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统筹城乡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与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该文是关于美丽乡村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统筹城乡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与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动作快、成效好,走在全国前列.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浙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具有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做法、实践特色、基本经验,对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0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3851 (2018) 04\|0206\|07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有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深入基层调研、谋划总体布局、进行工作部署,经过数年的努力,浙江农村面貌实现了美丽蝶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逐渐在浙江大地重现.

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十多年来,浙江始终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主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以“千万工程”为突破口,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沿着“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的主线[1],连续十多年常抓不懈、持续推进,使得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包含的理念、所蕴含的经验、所呈现的智慧和方法,无论对于进一步推动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对于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动作快、资金投入大,思路超前、措施完善、成效显著,是一条新农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统筹推进、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通过项目的形式落实,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浙江各县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都能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2],规划的先行,有效避免了行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确保了建设效果.

按照“人口向中心村镇聚集,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环境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体思路,浙江全省90%左右的乡村都进行了系统规划.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发展现状、村庄分布、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结合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规划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确保“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二是立足乡村特点编制规划.规划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着力营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乡村,防止出现“农村像城市”的尴尬[3].三是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规划内容分解为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在项目的选择上,充分结合村庄的特点和现有条件,注重可操作性.如湖州市安吉县有些村镇的串户道路项目就是利用当地鹅卵石进行铺设,即节约了建设成本,又彰显了地方特色.在村庄绿化方面,不栽种城市化的绿化树种,见缝种植当地自然生长的小树,大大节约了后期的管护成本.

除了重视规划对实践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外,浙江还把规划落实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明确具体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目标要求、责任主体、重点任务、建设周期、资金筹措等,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还专门设立了乡村规划管理员,严格指导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同时公开公示规划内容和建设项目,发挥公共监督的作用,确保规划执行到位.

(二)创建标准体系,强化制度供给,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

除了注重实施的分类差异性和适用性,浙江还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和总目标,强调共性的标准统一性,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差异有特色、共性有标准”.一是制定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指导全省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二是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33/T912—2014),这是全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对推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和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修订完善了《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指引》、《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基本涵盖美丽乡村创建的各个方面,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有方向、操作有依据、实施有方法.四是引导先建县市根据行动计划和建设规范细化了建设的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及验收办法》.从“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方面设置了36项考核指标,设定不同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动态化管理.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安吉县创制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标准,安吉县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4]

此外,浙江的美丽乡村行动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区,许多县市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还在于有一整套科学、详尽的制度体系.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架构、行动计划、规划设计、建设标准、资金使用、技术指导,到干部职责、督促检查、考核评价、长效管理机制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确保了整个建设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

按照“党政主导、农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的要求,浙江加大了创建资源的整合,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了各层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这种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纵向到底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及时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工作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校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误区.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激励为主的考评机制.根据已有基础和功能定位,将村镇划分为特色农业、工业经济、休闲产业和综合发展等类别,设置个性化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指标,评定等级,按照考核等级和人口规模以奖代补.此外,省直部门还与县市结对帮扶、县市领导和部门与村镇结对共建,并实行捆绑制考核.三是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上级的涉农惠农资金,采取“多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使用办法,对分散的资金优先安排于创建村镇,既确保惠农资金、项目的落实到位,又能集中财力更好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土地、林地经营权、海域使用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农房等抵押贷款[5],设立信用社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贷款,以县级财政奖励资金为担保,“镇贷村用”,同时鼓励金融、工商等社会资本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和资金投入.

(四)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环境美

整治优美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最直观的体现.在创建过程中,浙江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如丽水市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以“六边三化三美(在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行动为抓手,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该做法还获得了2015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多年来,浙江通过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使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大力实施进村道路、村际连接道路、村内干道和进户道路的硬化项目,迄今浙江农村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二是垃圾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村级卫生长效管护制度,确保农村环境长期整洁.三是污水处理.推广适用农村地区的人工湿地模式、太阳能微动力或无动力厌氧设施、沼气池、多介质土壤层处理等污水处理方式,实现污水的无害化排放.四是河道治理.对村级河道、沟渠进行清除淤泥、清理垃圾、加固堤防的综合整治,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亮化,使河堤成为村民休闲和乡村旅游的小公园、小景点.五是村庄绿化.尽量利用当地的乡土树种,适度栽植景观美化树种,采取多形式绿化,见缝插绿、能绿尽绿、消除浮土.六是管线布置.梳理规范各种水、电、电信、电视、网络等管线,采用“横平竖直”、“条理清晰”的方式消灭杂乱无章的“蜘蛛网”和私拉乱接,做到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同时利于管线检修和消除安全隐患.七是拆除违建.对乱搭乱建的建筑、构筑物进行拆除清理,要求农户房前屋后的各类农业用具、生活用物整齐堆放,做到美观舒适.

(五)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做到产业富民生活美

建设美丽乡村,民富是关键.只有农村和农民富裕了,美丽乡村才能不断提升和发展,才能建成永久的美丽乡村.因为美丽乡村公共设施的维护、公共环境的管护、垃圾污水的治理,都需要村级投入.因此,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并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

近年来,浙江始终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方法,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苗木繁育、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优质山果、海鲜水产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推进规模经营[6],打造品牌优势,使得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铁杆庄稼”.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信息、资金、技术、加工、购销、储运等环节进行合作,将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提高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降低了单独发展的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浙江农村“天生丽质”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山水游和民俗游.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换成生产力.乡村游还带动了乡村民宿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产值可观的民宿经济,仅杭州地区就有超过2000户民宿,年产值超过7亿元[7],以养生度假为品牌的丽水民宿更是实现年营业收入12.9亿元[8].四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加工制造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加快技术转型升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五是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利用乡情、亲情引导和动员在外浙商回乡投资兴业,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六是积极支持引导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在资金、物流、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浙江农村青年创业的新渠道,人数约有100万,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去年突破了200亿元[9].

(六)挖掘文化内涵,建设乡村文化,做到乡风文明素质美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改善是基础,经济发展是关键,村风文明是目标.挖掘乡村文化,培养文明乡风,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也有力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从农村环境的改善到乡风文明的提升,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从景美到人美,这也正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

具体做法有:一是充实农村文化载体,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并列为省政府年度惠民十大项目.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实施了乡村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等文化项目,引导各村量身了文化建设方案,建设了一批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这些场所建设并不增加农民负担,而是依托已有的旧祠堂、老戏楼、古书院、闲置校舍等改建而成.二是开展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开展“孝敬父母好儿媳”、“勤劳致富好家庭”、“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党员综合示范户”等评比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村落的名士乡贤、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文化资源放大利用,“借题发挥、小题大做、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如桐庐县积极开发整合地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以“药圣”桐君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隐圣”严光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江南时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实现了历史文脉的有效传承和发展.[10]四是大力培育乡村精神.从德、孝、义、能等方面,定期从各村推选“乡村名人”,在村内醒目位置设立“能人榜”、“道德廊”、“孝悌祠”、“学子墙”等物质载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榜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比学赶帮超.五是抓好农民素质提升.把培养有一技之长、有创业、有文化素养、有宽阔视野、有文明气度的现代品质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总之,文化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11].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和政府顺应民意实施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浙江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通过持续培育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迄今已创建美丽庭院43万户,培育特色精品村20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建成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总量居全国首位[12].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先建区,浙江取得的丰硕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汲取.

(一)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个性特色

规划是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推进和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系统性工程.多年来城市建设重视规划,而乡村建设大多处于自发随意的状况.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分重视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功能定位、路径选择、行动推进等事项,都要通过规划来实现.哪些村改造、哪些村搬迁、哪些村缩减、哪些村保护、哪些村培育壮大,对村庄布局的优化,都会经过专业论证,科学的规划在乡村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制定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和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使规划符合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能够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

(二)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建设活力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受益方.在具体实践中,只有发挥好他们的主人翁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内在动力.一是尊重农体地位.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经营管理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民情恳谈会、村民代表会、组织民意调查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保证农民应有权利的实现.二是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农民的意愿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内容和措施等,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巩固建设成果.通过持续不断、系统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13],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真正树立起新农村新风尚.

(三)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优先

传统村落是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融生态环境、自然风光、物质景观、文化意境为一体的文明载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浙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和农村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加快农村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绿化养护等环保项目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科学防治病虫害,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必须使用时通过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利用率,减少土质污染.

(四)强化产业支撑,力求富民强村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基础,富民是要义.农业农村除了保障必要的农产品供给外,还具备生态涵养、都市休闲等功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着力发展效益高、前景广、可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新型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色、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发展休闲观光、采摘游玩、度假养生、户外运动、农事体验等不同定位的美丽产业,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农村发展再上台阶.

(五)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各个层面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避免各建设力量“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一是建立工作协调制度.成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涉及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二是部门配合.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按照“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投入项目和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三是群众参与.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讲清楚美丽乡村建什么、怎么建、群众如何行动等问题,努力营造良好建设氛围,打下坚实群众基础.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普遍得到了增强,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带来诸多启示.

(一)要强化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理念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14].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的要素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浙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激发了“三农”发展新活力,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新气象.目前,浙江城乡拥有同样的等级公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供水管网、垃圾处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宽带等,是全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深层次内涵的实现,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为统领,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要有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胆略和勇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唯有坚持创新发展才是制胜之道.这就要求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抓住机遇,快走一步.浙江在面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时,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行动;2010年又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4年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标准.浙江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而是敢于面对、主动作为,始终是超前谋划、先行一步,不断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实践做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才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三)要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建设思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各地产业发展也不平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各有差别.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文化特色、乡风民情、传统习俗、人文环境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多模式的美丽乡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劣势,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个性、风格和内涵,体现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乡风民情[15],实行错位化发展,努力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

(四)要有一抓到底、持续提升的决心和干劲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涉及亿万农民幸福的宏大工程,要有一抓到底、持续推进的决心和干劲.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从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至今,历经三届省委的谋划和推动,历经十余年的奋斗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余年来浙江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决心不变、主题不变,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如今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并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浙江样本.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等会议多次在浙江召开,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浙江的这些做法和经验启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忽视建设规律和周期,要聚焦问题、一抓到底、持续推进,更要有功成不必在己的信念和政绩观,终会见成效.

(五)要有科学运作、多元融资的方法和手段

弥补城乡差距,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既要科学运作,又要争取多元投入.首先,要明确政府责任,确立市、县、乡镇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职责和要求,设立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库,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各类资本向美丽乡村建设聚集,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还要以“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16],优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合理配置机制和整合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滚动式发展,持续打造美丽家园.

(六)要走产业带动、民富村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取得成效并持续推进,关键是乡村都有自己的支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最核心的要素是发展生产,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要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整合资源优势,集中产业扶持资金,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辐射带动,逐步实现村村皆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把发展产业、富裕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考核重点,引导各级政府和村镇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结语

每一项重大社会实践的探索,都需要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论做指导,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是“五大发展理念”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一种揭示.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趋势,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立足于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遵循整体规划的建设思路,分布实施各项建设行动,突出不同的创建风格,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又充分发挥创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从实践效果来看,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缩小了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现实差距,而且也为农村居民发展权益的有效保障和各项权利的均等实现创造了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这两者都将凝聚为城乡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内在活力.

美丽乡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美丽乡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美丽乡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乡村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