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保护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调查分析比较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自然保护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种类调查分析比较

吴怡蓓1 周胜伦 2 朱 令 1 方学兰 1 陈 松 1 李粤丰 1 谭 猛 1 杨 宽 1

(1.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2.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铜仁 555100) ?

摘 要 为了掌握佛顶山昆虫本底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资源管护,2017 年 5 月 ~ 8 月集中对佛顶山昆虫资源进行调查.与之前文献记载相比,调查发现佛顶山新纪录昆虫 47 种,分属于 4 目 20 科.对确定到的 536 种昆虫进行分析得出,佛顶山昆虫所在的区属归为 15 类. 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面貌分析, 佛顶山昆虫按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可划分为区系型共 40种,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式跨区区系型中最多.佛顶山与梵净山昆虫相似度达 24.6%略小于佛顶山与雷公山的 27.6%.三地同时具有 20 目昆虫,共同物种有 67 种,占佛顶山物种的 12.4%.佛顶山作为梵净山和雷公山的中间连接,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掌握其昆虫资源的多样性对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要.

关键词 佛顶山;昆虫种类调查;昆虫种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 S718.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18 ) 09 - 12 - 06

昆虫始见于 4 亿多年前的志留纪,如今已成为生物界最为庞大的家族.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其他动物类群所不及的.它们的繁衍生息与各类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相互共存.昆虫是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类群,与农林业生产、人类生活与健康、环境安全与和谐有密切的关系[1] .特定区域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是对该区域的区系和种类本底的了解.我国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是昆虫资源的宝库,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不但昆虫学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 .

贵州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成立于 1993 年,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石阡县西南缘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生物为保护对象.佛顶山居于武陵山脉的梵净山与西南面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之间,是黔东与黔南生物多样性关键区间十分重要的“廊道”保护区[3] .

目前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发现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3 目 108 科 515 种昆虫,与其相邻的雷公山存在的 2209 种以及梵净山 2114 种相比,仍有很多昆虫资源等待我们的探索发现.因此,全面系统的对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昆虫种类调查,无论是对于佛顶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还是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1 佛顶山昆虫种类调查

1.1 物种组成

佛顶山共有昆虫 536 种,分属于 13 目,103 科.其中蜻蜓目 8 科 23 种,襀翅目 1 科 2 种,蜚蠊目 2 科 5 种,等翅目 1 科 1 种,螳螂目 1 科 3 种,直翅目 9 科 26 种, (虫脩)目 2 科 13 种,同翅目 10 科 48 种,半翅目 7 种 38 科,鞘翅目 19 科 148 种,鳞翅目 28 科 179 种,双翅目 11 科 44 种,膜翅目 4 科 6 种.可见昆虫种类最多的仍是鞘翅目和鳞翅目.鞘翅目中,虎甲科 4 种,花萤科 1 种,瓢甲科 9 种,丽金龟科 8 种,犀金龟科 2 种,花金龟科 7 种,金龟子科 3种,天牛科 20 种,叶甲科 36 种,锹甲科 4 种,步甲科 6种,象甲科 10 种,卷象科 6 种,小蠹科 7 种,芫菁科 2 种,葬甲科 2 种,鳃金龟科 11 种,肖叶甲科 4 种,铁甲科 6 种.可见佛顶山叶甲及天牛资源丰富.鳞翅目中,蛾类 18 科 90种,其中蓑蛾科 5 种,刺蛾科 6 种,枯叶蛾科 8 种,大蚕蛾科 4 种,尺蛾科 5 种,舟蛾科 6 种,灯蛾科 3 种,夜蛾科 15 种,毒蛾科 5 种,天蛾科 23 种,天蚕蛾科 1 种,螟蛾科 2 种,斑蛾科 2 种,木蠹蛾科 1 种,透翅蛾科 1 种,虎蛾科 1 种,鹿蛾科 1 种,箩纹蛾科 1 种.蝶类 9 科 89 种,其中弄蝶科 8 种,蛱蝶科 34 种,眼蝶科 8 种,灰蝶科 3 种,蚬蝶科 1 种,斑蝶科 3 种,粉蝶科 14 种,凤蝶科 17 种,喙蝶科 1 种.

1.2 区系组成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距东洋界与古北界分界,也即华中区与华北区分界约 6°,在东洋界内距华中区与华南区分界5°. 因此, 佛顶山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种处于特殊位置,即与古北界—东洋界分界相距不远,在东洋界内又处于华中西侧并接近西南区,意味着该区包括昆虫物种在内的生物物种具有不同区系交汇的特征[4-5] . 对本研究确定到的 500 余种昆虫进行分析.按动物区划 6 界(区) ,中国地理区划 7 区划、佛顶山所处华中区的 2 亚区.佛顶山昆虫在的区属归为 15 类(表 1) .

由表 1 可见,佛顶山昆虫以跨区分布的“东洋界—古北界”式区系型为主体,计 293 种,占 54.66 %.在 15 式区系的 2 区跨区区系型中,无“东洋界—热带界” 、 “东洋界—新北界” 、 “东洋界—新热带界”式区系型的种,说明佛顶山昆虫与热带界、 新北界、 新热带界三大区系联系很弱; “东洋界—澳洲界”式区系型仅有 2 种,占比 0.37 %,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顶山昆虫区系与澳洲界系有联系.

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面貌分析,佛顶山昆虫按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可划分为区系型共 40 种,各区系型及比重列表如表 2.

“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 式跨区区系型中最多, 计 95种,占比 17.72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本调查所记种类较少,涉及类群有限,且多为常见种.

1.3 佛顶山新记录物种

与之前文献记载相比,本次调查发现佛顶山新纪录昆虫 47种,分属于 4 目 20 科(见表 3) ,其中,同翅目 1 科 2 种,半翅目3 科 5 种,鞘翅目 4 科9 种,鳞翅目12 科 31 种[6-12 ] .

2 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自然环境背景比较

在山体垂直特征差异上,山体高度以梵净山最高、其山脚海拔最低,相对高度最大,雷公山次之,佛顶山最小.佛顶山属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向苗岭主峰雷公山过度的一个山体,山体主体大部分在海拔 1500 m 以下.3 个保护区低于海拔 1500 m 的面积分别为 62.75 %、96.62 %、71.59 %.

3 个保护区除了在大尺度上相互存在差异外,保护区本身的环境特征也导致其生物多样性的差异与联系.各保护区尽管条件相似, 但地貌水文均各有特点. 从资料比较中发现,在地质地貌环境中, 虽同属贵州高原山地地貌, 但佛顶山比较周边的梵净山和雷公山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梵净山、雷公山两个生物多样性高富集区的生物相互扩散、 传递, 佛顶山作为两山之间的一个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可以缩短生物两地传递的距离,成为生物扩散传递的中转站.

3 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生物多样性异同与内在联系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于 1978 年建立,1986 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并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总面积 41900 hm2 . 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 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 90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 1982 年建立,2001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47300 hm2 ,森林覆盖率达 83 %.是以保护台湾衫等珍稀生物为主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介于两者间的佛顶山, 距梵净山与雷公山分别约 80 km、110 km,距离虽不远,但依《中国自然地理》分划,梵净山与佛顶山属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黔桂湘低山丘陵省中的武陵山地区域,雷公山属于同一亚区下的贵州高原省苗岭丘原区域;它们分属不同气候区,梵净山与佛顶山属北亚热带贵州区,雷公山为中亚热带川鄂湘黔区.不同的动植物地理条件差异创造了多样化的生境条件,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产生和丰富的基础.

4 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昆虫相似性分析

因调查仔细与否程度差异,现有资料表明佛顶山与梵净山昆虫相似度达 24.6 %略小于佛顶山与雷公山的 27.6 %.3地共发现 20 目昆虫,三地均有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 12 目昆虫(见表4) , 共同物种有67种 (见表5) , 占佛顶山物种的12.4 %.其中,蜻蜓目 1 科 3 种、螳螂目 1 科 1 种、直翅目 2 科 4 种、同翅目 7 科 16 种、半翅目 2 科 6 种、鞘翅目 8 科 10 种、鳞翅目 11 科 23 种、双翅目 2 科 4 种.3 地也出现各自不同的特有种,使得其相异性增加.

佛顶山昆虫资源种类调查,本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存的思想,对于佛顶山自然保护区自身昆虫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动物地理区划中,贵州属华中区,几乎处于我国东洋区中心,可见,昆虫资源种类调查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地理演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因此,对于昆虫区系的特点及其与相邻区属的联系,是很值得探索的理论命题,对我国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意义.

自然保护论文范文结:

关于自然保护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自然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环境保护杂志

2、自然指数期刊

3、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4、自然杂志

5、人和自然杂志

6、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