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长城脚下噬人的地下兵城相关论文范例

本文关于长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长城脚下噬人的地下兵城

在长城的防御体系中,有一处特例——宁夏灵武水洞沟.灵武水洞沟有一种地下藏兵洞,和长城、城堡紧密联系.作为明长城和红山堡的辅助军事堡垒,这些功能完备、设施诡秘的地下兵城,绵延十多里长,在明代像一颗钉子死死“钉”住北方的游牧民族.

地下藏兵洞设施诡秘,陷阱密布

在长城防御体系中,有地下藏兵洞和长城、城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今只有灵武水洞沟遗址.电影《地道战》中,华北平原的游击队员利用神秘地道,把日本鬼子打得抱头乱窜,伤亡惨重.藏兵洞与地道比起来更出神入化.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水洞沟的藏兵洞,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之一.作为明长城和红山堡的辅助军事堡垒,这些功能完备、设施诡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鞑靼人、瓦剌人的袭扰中,起到稳定西北边境的重要作用.这里地处黄河东岸,东靠盐池县,南接同心县、吴忠市,西滨黄河与永宁县相望,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明代时,因与北方游牧民族在地理上的“亲密接触”,水洞沟的军事战略位置显而易见.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藏兵洞和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峡谷.峡谷尽头,就是曾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城堡红山堡.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的连绵山峦一片鲜红,故名“红山”.红山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主持修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

明弘治十四年,鞑靼、瓦剌铁骑侵入花马池,在孔霸沟大败明军,直抵平凉,西北震动.明孝宗起任76岁高龄的秦纮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秦纮以固原为中心,修筑三边城堡14000余所,垣垛6000多里,使西北边务大为整饬.《明史》赞秦纮“在事三年,四镇晏然,前后经略西陲者莫及”.

水洞沟藏兵洞,就是在秦纮掌军大西北时开挖的,历经十多年修筑完成.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

弯腰进入藏兵洞,入洞口是青砖台阶,洞门小得仅能走过一个人.洞内光线幽暗,森寒潮湿,地洞蜿蜒曲折,上下相通,长洞连着短洞,大间接着小间.在此中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

藏兵洞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地洞相连.除了坑道,还有居室、伙房、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作战、生活、仓储设施相当完备.

洞的通道,一般高近两米,宽约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设一个供人休息的居室.洞内圆形大厅,空间宽阔,足可以开个几十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在一处兵器库的地上,摆放着许多刀剑戟、箭头、箭袋、头盔、盾牌、铁蒺藜、弯刀等.

洞内陷阱坑插满了铁蒺藜,一方陷阱内,还有四五具白骨,是当年入侵者留下的.有几处陷阱,表面上看只是铺了些木板或布网,但这些木板布网是可以移动的,来多少敌人就会掉下去多少.

洞内还有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将军室,外有侍卫休憩处,内凿土嵌建一木柜.打开木柜,竟现出一个黑黢黢的逃生暗道,真是狡兔三窟.

还有一处高出洞口约七八米的瞭望台,这瞭望台嵌在洞内一米深的地方.站在那里,放眼望去,峡谷内的一切都可尽收眼底.而在峡谷外面的人,无法看清瞭望台位置,对藏兵洞更是无从知晓.

设防和进攻,暗藏着兵家的狡黠;饮食和起居,凸显出世俗智慧.藏兵洞内有几口水井,有的至今仍未干涸.当年兵士在里面埋锅造饭,还不用担心烟熏火燎,炊烟可以通过专用通道自如地排出洞外.一个个隐蔽的通气孔,可以保持洞内的空气新鲜.洞顶还悬挂着一些就地取材的空心草,这些空心草可以消除回音,让洞内保持宁静.

“噬人”兵城,敌人有来无回

红山堡与藏兵洞,形成绵延十多里长的地下兵城.《明史土司传》载:鞑靼、瓦剌数次拆墙南下,目的主要是掳掠人口、财物,他们得手后迅速退走;而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退走,全由他们视情况而定.自从有了藏兵洞,情况就不一样了.鞑靼、瓦剌根本无法从红山堡入侵.红山堡和藏兵洞的立体防御设施,从局部看不过是明代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颗“钉子”,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很长时间“钉”控着中原军队抗衡北人、维护西北边境安宁的宏大战局.

吴晗《明史简述》、孟森《明史讲义》等记载:明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势力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部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三个部落之间打打和和,折腾不休,还时常抱团出兵,滋扰明朝边境.

当时,明军骑兵装备了改造的弩弓和适合骑兵的,他们在和鞑靼对峙中,当鞑靼一进入射程便弓弩齐发、轰鸣.鞑靼、瓦剌人当然不甘心,在明成祖死后不到五年,他们又厉兵秣马南攻明军.而宁夏灵武一带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地势又较平坦,便成了双方拉锯战的一个重要战场.西北边境久不太平.

鞑靼很快组建了自己的重骑兵,他们身披钢丝密织而成的锁子甲.开战后,往往一队人马冲到最佳射程内,开始绕着敌方军阵不停转圈儿.鞑靼人的复合弓让明军大吃苦头,这种弓尺寸不大,配以倒钩箭镞灵活使用,威力出奇.明军兵士没法靠近他们,大多只能窝在圆心中间被动挨打.但在灵武水洞沟一带,面对土林深处神秘莫测的藏兵洞,长于野战的游牧兵士也只能抓耳挠腮,让明军反过来占了便宜.

关于藏兵洞“吃人”的档案史实,素来很少,结合宁夏博物馆介绍的史料,试着还原一下当时情景.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瓦剌阿罗书部大举入侵宁夏,但在灵武藏兵洞面前,他们栽了个大跟斗.

一个清晨,阿罗书亲选40名瓦剌死士,踩着山塬上的积雪,偷偷钻进一处藏兵洞.一进去,就遇到机关和陷阱,十多名瓦剌兵很快踩上一块接通了机关的踏板儿,悬挂于他们头顶的铁蒺藜就噼噼啪啪砸落下来,十多人当场毙命.其他人没走几步,又踩上另一处陷阱,全部掉落到坑内的木钉上,这些木钉是固定在可以相向转动的两个轱辘上的,人掉下去,会被转动的轱辘活活绞死.剩下的瓦剌兵也被洞内伸出的刀戈戟收拾了.

两年后,三十多名鞑靼兵趁着月夜摸进藏兵洞.黑暗中,洞内的一处“生死门”悄悄打开了.生死门是一个可以转动的木门,后面连接着两个隐藏的洞口,木门向左一转,人就进了右边洞口,木门向右一转,人就进了左边洞口.一左一右,一瞬间决定人的生死.只有一边进去后是“生门”,另一边则是“死路”.就连洞内明军自己走错了道儿,也凶多吉少.三十余名鞑靼兵全部丧命于生死门内.

洞外的鞑靼人久等未见动静,扯起喉咙喊了半天,回应他们的,是洞内明军的嘲讽和山顶飘出的炊烟——明军开始生火做饭了.

当年,鞑靼、瓦剌人还多次尝试用水攻袭藏兵洞,但没用.藏兵洞选址十分讲究,大多高出沟底10-15米,根本不怕水淹.即使暴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

残酷堡垒旁的繁荣边贸

2006年夏,宁夏考古部门首次对位于水洞沟峡谷南面峭壁中的藏兵洞进行清理发掘.2012年9月,又对藏兵洞北侧一遗址(二号洞)进行了清理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洞道2600米长,规模之大,超过藏兵洞的第一次清理.

与一号藏兵洞清理发掘的多为兵器不同,二号藏兵洞出土的文物令人吃惊,竟是以生活用品为主.出土物品有秤、斗、升、格、马镫、油灯、皮囊等十多种.其中,铜杆、木杆秤有170多件,铁制马镫有180件,木制斗、升、格等量器有36件,铁质油灯有10盏,皮囊有7件.

这些杆秤,有双钩的,有单钩的,有大秤砣,也有小秤砣,均以十六两一市斤为计量单位,上面的铜星依然牢牢固定在秤杆上,基本没有锈蚀.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说,如此多的秤、斗、升等计量工具的出土,印证了明代这一区域边贸繁荣的景象,也说明灵武红山堡不仅是屯兵的城堡,而且是互市的场所,曾有大量汉蒙商贩聚集交汇.

当时,虽然多有鞑靼、瓦剌贵族统兵从这里进犯中原,但长城南北的老百姓却一直和平交往,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这种商贸交往,许多时候得到交战双方的默许甚至参与.这情形,颇似战国后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一边在云中郡东部率铁骑和匈奴人打仗,一边私下安排部属和他们做“军火生意”,名为“军代商”,既戍边又养军.

《明史土司传》记载:旺盛的需求,使得民间势不可挡.明朝官府急需战马,补充军力,对能搞到战马的商人进行的私相授受,一律暗中支持.边贸使世代仇敌化身商业伙伴,剑拔弩张变为称兄道弟.

历史吊诡,这片茫茫戈壁滩上一弯绿洲,既是战争的残酷堡垒,也是和平的温暖载体.

(责任编辑:袁栋梁;参考资料:《长城脚下,“噬人”的地下兵城》《南方周末》2017年9月6日;作者:李贵平)

长城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长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长城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