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野相关论文范例 跟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方面论文范本

本文关于教育视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

  [摘 要] 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于教育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对于乡土文化传承的使命.苏南地区中小学主动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教育,开展各式各样的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探索,包括依托课程媒介、建立合作共同体以及生成“教—学—研”链条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生长环境的文化特色,培养他们对乡土的关怀与情感.

  [关键词] 学校教育;乡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8)10-0007-04

  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乡村振兴需要厚植文化力量.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在乡土文化势微的今天,必须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对于乡土文化传承的使命,苏南地区中小学主动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教育,开展各式各样的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探索,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长环境的文化特色,培养他们对乡土的关怀与情感.

  一、依托课程媒介的模式

  本土知识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生存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知识,它是由一群生活在特定空间或地域的人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植根于地方文化、历史、经验和特定的身份认同,乡土文化本质上就是本土知识的文化呈现.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利用这种丰富的本土知识服务于当代的学习者,转化成课程资源整合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连接乡土知识和学生的媒介,起到承载、呈现、整合、传递乡土文化的功能,以课程为载体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是很多学校的常用策略.

  1.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媒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关注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资料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一个人们深受其影响,对其具有深厚感情,并负有维护责任的地方.”[2]乡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加以统整的机会,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无锡Q小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基石来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基于所处古镇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古镇的自然风光、锡剧、历史名家整合进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是构建具有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古镇历史文化、丰富知识储备;其次,构建古镇历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了解现实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构建具有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校本教研与培训制度,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建立规范的总结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制度等;最后,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和评价体系,分层级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形成健全的管理网络.Q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是活动,最主要的是红领巾小导游活动.由于学校所处的古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处处可见古桥、古河、古街、古弄、古民居,还有许多历史名人、轶事、传说等.学校在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同时,建立了参与家乡旅游业的红领巾导游团.学校让学生通过采访当地居民、走访调查、网上查询、课堂学习等多种渠道了解古镇乡土文化,学校教师有机整合资料并确定景点路线,根据路线对小导游们进行培训,红领巾导游团分景点为游客们介绍古镇文化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2.以校本课程为媒介

  学校教育是富有地方性的,帮助学生认识所生活的环境和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认同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彰显学校教育地方性特色的突破口,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构成校本课程的教育材料.以校本课程为媒介能够更好地彰显地方性、关照学生现实生活和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功能.关照乡土要素的校本课程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知性的教育,目的在于了解有关乡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乡土环境、历史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二是情意的教育,目的在于对乡土有爱并具有责任感,建立情感的认同和联系;三是艺能的教育,目的通过乡土艺能的学习使乡土艺术和技艺获得传承.

  由于学校所处地域优势资源的不同和学段的差异,进行乡土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切入点亦应有所不同.苏州S中学以“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寻找文化传承的出口,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吴地人.“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六部分:名胜文化与语文、名人文化与语文、民俗文化与语文、美食文化与语文、曲艺文化与语文、工艺文化与语文.苏州吴江市M小学依托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努力开发和利用太湖文化资源,构建了具有乡土特色、走进太湖文化的校本课程,包括《蟹趣》《茶道》《丝韵》《湖风》《五都留遗韵》《三牲农家宝》《菜根滋味长》《行行出状元》等系列教材.

  3.以课程基地为媒介

  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启动课程基地建设.“江苏‘课程基地’充分赋予了基地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权,学校也就有机会构建符合学校特殊情境的课程结构体系.”[3]基于“地域文化”建设课程基地,不仅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也找到了地域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如:苏州市草桥中学校的“山塘街区历史文化课程基地”,吴江盛泽中学的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太仓市良辅中学“良辅文化”校本课程基地,吴县中学“以千年古镇为载体的历史课程基地”等等.

  苏州市T中学建设姑苏文化课程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姑苏文化课程,将乡土文化引进学校、融入课堂.在原有古筝室、陶艺馆等专用教室的基础上,学校开辟苏韵坊、苏作坊等专门场所开展姑苏文化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课程基地是学校传承姑苏文化的发展途径和结果,学校在陶艺和古筝教学的基础上,摸索系统的姑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结合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将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苏扇、诵读、船拳等教学内容纳入姑苏文化课程.学校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构建学校姑苏文化课程基地,在实践中摸索出“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文化追求”三步走的乡土文化传承路径.

  二、建立合作共同体的模式

  在探索乡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这就需要跨越学校边界,搭建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大学、同伴学校和各种场馆资源,通过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共同体来凝聚合力、解决问题.

  1.“学校—社区”合作共同体

  文化是不可遗传的记忆,不是扎根在基因上,而是在社会性里.学校和社区互动合作将乡土文化引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增加学生了解乡土文化和助力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苏州常熟市T小学以“学校—社区”互动模式开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实践.学校将所在地区的乡土文化元素引进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观历史古迹、古镇风光,了解古镇风土人情,品尝家乡特色美食.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走访社区长辈,了解古镇名人故事并撰写报告,跟社区居民学习家乡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销售,将船拳活动贯穿于自己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在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以社区为支撑开展传承乡土文化实践的同时,也将学校的实践活动带进社区,给社区注入乡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动力.

  2.“大学—小学”合作共同体

  苏南地区中小学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应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旨在寻找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力量.但仅靠中小学自身的努力,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及其价值上存在诸多困难,再加上中小学教师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了解和研究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寻求大学专业人才的帮助,构建合作共同体共同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坚持共同的教育信念与主张,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努力将精力与智慧投向共同的教育问题与现象之中,会促使大学与中小学组织有意地开放组织边界,召唤或主动要求对方更多地进入自身组织生活之中,参与更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从而建构一种生动的教育日常生活.” [4]

  苏州X小学基于地理位置优势,以“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为办学宗旨,挖掘越溪古船拳的当代教育和传承价值,将船拳引入体育学科教学.由于体育教师对越溪古船拳历史和精神的领悟有限,开展船拳教学存在困难.学校在2010年主动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联系、寻求“大学—小学”合作的模式,实施学校教育传承船拳的“编写教材—引入课堂—开展课间活动—建设展馆—研究课题”五步走战略.编写校本教材期间,大学提供相关历史资料、整理拳谱资料等,并提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拳法建议.船拳进课堂是合作中的关键环节,小学基于校本教材将船拳引进体育课堂,大学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到小学实习、教授船拳,为进一步研究船拳传承提供一手资料.大学和小学进一步加强合作,申报相关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合作,共同构建学校开展船拳教育的长效机制.

  3.中小学校际合作共同体

  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是成员内学校间基于共同的文化愿景和教育使命,寻求互帮互助和资源共享.“共同体的一个固有成分是成员之间互相协作的‘兄弟般’的责任.” [5]同地域的学校可能会依托共同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学校特色建设,学校之间可以通过达成合作意识、制定合作细则、实施合作举措等形成合作发展共同体,共享优势和资源.苏州市D小学和W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的目的主要是实施昆曲文化课程项目,开展一系列校际联动策略.双方签订“好学校共同体建设协议”.协议指出:“双方共同申报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根据规划实实在在地实施昆曲文化课程,在新的一年以显著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评,成为昆山市最早的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成为共同体建设的一大成果.” [6]

  4.“馆—校”合作共同体

  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不只停留在文本中,还包括各种蕴含文化记忆的“场”,例如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美术馆以及文化遗迹等.开展乡土文化传承活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发生在各种场馆环境中的教育.以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保存物品,其在教育领域的社会使命是向下一代保持和传递文化经验,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独特载体.在博物馆中,尤其是蕴含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儿童在互动的氛围中了解关于文化的记录,帮助他们理解所归属地域的特点和获得文化自信.学校教育要加强与博物馆资源的有效衔接,推动博物馆与学校关系进入一种新的互惠水平.

  2017年1月,江阴市C小学和江阴市宝壶斋茶具博物馆全面推进馆校合作计划,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了明确的合作内容和方式.江阴市C小学选择江阴市宝壶斋茶具博物馆作为学校的课外学习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学习紫砂文化.宝壶斋茶具博物馆给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空间,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工作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中国紫砂》茶文化课程;定期到学校举办文化艺术展览;给学校举办的有关茶文化艺术的活动提供支持等.C小学和宝壶斋茶具博物馆合作共同体的建立是围绕茶文化展开的,根据学校和博物馆共同传承乡土文化的目标诉求,共同体成员根据自身条件寻求协同合作事宜.

  三、生成“教—学—研”链条的模式

  “教—学—研”链条中的“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给予学生适切的指导和监督;“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研”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的深入探究,同时也包含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研究需要开展的相关研究.“教—学—研”链条是指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保证学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长效性.学生主体、实地考察和课题研究是“教—学—研”模式的核心特点,学生将乡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教—学—研”模式的教育目标,并形成从教到研循序渐进的过程.

  1.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探索的活动形式.社团内成员团结协作,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探究实践和自主学习.无锡市Y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乡土文化教育的探索实践,依托旁边的吴文化公园开展社团活动.由于公园衰败和学校异址带来的不便,学生的乡土文化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吴文化公园,慢慢地走向社区,了解身边的吴地轶事、文化.教师教学、学生活动和研究内容逐渐从古代走向现当代,例如学生社团开展的“寻找无锡发展的100个亮点活动”,鼓励学生了解文化的变迁,引导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变迁和文化发展.社团成员走访城市、村庄,围绕某村、某路、某景点古今名称的不同展开研究,研习相关的历史文化.在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Y小学的“教—学—研”链条环环相扣,兼顾全校全体师生,学校社团名目多样、活动五彩纷呈,如小脚丫寻访团、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等.学生在不同社团中学习和研究不同的乡土文化元素,通过教师教和自身的学习与研究,将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贯穿于学习和生活全过程.

  2.以少年农科院为载体

  少年农学院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立的学生研究院,致力于通过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提高其观察、探索、研究和创新等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乡土文明和乡土生活样貌,更加亲近和尊重乡土.无锡市O小学因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学生占比九成,然而学校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农耕文明,不了解给予自己生命滋养的那片土地.O小学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内容聚焦于农耕文明,根据校情校况自21世纪初开始致力于少年农学院课题的研究.以少年农学院为载体生成学校“教—学—研”的链条,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了解农耕文明、加强对家乡的认识.2003年,学校与江苏省农科院及南京师范大学协作,建立少年农学院实践基地,学校设有微农场、培植室、农展馆、感知园、手工坊和无公害检测屋等主题体验空间,供学校开展传承乡土文化的教、学、研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通过劳动实践、学习体验和内容探究等活动的教育环境.

  3.以研学旅行为载体

  2016年底,我国教育部等11部门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7]可见,乡土乡情教育是研学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功能之一.研学旅行是一种具有研究意蕴的户外实地考察的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高度有价值的教育经验.作为一种亲身参与的感官活动和经验活动,研学旅行能够在儿童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小学阶段要把研学旅行活动植根于乡土文化,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蕴的研学旅行活动.

  F学校研学旅行活动以古镇资源为基石,在古镇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不仅能置身活动现场,也能通过看、做、感和悟等多重体验了解古镇文化;以活动目标为保证,学校制定多维关联的目标,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习得探索创新、动手实践、交流和做等技能,养成对生活、对文化的热爱,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等.F学校研学旅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既包括物质文化的古建遗存、自然风光、乡土手工艺等,也涵盖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乡风民俗、历史名人的爱国精神等,将学生置于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既有前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研学旅行预备学习,也有旅行过程中游玩式的观看学习,同时包含了体认式的感知和实践式的探索创作,将学习融入游玩和实践,实现教、学、研的互动,以达成学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

教育视野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育视野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视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