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从身体层面谈君子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文关于君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从身体层面谈君子

历来对君子的考察多集中于内在道德与精神层面,身体只是边缘化的范畴.然而翻阅历史典籍,不难发现古代君子对身体语言的重视:孔子对自身的言谈举止、声色表情甚至是服装搭配都十分讲究;孟子十分注重培养自己面色润泽、挺拔磊落的浩然之气;屈原冠高帽着奇服以寄托自身好古高洁的情怀.身体不是简单的生物性的“躯体”,它亦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塑造与支配.儒家的最终理想是推行仁政,君子置身于这样一种经世致用的思想中,需要能担当得起重任.

上能取信君主、下能信服百姓、中能团结同僚,所以君子需要具有相应的身体语言,在表情、谈吐、体态上进行修炼,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君子的身体是一种训练有素的、独具魅力的躯体.

君子身体形象的几种范式

首先,来谈一谈“温”.君子的身体语言讲究内厉色温、不偏不激,呈中和之态,达到“俨然人望而畏之”的效果.所谓“温良恭俭让”,其中的“温”字就是君子在外观上的既视感.“君子泰而不骄”说的是君子的表情需安泰从容,不骄傲浮夸;“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的是君子要做到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更是对君子在外在的衣着与表情上做了具体的要求.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身体语言的描述,这些也成了历代文人雅士效仿的典范.荀子在《修身》篇中这样描写君子应具有身体语言:“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意思是说君子在贫穷时能志趣广泛,富贵时能行为谦恭,休息时能感情饱满,疲倦时能容貌整齐,愤怒时不过分地指责,高兴时也不过分地夸奖.要做到这些就需做到“杀势”(不盛气凌人)、“柬理”(受合理生活准则的束缚)、“好交”(爱好礼仪).这些都是君子控制身体的方法,做到这些才能达到“威而不怒”、“亲而难犯”的效果,这样在等级分明的礼法社会才既能取信于君又能服众.

然后,再来谈一谈“文”.君子除了具有“内厉色温”正统庄重的气质,还有一种具有美感的“翩翩君子”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常用美玉、青松、朗月、白鹤等美好事物比喻君子,这种审美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君子所独具的美感.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概括出一种君子的形象:文与质相辅、内在与外在结合、质朴与文雅并存, 所谓“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偏废其中任一端,都不能称作是君子.如果说儒家文化赋予君子中正平和、温文尔雅的形象,道家文化中羽化升仙、纵横开阖的瑰丽世界则赋予君子仙风道骨、气度不凡的形象.《庄子》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是后世在形象上垂涎的典范.李白“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那月下饮酒、赏花、跳舞的诗人,忠于自然本真,有种任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最后,谈一谈“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进入一个人的“自觉”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对生命个体的重视与尊重,对自我、对身体的探索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物品藻,也包括很多对“形”的品鉴.这一时期对容貌的追求十分苛刻.不但女人,男人更是要敷粉.蓄须、剃面之美,亦是始于魏晋.此外这一时期的士人还热衷奇装异服,懂得熏香沐浴.嵇康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文心雕龙·容止》中毫不掩饰对他的赞美之情:如“萧潇如松下风”、“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龙章凤姿”等,这些也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可以说魏晋人物群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样的一群,但由于“魏晋风度”这样的审美观,不符合统治者与正统儒家思想的要求,故这一时期的人物审美有如昙花一现,很快就消隐于历史.但魏晋时期这种“越名教而任自然”、俊朗简远的人物审美,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对身体的态度

首先是“修身”.“修身”是传统典籍中最常用到的关于管理身体的词语.“修身”不仅指要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也包含着对外在层面的身体与身体行为的要求.如《礼记》中所载:“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这里对君子的要求就包括“貌”、“色”这样身体层面的内容.君子的外在容貌表情需做到让人敬畏与尊重,才能让别人对他产生信任.欧阳修亦认为修身需内外兼修:“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修身,就是要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礼法的约束之中,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古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从小时候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再到长大后的冠礼、宴客、婚丧、嫁娶、祭祀等等,都需要遵循种种形式,以礼仪的规范性来促进道德的纯正性.

其次是“安身”.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普通人来说,“安身”的意义更为实在.中国人具有超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与传统文化中对身体的处置“安身”的观念不无关系.所谓“安身立命”,是指身体安顿下来,精神才能有所寄托.“安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心”.《孝经》中“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这些对身体的态度,正是为了使父母安心.君子的“身”必须经过人伦与集体的定义与肯定时,才具有意义,才能真正获得“安身”.当安定地属于一个群体,当被一个人情社会所接纳时,就真正做到了“安身”.

最后是“舍身”.“安身”与“舍身”并不冲突.要做到真正的安身,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安身的范围,使整个国家都处在安定、兴旺的状态中,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安身”.如果国家动荡、民生凋敝,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安身”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为实现真正的“安身”,必要时会导致君子的“舍身”.“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舍身是君子的优良品德,在历史上也不乏有人为国捐躯付出生命,如苏武、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秋瑾、李大钊等等.君子不会满足于“独善其身”,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君子对待身体的态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刚性态度,而是充满韧性的,既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局势做到“安身”,又保留初心不忘使命做到“舍身”.”

君子的“践形”

儒家文化中“践形”的理念,是说通过亲身行动让天性通过身体以及各种外在的实践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圣人具备良好的修养,能将内在的品德充斥于外,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就像孟子的“浩然之气”,它来自于修炼完备的内心.而完备的内心最终需要体现在身体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的是: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所以说,“践形”是一种充于内而形于外的人格境界,它要求身心合一,将内在修养体现在外在形象中.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中是十分重视人的形容举止的.作为君子,不仅要具备美好的品德,也需要经由外在形象表现出来.这在今天的社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我身体的管理,健身、运动与健康饮食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必修功课.当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以后,人们在追求温饱之外对生活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同时,在视觉文化日益强势的今天,人们更重视视觉上的感观.“读图时代”不仅催生出了依赖视觉的“眼球经济”,对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越来越重视.积极管理自己的身体,不仅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适应繁忙的工作节奏;在修身的过程中还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从君子修身的角度,积极管理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使自我的价值、能力与信仰能够由内而外很好地发挥出来.“君子”于我们而言,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通过“践形”,从外在身体的管理做起,是个人微观层面的“文明创建”,也是君子养成的必经步骤.

君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君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君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