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改革开放:让交流和的明灯长盛不衰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为您写改革开放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改革开放:让交流和的明灯长盛不衰

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改革开放,让交流与发展的明灯长盛不衰

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是人类实现彼此交流和共同创造的正确道路.

文|赫尔曼

1978年12月3日,寒风料峭中的上海,“西门子公司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开幕.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的曾孙、公司当时的监事会主席彼得·冯·西门子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严佑民一起为展览会剪彩.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当年公司的决策者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举办这个展览会,或者是刻意暗示着什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就在20天后,中国公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序幕,改革开放从此破冰开道,浩浩荡荡.而这次展览会也因此被写进了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历史大事记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四十年来,中国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变化绝不仅仅是温饱,也不仅仅是财富,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和商业层面.这四十年间,中国从快速追赶,到融入全球社会,到引领世界经济;而跨国公司在中国也从逐步试水,到携手合作,到融入中国社会,始终与中国相迎相伴.改革为中国提供了创新和技术的沃土,开放则推动交流不断扩大,带动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在中国落地生根,从而最终推动社会和大众生活不断向好.交流与发展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命题.

技术驱动合作

西门子所经历和参与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们续写在中国跨世纪情缘的四十年,是以技术驱动合作,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推进中国工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四十年.

就在上海展览会后几天,当整个世界还在为来自中国的消息而错愕不已的时候,西门子与中国机械工业部就在低压和高压领域的应用方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我钦佩那个年代的公司前辈们,他们继承了公司创始人的胆识和果敢.在充满忐忑甚至是未知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敏锐地察觉“春江水暖”,坚定地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中国决定重启尘封多年的大门,这个决定迎来了西门子以更投入的姿态重返中国.西门子与中国合作的历史没有断档,而以更加惊人的速度留下了开放初期浓墨重彩的一笔.仅仅三年之后,西门子在北京成立代表处,并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开设办事处和工厂.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开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国企业组建的控股公司.

历史总是会格外关注这些“里程碑”.但只有把这些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才能触摸到西门子在中国这四十年发展的脉络,从而以一个特定的角度探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走向.1985年10月,西门子和中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西门子公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机械工业、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备忘录》,西门子是第一家应邀与中国进行如此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面对改革和国际合作新局面,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西门子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延续了这一全面合作,合作内容也聚焦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2016年,“十三五”起步之年,西门子又与发改委续签这一合作备忘录,合作领域拓展到创新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基础设施、可持续能源以及区域发展等.一年之后,西门子与发改委又在既有框架下进一步签署了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三十多年过去了,参与讨论和签署这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工作人员,不论是在中国一方,还是在西门子一方,都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更迭,但文件封面上始终不变的“合作”两个字历久弥新,依然闪亮.翻阅这些文件,就像查阅中国产业国际合作的历史书.随着合作文件从多年更新一次,到五年一次,到逐年注入新的内容,呈现的是中国产业发展不断应时而动,节奏日益加快.合作的核心内容从传统的工业电气领域,到面向“十二五”的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再到面向“十三五”的创新与智能制造,直到去年新的协议所凸显的数字化,一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不断转型、提升和迈进的路线图赫然在目.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全球企业像西门子这样在四十年间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着这一进程,并以持久的热情参与到这一变革中.

共求卓越,造就辉煌

西门子所经历和参与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与中国的伙伴一起不断探索未知、矢志创新的四十年,是为构建现代中国倾心锻造一个个“大国重器”的四十年.

2016年6月13日,在中德两国政府领导人的见证下,西门子与中国宝钢集团签署了《宝钢与西门子智慧制造(“工业4.0”)战略协议》,涉及数字化咨询、先导项目、人才培养、智能制造标准的建设等方面.这个协议被誉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对接的最佳实践.其实,西门子与宝钢,这两个中德两国最富有历史色彩的工业传奇企业的“对接”恰恰就始于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最初的日子.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宝钢在上海打下第一根桩基.不久,西门子就向宝钢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同年,西门子作为德国财团的领头企业再为宝钢宽带钢轧机提供电气设备.1989年,西门子为宝钢冷、热轧钢厂设计、提供并安装关键电气组件.2001年,宝钢开始修建全世界最现代化的不锈钢工厂,西门子提供了自动化和电气系统.如果说宝钢在这四十年间就像一名战士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那么西门子则像是一位坚定的守望者、并肩奋进的战友和志气相投的兄弟,始终在支持着中国钢铁行业每一步前行,延续至数字化时代的今天.2015年,宝钢与西门子建立起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探索“工业4.0”.2017年8月,双方再次签署协议,为宝钢建设虚拟远程运维的样板工程,这两个项目也成为中国和德国经济能源部中德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

西门子与宝钢历经四十年的合作无疑是改革开放一个绝佳的侧影.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两个企业,带着对技术、创新、品质和工业进步同样的最高追求走到一起,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一同创造社会价值.这种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个被时代所铭记的“大国重器”,深刻地改变和加速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信心与信任,缺一不可

西门子所经历和参与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四十年,是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共建现代化中国的四十年.

2010年5月14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西门子在天津的工厂时说,“像西门子这样,按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它们研发的产品都是中国创造,都应该一视同仁,享受国民待遇.”

这一番话是对外企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评价.

西门子三个字来自公司德语名称“Siemens”的音译.十九世纪公司进入中国后被翻译为“西门子”,意味“来自西边的人”,传神地表达了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企业的看法.从“来自西边的人”到被国家总理看作是“中国企业”,这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最好的写照.

如果有什么能解释这种变迁,那一定就是“信心”.

上世纪90年代,当德国一些企业对是否到中国投资踟蹰不前时,当时的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经济亚洲太平洋委员会主席冯必乐说:“(德国企业)不去中国的风险要大于去中国的风险.”这句话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德国企业开始逐渐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使这几十年来的中德经贸领域的成功合作成为一段佳话.我相信,那时他心中也是充满了“信心”.

就在不久前,有记者问西门子全球CEO凯飒,改革开放中的哪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说:签证——就在今年年初,他成为第一批获得十年期中国签证的外籍人士.他说,这是一种最大的信任.

“信心”与“信任”,这是一种超越单纯的商业动机的默契与相互尊重,是对共同发展的共识,是推动合作的精神力量.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闻名于世的一句名言是:“我不会为短期利益出卖未来”.过去四十年间西门子正是以为中国社会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赢取尊重与信任,成为改革进程中的一员.

创新科技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为社会和人们贡献价值的力量之源.西门子人常说“创新是我们的DNA(基因)”,这一“基因”1998年在中国继续落地生根——当年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落成,并在2004年开始迅速扩大成为西门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西门子在中国已经拥有了21个研发中心,超过4500名研发和工程人员,以及大约12000项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他们的创新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各个角落:截至2017年底,中国15个城市的33条地铁线路使用了西门子的信号系统,超过四分之一的中高端楼宇使用了西门子消防报警系统,超过45%的火力发电厂采用西门子高效透平技术.

推进改革开放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正因为如此,西门子先后与院校合作在全国建成超过350个实验室,培训了3500多名参与一线教学的教师,编写出版了50多部工程类教材,为中国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这种社会价值在自然灾害面前倍显珍贵.从1998年中国南方地区特大洪水,到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以及之后发生的包括云南鲁甸、青海玉树在内的其它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西门子快速响应,提供有效援助,充分发挥公司的技术和服务特长,贡献一己之力.

2016年初,公司总部推出了新的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译成中文,我们称其为“博大精深,同心致远”.在这几个字背后,既有对西门子创新科技的总结,也有对西门子在中国的跨世纪历史高度概括,定义了我们对在中国开展运营所发挥的角色,更寄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共同的热情,共同的信念,为中国社会和人们的长远利益,稳步向前.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四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引领了世界潮流,并将中国带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15%,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中国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已达到120家.在这四十年间,有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些数据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充满敬意,即便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同样为之骄傲.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动力和社会责任.开拓市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颇具挑战的事情;毋庸讳言,在中国同样如此.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听到不同的声音、面对不同的立场.但所有这些都丝毫不能冲淡我对中国合作伙伴的敬意.他们怀有对国家和企业极强的责任心、对创新技术不懈的热情和追求、对融入世界市场的渴望和努力、对国家利益和商业原则的坚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他们变得更加坦然、包容和自信.我相信,正是改革开放强化了这样一种传统精神,而这种精神又继续推动着一轮又一轮新的改革开放,愈发强烈.这个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同样推动着中德两国之间的交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会失去多少相互了解和促进的机会,会失去多少对企业和国家都至关重要的竞争力.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是人类实现彼此交流和共同创造的正确道路.而今天,我也欣然听到,中国发出“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声音;我更相信,继续真诚支持、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共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中国人应当与欧洲人交换礼物,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明灯点燃另一盏明灯.

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交流与发展的明灯长盛不衰.

唯有参与改革开放,才能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改革开放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改革开放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3、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4、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5、改革开放小论文

6、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