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工作过程的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专业建设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这篇云计算技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云计算技术和应用专业建设

姜大庆,杨健兵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 要:在云计算技术职业岗位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开发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几方面展开讨论,说明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同时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开发校本教材、确定评价体系,共同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字:工作过程;云计算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6年度高职科研规划纵向课题(2016GHB02037).

第一作者简介:姜大庆,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职业教育改革,1738460845@.com.

1 背 景

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于2006年由美国Google公司第一次提出[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网络带宽和计算机硬件能力的不断提高,云计算、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成为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赛迪数据显示,云计算技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开发、设计、架构人员,这部分人员约占云计算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的20%~30%,基本上由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少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科毕业生来承担;另一类是云计算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约占总体需求的70%~80%,可以由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来承担.著名的IDC研究机构调查发现,亚太地区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年需求增长量达30%以上[2].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云计算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评价体系构建.在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人才过程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摈弃了原有学科课程的开发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首先,要分析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根据岗位或者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其次,从众多工作任务中分析整理并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次,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确定学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职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能力;最后,根据岗位能力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模式实施、创建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制.

2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说明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把学生培养好,是整个专业纲领性的文件.专业建设必须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而展开.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制订并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有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修业年限、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时分配、课程设置、进度安排、教学计划、评价方式等.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是从事一门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想取得这些能力,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才能得到锻炼,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只有构建具有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要了解云计算技术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经过校企双方反复讨论,首先总结出高职高专学生从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岗位有销售工程师、云技术、云监控工程师、云实施工程师和云运维工程师,然后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确定工作任务,确定学生需要的职业技能,最后确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3].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分析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在分析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实质是对工作任务进行解析、筛选、排序并实施教学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确定专业的工作岗位[4].首先,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听取云计算技术相关企业负责人、工程师、技术骨干、人力资源总监、教师、优秀毕业生的意见,同时以该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了解、剖析、发现云计算技术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然后,由学院领导、企业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云计算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以及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云计算技术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论证与研讨,筛选过滤并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云计算技术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云计算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构建出云计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实际的工作任务不是简单企业工作任务的累计,而是该工作岗位典型性的、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4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描述,是高职教育质量在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5].可以看出,职业能力或者职业技能不仅是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关键因素.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工作过程与课程内容一一对应外,课程标准也必须制定.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来选取课程的内容,通过职业岗位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可以选取各行各业的职业岗位标准,也可以采用企业岗位标准.目前,我国高职很多课程标准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对相关专业建立了内部课程标准,但由于云计算与应用专业2015年才被列入国家招生目录,各高校统一的课程标准还没有确立,更谈不上国家标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标准可以采用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一般而言,云计算技术企业的岗位有初级、中级、高级3种岗位,每种岗位都有对应级别的标准、要求与考核标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可以根据云计算技术相应的岗位要求制定,并以此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这样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既能在学业上达到学校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也能在职业上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要求,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取得双证书,即书和职业岗位证书,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5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师资队伍的确定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6],可以采取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任课教师来展开教学工作,进而形成双导师制.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双方紧密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作为访问工程师,选取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教师.此外,加强校企双方人员互聘、联合技术研发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3种办法.

5.1 企业实践制度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需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等相关知识,知识面覆盖广、专业难度高.高职高专的云计算技术师资队伍一般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由于云计算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网络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但还需要更多的云计算技术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了弥补这些空缺,教师需要通过企业培训来完善这些知识,如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实践结束后,教师回归高校,把企业中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和实训工作.

5.2 访问工程师制度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可以根据师资队伍情况、教师发展需要或者专业建设情况,每年选派若干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实践,企业访问实践时间一般为一年.通过访问工程师制度,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教师可以掌握云计算技术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和最新发展趋势,使整个云计算技术教学团队整体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作为访问工程师学成后,可以把在企业里学习到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实践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切实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带到企业,和企业工程师一起联合攻关、攻坚克难,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5.3 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来源于企业、来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这就决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普通高校也是有区别的.最新的技术在企业、优秀的人才在企业.在云计算技术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专职教师,也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可以来源于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可以来源于企业里优秀的工程师[7],他们熟悉该行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最新发展趋势.随着教师的引入,云计算技术教学团队也引入了新鲜的血液,整个云计算技术教学团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得学院的专业教学工作能够快速赶上社会发展趋势对专业变化的要求.

6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云计算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队伍确定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效果的实现[8].

云计算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来源于云计算技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该典型的工作任务跟真实企业的生产环境基本相一致,所以云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教学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云计算技术相应岗位的技能,同时也掌握了这些技能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由于云计算技术的课程标准来源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对于学生考核,可以采用课程标准中的考核手段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核.云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具备现场实践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这样的基础,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完全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以及学生认知规律,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而全面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云计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工作过程由若干个教学情境组成,学习情境共同构成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表述.在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为主导的情况下,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实现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7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教材选择和校本教材开发

课程的开发来自于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标准的制定来自于岗位技能标准,师资队伍教师来自于企业教师,因此云计算技术专业的教材开发必须要有企业参与,走校企合作之路.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主动对接企业的用工标准和岗位标准,要将其融合到教材中.同时,也需要建立教材开发机制,坚持企业参与、行业指导、校企合作,这样才能将企业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技术、优良的设备等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使教材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不落伍.可以组织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骨干教师组建教材编写队伍,教材编写队伍定期组织研讨会,对岗位群、岗位标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本教材,同时编写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书.校本教材必须反映最新的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校本教材应该周期性循环使用并修订,以反映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学习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

8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是在工作过程环境下开发出来的,所以其教学评价必然要有企业评价因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划分为若干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中的主要内容按照不同载体打造不同的学习情境.学院和企业必须按照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体系的制定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纪律、专业技能水平、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发掘每位学生优点,摒弃其缺点.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扬长避短,共同完成任务.教师作为决策者和实施者,需要提前精心设计评价标准,保障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 等. 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 通讯学报, 2011(32): 3-19.

[2] 谢志明, 王鹏, 李俊杰, 等. 基于CDIO的云计算与大数据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07(1): 47-52.

[3] 陈晓琴. 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 职教论坛, 2011(14): 16-18.

[4] 刘永红.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2): 27-30.

[5] 杨群祥.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2): 77-78.

[6] 汪洋, 魏雪峰, 耿红琴, 等. 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15(5): 10-12.

[7] 岳昆, 陈红梅, 王丽珍, 等. 大数据时代本科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设想[J]. 计算机教育, 2015(11): 104-107.

[8] 张雪.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6(1): 48-51.

(编辑:史志伟)

云计算技术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云计算技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云计算技术方面论文范文。

1、云计算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