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我们为何讨厌公开课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这是一篇与公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我们为何讨厌公开课

[摘 要]公开课,既是学校一项常规性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或途径.但在教育现实中教师们普遍是排斥与抵触公开课的,特此从理解与认识视角重新诠释公开课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公开课;排斥;理解;认识

因自己负责学校的教科研方面的工作,故经常配合学校组织一些赛课研课活动.而此时往往会招来学校教师的排斥与不满.“怎么又要上课啦!”“天天捣鼓这些,真无聊!”“上课年终考核加分吗?”可以说,类似的唠叨“不绝于耳”啊!不禁让我反思:为何教师会如此讨厌“公开课”?甚至是惧怕“公开课”呢?(此文所论“公开课”主要是指学校范围内的常规性活动“公开课”)我想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公开课”是一堂需要“认真准备”的课.这应该是很多教师潜意识里的共识.“公开课”是有人来听的课,这里面不仅有所在学科的同事,还很可能有学校的领导,甚至地区内一些友校的同行.因为这些“旁人”的“莅临”,那么对这堂课必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必然要做更多的专研,以免招来别人的“品头论足”,砸了自己的招牌以致自毁专业形象.为此必须要花费比平时备课多出一倍乃至数倍的时间.但即使备好了课,也不一定会上的精彩,最后反而徒劳无功.

2“. 公开课”是一堂“少数人”需要上的课.“公开课”作为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常规性活动,在实施时往往只要求一小部分人来上,并且以年轻教师为主.对于需要上课的教师来说,心里的感受肯定是不愉快的.为何“我需要上而你不需要上?”为何“普通教师需要上而领导不需要上?”为何“年轻教师需要上而老(这儿指年龄较大,而非水平较高) 教师不需要上?”以上这些疑问往往会造成需要上课的教师“心不甘情不愿”,最后演变成无尽的唠叨与满肚的牢骚.

3“. 公开课”是一堂需要“全面公开”的课.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相对的密闭空间,是不允许“外人”进来“指手画脚”的.我的课堂只属于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境遇下,师生往往“无拘无束”“自由轻松”些,因为彼此都很熟悉了,有些东西已心照不宣,不需要顾虑“我们”之外的眼光,课堂里只有“我们”.然而“公开课”却并非如此,不仅会有“外人”的到来,就这堂课,包括目标的设计、过程的安排、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师生的互动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要等待着别人的“拷问”与“点评”.可以说,这堂课的一切包括授课教师都需要地展示在听课者的面前.很显然这是大部分上课教师所不情愿的,因为他们既害怕“差评”更害怕“丢人”.况且有些“门外汉式”的“拷问”与“点评”往往是对上课者的一种误解或亵渎.

4“. 公开课”是一堂需要“学生配合”的课.日常的课,教师往往都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闯天下.然而并不是说这样就上不出好课,而是“公开课”往往有些不言自明的规约,如要有课件,不然“不专业”;如要有小组合作,不然“太传统”;如要有充分地师生对话,不然“太专断”;比如要有活跃的课堂氛围,不然“太死板”;如要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不然“太残缺”等等.而这些大部分都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学生的介入.

然而一旦日常的课中并非如此的话,教师此时就迫切地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帮助了.对于上课者来说,这不仅改变了自己惯有的授课方式,而且还害怕学生配合得不好甚至不配合.这些都会给需要上课的教师带来心理负担.

以上几点可能一定程度上概括或反映了大多数教师讨厌上“公开课”的原因.但是现实情况下,这样的“公开课”每个学校每学期都有那么一到两次,甚至更多.又因这种活动本身带有“行政强制”的意味,所以那些需要上课的教师往往最终只能以默默承受而告终.那么既然无法避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正确地看待它呢?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论述,或许能扭转一下大家对“公开课”的认识.

1“. 公开课”就是一堂“有人听”的课———态度

关于教师讨厌或排斥“公开课”,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习惯于上课的时候没有人站在教室后面,眼前只有学生与学生身后的黑板.当习以为常的情境被外在的因素打破时,我们往往会觉得不舒服,有种自己的地盘被人僭越的感觉.其实,这完全是我们的心理在作怪.教室还是那间教室,学生还是那些学生,你还是那个你.也许你会因为“特别的准备”而上出一堂不同以往的课,也许你会因为“有人旁听”而增加了小组讨论的时间,也许你会因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而特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然而不管怎样,你干的仍是日常教学的事情,只是与以往有些不同罢了.我们不能因为没人听课而胡乱地糟蹋课堂或糊弄学生,这是对我们职业的一种践踏,也是对我们自己身份的一种亵渎.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是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公开课”无非是你的课堂上多了几双听课的眼睛罢了,你来或者不来,我都要上课,你是准时来还是随机推门进来,我仍需上课,上课就是我的常态工作,上课就是我的价值体现.调整一下心态,用另一只眼来看“公开课”的话,也许你就不会那么厌烦它了.

2“. 公开课”是一堂“展示自我”的课———机会

“人的生活意义只能在生活本身,而不可能在生活之外,假如在生活之外就恰恰意味着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或者很不重要.”据此,我们好像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教学意义只能在教学本身,而不可能在教学之外,假如在教学之外的话,就恰恰意味着我们教学本身没有意义或很不重要.所以,课堂应该是教师彰显自身价值的场域,教学应该是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的实践活动.而“公开课”无疑是教师展示自己“课堂教学”的一次机会,一场机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因为一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而走上了全国的大舞台;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先生因为一堂《背影》的“公开课”而引发了语文界的广泛讨论;“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因为一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公开课”而成功踏上了北上的职业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这些“公开课”,而言,不管授课者是“有心”还是“无心”,可以说他们都把握住了机会,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与理念,也正是通过“公开课”他们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蜕变.当“公开课”“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不用徘徊或犹豫,更不用伤神或烦恼,而应积极准备,展示自我.

3“. 公开课”是一堂“认识自我”的课———历练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教育他的弟子.这与我国古代老子《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说法大体一致.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对教学有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他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各种各类的“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即“教学相长”,这理当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公开课”需要“认真准备”,需要“精心专研”,需要“不断打磨”,需要“全面思考”,我们尤其是年轻教师通过广泛的各式各样的“公开课”的磨炼,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帮助自己认清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另外,我们不要过于担心会“死”在“公开课”里,一次这样的“死”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更成功的“活”.尤其是年轻教师,只有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死”,才更有可能长久地“活”着.况且一堂“公开课”真的不算什么,上的不精彩往往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好课”.所以,请珍惜“公开课”的历练机会,它是你走远走好的台阶和天梯.

4“. 公开课”是一堂“促进自我”的课———提升

“公开课”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还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也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另外,有学者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存在,是实体、过程、关系的统一体.教学理解的对象是包含实体、过程和关系在内的整个教学事件.”也就是说,通过“公开课”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话,有利于授课者全面多角度的观察与反思自己的课堂.而一堂“公开课”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对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思考.它会带给你远远超过课堂本身所能给予的收获.况且还有众多同伴的指点与建议,这对自己来说,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成长.在这儿多说几句无关主题的话,就是当我们上完一堂“公开课”后,一定要找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尽管其中有些评价不太中肯,甚至是对自己的一种误解.但通过这些反馈,我们至少能够了解到“非专业”听课者的关注点,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别样的认识和收获.

5“. 公开课”就是一堂普通“家常课”———质变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我们认为“公开课”蕴含着丰厚的专研精神、实践精神、反思精神.而这几点也恰是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故没有理由不去上“公开课”.任何一个想在专业上有所精进的教师都应该正确地看待“公开课”,而这首先要从心态上去改变.“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的磨炼,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否定”,我们的课堂必然会愈发的专业、灵动、大气,我们的教学必然会逐渐走向常态化科学化.我们始终相信“公开课”量的积累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质的变化.当我们把每一堂“家常课”都作为“公开课”去看待与准备的时候,我们离优秀就不远了;当我们把每一堂“家常课”都上成“公开课”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自我,通过“公开课”享受专业上的成长与职业领域的幸福!(责任编辑:朱福昌)

公开论文范文结:

关于公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公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公开发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