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释译动态翻译对等理论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应用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这篇翻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释译动态翻译对等理论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应用

西方文化交流的推进和深入促进了专业领域翻译的研究和实践.音乐文献翻译便是诸多文化翻译领域中的一个常见的专业领域.音乐文献翻译既是国内音乐理论家、音乐演奏家和音乐学习者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石,也是西方音乐界了解和学习中国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和音乐规范的媒介.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的音乐文献翻译经验和音乐专业的英文教学经验,将翻译理论中的“动态翻译理论”应用于音乐文献翻译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释译”的翻译方法——将“音译”“词组对应译”和“解释说明译”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一、“释译”的理论根源:

动态翻译对等理论

虽然人类在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是,在表达力上,各种语言却拥有着一种共同的能力,即:一种语言能够表达的概念,理论上,也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而翻译,通过把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代码转换成目标语言中表达同样信息的另一种代码,实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交际.因此,理想的翻译追求的就是译入语的读者能够通过译文获得和原文读者通过原文获得的一样的信息.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完全对等的“读者反映”是无法实现的:一方面,对原文语的精准解读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精准解读了的原文在译入语中找到精确的对称表达和替换又是另一个难题.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将这种动态翻译对等定义为“顺乎自然的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naturalequivalent).动态翻译对等理论是针对于形式翻译对等理论而存在的翻译导向.与关注形式和内容对等的形式翻译对等不同,动态翻译对等以自然化的表达方式为目标,即:动态的“功能对等”要比生硬的“形式对等”更为重要、也更能够准确而自然地将源语中的信息转换成译入语接收者更容易接收和接受的信息.

作为功能明确的音乐文献翻译,显然需要动态翻译理论的介入和指导.中国音乐理论的译出和外国音乐理论的译入,不是为了让中国和外国读者了解不同语言的特质及其差异,而是为了通过这些文章,让中国的读者和外国的读者了解对方的音乐理论、音乐研究的状况,进而实现音乐领域内的学术沟通和学术交流.既然并非以语言研究为目的,语言差异性就不应是音乐文献翻译中的重点.相反,针对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用译入语读者能够解读的方式解释并说明源语国家的音乐概念、特殊乐器、音乐体系,成为音乐文献翻译应该关注和突出的重点.针对音乐文献翻译的目的和功能,“释译”的翻译方法显然更为合理.

二、“释译”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无论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理论,长期存在着一个惯有的翻译规则,即翻译的对应性.具体地说,这种对应性并非指代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意义的对应、而是结构上的词组化对应性.尤其是针对行业内的专有名词,译者往往习惯性地将源语里的某个专有名词翻译成译入语当中既成的某个对应的词组.以英语翻译成中文为例.英文单位为“字”、而中文单位为“词”——且二字词组和四字词组最为规范.于是,在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者会很刻意的将英文当中的“字”翻译成中文当中的规范二字或四字词组,比如performance翻译成“演奏”、accordingly翻译成“相辅相成”.但是,这种强调结构上的词组化等的翻译有时会给译入语读者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对于源语为英文、目标译入语为中文的音乐文献翻译,笔者建议使用以下三种翻译方法合体的“释译”的翻译.

第一: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指的是将英文音乐词汇的发音作为最直接的对应翻译.

音译的好处显而易见:音译能够让中文读者第一时间对英文的音乐词汇产生听觉上的对等感知且不会产生任何歧义和误解.从某种程度上,中文读者可以通过英文音译清晰地了解英文中音乐词汇的发音.但是,音译的缺点也非常突出:音译本身对于中文读者毫无意义可言.与其说是一个词汇,音译的翻译版更像一个全新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在符号本身,是没有解答和提示的.

在音乐文献翻译中个,人名和地名翻译,往往约定俗成采用音译的方法.此外,许多乐器,也都有广为中国读者接受的音译名称,比如Saxophone音译成“萨克斯”、Lute音译成“鲁特琴”、Marimba音译成“马林巴”.此外,特定的音乐体裁翻译比如Giggle音译成“吉格舞曲”.

音译跟原文具有高仿真性,在中外交流发达的今天,音译能够让中文读者对英文原文产生语音上的熟悉,这对于日后的专业交流会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音译不可能大篇幅使用,否则,中文译本无法对中文读者产生解读共鸣.

第二:词组化对应翻译(terminologization)

词组化对应翻译,是指根据人类记忆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在译入语即中文里找寻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既成词组.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是中文中既成的表达法可以迅速实现中文读者的内容代入,很容易产生理解共鸣.当然,为了保证结构对等,内容和语义上的“对应”有时候只能让步.许多英文中的音乐词汇及术语翻译都选择了基本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固定词组、或者采用两个固定词组组合的方式.这样的让步,必然带来内容上的缺失.同时,当选择两个固定词组组合成新词组时,由于汉语本身的表达多样性特征,有时也难免出现内容变形的问题.

比如twelve-tonetechnique.中文的翻译有二:一是“十二音技法”、二是“十二音体系”.从词组化对应翻译的角度而言,两种中文翻译版本都实现了结构上对等,也基本实现了功能对等.但是,如果只是使用这两个词组化的对应翻译,我们就会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英语源语中的technique一词,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技法”指的是“技巧和方法、精巧的技能、掌握和运用某种技术的能力”;而“体系”的解释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事物或思想构成的整体”.显然,“技法”和“体系”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技法”更多的是具象的微观指代,而“体系”则是抽象的宏观指代.这里,就出现了词组翻译上的矛盾.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programmusic.中文常见的翻译是“标题音乐”.但是,这种译法在音乐理论界和翻译界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从中文翻译上看,“标题音乐”应该指代“带有独立标题的音乐”.然而,根据NewPenguinDictionaryofMusic,其定义为:Musicthatconveysthefeelingsofapersoninvolvedinasceneorstory,whetherasparticipantorobserver.Themostcharacteristicgenresofprogrammusicarethosethatwereinventedspecificallyforit:thesymphonicpoemortonepoemandtheillustrativepianopiece.英文原文中并没有任何可以和译入语中“标题”有关联的内容.显然,译者在处理programmusic时,参考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即相对于17到18世纪的无标题音乐作品即纯音乐作品.programmusic的判断标准非常明确,一是音乐作品内容直接取材文学作品或者绘画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二是音乐作品着重表现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或者进行风景描绘,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但是,programmusic词组化翻译“标题音乐”让许多读者误以为是带有标题的音乐.其实不然.比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本身并无标题,只是作曲家在音乐作品的五个乐章中加入了文字说明为音乐作品提供情节逻辑.虽然没有标题,但是,根据programmusic的定义,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显然是隶属于此范畴.如果根据中文词组化对应翻译的“标题音乐”,贝多芬第六交响乐则不应划分这一音乐类型当中.

了解了词组化对应翻译的术语化优势和局限性,解释说明性翻译的价值就更为鲜明.

第三:解释说明性翻译(paraphrasing)

解释说明性翻译,指的是根据音乐词汇在固定语境及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存在、采用解释和阐述的说明性翻译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带有文化历史背景的音乐概念完整地呈现在译入语读者面前.译入语中的标注和解释,是译入语清晰度和精确度的保证.当然,文字叠加在所难免.

我们继续使用上文的例子.首先,twelve-tonetechnique的两个中文版本的翻译“十二音技法”和“十二音体系”在中文上区别显著,如果能够在词组化翻译后面加上解释性翻译,意义就会清晰明确得多.1924年,豪尔出版了一本简明手册《十二音技术》,其德语原文是ftontechnik,也就是英文technique的来源.因此,根据英文源语technique的中文翻译,“技法、技术、手段”最为常见.这就是为什么最初的twelve-tonetechnique会翻译成“十二音技法”.虽然豪尔堪称十二音的鼻祖,但是,十二音却并未因他得到推广.勋伯格(Schoenberg,1874—1951)把十二音的有序序列和四十八音列建立在原形、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之上的实践才算最终确立了经典的十二音实践.因此,单独地分析任何一位作曲家或者理论家,twelve-tonetechnique都只能称之为“十二音技法”;如果从十二音理论发展史——包括20世纪20年代德奥派的多本讨论十二音与无调性的理论著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涌现的大量的有关十二音的论文和十二音调式的概念以及二战之后十二音音乐理论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布列兹(Boulez)在十二音概念基础上发展创立的整体序列主义——来看,twelve-tonetechnique更适合翻译成“十二音体系”——用来表达一个宏观和总结性的十二音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整体.那么,作为译者,在处理twelve-tonetechnique的中文翻译时,就可以采用词组对应翻译和解释说明性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twelve-tonetechnique

{1}十二音技法: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或音列

②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概念相关的理论的整合,泛指十二音技法即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或音列以及它的原型、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等其他十二音理论的总和.

虽然看似繁琐复杂,但是,双词组对应翻译和双解释阐述的双“释译”方法能够更加清楚地说明英文源语中twelve-tonetechnique的所有含义:既保证了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功能对等”、又避免了中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会产生的理解误区.

三、翻译与释译

“翻译”强调结构对应性,包括词的对应、句子的对应和篇章的对应.为了实现结构性的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生硬地寻找意义相近的既成概念或者译入语中约定俗成的表达.一旦,无法实现,就会出现译者“自造词”的过度“异化”的局面.在目前的音乐文献翻译中,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看似简洁明了的结构对等的翻译文本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和问题.

“释译”强调解释和说明的功能对应性.为了让译入语的读者能够和源语读者接收到基本相同的信息,译者除了要精通语言之外,还要精通两种语言在不同语境和文本条件下的不同表达习惯和表达规范,实现文本的“内容移植”和“文化移植”.完整的“释译”将音译、词组化对应翻译和解释说明性翻译三种方法组合,根据具体的翻译内容采用三选二或三合一的整合性翻译方法.简单地说,“释译”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功能动态对等.“释译”也讲究“信、达、雅”,但是,相较于“翻译”,“释译”忠“信”的对象有二:一是源语文本、二是译入语的读者.原文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等的关系,而“释译”正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这种对等的利器.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页.

[2]《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3]张伯瑜、AzaleaBirch《体会与思考:中国音乐文献英译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4]孔维锋《语篇层次的音乐文献翻译》,《天籁》2009年第2期.

[5]任达敏《陷阱重重的音乐文献翻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宋志平、宋润娟《从文化差异看语篇翻译中的连贯对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郭新《三个英文音乐术语的辨义、溯源与应用——勋伯格调性音乐理念对西方音乐分析学科和曲式教学的影响》,《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8]NewPenguinDictionaryofMusic.PenguinReferenceLibrary.2004.

郐毅音乐学院基础教育部外语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金兆钧)

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翻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文献翻译

2、毕业论文翻译

3、外文文献与翻译

4、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5、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