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挪威的森林》中的悲情和孤独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森林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森林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挪威的森林》中的悲情和孤独

试论《挪威的森林》中的悲情与孤独

罗 勇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挪威的森林》这部书是日本当代作家树上春树所写的都市爱情小说,这本书作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本和国际文坛上都十分畅销,足见作者创作此书的成功.这本书主要通过“我”的独白和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感情故事.主人公名字的设定更好的解释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与命运,揭示了日本当代年轻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和对待人生的困惑,迷茫以及无奈.在小说中深刻的体现着当时社会的现状,笔者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刻画出了孤独的韵味.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将从不同的观点分别阐述对《挪威的森林》这部书的探析和对这部书的理解,更好的分析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问题和现实.

关键词: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探析

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到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忽视了精神世界,加剧了精神危机的爆发,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生活的日益膨胀,精神世界严重失衡,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人们的内心开始焦虑不安,都市的过于繁华,使得人们更是无处逃避,小说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手法刻画了当时的年轻人所生活的一幕.佛说,一切皆有为法,犹如梦幻泡影.《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找不到起因,看不到结局,你甚至无法逃避,只能一次又一次接受他的洗礼,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一次一次的挣扎,彷徨,甚至自杀来抗衡这一切,但都如同水中花,镜中月,那么物理和悲哀.

一、《挪威的森林》的悲剧

(一)爱情的悲剧

我常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悲剧故事,首先是一部刻画爱情的悲剧故事,主人公与两个少女的情爱是整本书的主线故事,“我”与直子的爱,与绿子的爱,甚至是与玲子的爱都是热烈的而且是忧伤的.主人公渡边是一个孤身在外求学的浪子,生活简单,不喜欢外面的事物,疏离整个社会,甚至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他从未想过要去改变什么,只想专心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任何人都无法融入到他的生命,也无法将他带出他的生命.他深深的爱着和他有着相同点,悲伤和绝望的直子,在我看来,他和直子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没有结局,直子的死,他耿耿于怀,使得他又陷入了更加封闭的空间,这也是渡边本身的性格所导致的.后来的绿子,虽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渡边的生命当中去,但也徒然,绿子是积极的,开朗的,他的出现无疑不是让人看到希望的,然而,他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折磨,他爱着的人爱着别人,而且她还深深地明白这一点,虽然很努力地挽救自己的爱情,但也无法把渡边的那颗疏离的心所带回来.相同的人总是相惜的,但总是无法走到一起的.不同的人也许是相斥的,但是也许两个人都愿意放开心扉去接触,也许就会发现其实异性相吸更对一些.很可惜,渡边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没有给绿子一个机会,这就注定了,他们的生命只能是平行的.

(二)死亡的悲剧

这本书不仅仅刻画了一段爱情的悲剧,还无时不在小说中透漏着死亡的信息.从最开始的木月自杀,到直子自杀,初美的自杀,整个故事除了绿子的父亲是死于癌症,其他的主人公都是在二十几岁的好年华里选择了自杀,而且自杀的原因都大同小异-精神崩溃.生命是一场轮回,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场宿命,所有经历的一切都会慢慢的消失,最后变得不存在.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一个的死去,似乎没有过多的波澜和起伏,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和静谧,好像透漏着生命的必然过程,但是每一次死亡都能勾起读者的荡漾,对于生命的探析,对于生命的解脱,和无法帮助所爱之人的那种悲哀,都好像刻画在每一个人的心理.我们这才发现无论有多少的哲理出现,都无法帮助我们排解这种悲哀和无奈,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挣扎,从这种悲哀中挣扎出来,在这之前甚至之后我们所有感悟到的哲理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无不透漏着日本在那个时代的一个精神特质,无常观.生命无常,青春不再,事事皆无用.佛法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法的传播使得日本对于无常观更加的认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常年受到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大家有无力反抗,因此,大多数人也觉得生命无常,是无法逃避的.正是因为这种观点,才造成了作者在书中安插了过多的死亡气息,而没有一点点的违和感的出现的原因了.

二、小说中特定的名字象征

(一)主人公名字的象征

作者笔下的名字的构成,似乎都刻意的逃避汉字的表达方式,想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翻译去理解.在小说中主人公“我”的设立,是一个懦弱的,但是又是一个自以为强大的,心高气傲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融入外界,无法理解外界生活得方式,也同样看不起外界的人和事.这也在映射着日本当时发生的一件大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全共斗”运动,那些年想去解放这个社会,但是又不了解这个社会,大多都是一些对于生活迷茫和经历过失败的人,这场运动是这些学生为了反对日本不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制定所展开的.他没有完整的斗争目标和纲领,因此是注定失败的.是虚幻的,是麻木的.树上春树刻画的这样一个主人公的形象,无疑是跟“内向一代”的笔者的文学特点有关的,把这种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同样的对于生命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是抵触心理.他们同样的习惯给读者带入到虚构社会的同时感受现实社会的感召,他们同样的习惯刻画都市人生存的无奈,远离家乡,蜗居着,逃避着.他们同样的喜欢刻画出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无常观.

(二)女主人公名字的象征

作者笔下的第一位女主人公直子,大概设定的含义就是代表着孤独和死亡的.直子从面对木月的自杀开始变得更加忧郁而沉默,开始对于生活和社会有了强大的抵触,木月是他的一切,但是当一切都抹杀了的时候,他开始极度的抵抗着一切.直子的本身就是一个不健康,不正常的人,作者对于他的一切的描写都是模糊不清,支离破碎的,以至于男主人公作为她生命中唯一的一个朋友都无法回忆起她的容貌和样子.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和乌黑的长发,甚至在整篇小说中都没有提到直子的父母,兄弟.因此,在作者的笔下,就是要刻画出这样一个远离社会与家庭的形象,对“我”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不过多的交谈,甚至只喜欢和我漫步在无人的街道.这个特质也是完全符合“内向的一代”的笔者的写作特点的.

另一位女主人公绿子,绿子的设立,是整篇小说中唯一的一点光亮,绿子开朗善良,热情大方,她就好像是生命力的感召,文中她有父母,有姐姐,甚至一切的设定表面来看都是朝气蓬勃的,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绿子有着和直子一样的对社会的疏离和抵触,同样是难以捉摸的,甚至是不想让读者看透的,她就像天外开客一样,你摸不到她的习惯和爱好,甚至连固定的归属都没有,而且没有像直子一样给大家一个解释,绿子连解释甚至都不会解释一下,因此,我们更加可以肯定,作者对于绿子的设定也是同样符合与“内向的一代”的写作手法,同样是破碎不堪的,同样是凌乱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文中的一个女主人公玲子的设立,文中多次描写,玲子是在直子自杀后出现的.穿着直子送给他的衣服来看望“我”并脱掉直子送给他的衣服,疯狂的与“我”.好像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映射着什么,“玲”音译也可以作为“灵”,是灵魂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玲子就是代表着直子的灵魂,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是“我”对于爱情的渴望,也是作者对于美好的些许向往.

三、《挪威的森林》是对孤独的刻画

这部小说中,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孤独,渴望摆脱孤独,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孤独之中.小说中几乎没有体现出任何的家庭背景,着重刻画这种无家可归,没有什么留恋的身影,主人公看似有很多的朋友,对每个人都很关心,但是他同样的没有摆脱孤独,他在对每个人都很好的同时,同样的没有和任何一个人深交,所有的都处在主人公的心房之外.甚至,直到直子自杀,渡边都没有了解直子,仍然旁若无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自己的孤独,渡边不是不知道这种性格的偏激,而是即使他知道,他也不想面对或者说他无法面对,他没有能力与之抗衡,这就是人身上的多重性格当中一点,人作为一个心理动物,就要知道自己性格的存在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孤独,作为一种局限性,却又不是局限性,他无处不在,却又可以得到升华.文章中就是用这种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刻画出整个日本当时社会的一种病态,孤独作为这种病态社会的产物,得到了大家的强烈认同,在小说中的主人公,困惑,孤独和无奈,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小人物的刻画呢,人们在极度追求物质和肉体上的满足的同时,又怎么不是代表着对于精神的极度紧张呢,恰恰作者通过这一手段使幻想和现实得到了空前的结合,这也代表着树上春树对于《挪威的森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就是孤独.

小说的题目取自披头士音乐《挪威的森林》,首先这首音乐就表现出了两个对于生命的特质,一个是对于生命的热爱,炙热,对于爱情的追求,另一个是对于生命的怠慢,迷茫和困惑,从小说来看,选取这个题目的含义应该是代表着第二个含义的.小说内容较为伤感,从文字中就透露出悲伤的氛围,再同音乐相结合,就能发现作者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孤独的特质.《挪威的森林》中的森林,是悲凉的,是充满着绝望的,是颓废的,这也是在题目上就认证了作者的目的和写作的意义.

四、结语

村上春树这部小说主要强调了生与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包含的,死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是时刻存在的,他在文中不断的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写出了,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与分散,因此,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而是掺杂着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整个日本的一种生活状态.因此,我们也透着小说看到了日本民族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渴求改变的心愿和渴望.

参考文献

[1] 佟君.属于世界的村上春树[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 (3):30-36.

[2] 赵静蓉,韦施伊.记忆的陷阱与失败的身份认同——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1):126-131.

[3] 柳晓辉,沈清连.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J].天府新论,2015(4):134-138.

作者简介:罗勇(1980.03- ),男,辽宁铁岭人,商学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森林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森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森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