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芳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和悦芳:白昼被取走之后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悦芳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悦芳:白昼被取走之后

热烘烘的夜飞翔着泪珠

毫无人性的器皿使空气变冷

死亡盖着我……

白昼曾是我身上的一部分,现在被取走

我一直认为,看待一个真正的诗人和他的诗,必须将诗和他本人的人格相互联系,相互印证,乃至相互确认.在这几年对悦芳的诗的持续关注中,我也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我再次坐下来想为悦芳的诗写点什么的时候,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翟永明1984年在《女人》组诗中被命名为《生命》的那一首诗的句子.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冥冥之中的召唤,让悦芳这个经历过“白昼”曾施予其苦难和痛彻的诗人,在“夜”的暗处找到了有别于“白昼”的世界,找到了一种独属于她的诗歌母题.

这个母题可能在她初起的诗歌写作中,并没有被明确地定义,但伴随着她诗艺的成熟和对诗歌创作及理解的深入,这个母题越来越清晰和表征化.尽管在她的诗歌中仍然可以看到某种反复和沉浮,但我越来越感觉到,那种命定的安排让她走上了“无所适从”的适从,“无所依托”的依托.看起来悖反的两种状态,恰如“白夜”一样,在分裂和抵牾中走向了统一,从而生出了新的意义.我将其称之为“边缘意识”.时刻为边缘而恐惧,又为能在边缘处舞蹈而感到确幸和获得少许的满足感.

所以,悦芳的诗便在这种“边缘意识”的统摄下,走出了同质化写作的陷阱,变得有棱角和皱褶起来.

孤独抒情者的灵魂“出轨”

孤独,是悦芳的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们在阅读悦芳众多诗作后的普遍感受.诗人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写作,孤独情感的流露再自然不过,所谓黯然神伤,很多时候无来由,也无须过多地酝酿和铺垫,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便会莅临.因而,像“疼痛”“怜悯”“命运”“寂寞”等类似的词语在悦芳的诗中很常见,有时候在一首诗中会反复出现.比如《断章》:

不谈论爱情的夜晚

注定是孤独的

我甘愿承受

这安静下来的孤独

很多谎言挤进来

又被关在门外

拥挤的世界

今晚变得寂寥

“注定是孤独的”“这安静下来的孤独”“今晚变得寂寥”.如此高频率的书写孤独,甚至是渲染,在新诗发展至今天的时代语境下,已不能说是一种成熟的诗歌形态.诗人在意图以“孤独”语词强调孤独本身时,也弱化了诗歌的表达力度.但在这种看似落后于时代的笨拙形态中,却让我看到了诗人向内心挖掘和延伸所做出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又是与极力逃脱既有经验世界的桎梏和急于重塑主观世界分不开的.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重新安排内心的秩序”.所以才有了让我们为之怦然心动的另一句诗:

用冷色调的唇,吃掉

整个季节的忧伤

(《我囚禁在我的身体里》)

尽管这里也有“忧伤”,但已不是简单的述说或者重复,它被赋予了身为女性的独特的隐秘体验,这是一种自发的乃至自觉的心灵沉潜,是绝大的忧伤之后的绝大爆发.具象化的语词背后涵纳的是诗人与整个经验世界“决裂”的野心,是灵魂风暴席卷而来的“出轨”冲动,但也是“出轨”后重新整合与确认生命世界的无语凝噎.

温润意象的情境再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意象,便没有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最基本要素.即便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北岛的那首著名的《生活》,虽仅有一字,但那个“网”字及其留下的无边的空白,也还是以“网”作为意象的中心.

悦芳诗歌自有其意象建构,且她笔下的意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温润.这关系到悦芳抒情诗的色调,也关系到悦芳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虽然她在诗中时刻以“白昼被取走之后”的独行者自居,表现出一种裂帛式的决绝态度,但在内心深处,她依旧给世界厘定了温润的底色.这并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善良和温柔的本性决定的,甚至我以为,这和她的母性本能息息相关.因此,在她的诗歌中,意象的选择并非最有力的支撑,而是吸附意象的情感.这也是我为什么把悦芳的诗归属于抒情诗范畴的原因所在.

“杨柳”“体温”“浅草”“睫毛”“拥抱”“曳动”……这些词所焕发出来的无不是光泽和美丽,它们本身的质性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让她的诗产生了相应的张力和弹性,由此,在“边缘意识”的驱动下,展拓了诗意.

悦芳对诗意的展拓是小桥流水式的,是徐徐缓流的,前后很少见兀然的转折,像一种“精神绕指柔”,多了一层《诗经》式的回环往复,多了一点古典式的婉约.这让我们在阅读其诗歌时,无须太过注意诗歌结构的营造,而是循着诗人情感的流淌渐入佳境.

或许正因为此,悦芳特别注意将瞬时的细腻感受予以情境化和具象化.比如《旧日》组诗中的一首:

我从树林走过

常常听见自己的咳嗽声

每一种咳嗽,都有树叶飘落

药片一样,嵌入时间的

裂痕之中

咳嗽声作为常见的意象,被诗人主观情感化,从而在具象的意义上得到了情境的延伸,“每一种咳嗽,都有树叶飘落”;又在想象的空间中添加了新的意涵,“药片一样”;最终在情感的向度上形成了突变,“嵌入时间的/裂痕之中”.

诗意的层层递进,最终让悦芳的诗常常在结尾处闪现出光华,于不经意间通达庸常所忽视的发现.比如《镜中的花朵》那最末两句:“一些静止的皱褶/,真实,充满”.皱褶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皱褶本身,也看到了诗人的心境,看到了一个裸露的毫不掩饰重重的真实生命.

“白昼被取走之后”的夜之光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有一种“一次性诗人”理论,大意是说那种将生命人格与诗歌完全、彻底地合而为一的诗人,例如荷尔德林、海子等等.其实,我认为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有这种涅槃冲动,是否以肉体的毁灭为代价暂且不论,但总要有经历一种灵魂的死而复生的洗礼吧.我想,悦芳应是有的,但在这场洗礼的过程中,她可能尚有更为彻底的空间.我这里说的诗境.就是说悦芳的诗境或许可以再阔大一些,无论是意象意绪或语言,都可以找到更具有陌生化和独特性的所在.

须知,个人化的表达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个人经验或情感的表达.同理,诗境的扩大也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走向外部时空,或人们所担心的“丢弃灵魂”,而是为了更尖锐地、直接地、从容地回到内心,回到个人.

唯此,这场灵魂的博弈才会在“白昼被取走之后”,获得夜的光和永恒.才会像悦芳在《末日之诗》中所言:

在炫目的光晕里

互为灰烬

在无限的蔚蓝里,成为

蔚蓝的一部分

王朝军,笔名忆然、正石.1980年生.青年文学评论人,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在《文艺报》《长江文艺评论》《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及散文百余篇.出版有评论专著《又一种声音》.

悦芳论文范文结:

关于悦芳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悦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悦己杂志订阅

2、悦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