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第三代战机的引进和研制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第三代战机的引进和研制

以第三代战机为代表的航空装备发展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军事装备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根据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情国力,军委作出决策: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歼——10,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军事合作,引进俄罗斯先进战机苏——27,同步优先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两种第三代战机.

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我国的航空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代差.

20 世纪50 至60 年代,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先后引进生产了米格——17、米格——19、米格——21 等先进战机,分别命名为歼——5、歼——6、歼——7型歼击机.这几种歼击机与同时代的世界先进战机相比,也是比较先进的机型.

然而,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空军装备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新技术应用到航空领域,美国、苏联、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竞相研制出更为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并于70 年代中后期开始装备部队.

而我国在这期间却因为各种原因,航空装备发展受到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机型,只有歼——8 战机.1969 年7 月5 日,我国航空工业的广大干部员工顶住各种压力,经过艰苦努力,研制出的我国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 战机首飞成功.但即便如此,由于政治和技术等诸多原因,歼——8 飞机长时间处于试验状态,而难以定型,直到80 年代才设计定型,并少量装备部队.

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装备了第三代先进战机.面对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以及日益复杂的台海及南海局势,我国的空中力量亟须升级换代.可严峻的现实是我们除了升级自主研制的歼——8飞机外,并没有后续的第三代战机.

怎么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现在军队沿用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因此,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要下决心实行战略性的“重要的转变”.他在谈到中国空军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这就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九O 六工程”与“十一号工程”的难与险

尽管在集中力量发展空军装备上,上下都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如何发展上,却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从空军的现状来看,装备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各国和中国台湾当局,为改变这一局面,应该从国外购买部分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另一种意见认为,买国外的飞机不仅花钱太多,而且还会带来维护保养等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受制于人.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部分国外先进飞机和先进技术,加速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空军的现有战斗力.另一方面,在引进先进装备的基础上,尽快消化吸收新技术并加速国产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成果,继续自行研制我们自己的飞机,避免将来受制于人.最后的结果是采用第三种意见.

1982 年,时任军委主席听取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的汇报后,明确提出国家投资5 亿元人民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随后,这项研制任务交给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也称611 所).不久,该听就拿出了新型战机研制方案.1986 年1 月,由国务院、军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 立项研制,代号为国家重点工程“十号工程”.

与此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也开始启动.1989 年5 月,戈尔巴乔夫成功访华,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为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0 年5 月31 日至6 月14 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标志着中苏两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正式开始.

起初,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在高层会谈中进行得比较顺利,经过多次会谈和谈判,双方都表明合作的诚意,并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新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但在具体飞机型号选型上,还是遇到了波折.

苏联方面虽然态度很积极,但推荐的却是米格——29 战机,其理由是之前与苏联合作引进的都是米格系列战机.可是尽管当时米格一29 总体性能不错,但仍属于轻型战术飞机,无论是作战半径,还是载弹量以及火控系统,都难以满足我方的性能指标要求.因此,中方确定引进目标为苏联最新的一款第三代战机苏——27.

意想不到的是,向中国出售苏——27 飞机问题引起苏联军方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当时苏军最先进的三代战机,苏军本身装备的数量就有限.为此,戈尔巴乔夫一方面力排军方的压力,一方面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最后终于统一了各方意见,并决定以苏联政府的名义,向中国提供苏——27 飞机及有关配套技术.但对苏——27 战机的部署却有限制,苏方要求中方只能将苏——27 部署在长江以南.

通过几次会谈,中苏两国政府就中方购买苏——27 飞机问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并于11月1 日上午,顺利签署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这是中苏恢复正常关系后首次军事合作的重点项目,经过谈判,苏联出售给中国的苏——27 在配置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由于中苏是在1990 年6 月就引进苏——27 整机项目正式开始会谈,所以,中国内部将引进苏——27 整机项目称为“九O 六工程”,将引进苏——27 飞机生产线项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十一号工程”.

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意想不到的更大的波折紧随其后.1991 年12 月26 日,苏联宣告解体.中苏间的军事技术合作,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搁浅.庆幸的是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也承担了所有条约和债务方面的全部责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苏——27 的义务.

歼一10 无论如何也要搞下去在研制歼——10 之前,我国的空军装备大都是仿制苏联系列飞机,尽管歼——8 飞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先进战机,但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苏式飞机体系的影子和影响.新上马的歼一10 则是以世界第三代战机为目标,要集中体现西方国家计划在2000 年左右装备的先进战斗机的特点,因而在设计思想上必须要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并摆脱原有体系的束缚.

为此,1986 年,时年56 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 飞机总设计师时,面临的研制难度超乎想象,关键是还没有适配的发动机……这就意味着当时寄予厚望的歼——10,究竟能不能达到三代战机的水平还是个未知数.

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当时国家正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队建设尚处于“忍耐”阶段,给军方的军费投入相当有限.在军事考察团回国后的一次会议上,有人甚至提出,“歼——10 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一27 更合算”.

何况,自行研制的歼——10 还遥遥无期.因为从1982 年开始到1989 年, 整整八年时间,歼——10 依然躺在图纸上,始终处于“方案论证、预先研究、再论证”阶段.所以,许多人倾向于大量进口苏——27 战斗机,以解空海军飞机装备的燃眉之急.

歼——10 的命运危在旦夕! 关键时刻,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空军副司令员林虎等将领,对处于困难状态的歼——10 项目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刘华清说“苏——27 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 无论如何,就是再困难,也要搞下去!”这一决策改变了歼——10 的命运.1997 年5 月底,首架歼——10 实现了总装交付( 注:1998 年3 月23 日,成功首飞).6 月2 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临成飞为首架歼——10总装交付剪彩,陪同他剪彩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看到老将军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 摘自《百年潮》)

——/链接/——

1998年:

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年份

1998 年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第三代战机歼——10,以及中国同俄罗斯军事合作而引进的第一种三代重型歼击机苏——27( 即先期在中国组装的苏——27,后被命名为歼——11) 相继起飞,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世界三代战机的先进行列.

歼——10 飞机的成功,不仅仅是为空军提供了与发达国家比肩的先进装备,而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该型飞机的研制和第四代战机的研制构建了新的平台,并形成了面向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引进苏——27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在引进苏——27 飞机之前,中国的主力战机长期在歼——7、歼——8 等二代战机徘徊,而周边的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甚至中国台湾地区都列装了第三代先进战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国防安全压力,加速提升空中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尽管当时歼——10 已经首飞成功,但后续试飞测试定型尚需时日,距离列装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先期引进少量苏——27 成品整机,正好解了燃眉之急.特别是面对1996 年台海危机,由于苏——27 飞机列装空军,改变了空中力量对比.因为即使同是三代战机,由于苏——27 是重型歼击机,无论是续航时间、载弹量及综合作战性能都更有优势,由此,海峡两岸的空中实力开始发生质的逆转.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在借鉴消化技术的基础上再度创新,实现了飞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衍生出具有不同作战性能的歼——11 系列、歼——15 系列、歼——16 系列等多型歼击机.

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第三代战机的引进与研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隔代教育论文

2、医学论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