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跟非虚构叙事的价值《非虚构:时代记录者和叙事精神》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时代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非虚构叙事的价值《非虚构:时代记录者和叙事精神》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写作方式开始逐渐进入到新闻报道和写作这一领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事实上,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新闻主义,该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这种文学和新闻相结合的产物,为当时的新闻报道探索了新的方向,但是也面临着颠覆新闻基本原则的危险,从而在发展过程中遭到批评.进入21世纪,在新闻写作方面,一些媒体采用特稿这一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呈现和还原,以讲述新闻故事.这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前奏.当前,非虚构写作和新闻报道领域的特稿写作相结合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在这一时期,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相关理论和著作不断诞生,推动了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发展,为新闻写作理论的拓展和新闻报道在技术层面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非虚构写作的精神实质、非虚构写作与特稿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虚构如何讲述故事和如何体察人性等,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传承.在此,中国传媒大学周逵副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一书,结合了一些著名媒体人的演讲和访谈,为读者勾勒出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和精神,全书以一线媒体人讲述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他们在一些重要的非虚构写作过程中的认识、构思和呈现方式等,从写作过程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复杂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对我们从操作层面历练非虚构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一些媒体不遗余力地推进特稿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如《南方人物周刊》《冰点周刊》、谷雨等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都在进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尝试.一些非虚构类的作品,在业界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如《南方周末》刊发的《孙志刚之死》直接推动了收容教养制度的废除,《永不抵达的列车》描述了“7·23动车事故”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写作方式也因较强的人文关怀和较为细腻的笔触,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作为一个访谈分享的成果,作者重点对国内从事非虚构写作和特稿写作的知名媒体人关于非虚构、特稿的观点和写作过程进行了呈现,如对《中国青年报》之《冰点周刊》的主编从玉华、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陈晓楠、《南方人物周刊》资深非虚构写作者卫毅、《人物》杂志副主编赵涵漠、原《凤凰周刊》主笔袁凌、《时尚先生》主笔林珊珊等,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从全书来看,这些媒体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对特稿和非虚构写作有不同的认知,但是大体上都肯定了非虚构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并从各自的写作出发,分析了非虚构写作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体现在关于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介入和姿态、非虚构新闻写作的结构和故事讲述等方面.

在关于何为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上,当前一些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理解,有些人认为,非虚构在定义上加上了否定词“非”这一前缀,用以区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有些学者从非虚构小说入手,分析了非虚构的定义,但是关于其基本内涵则可以看作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采访者以个人视角介入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故事性讲述和结构的一种叙事方式和写作方式.因此,关于非虚构的定义,卫毅认为,作为一种西方传进来的概念,它和报告文学特别接近,但是报告文学有让人觉得不真实的东西,如写作人物的时候,人物的背后是“冒着金光的”,而非虚构恰恰就是把“背后的金光去掉”.在中国,非虚构和特稿的概念比较接近,因而非虚构在可操作层面可以被界定为特稿,即“用事实去说一个有意味的故事”.因此,在非虚构的认识上,事实就成为非虚构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和新闻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相关的.所以,在赵涵漠看来,非虚构写作(特稿)之所以是有力量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真实性.因此,在非虚构写作过程中,记者深入实际的采访和准确的信息源就成为保证采访写作真实性的重要环节.

在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上,这些资深媒体人也进行了呈现.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非虚构写作和特稿写作更加关注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人、人性和人的命运,以此来反映社会变迁和国家变革.如从玉华通过对中背着孩子尸体的父亲的呈现和对尘肺患者的采访,试图透过小人物的命运来解读人性背后的故事,他认为:“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陈晓楠甚至直接说,我们就是在做“活着”这两个字.其主持的《冷暖人生》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呈现,揭示了“活着”这两个字的内涵.陈琳则认为,对于极端环境的现场报道就是对人性的挑战.这些媒体人不约而同地将非虚构新闻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集中在对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揭示与呈现上,试图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来反映整个中国的变迁.这既是非虚构新闻写作对报道对象的意义,也是其反映时代、记录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非虚构新闻写作的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个体视角记录时代变迁.

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真实性,因而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采访者不断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就涉及如何介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当中,以便更真实地还原事件本身的问题.对此,从玉华认为,在姿态和视角的选择上,记者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职业化自己的采访,不卑不亢,以一种平视的视角介入,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在面对一些隐私性的事件和有可能造成采访对象二次伤害的事件时,记者需要尊重对方隐私,防止造成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卫毅认为,采访就是在做交流,要还原采访对象的心境,就必须要有和这个人相似的情景,或者接近他的心情,以理解达成交流,以交流达到对采访对象的深入理解,进而体察其内心的真实,这样记者的介入才是有效的.赵涵漠则认为,记者不仅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同理心,以此打动采访对象,实现介入,完成采访.可以说,在如何介入采访对象上,平等的关系、平视的视角、同情心与同理心并重,以及尊重采访伦理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非虚构的本质是通过事实去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因而叙事结构和讲故事的逻辑,对于一篇优秀的非虚构新闻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在如何讲好非虚构新闻故事上,不同的媒体人有不同的策略和经验.卫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了结构的力量,他认为写作是关于时空的艺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巧妙地表达主题,就需要通过结构去实现.张鹭则从材料的可得性和掌握程度入手,认为在进行采访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建构逻辑,这是因为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非现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寻找一个角度和逻辑进行分析,因为这种逻辑和角度本身会决定你需要找什么样的人进行采访.对此,他从《空方囚徒》这一个稿件的写作入手进行了分析.陈琳从电视新闻这种媒体形式入手,分析了电视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如电视镜头对现场的呈现对现场记者采访过程的呈现,以及记者对自身品牌力量的打造等,都成为电视记者讲好故事的重要方式.林珊珊认为故事的原则适用于所有媒体,这是因为人们天生具有热爱故事的本能,在故事的框架上,呈现困境与挑战,呈现冲突性,这是最基本的故事叙事模式.对于记者采访和写作来说,需要有挖掘故事的意识,而自身对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事件主题的呈现,就成为故事性叙事的重要环节.但是,她同时也提出了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风险,比如,捏造、合理想象和重构故事对于一篇优秀报道都是有风险的,这是因为它违反了新闻的基本原则.

非虚构新闻写作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类型,拓展了新闻和文学领域的双重空间,也消融了新闻与文学之间的界限.作为业务层面的非虚构写作,在为新闻业带来契机的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厘清和总结.该书通过呈现知名媒体人非虚构新闻写作和特稿写作的过程,以及他们对于非虚构写作的观点和看法,为读者开辟了重新认知非虚构作品的途径,也提出了非虚构新闻在采访、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可以借鉴的原则和技巧,为当前和今后的非虚构新闻写作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时代论文范文结:

适合时代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时代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开放时代杂志

2、时代杂志封面

3、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4、时代周刊杂志

5、美和时代杂志

6、时代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