哪!所以宋代道教学者张伯端将绝粮与休妻等并列,称之为“皆易遇而难成”之修炼术.

辟谷在古代除有特殊宗教文化背景外,主要是有钱、有闲的达官贵人为之.因为辟谷方药制作耗时费工不说,辟谷期间还不能多动,张良辟谷时就一年多没出门,平民百姓根本玩不起.再考虑到古代辟谷方中多含朱砂、雄黄、雷丸等有物,就更不值得提倡了.

饮食有节制,平安度百岁

服食辟谷不可取,节制饮食可以有.节者,节律、节制也.加上膳食均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及“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常者,恒定、经常也.规律的生活包括进食,可使大脑皮层对机体的调节活动形成良性条件反射,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

现代所谓“轻断食”或“柔性辟谷”等都是打着辟谷之名行节食之实.然而,古人有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也”,每周两天饥一顿饱一顿的 “轻断食”,因其一惊一乍地破坏了固有的生活节律,故而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素问》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没了神气,何来健康!中国人讲究中庸,太过、不及都不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讲“三餐分配要合理”也是此意.古今营养学界的主流观点在此殊途同归.

辟谷五谷方

粳米、黍米、小麦、麻子(熬)、大豆黄, 各五合.

上五味,捣末,以白蜜一斤,煎一沸,去沫,和拌为丸,如李子大.每服一丸,冷水下,即不饥矣.

古人怎么看辟谷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古人怎么看辟谷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古人怎么看辟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谷歌论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