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体育文化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渊源关系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体育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渊源关系

谢 亮 张赐东

龙岩学院体育系,福建 龙岩 364012

摘 要:闽台之间,自古以来地脉相连、血脉相连,闽台客家人更是同气连枝、声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浓于水,闽台客家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闽台客家人的渊源关系,台湾民俗体育文化和福建客家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行探究,为加强两岸人民开展民俗体育交流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闽台地区 客家人 民俗体育 渊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0104—04

在台湾地区,客家人是台湾地区的第二大族群,台湾客家地区的客家人和福建地区的客家人(特别是闽西地区客家人)更是同气连枝、声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浓于水,闽台客家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闽西客家地区是客家人最早的迁徙地,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客家祖地” ,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等.根据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客家姓氏族谱记载,不论何姓的客家人,其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福建汀州府,基本上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那代祖先奉为始祖或一世祖.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他们的根大多数都在闽西客家地区.据有关人士考证和统计,与闽西客家地区有宗亲渊源关系的闽南姓氏有70多个[1];而在台湾的闽南人中则有三百多万人的祖先曾徙居过闽西宁化石壁.[2]所以在台湾地区,客家人、部分台湾闽南人和闽西客家地区的客家人同宗同源,其生活习惯和文化都曾深受闽西客家影响.

台湾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是从闽粤两省迁徙而来,其中客家人的迁入,也将原乡的文化带到了台湾.随着闽台客家人交流互动的不断深入,客家文化交流互动也得到不断加强,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台湾民俗体育和福建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渊源、交流现状、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研究,意在揭示和厘清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渊源关系,为加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交流、发展提供依据.对弘扬客家文化、中华文化,加强两岸人民交流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闽台客家人的历史渊源

台湾客家人是台湾地区的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台北、桃园、屏东、新竹、苗栗等19个县市.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粤东的古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漳州客家和闽西客家地区的客家人.闽西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根据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客家姓氏族谱记载,不论何姓的客家人(包括广东省嘉应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和闽南客家县的客家人),其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福建汀州府,基本上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那代祖先奉为始祖或一世祖.[3]据统计,台湾至少有90余姓氏源自闽西客家地区,闽西客家人与台湾客家人同宗同源,其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和文化都曾深受闽西客家影响. [4]从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梅州姓氏族谱里有丘姓、林姓等30多个姓氏都是从汀州地区搬迁过去的,突出的如台湾历史名人丘逢甲,认其祖来自上杭.据《广东翁源县志》记载在元末明初从福建上杭县瓦子街迁至翁源的就有黄、张、王、李、杨、温、郭、丘、林等30几姓氏.广东清远《蓝氏族谱》写道“始祖千十一郎公由闽上杭瓦子巷迁去……”.据台湾《蓝田徐氏族谱》记载:先祖原籍宁化石壁澳内村,明洪武后迁居广东揭阳蓝田后衍台湾.据台湾、南靖、诏安《吕氏族谱》记载:闽系吕氏,为南宋吕祖谦第六代孙……,均从宁化石壁传播.据台湾、平和《曾氏族谱》记载:六十四郎原居宁化石壁,宋末元初迁居上杭,衍永定,续衍台湾等地.据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研究会会长刘善群的统计,仅宁化县就有92个姓氏与台湾有亲缘关系.[4]正如英国教士良贝尔在1912年在他所著《客家源流与迁移》中写道:“岭东之客家,十有皆称其祖先来自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 .所以说台湾的客家人和闽西客家地区客家人有着共祖同根、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闽西客家地区有他们斩不断的根和梦萦的魂.

2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分析

2.1 客家民俗体育的定义

对民俗体育的解释有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5]在2000年出版的《体育科学辞典》中对民俗体育的解释是指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6]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 ,由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 .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适应客家地区人民的、深受客家地区人们喜爱的,并在劳作之余、节日喜庆开展的一种休闲性的、自娱自乐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具有客家民系特色的体育文化色彩,同时展示了客家民系的习俗和风韵.

2.2 闽台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对比

在福建客家地区主要民俗体育活动有客家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八段锦、迭罗汉、穿梁哥(宋江阵)、打马刀(阵)、踢键子、跳绳、抽陀螺、滚铁环、舞香灯、马灯、踩高脚戏(高跷)、攻脚斗(脚斗士)、荡秋千、搬船灯、舞盾牌、走故事、旱船、打石仗等五十多种.

在台湾地区的主要民俗体育活动有国术(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扯铃、踢毽、跳绳、陀螺、布马阵、车鼓阵、旱船、高跷、打石仗等五十多种.在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中, 除了少部分是在台湾本土形成的,大多是从闽粤两省传承过去的.

2.3 闽台地区民俗体育的渊源关系

在台湾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中, 大多是随着闽粤客家人、闽南人的渡台传承过去的,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然而它们依然能在闽台两地人民的生产劳作之余、节日喜庆时,进行闲性、自娱自乐的主要体育活动.由于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和福建客家地区(特别是闽西客家人)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台湾地区的许多民间民俗体育源自福建客家地区,许多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文化习俗相同或相似,下面就闽台地区三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等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渊源关系.

2.3.1闽台“龙舟竞渡”对比分析

“龙舟竞渡”在福建客家地区俗称“划龙船或划龙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据《临汀志》记载,“凌波营,今长汀县鄞河坊.《江南野史》云:“南唐时,许诸郡竞渡,每至端午,官给彩,俾校殿最.胜者摽赏,皆籍其名”. [7]在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汀州刺史在鄞河坊(现营背)举办端午节舟子竞渡,给参赛者发彩缎,胜者可得银碗.后演变为端午龙舟竞渡,比赛地点移水东桥下.相沿至民国……每艘约16~18人,锣鼓齐备.赛时,鸣锣击鼓,争相竞发.因此闽西客家地区“龙舟竞渡”可以追溯到南唐时期,也是福建省的史料记载中较早记载有“龙舟竞渡”活动的.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划龙舟”活动就已经成为闽西客家地区的民间主要的民俗活动了.闽西客家地区的“划龙舟”活动通常在端午节前15天左右举行和“划龙舟”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过去的“龙舟竞渡”的目的是联络感情、祭祀水神,驱逐水鬼和邪氣,以保五谷丰登和平安的一项民俗活动,现在则成了以夺魁为目的一项体育活动.一般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至端午节比赛结束,正式比赛前要进行“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祭龙舟”是很重要仪式,一般由各村各房宗亲理事会统一组织安排,由村(各姓氏)中德高望重或祭祀的专门人员具体主持.祭祀活动主要有请龙王、祭龙头、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安龙头龙尾、装船舵等,祭祀仪式时还会举行一些歌舞表演,祭典隆重、庄严、热闹,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等.比赛前四里八乡的人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比赛时,河或江的两岸,人如蚁集,呐喊声、欢呼声、锣鼓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

“龙舟竞渡”在台湾地区称为“划龙舟”或“扒龙舟”. [8]台湾地区的“龙舟竞渡”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公元 1736 年) , 由当时的台湾知府蒋元枢在台南法华寺的半月池主持比赛.台湾地区的“划龙舟”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举办,并在比赛前半个月就开始制造比赛气氛,台湾端午赛龙舟仪式相当隆重,要祭龙船、开光点睛、烧香点烛、请谢水神、唱戏助兴,并举行谢江仪式等.台湾台南地区是闽粤迁徙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划龙舟”是台湾客家人传统民俗体育,在端午节前后也举办各类和“划龙舟”活动相关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和福建客家地区的极为相似.同时闽台客家地区都称“端午节”为“五月节”,“划龙舟”前的相关民俗文化活动都和福建客家地区基本相同,包括在端午节期间客家人的民间习俗,如草药沐浴、吃粽子、门上插桃叶艾草、挂钟馗像等等.故可以确定台湾地区的“划龙舟”民俗体育活动和福建客家地区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2.3.2闽西客家“穿梁哥”与台湾“宋江阵”对比分析

在闽西客家地区有一项叫“穿梁哥”的民俗体育活动,它虽然不叫“宋江阵”,但是和“宋江阵”的活动形式如出一辙.据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黄氏、赖氏、苏氏的族谱》记载,“穿梁哥”在元末明初就有此项民俗活动.“穿梁哥”活动,[9]民间取“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以36人或108人扮成梁山好汉,身穿古装,腰悬大鼓,执竹筒、火炬,排列成甲乙两队,依队并屡屡变换队形穿行,各按预定的对手进行拳术“对打”,其拳术套路变化不一,大多能各尽所长,穷极其精.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大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兵匪山寇,时有横行聚啸,生存还面临着与当地土著居民竞争生存资源的压力,同时受山林野兽的威胁,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恶劣,以及客家不同姓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 如山林、水源等,经常发生械斗,特别是一些小姓弱房如果单纯依靠个体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巨姓大族相抗衡,无法抵抗兵匪山寇,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地域姓氏的小姓弱房就会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威胁.“穿梁哥”民俗活动据传取自民间“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主要是为保护家族及其成员的武术方阵.此项活动大多安排在春节的元宵期间.在明、清、民国和解放初期都非常盛行,但改革开放后此项活动有所弱化,表演人数有108人或36人,但现在以36人居多,表演的器械也更为简单.

“宋江阵” 它源于明代福建,是按《水浒传》中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共 108 人编排,用各種武器、陣式變化,以操練攻守防禦之法,表演阵势宏大 、威武壮观.“宋江阵”主要流行于台湾地区的彰化、台南、高雄等县市,而这些县市也都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据传当时创编此阵形的人是郑成功的咨议参军陈永华,而陈永华的祖先是闽西客家人.台湾地区的“宋江阵”是陈永华创编出的一种保卫国家、保护家族及其成员的利益而习练一种武术方阵.在台湾的客家人,尤其是“六堆客家人”,在保卫国家、保护家族时表现出的“忠义”是其他民系不可比拟的,[10]如在清朝康熙六十年,平定朱一贵事件中和在清代的其他民变事件中以及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台时,客家人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族共同抵抗外侵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英勇.

客家先民离开中原背井离乡,常常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为了生存、发展,他们往往聚族而居,团结御敌求生存,更体会到宗亲、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为了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他们都会习练武术或武术方阵,以抵抗外敌 .闽西客家地区的“穿梁哥”的民俗体育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宗族家族观念,和台湾的“宋江阵”民俗体育活动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宋江阵”和“穿梁哥”民俗体育也展现客家人对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及客家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2.3.3闽西客家“舞狮”和台湾“六堆客家狮”对比分析

闽西客家地区把“舞狮”称为“打狮”,“舞狮”主要分为“青狮”、“黄狮”和“红狮”,有单狮、双狮之分,又有文狮、武狮之分,“黄狮”和“红狮”称为“文狮或睡地狮”, [11、12]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舔毛、打瞌睡、打滚、蹂球等,主要以娱乐、搞笑为主.黄狮则有文殊菩萨(大头和尚,俗称“大面”)和孙悟空的互相逗乐,富于谐谑.“红狮”则有“大面”或“大头婆”,身穿翻毛背夹,束腰,手持一束竹叶丛(表示灵芝草),其形象极其滑稽,动作很是笨拙.整个表演表现了“大面”逗引狮子的有趣过程,有情节、有,动作富有戏剧性.舞狮外出活动时,虎头王即在前头引导,至一表演场地后,将其先竖立在司鼓的位置.无论是舞狮还是武术表演,出场者必须先拜虎头王,尔后才开始表演.“青狮”称为武狮,注重拳脚功夫表演.[9]舞狮道具有狮子、弥勒面具、拂尘、破雨伞、破扇子、青竹枝,此外舞狮队还有刀、、剑、棍、耙头、钩刀等器械和鼓、钹、锣等乐器.操事乐器的人员列坐场缘,击鼓者中坐,左钹右锣.舞狮开始时,由弥勒、沙星、猴子用青竹枝或破雨伞随鼓声用进退、蹲跃、腾跳等动作戏弄狮子,引诱狮子腾跳欢舞,做跳跃、跌扑、翻腾、走梅花桩、窜桌子、爬梯子、叠罗汉……等动作直至鼓声歇而舞狮停.接着表演武术,[12]一般先是徒手拳脚,尔后是器械,有耙头勾刀等.形式上有独练,有对打,样式丰富多彩.还有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福建客家地区的“舞狮”活动多在逢年过节时开展,主要在春节、元宵或迎神庙会期间进行表演,一般一个狮班最少8人,根据不同规模有多有少,人数不等,一般一个舞狮队背后就是某一个大的姓氏宗族或有一家武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闽西客家各乡村、各姓氏宗族一般都设有武馆,凡有武馆就有舞狮.

台湾“六堆客家狮”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雄、屏东两县,主要分为“青狮”和“黄狮”,[13]“黄狮”则为“文狮”,狮头绘制事脸型较为柔和,表演时以地面动作为主,以逗趣较多.“青狮”为武狮,也是表示武功高强者舞青狮.开始舞狮,[13]首先由长者“请拳”.大面、芭蕉扇、孙悟空分列二旁,舞者4人,以武术架式奔走全场……一人握狮头,一人披狮身,快速跑步绕场.客家狮步伐快慢动作,都配合锣鼓声的节奏.客家狮舞狮全剧舞狮动作有:行礼、跳跃、抓痒、抓耳、抓发、提腿、旋腿、舔毛、打瞌睡、睡觉、翻滚、醒狮献瑞等动作.[13]“客家狮”是音乐、舞蹈、武术、戏剧合一的艺术.由于客家狮狮头较重,舞狮者……具备有武术的根底,方能使身手矫健,腰力、背力和脚力强而有劲.客家人的舞狮风格具有“武艺者”的身段动作,所以客家人不称“舞狮”,而称“打狮”……舞客家狮的人,大多是习有拳脚功夫之人……也就是说,客家舞狮班是拳馆的附设…….台湾的“六堆客家狮” 主要在春节、元宵或庙会庆典期间进行表演,根据不同狮班规模人数有多有少.因此说台湾的“舞狮”和福建客家地区的“舞狮”活动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从台湾的“划龙舟”“宋家阵”“六堆客家狮”和闽西客家地区的“划龙舟”“ 穿梁哥”“舞狮(打狮)”等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可以看出,台湾的民俗体育活动,特别是台湾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虽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但和原乡的民俗体育活动在风格、相关的习俗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当然除上述介绍的三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外,其他如武术(国术)、舞龙、踢键子、跳绳、抽陀螺、踩高脚戏、荡秋千、搬船灯、旱船、打石仗等几十项民俗体育活动都和福建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相同或相近.与这些民俗体育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客家人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也将原乡的民俗传统文化带到新的地域,而迁徙到台湾的客家先民同样也将原乡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带到了台湾,因此台湾民俗体育文化和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

3 结论

(1)正如英国教士良贝尔在1912年在他所著《客家源流与迁移》中写道[4]:“岭东之客家,十有皆称其祖先来自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可以证明台湾地区的客家人与闽西客家人的亲缘血缘的渊源关系.在台湾地区与闽西客家地区有宗亲渊源关系的闽南姓氏有70多个.所以闽台客家人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闽西客家地区有他们斩不断的根和梦萦的魂.

(2)台湾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虽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但在民俗体育的活动方式、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都和闽西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相同或大致相近,这也充分说明了台湾民俗体育文化和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极深的渊源关系.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体育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体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2、体育世界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