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才培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集约型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兴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环境愈发复杂化,智力资本和绿色资源等无形资产开始活跃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并逐步占据核心地位,这无疑给传统会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以社会发展新常态为出发点,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使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4-00-02

一、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会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因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才数量庞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我们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在工作中也要具备很强烈的责任意识,热爱自己的工作、遵纪守法、严谨认真,与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善于并乐于与同行业的人才进行沟通,也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一丝不苟的为所处的单位负责,耐心接待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团体.近几年来,会计法规变化较快,会计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营改增以来,税率和税目都发生了变化,个别业务操作也发生了改变,这对在国内经营的大、中、小企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也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二)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和熟练会计操作技能

自从我们国家成为WTO的一员之后,会计准则开始向国际趋同的方向发展,会计准则更加灵活,且经常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经济业务时,有时也需要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选择具体的会计方法.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经济形势也由粗犷型转变为集约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包括智力资本在内的无形资产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特别是在新兴行业中,此类特殊的无形资产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当前的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些无形的资源和产品加以确认、计量并对外披露,这些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熟练地外语水平和牢固的计算机基础

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步走入世界舞台,经济和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满足企业国际化的需求,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财务公司以及国际会计人员也开始涌现,要想呼应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会计人员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以确保可以顺利参与到国际会计交流中.同时,信息化时代,手工做账已经被财务软件所替代,电脑做账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促进各个会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监督.因此,熟练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会计人员必备的技能.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高校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仍把理论教学置于首要位置,且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不应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虽然现阶段有关教学模式创新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鼓励教师通过经典案例的讲解引入新课,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但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案例可用性难以把握.经调查研究,几乎全部高校都为自己会计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假期实习任务或者实习课程,但由于学校实习制度不完善,以及实习单位选择的自主性,最终导致实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类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书面层次,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足,协同教学尚需完善

会计这个专业隶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管理类的专业.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会将大部分学分设置为专业课的开设,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技术则被大部分高校设置为学分很少的公共必修课,甚至设置成选修课,而由于课程定位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会对公共课和选修课全力以赴,造成重视专业课而忽视非专业课的情形.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计算机操作能力是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但多数学校仍将其置于非专业课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的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教学经验缺乏,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师资团队的优劣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多数高校中,教师往往集中精力于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授课过程中多照本宣科,没有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只是呆板的接受书本知识,对其中的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过程却不得而知.此外,由于年龄的差距,专业的局限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诸多老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计算机技能匮乏,授课过程中不仅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更无法将互联网思维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学习新鲜事物.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人才培养质量低下,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时代下新兴企业的人才需求,减缓了“互联网+会计”模式的前进步伐.

三、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呼吁高校改进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

(一)明确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国家规定,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出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高品质的技术型人才.”由于该目标过于泛化,并未指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因而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意义不大.虽然各个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多数都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问题,并未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考虑在内.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概括:“会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毕业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在于使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具备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美国会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做到终生学习,这对我们国家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们不能够一成不变的进行满堂灌,迫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也应该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从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着手,培养他们成为能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实施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

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以创新和应用能力为核心,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方向.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得会计由核算型会计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其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仅考虑知识储蓄是否充分,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是一门对学生业务素质乃至道德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此后的改革过程中也要重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缺乏高素质的教师,一切皆是枉然.高校会计教师除了掌握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且还应具备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等能力.教师队伍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到会计教育事业中.

(三)保证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人才质量的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乃至企业都应该设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评价系统,定期对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进行考核,同时也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考核,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上述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评估,校内评估多是考核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主要是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对其加以考核.另一方面是校外评估,校外评估主要是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考核,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定期考核既能够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可以及时发现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以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海水,朱曦.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

[2]王玲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

[3]丁淑芹.高等院校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J].会计之友,2010.

作者简介:王金鑫(1988-),女,黑龙江密山人,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高职院校‘双创’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KL-2017-2429).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培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