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语教学类论文怎么撰写 和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教学的实证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双语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教学的实证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现今,中国已经从19 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引入开始逐步转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如“孔子学院”“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国际教育交流.[1]近年来,国家许多重大文件都有关于传统文化建设与推进的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要把握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一、国内近年“传统文化”类学术研究与教育现状的调研……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3]

一、“传统文化”类双语课程实证研究与成效

(一)国内“传统文化”英语或中英双语的学术研究不断升温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统计(2001~2015年,三个五年阶段)“传统文化”“双语课程”“英语课程”等各类有关学术文献,经过认真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学术研究整体态势呈上升趋势,参见表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三个五期间,学术研究数量不断攀升,其中核心期刊篇章数目攀升幅度较大,从53 篇到169 篇再到214篇.

(2)CSSCI期刊占相关文献总量的百分比稳定,但绝对数字已稳定在百篇以上且小幅度增长.

(3)CSSCI 期刊相关文献数据内容多源于教学实践研究.

(二)通过网络调研二十几所国内知名高校发现,相关课程(文学院、外语学院课程设置栏目)开设者为数不多,如北大、清华、人大、东北师大等以下两位学者的调研信息也许能够说明问题:山东大学崔校平教授表示“从网上对112 所“211 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极少(15%)大学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绝大部分(85%)学校不开设……”;[4]清华大学张为民教授调研显示“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往道教授从80 年始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课,……包括哈佛大学许多国外名校都开设中国文化课”.[5]

(三)国内“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成果丰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已出版书目65 部(截至2010 年,目录略);“《论语》目前共60 多个英译本”;[6]此外,“CNKI 共搜索到2000—2014 年《论语》翻译研究硕士论文191篇”.[7]

二、高校本科“传统文化”类双语课程实证研究与成效

课题组已开展了三年(2014.3~2017.5)多的相关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积累了多门中英双语课程的一定数量的教学文献与实证研究数据.

(一)相关课程开设

三年来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核心的课程共开设四门,见表2.

1.根据课题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5 月“中英社会文化比较”课程有教师10 人次开设;“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有教师8 人次开设且持续近四年.

2.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与外国语学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5 月新增涉及“传统文化”模块课程相关教师7 人次,授课辐射全校13 个学院1000 余(本科)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面对本科生全校12个学院150人次.

3.吉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6 年数据显示,21 个国家的近50 名留学生(含本硕博)必修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

(二)相关教材、资料整理和编选

1.已编订完成四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见表2).

2.已编订完成四门课程教学文献资料若干(部分已应用),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PPT 电子课件36 学时)、“《论语》”课程(适用教材约10 万字,PPT电子课件20 章)、“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适用教材约50 万字)和“中英社会文化比较”课程(PPT电子课件28学时).

(三)选推传统文化中英双语教材与读本的收集、梳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 通识(概论)类”近20部,如“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中国文化常识”等.

2.通识类“经史子集”典籍近60 余部,如“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近50部(略).

3.各学科类别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若干部,如金元浦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三、未来实证研究方向——建构高校本科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类双语课程体系

(一)推进“传统文化”类中英双语课程体系的“四位一体”建设,创新“两结合”的建设方式推进“传统文化”类中英双语课程体系的“四位一体”建设,创新“两结合”的建设方式.前者是“本体”,后者是实施落实的具体“方法”.

所谓“四位一体”,是指一门课程体系兼跨四个学科内容,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知识(传统知识中的自然科学)和外语技能(听说读写译).

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主干型通识类课程、辅助型学科类课程.”具体而言,就是以中英双语并主要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开展教、学、研,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为内核、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为载体、以衔接融合各类自然学科中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为支撑.

所谓“两结合”,是指“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专题结合”“文化知识与外语语言结合”,是落实“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法论.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专题结合的创新不胜枚举,如诺贝尔奖项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外语语言结合”,对不同学科门类都可以从传统文化角度找到与本学科的相通研究方向.

(二)努力建设“中英双语‘传统文化’课程模块”核心教材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2017 年6 月2 日宣布:“今年秋季学期我省中小学将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由此,山东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8]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教材建设都是重点环节.目前“传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的教材体系在国内尚没有成熟的参照.根据以往三年多教学实证与研究,我们提出了两大方向.

1“. 公共类通识型课程”.

2“. 学科类专题型课程”.参见表3.

以上“公共类通识型课程”,在各门类高校各类学科均可开设,对于本硕博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可选取不同语言比例、难度、体量、题材开课;“学科类专题型课程”,编订、选译优秀经典文献则必须符合不同门类授课对象实际情况,如面向“农业/理工/医学类”本科生则应考量“文化取向”“英语难易度可适性”等,同时需要不同授课对象群体对课堂教学的周期性反馈和教师对教材市场调研、统计、遴选经典文献的权威“英译本”和代表性“教材”.

对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高校而言,“文理学科互通互融”是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所承载与体现的价值.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中地理标志产品保护、[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的“传统知识”专题、[10]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太平洋区域中医药文献文本”[11]等都表现出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传统文化特点,对理工农医各门类自然学科学习者而言,课堂学习的梳理必然有助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并便于建立与本学科相应的文理互通性知识体系.参见表3.

(三)目前遇到的问题和研究的思路

1.外语学习体系内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文化思想”与“文化题材”教学观念尚未得到学界、高校、教师普遍认可目前,国内语言类教材在内容选材上的主要考量标准是“原版文献”“语言标尺”.根据对当前各类“大学英语”国家级规划(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材累计近200个篇章(单元)统计,[12“] 西方文化”内容占据绝对优势.

2.传统文化双语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薄弱,经验匮乏,理论指导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根据目前网络调研国内20 多个主要高校,仅零星存在且只限于部分学院.各(类)院校本科生在接受不同类型“中英双语”文化课程时“中英文比例、难度”等将存在各种问题,但只有开设各类实践、实证研究才能不断探索与建设.

3.传统文化双语教学师资基础薄弱根据目前对前述各(类)院校情况的不完全调研统计,各学科专业相关师资资源零星分布,尚未形成“队伍”,主要教师多在外语专业领域,而外语师资资源的传统文化素养并不具备优势,其他如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又并不明显.

四、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类中英双语课程体系是高校本科各学科门类主干课程的有益补充,是本科课类、课型内容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与丰富.尽管当前研究困境大多出于历史原因,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学术研究的沉实积淀将为“双语”教育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如何,实证研究提出的“四位一体”本体论与“两结合”方法论的体系建设思路,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类课型”改革创新开拓了一条具有时代创新性、科学实证性的研究方向.

双语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双语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双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双语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