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论南朝诗歌的写影风气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论南朝诗歌的写影风气

关键词:南朝诗歌;影描写;风气形成;艺术手法;原因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自然物象之“影”的风气兴起于南朝时期.晋宋之际,诗歌中已零星出现影意象,之后的永明诗人真正开启了刻意绘影的先声,迨及梁代,经简文帝萧纲、湘东王萧绎的倡首,写影蔚然鳞集,形成了写景而嗜影的浓厚风气.从刻画影的形貌和捕捉影的动态两方面可以看出齐梁诗人在写影艺术上灵敏的审美感悟力及精巧的语言表现力,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萧纲诗歌在写影上的创新性手法.写“影”风气的背后是佛教的影响和佛典语言的渗透,采撷影像入诗,是佛典语言中的“影”喻表达在诗歌中的映现.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7)-042-04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7.02.008

The Phenomenon of Shadow Description in Poetry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ZHOU XicunLIU Yange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Key words: poem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hadow description; formation of the phenomenon; artistic technique; cause of formation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shadow descri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has emerged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n Jin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he been sporadic shadow description in poetry, after that, the poets really opened the prelude of shadow description in Yongming Dynasty, and then in Liang Dynasty, the emperor Xiao Gang and Xiao Yi were the advocaters of shadow description, poems were full of shadow description. Therefore,forming a strong atmosphere in describing the shadow of scener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ynamic condition of shadow, we can see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exquisite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poems in Qi and Liang Dynasties, it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is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Xiao Gang´s poetry. Behind the phenomenon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Buddhi and Buddhist scriptures language, it is the shadow metaphor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language that reflects in the poems.

“万物贵取影”①是明代文人徐渭谈论绘画技巧的名言,意思是说绘画的关键在于画影,方能栩栩如生.诗画相通,徐渭的思想当是受了诗歌写景技巧的影响.在诗歌领域,“取影”早在南朝时期便开始兴起并形成了浓郁的写“影”之风.南朝诗人在观物取象的意象思维方面,沉醉于对自然景物之“影”的描摹,在诗歌写景“贵形似”(《文心雕龙·物色》)的方向上又前进了一步,尽显其描绘物色的逼肖功力和竞趋新事的审美追求.经过南朝诗人的引领,“影”的描写进入了中国古典诗歌勾绘自然山水的视境之中,成为诗人争相雕镌的诗眼,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影响至深.关于南朝诗歌的写“影”风气,目前所见讨论寥寥无几②,本文拟就此试作论析.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远自先秦,迄于南朝,由“景”到“影”经历了一个含义变化的过程.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考证③,东晋以前,“影”多以“景”代之.“景”大致有三种意思.其一,《尔雅》释“景”为“大也” 〔1 〕 (P3 ).《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舝》)、“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小雅·小明》)等语,景皆作大之意.其二,《说文解字》云:“景,光也.” 〔2 〕 (卷七,P138 )《楚辞》“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惜往日》)、“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悲回风》)是先秦时代以景指光的最早描写.汉代以后,诗歌在描写自然时多关注日、月景象,以此表达对时间促逝、人生短暂的惋惜,“景”字往往被作为日、月的代名词来使用.以景指日光,在陆机、陆云的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尤其是陆机的乐府诗,几乎篇篇有“景”.有如“清川含藻景”(《日出东南隅行》)句④,“藻景”指“日光有文” 〔3 〕 (P560 );“邈矣垂天景”(《折杨柳行》)中,“景”指天边落日.以“景”指月光则滥觞于“词采华茂”的曹植,其诗中“明月澄清景”(《公宴》)、“圆景光未满”(《赠徐幹》)等句⑤,都是清新流丽的月色描写.其三,《集韵·梗韵》曰:“景,物之阴影也.” 〔4 〕 (P875 )如《楚辞》中,《九章·悲回风》有“入景响之无应兮”之句,宋人洪兴祖补注即曰:“景,於境切,物之阴影也.” 〔5 〕 (P123 )汉魏以后,“形影(景)”、“影(景)响”之类词语便常常入诗了.人或自然物象的影像,也开始零星出现.前已言及“景”在陆机诗中多指日光,颇值得注意的是,陆机诗中真正出现了景物之“影”.《塘上行》中描写幽生于渚边之蓠草“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以繁茂的香草垂影清泉之中借喻妇人宫中生活的雍容,与其最终“繁华难久鲜”的不幸命运形成对比.晋宋之际,诗歌中的自然物象之影渐次增多.陶渊明《归鸟》诗中“顾俦相鸣,景庇清阴”两句,描写鸟影在树荫下穿梭的欢快景象,同其“往燕无遗影”(《九日闲居》)、“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等句,皆成为后人嘉赏的写影名句.描画水中倒影,有晋人闾丘冲的“垂荫倒景,若翱若翔”(《三月三日应诏诗二首》其一),王彪之的“蓬莱阴倒景”(《游仙诗》),至谢灵运诗则有“张组眺倒景”(《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文选》李善注云:“山临水而影倒,谓之倒景” 〔6 〕 (P313 ).灵运的“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亦是不着“影”字而描画水中影像的绝佳之例.改“景”为“影”,自东晋葛洪始,前引《颜氏家训》已有说明.也正是在晋宋之交,“景”与“影”二字意思逐渐分离,“景”仍指日月光辉,渐有景物之意,如在“薄云罗阳景”(谢安《兰亭诗二首》其二)、“景气多明远”(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两句中,皆作“风景”言.“影”则逐渐进入诗人视野,成为诗歌描写自然物色时着意摄取的意象.

如果说上文所举晋宋之际的写影还只是零星的现象,那么到了永明时期,才真正开启了刻意绘影的先声.号为“辞宗”的沈约是引领写影的第一人,在他指咏风景的诗篇中分别出现了月影、云影、蓬影、鹤影、鸾影、石影⑥等,佳句云集.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对晚辈多予嘉赏,他评价王筠之诗“声和被纸,光影盈字”(《报王筠书》),称许刘杳之文“句韵之间,光影相照”(《报刘杳书》),“光影”屡屡出现,在这里是比喻王、刘二人辞采斐然,也表露了沈约对“光影”二字的偏爱.谢脁则以写影应和沈约,诗中时见“参差复殿影,氛氲绮罗杂”(《落日同何仪曹煦》)、“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新治北窗和何从事》)、“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一)、“云阴满池榭,中月悬高城”(《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二)等流丽之笔,真可谓“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钟嵘《诗品》).与沈约同时的何逊与吴均,更是写影能手,何逊尤其于水中影像的描写特别擅长.清人田雯在其《古欢堂集杂著》卷二中点评何逊的诗歌艺术,曰:“大约水部(何逊)之作,不费雕饰,如庖丁解牛,风成于騞然.‘幽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水底见行云,天边看远树’,是其诗之真境也.”⑦田氏援引描写倒影之名句来标示何逊诗歌的“真境”,正说明这往往是何逊诗歌自然描写的点晴之笔.

写影真正成为一时风气则是在萧梁时代,以简文帝萧纲、湘东王萧绎为中心的文人圈,写诗大量摄取自然景物的影像细腻描绘,促成了写景而嗜影的浓厚风气.二萧兄弟及与之交往甚密的文人皆表现出写影的强烈兴趣,这可以从其诗中写影句出现的次数略窥一斑:萧纲(52)、萧绎(28)、庾信(20)、庾肩吾(11)、刘孝威(6)⑧.他们还首次将“影”引入咏物诗描写的对象范围,以写影倡和,现存6首:

萧纲《水中楼影》

王台卿《咏水中楼影》

刘孝威《禊饮嘉乐殿咏曲水中烛影》

庾肩吾《三日侍宴咏曲水中烛影》

萧绎《咏池中烛影》

萧绎《望江中月影》(一作萧纲)

其中,简文帝萧纲无疑是写影风气的倡导者.萧纲与周围文人的唱和之作往往体现出撷取影像的嗜好.如萧纲的《山池》诗写傍晚于山池边游赏所见景象,其中有“停舆依柳息,住盖影空留”的描写,庾肩吾、鲍至、王台卿、庾信皆有和诗,均以影描写与萧纲桴鼓相应:

水逐云峰暗,寒随殿影生.(庾肩吾《山池应令》)

树交楼影没,岸暗水光来.(鲍至《山池应令》)

长桥时跨水,曲阁乍临波.(王台卿《山池应令》)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庾信《奉和山池》)

同样,萧纲的《汉高庙赛神》诗有“日正山无影,城斜汉屡迴”的描写,刘遵、王台卿均有《和简文帝汉高祖庙》诗,分别以“霓裳影翠微”(刘遵)和“树出垂岩影”(王台卿)呼应简文;萧纲《咏舞二首》其一有“扇开衫影乱”句,刘遵、徐陵和诗中也有“影逐相思弦”(刘遵《应令咏舞》)、“烛送空回影”(徐陵《奉和咏舞》)的描写.在与同时人写的联句诗中,萧纲也往往着意写影,如《曲水联句》诗中末二句乃萧纲之笔,便出以“岸烛斜临水,波光上映楼”的水中影像.萧氏兄弟的审美趣味如同诗坛之风标,经其倡首,梁陈文人翕然从之,诗中影像络绎不绝.以陈代存诗量较多的江总和张正见为例,江总诗歌中影意象出现10处,而张正见的诗歌中则多达24处,足见其对写影之盛爱.连北朝诗歌也不例外,温子昇、邢邵、王褒诗中都可见影描写,尤其王褒诗中出现影不下7次.斯时,不但自然物的影像涌现于诗中,诗人摄取影意象的视野也明显拓宽,归总而言,诗歌中出现的影涵盖了天文类(日影、月影、星影、云影、霞影)、山水类(山影、石影、岸影、桥影、船影、棹影、桡影、波影、涧影、冰影)、植物类(树影、枝影、叶影、花影、竹影、蓬影、桂影、桐影、槐影、莲影、萝影、薜影)、动物类(鸟影、鸾影、鹤影、凫影、燐影)、建筑类(殿影、城影、掖影、檐影)、闺阁类(阁影、窗影、烛影、帘影、尘影)、人事类(人影、舞影、妆影、钗影、鬟影、衣影、旗影、盖影、轩影、笼影、剑影),凡50余种.萧纲诗中有“片光片影皆丽”(《倡楼怨节》)之句,正可移用来形容此时期诗歌写影蔚然鳞集的景象.

关于齐梁陈文人的写影艺术,前彥已有注目,颇值得留意的是明人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其中大量选录南朝诗歌中包含影的作品,对写影隽句多予品扬.例如,认为何逊的“水底见行云,天边看远树”(《晓发》)二句“大佳,写景取曲”;萧纲的“丝条转暮光,影落暮阴长”(《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二句“写日影笼葱,大佳”,其“镜澈倒遥墟”(《玩汉水》)句“丽语兼以生致”;王僧孺的“日华随水汎,树影逐风轻”(《秋日愁居答孔主簿》)二句“写光写影,光动影摇,最佳致”;庾肩吾“水光悬荡壁,山翠下添流”(《奉和春夜应令》)具有“景物骀荡”之美;庾信的“城影入黄河”(《拟咏怀二十七首》之二十六)“生动且壮”、其“影照两边人”(《镜》)乃“神仙语,人不解道”;刘删“属与松风动,时将薜影垂”句“语颇缥萧”;阴铿的“檝影乍横浮”(《观钓》)是“檝影横浮,画不能尽”⑨;等等,体现出陈祚明对于南朝诗歌写影风气和艺术魅力的敏锐感知.

写影蔚成风气,描摹光影的笔法自然日臻成熟,总体而言,在描绘影的形貌和呈现影的动态两方面最为成功.从梁陈诗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写影的技巧特点.

先看描绘影的形貌.因观察角度不同,影也呈现不同的相貌.

或长或短:

日斜树影长(梁·萧子显《侍宴饯陆倕应令》)

促阴横隐壁(梁·萧纲《秋晚》)

或分或合:

分影照胡兵(陈·江总《关山月》)

船交桡影合(梁·刘孝威《钓竿篇》)

或阔或细:

叶开随足影(陈·阴铿《雪里梅花》)

树高枝影细(陈·释洪偃《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引笔赋诗》)

或深或浅:

流清云影深(陈·祖孙登《咏水》)

细树含残影(梁·萧纲《晚景出行》)

有疏有密:

近丛看影密(梁·萧绎《看摘蔷薇》)

疏槐未合影(梁·萧纲《饯庐陵内史王修应令》)

有轻有浓:

树影逐风轻(梁·王僧孺《秋日愁居答孔主簿》)

叶合影还沉(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

时隐时现:

树交楼影没(梁·鲍至《山池应令》)

鸟影出枝来(陈·张正见《还彭泽山中早发》)

诗人并不拘于“殿影入池涟”(梁·庾肩吾《侍宴宣猷堂应令》)之类以寻常笔法绘出的常见无奇的影子,更多的是异常笔法的写影,例如充分调动通感的手法,把物影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对象.且看“珠帘影空卷”(梁·萧纲《晚景纳凉》)是帘卷影亦卷,影子顿时具有了柔软的感觉;“寒随殿影生”(梁·庾肩吾《山池应令》)中影子能透出寒意;“日影桃蹊色”(陈·顾野王《芳树》)的影子能染上色彩,皆以神来之笔将物影描绘得灵动新鲜.

如果说上述“巧言切状”式的写影手法略显简单,那么巧密地摹状物影动态中的丰富相貌则更能体现景语的技巧.若“光浮动岸影”(梁·沈君攸《赋得临水》)、“落照移楼影”(梁·刘孝威《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水影若浮天”(梁·萧绎《望江中月影》)、“风生树影移”(梁·庾仲容《咏柿》)、“樯风吹影落”(陈·张正见《赋得雪映夜舟》)之属,形象呈现光的晃耀或风的拂动之下影的变化之状;如“却扇承枝影”(梁·萧纶《见姬人》)、“人来间花影”(陈·祖孙登《赋得涉江采芙蓉》)、“游尘随影入”(梁·王筠《和吴主簿诗六首·春月》)、“水影摇藂竹”(梁·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二十五)之类,则是活泼摹画物影与人或其他事物的互动.

在影之动态的勾绘方面,萧纲的诗歌极具创新性,形成了典型的手法.比如,为使物影灵活起来,萧纲往往将人的情思与动作赋予物影,像“落花还就影”(《纳凉》)、“日影去迟迟”(《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影入箸衣镜”(《歌》)、“风旗争曳影”(《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或赋予影子不舍离去的心理,或生出了影与人亲近相伴的情思,将形与影之间的亲密关系呈现得逼真而生动.与之相比,萧纲诗歌对影的轻缓移动之状的雕琢,或许更值得留意.他的《晚日后堂》诗中“幔阴通碧砌,日影度城隅”两句,描写日影缓缓地在城墙角落移动,帷幔的阴影在碧绿的石阶上延伸,以影的变化述说时间的悄然流逝;再有《秋晚》诗中“促阴横隐壁,长晖斜度窗.乱霞圆绿水,红叶影飞缸”四句,也描画了一个极美的特写镜头:夕阳西下,壁上仍留短阴,长长的余晖缓度窗边.绿水上圆圆点点的霞光映照,夕阳下红叶的影子飘落缸中.诸如此类描写,借影成功营造出幽深寂静的意境,对于写“影”手法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唐以后诗歌的写影句往往有萧氏余气.

如上所举,反映出梁陈诗人在写影艺术上灵敏的审美感悟力及精巧的语言表现力,足为后人取法.袁行霈先生曾指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 〔7 〕 (P3 )梁陈诗歌中集中出现的“影”意象,可视为这一过程的典型体现.

如上所述,描写自然风景中的影像虽然在晋末宋初的诗歌中已间或有之,在永明时期开始兴起,但真正成为风气则是到了萧梁时期.那么,写影何以会在此时呈现出大观景象呢?自然是脱不掉永明诗人的影响.沈约、谢脁在齐梁诗坛具有巨大影响力.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比谢脁、萧衍等人年长二十多岁,直至萧纲十一岁时才离世⑩,是跨越齐梁两代的诗坛领袖;谢脁虽在萧纲出生前已离世,但其诗歌也受到梁代文人的热情追摹?輥?輯?訛.因此,出现于他们诗歌中的绘影新风气直接或间接波及梁代文人自然是情理中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还是要归之于佛典语言的影响.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核心的西邸文士,常常组织集团性的奉佛讲佛活动?輥?輰?訛,他们“同集于邸内之法云精庐,演玄音于六宵,启法门于千载,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事也”(沈约《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迨及梁代,梁武帝萧衍延续着在竟陵王西邸时的奉佛信仰,他对佛教的热衷远远超过了永明文人,当时君臣上下靡然从之.梁武帝对学习佛典非常重视,他亲自讲说佛经,群臣上下兴起浓郁的讲颂佛法之风,简文帝萧纲描述僧侣文士聚会畅论佛法的情景云:“乃于玄圃园,栖聚德心之英,并命陈、徐之士,抠谈永日,讲道终朝”(《玄圃园讲颂并序》),“道俗辐凑,远迩毕集,听众白黑(指僧俗),日可两三万”(《答湘东王书》).基于这种覆盖面极广的崇佛之风,“游心释典,寓目词林”?輥?輱?訛便成了梁代宫廷诗人相似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见,释典语言在他们的诗歌中多少会有所渗透.

作为梁代倡导写影风气的第一人,萧纲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中偏好描写影意象就与佛典中的“影”喻有密切的关系.“影”本指佛的影像,即佛祖法身的象征.北凉曇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记载:猎师追逐一鸽,鸽惶怖战慄,入于舍利佛影中,恐怖顿无,于是人们认为佛之“身影犹是有力” 〔8 〕 (第12册,P773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亦云:降祸于百姓的毒龙走入佛影,弃恶就佛,龙恐佛离去后自己复堕恶道,泣涕不舍,佛于是坐石窟中,跃身入石,留影于石壁,以后遂形成了“供养佛影”的传统,认为“影亦说法” 〔8 〕 (第15册,P680-681 ).这些故事是在昭告世人:即便是佛的影像,也具有庇佑众生、感化恶徒的强大威力.观瞻佛影的修行方式在晋宋之际经高僧慧远等人的倡导开始在中土流行,慧远和谢灵运、鲍照分别作有《万佛影铭》《佛影铭》《佛影颂》,这对诗人观照山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輥?輲?訛.在研习佛法过程中,萧纲对佛影的传说尤为措意,在其关涉佛理的作品中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惜命小鸟,欣入影中”(《吴郡石像碑》)、“影石仙人,造伽蓝于离越”(《为人作造寺疏》)、“明镜石龛,独徘徊于留影”(《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影生千叶,花成四柱”(《式佛像铭》)、“花窟炎聚,石影光轻”(《大爱敬寺刹下铭》),皆含有上述“佛影”的典故.“影”亦如同法雨、法水,喻指佛光、佛理.如萧纲的“犹处禅寂,影现十方”(《重请开讲启》)、“山含影色,地入毫光”(《大法颂并序》)、“澄明离日,照影春星”(《神山寺碑》)、“智灯含影,慧驾驰騑”(《湘宫寺智蒨法师墓志铭》)、“慧日潜影,慈轮罢应”(《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皆有此种喻意?輥?輳?訛.佛典中也常以“影”喻“空”.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六喻”阐说“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 〕 (第8册,P752中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六中演绎为“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8 〕 (第25册,P101下 )梁代僧伽婆罗译《佛说大乘十法经》亦有偈语曰:“法如水中月,亦如响等事,复如影像等,智者诸不觉.” 〔8 〕 (第11册,P766中 )“影”作为喻体之一,同时被具象化为诸种自然界的影像.如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卷三曰:“不起不灭,犹如水影.” 〔8 〕 (第8册,P167下 )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曰:“譬如月影现波浪水.” 〔8 〕 (第3册,P630上 )梁武帝萧衍作有《十喻诗》(存5首),萧纲有《十空诗》(存6首),皆是对佛典中“十喻”的阐发.

以萧纲为代表的梁代文人,大量采撷自然中的影像入诗,可以说是佛典语言中“影”喻表达在诗歌中的形象化映现.一方面,诗中的佛“影”具象化为自然界的万千物影,暗含着诗人以佛眼观物的写景思维,阐发了对佛教义理的感悟.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影”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齐梁诗歌的语言发展,形成了嗜好“取影”的新鲜绘景视角,这可以说是梁代文人怀着“沉吟短翰,补缀庸音”的文学期冀,在新鲜的写景方式上所作的开拓.

综上所述,物影描写在晋宋之际零星出现,经沈约、谢脁的尝试,终在萧梁时代于萧纲、萧绎的引领下成为诗歌中独出的意象.这不仅是诗歌意象自然发展使然,更体现了佛典语言中著名的“影”喻在诗歌中的渗透,是佛教影响诗歌语言的又一典型范例.在南朝诗歌中出现的写“影”风气,拓展了自然景物描写的取象范围和体物技法,形成了诗人观照自然风景时眷恋物“影”的审美习惯.被于后世,写影佳句在唐诗宋词中大放光彩?輥?輴?訛,在明清文学中依然不绝如缕,由此足以看出南朝诗歌对于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注释〕

①语出徐渭《画竹》一诗.

②关于南朝诗歌影描写的讨论,仅见沈扬《瞬间之美的感伤——齐梁文学中的光与影》一文,刊载于《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5期.

③《颜氏家训·书证》云:“《尚书》曰:‘惟影响.’《周礼》云:‘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北齐)颜之推著,庄辉明、章义和撰《颜氏家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④文中所引魏晋南北朝诗歌皆出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所引南朝之文皆出自清人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下文不另出注,随文括注篇名.

⑤“明月澄清景”句,《文选》注曰:“景,光也.”“圆景光未满”句,《文选》注曰:“圆景,月也.”(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2、339页.

⑥沈约诗中出现的影描写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和王中书德充咏白云》:“皎洁在天汉,倒影入华池.”《八咏·登台望秋月》:“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八咏·夕行闻夜鹤》:“夜止羽相切,昼飞影相乱.”《豫章行》:“双剑爱匣同,孤鸾悲影异.”《八咏·披褐守山东》:“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

⑦收入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675页.除了田氏所引,何逊写倒影的佳句还有:“叶倒涟漪文,水漾檀栾影”(《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等.

⑧此处统计依据的是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⑨(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二二、二五、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708、703、793、812、1102、1134、1005、956页.

⑩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萧纲《与湘东王书》云:“至如近世谢脁、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颜氏家训·文章》载刘孝绰亦“常以谢(脁)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

详参高《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7页.

梁元帝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称:“子幼好雕虫,长而弥笃,游心释典,寓目词林,顷尝搜聚,有怀著述.”(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17,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53页.)

详见何剑平《佛影的传说及其对中国山水诗的影响》,收入《学林漫录》第十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9-193页.

萧统诗中也有“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以“留影”喻意希望佛光能映照于心中,以拂拭掉心中之尘垢.(南朝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唐诗中的影描写可举李白为例,其诗歌中含“影”的作品据统计达54首之多(参见夏芹《论李白诗中的“影”意象》,宁波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宋词写影之盛状可参见赵雪沛、陶文鹏《论宋词绘影绘声的艺术》一文,《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宋)丁度.集韵(中)〔M〕.北京:中国书店,1983.

〔5〕(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大正藏〔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诗歌论文范文结:

关于诗歌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诗歌刊物投稿

2、诗歌投稿杂志

3、投稿诗歌

4、诗歌月刊

5、诗歌投稿

6、诗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