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件中社会心理分析综述方面论文范文集

本文关于心理分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件中社会心理分析综述

摘 要:如今我国改革事业已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渐突出.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社会心理与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术界对此做出了相当多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件与社会心理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引发件的社会心理诱因及社会心理调控等方面加以整合,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件;社会心理;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近年来件频发,广州白云区的袭警事件、贵州省翁安县事件等都严重威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化解件,国内外学者们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相关核心概念

1.件的定义

目前,不同的学者对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李利认为广义的件是指当一些群众因利益分配不均、正当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没有通畅的表达机制,不能用合法的方式解决,他们就会基于共同利益通过非法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组织非法集会活动;狭义的件只限于由于行政范围内的不合法、不合理行为所引发的件.

2.社会心理的定义

社会心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在群众中普遍盛行的原始精神状态,它包括了群众的情感、需要、社会风俗以及思想潮流等心理要素.更为人所接受的社会心理定义指的是个人、群体及各社会阶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各种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反应.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的情感、思维在群体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个人和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是如何表现的,也就是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二、有关件的心理学分析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件的诱发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心理引导机制,可以为件中社会心理分析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1.集群行为与价值累加理论

斯梅尔塞在《集合行为理论》中指出,当社会经济发生倒退,一种广泛性情感就会在群体中蔓延,当社会支配力削弱、诱发因素动员等要素作用下,就会产生集群行为.价值累加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由六个特定要素相累加的步骤组成,每一个步骤都是上一个步骤的结果和下一个步骤的前提.这六个步骤包括结构的有利条件、结构性紧张、信念的扩散、导火索、参与动员以及社会控制的实现.

2.相对剥夺理论与社会心理失衡

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尔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中提出了“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价值期望,而社会则有某种价值能力.当社会的价值能力低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失落感、不满足感以及相对剥夺感.当这种相对剥夺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将通过暴力来平衡心理.当群众的发展机会被阻碍,切身利益受到影响,他们就会产生沮丧、愤怒的心理,这也是公众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3.从众理论与集体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提出的从众理论表明,个体在单独存在的时候可以正确地感知事物,但是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并且与群体的意见相反时,他们就会使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一致.当群体的指导思想一出现,群体中的人就不再单由个人的情况所决定了.从众心理在件中显得尤为突出,个人的特点将会消失,个人的思维将会被群体思维所影响,甚至是替代.因此,在群体思维的指导下,个人的行为也会异于平常,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会向群体行为转变.并且在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模仿,群体内行为趋于一致.

4.匿名理论与法不责众心理

匿名理论表明,在群体中人员聚集,个体在其中毫不显眼,个人的身份、职业等信息都会被淹没,人员变得与其他人没有区别.在一个相互陌生的环境中,群体成员将会放松警惕,放纵自己的行为.因为在匿名情况下,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会被别人知道,因此自己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由于群体中人数众多,当成员处于匿名状态下,法不责众心理也就会油然而生.

三、引起件的社会心理诱因

1.心理不平衡感引发的社会心理

合肥工业大学的陈群、唐莉等人认为“不公”与“对立”的态度倾向是冲突发生的主观原因.其中正当性将会被污名化的刻板效应所影响,“为官不公”与“官民相对”的情绪会在群体内蔓延,不仅如此,当弱势阶级的基本生存资源以及发展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将引起这类群体的恐慌情绪,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态度,最后因其利益诉求的基本渠道不够畅通而导致被迫放弃.

崔迎新、李国军等人也认为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和“被剥夺感”是件中由社会心理的产生根源,同时更提出了由于群众的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成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主要障碍也是群体心理产生的原因.

徐州师范大学的刘勇通过将群体心理的诱发因素进行分类来分析社会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弱势群体因经济地位不高而产生的失落沮丧感.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健全、市民社会发展迟缓导致政府和个体之间缓冲感缺失等都促使了件的爆发.

同样,王平生,陈秋玲也认为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都是件的诱发因素,而从众心理、匿名心理、英雄情结等则是其主观因素.

2.引起社会心理的客观因素

促使冲突发生的因素不止有其主观原因,陈群等学者还认为“去抑制化”是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群体情境性动因.其中去个性化状态加速了冲突行为的产生,而“正义诉求”与“法不责众”使得这种发泄行为变得合理化.

湖北大学的熊友华、卫颖等学者从社会心理的传导机理以及社会舆论的表达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冲突中的群体心理成因.他们认为,暗示是群体心理传导机理发生的前提条件;情绪感染是心理传导机理的必经之路;而模仿则是心理传导机理的最后输出品.就如同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描述的几何级数率,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谣言的传播便像滚雪球一样.因此媒体应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引领正确的舆情导向,帮助公众准确地认识矛盾,理性地对待矛盾的出现,减少心理不平衡感,这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件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诱因、流言传导和群众参与,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促成了件的发生与发展.单飞跃、高景芳等学者在分析件发生的诱因时引入了社会燃烧理论,例如,承担改革的代价与享受发展利益的不均、政府官员腐败事件的增加、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完善等,是件发生的“燃烧物质”;媒体误导、谣言传播、错位的社会舆论是件发生的助燃剂;而缺乏科学的政府决策、民事纠纷的升级等是件发生的导火索.

四、件中的多维度社会心理疏导

件使社会秩序变得混乱,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消极影响,因此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解决件显得愈加急迫.对于如何解决件,我国学者从社会心理干预方面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

董嘉明强调要采用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主要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消除群间隔阂,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路径;疏散聚集群体,避免群体压力的影响;信息公开,使群众不盲目跟从,避免流言蔓延.郭晓飞通过研究事件参与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心理诱因等,提出了预防和化解件的建议.廖和平,曹汉林则通过分析事件的主要特点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多层面地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比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改善官员作风等.储召红从事件参与者入手分析,他认为事件的参与人员分成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虽然参与人员的心态不一样,但是通过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和情绪爆发等阶段,件的规模将会被扩大,破坏力也会越强.

还有很多学者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研究件中的社会心理.从政府公信力出发,徐州师范大学的刘勇教授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重拾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觉地加入到政治参与中去.此外,崔迎新、李国军等学者则强调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状况作出相应的心理疏导,对事件当事人的心理更应该加强重视,及时引导.重视民意,完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路径.“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营造平和的公众心态.”刘易斯·科赛指出,如果没有发泄相互之间的敌意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

政府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维护其执政基础,这是由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群体所决定.重视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消除弱势群体的失落叛逆心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冯仕政认为,社会信任机制的完善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群众在件中的消极心理,重建群众间、群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关系.”

在件中,社会心理的作用和影响必然扩大,湖北大学的学者卫颖认为社会心理对突发事件既有消极影响也存在着积极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当群众树立理性的社会心理对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社会心理中的积极部分尤其是当个体保持理性思维的时候,社会矛盾将不会被进一步激化,社会冲突也就可以被避免.

五、结论与展望

社会矛盾在件中被充分揭示出来,认识件中的社会心理有助于我党和政府了解民众的利益诉求,减少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关件的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我国社会心理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内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下几个方面还待作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对于件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行政学、政治学的角度出发,缺乏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并且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心理的产生、发生机制、社会心理的预防与化解的相关研究还很匮乏.

第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社会心理的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缺乏大量的实际案例作为辅助研究手段.

第三,引导社会心理的主体研究较少.在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下,非政府组织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群体心理疏导服务,也应该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四,在社会心理干预的研究中,关于事后群体心理重建的研究较多,关于心理危机事前预警、事中及时应对的相应措施研究较少.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社会性件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深度不断加强,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如今有很多学者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件产生的心理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件的对策,为目前化解件提出了一条有效的新思路.接下来的群体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应注重多元化主体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引用和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在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用下,发挥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理性心理,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利.从行政视角看件参与者心理及其法律应对[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文骥.件中社会心理的影响及引导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3]范和生,唐惠敏.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73.

[4]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J].现代哲学,2006(6):16-23.

[5]何雯.件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6]徐建芬.基于社会心理视角的我国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7]陈群,唐莉,潘莉.非直接利益冲突中的群体心理分析与疏导[J].宿州学院学报,2011(7):11-13.

[8]崔迎新,李国军.浅析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与疏导[J].当代经济,2011(9):44-45.

[9]刘勇“.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及心理疏导机制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0(1):44-48.

[10]王平生,陈秋玲.件的成因与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49-54.

[11]熊友华,卫颖,李艳,等.社会冲突事件中的群体心理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11.

[12]塔德尔.模仿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8.

[13]单飞跃,高景芳.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6):26-33.

[14]周感华.中西方学术界件心理研究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21.

[15]廖和平,曹汉林.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策探究[J].创新,2009(1):83-87.

[16]储召红.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研究,2010(9):31-35.

[17][美]刘易斯·科塞. 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贺宾,许爱青, 秦瑞芳,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因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8(1):5-10.

[19]佘双好,宋增伟,梅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心理疏导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25.

[20]秦启文,周永康.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负面心理反应解构[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6-91.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心理分析论文范文结:

适合心理分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心理分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心理论文20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3、小学生心理论文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5、心理杂志

6、大学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