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传统的读书就是慢读书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读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读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传统的读书就是慢读书

现在发达国家提倡“慢生活”,包括“慢读书”,其实,中国传统的读书就像古代生活一样,节奏是很慢的,这一点从教育的起始就养成了.

明清两代,小孩初进私塾,拜完了孔圣人和老师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着第一册课本(一般是《百家姓》)请老师“号书”(标明下次号书之前应该背诵的段落,如从“赵钱孙李”背到“金魏陶姜”32字),从入学开始就是要背书,学过的经典都要背下来,这还不“慢”吗?那时所谓的“读书”不是默默地看,都要大声读出来.

那时人们读书叫做“点”书,这种称呼直到比我们大一两辈老先生仍然保留着,读《顾颉刚日记》常见“点”某书“一过”,也就是读某书一遍.最初我以为这是他读没有断句的线装本,随读随点,读完了也断完句了,下回再读就省事了.后来发现有标点的书也这样写,如点《毛选》中某篇,甚至读《人民日报》读文件也说“点”,看来“点”就是读.过去在坊肆中买的线装书大多没标点,确实要随读随点,这还不是慢读吗?

那时的知识人对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要背诵,要融化在血液中;对一般非经典书籍,读的时候也很认真、仔细.因此老一辈的学人的基础知识都很牢靠.读王念孙(清乾嘉时学者)的《读书杂志》、闻一多的《古典新义》,从中可见这些学人在考证一个字、一个词时,几乎穷尽古籍中关于这个字、词所有资料,而且都是顺手拈来,十分随意,仿佛现今用的数据库检索,老辈学者对古籍熟悉,由此可见.这都是“慢读”功夫的显现.

传统的读书习惯中还有抄书一项.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都是手抄的,有文化的穷孩子还以抄书为业.李商隐年少丧父,十六岁到洛阳“赁书”(为人抄书)贴补家用.即使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也很难得,爱书人、读书人借抄书籍是很普遍的事,这样既熟悉了书籍,又获得了书籍.顾炎武曾以自己为例说,他从十一岁开始抄读《资治通鉴》,经历了三年的熟读和抄写后,他有了三本九百万字的《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熟读的一本.近代印刷工业传入中国,书籍唾手可得,许多老人仍保留着抄书的习惯,《鲁迅日记》《顾颉刚日记》中都有抄书的记载.顾颉刚先生直到七八十岁时在报刊上看到于他有用的文章还是抄下来.

传统中的“慢读书”根源于对读书目的的认知.古人认为读书关系着人格的养成,要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都应该在读书中获到解决.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像尧舜一样的人格,荀子认为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终身读书学习,这是成为尧舜的必由之路.因此读书不能仅仅“出乎口,入乎耳”,而是要在“口”“心”之间,反复往来.

作家流沙河先生谈自己读书体会时说:

《庄子》《孟子》《荀子》,曾国藩的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全部要背诵.古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背.哪怕你完全不懂,背上了也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一辈子慢慢懂得它.背古文,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包括人格上的改变.

这个“人格的改变”就是指读书可以“移性”,把人的品德气质提高起来,形成文化性的人格.能背上这些古文,就有了祖先的灵魂居住在你的头脑里,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祖先的灵魂会指导你.真假、美丑、善恶,都有了文化上的取舍.这就是最成功的国文教育啊,真正塑造人的灵魂.

宋代大儒陆九渊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优秀的文史作品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很多分析都在强调“郑伯”为人阴险,忽略了其中有人情味的一面.最后一段:“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为母子如初.”郑伯是长子,老妈爱少子,处处偏疼小儿子共叔段,导致了共叔段坐大闹事,给国家带来麻烦,此时说出了与老母一刀两断的绝情之语.可是毕竟母子情亲,事情过去之后,心上留下拂拭不去的阴影.此时颍考叔介入了,郑伯一句“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他的内心活动暴露在读者面前.

原始的儒家思想更多是感情哲学.我们读儒家经典时时感受到感情的冲击.孔子讲到“礼”“乐”时就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在于仁心俱足,在于敬畏和真诚,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感情的真挚.他谈到“仁”时也不热衷于外在的规范(只对颜回这样类似自己的、感情到位的弟子才讲一点规范——“克己复礼”),而强调感情的到位.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飘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最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爱人”,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就是“爱”,就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这不是感情又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孔子其他一些关于“仁”的论述(确切点应该叫“述说”,因为其中没有什么“论”),都是在述说如何培养、引发和规范“爱人”这种情感,使之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体会儒家思想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涵咏”.最能弘扬儒家思想、把儒家意识注射到人体内的是诗人,而不是语言无味贩卖“高头讲章”的腐儒.

在诗人中,最有原始儒家精神的是杜甫,他内心之中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而且在这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孟.

杜诗更需要反复吟咏才能深入领会忠爱精神和超越意识.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历来讲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在述”.其实感动人的是从“杜陵有布衣”开始到“放歌颇愁绝”这三十二句.杜甫在这段反复陈述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是儒家的忠爱精神启发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心,反复吟咏才能领会到诗人的苦心,从中获得一份感动.

在当今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讲“慢读”真是有些奢侈,然而还要提倡“慢读”.

近读《中断时代:碎片化造成现代人智商下降》,讲手机、电话、邮件造成了时间的中断,使得人们很少有整段时间思考问题,整天忙着看电脑、手机,造成时间的碎片化.其实,人们热衷于从电脑的搜索和手机的微信中获取知识,其所得到的也是极其肤浅的信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还是沉下心来去阅读能为人生和你从事的工作有用的基础知识.探求真理式的阅读,那更要慢,在慢中才能有深入的举一反三的思考.该文还说:“文字表达则需要读者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记忆、情感去文字的,它需要耐心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快’”,这些意见值得我们思考.

(摘自《写在历史的边上》,王学泰著,东方出版社)

读书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读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读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读书文摘杂志社

2、读书杂志王念孙

3、读书论文

4、读书杂志订阅

5、读书杂志

6、关于读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