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共生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和谐共生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8)05—007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精准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供给,而且为人类生存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在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目标: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和生态全面需要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过去,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基于那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因此,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经济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财富不再匮乏.

进入新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等舒适性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发生了新的不匹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党审时度势,及时捕捉了这个变化,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提炼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反映了发展程度和结构性问题,有的方面发展得好,但有的方面却发展不足.例如,经济与生态之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相对于经济发展不充分.“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人民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需要,而且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正如总书记所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对物质和精神财富及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反映了我国发展从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迈进,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向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生态全面需求迈进,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民本性和时代性.

二、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论断体现了我们党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诚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与人类休戚相关,牺牲生态环境的粗放发展将会丧失发展基础,等于自掘坟墓,伤及人类自身.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分别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来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五种全会进一步提出五大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特别是提出了“绿色发展”,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在以上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管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论的提出,还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提出,都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战略的日趋完善和全面系统,体现了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的发展观.所以,在我们国家发展实践中,要敬畏自然,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保护中拓宽发展的空间,在发展中深化保护,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三、路径: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应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方式的革新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中,使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正如报告指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体现了我们党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关键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包括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产业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与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产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效益优良型产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绿色产业关键在于完善产业体系,成熟的产业体系能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就是要打造“点、线、面、体”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形成网络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首先是“点”,点就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点”形成产业发展的牵引力.龙头企业在产业中,具有核心地位,是产业的引擎,起到带动、牵引的作用,诸多关联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形成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如果产业中缺乏龙头企业,就要“内外兼修”,要么培育本地有前景、有活力的企业成为龙头企业,要么引进符合本地产业定位的实力企业.

其次是“线”,线是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线”形成产业发展的辐射力.这四种链相互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企业就是网络上的各个节点.若链中缺少配套企业,导致断链,就要从外部引进或内部发展该类型企业实行补链;若链较短,难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应发展链条两端企业,延伸链条,实现链的完整性,链的完整性是评价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产业发展实践中,各地很重视产业链和价值的打造,往往忽视创新链和生态链的建设,这样必定导致技术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使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严重挚肘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实践中要着力建设创新链和生态链,建设创新链就是要大力打造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体的组成要素包括,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各自的职能分工是企业提出创新需求、成果运用,大学培养人才,研究机构搞研发,金融机构借贷资金,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平台.建设生态链,就是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建立企业间、园区间物质和能量循环链条,形成废弃物再资源化的转化机制和路径.

再次是“面”,面就是园区,园区是产业的载体,“面”形成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园区是绿色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而且提供政策保障.园区要做好产业定位和规划,完善硬件和软件,为产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产业定位上,切忌贪大求全、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基于本地的比较优势,精挑细选,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产业,否者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是“体”,“体”是基于本地产业的专业化市场,“体”形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闻名遐迩的、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仅为本地企业带来商机,聚集生产要素,而且能规范其生产和管理,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规则,树立市场诚信,制定产品标准.

“点”、“线”、“面”、“体”构成了是产业的组织结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产业要经历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四个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断由低级迈向高级.

2.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能有效提升技术创新实力,弥补单一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关键是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构建集群创新体,包括服务链创新:产、学、研、金一体化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链上、中、下一体化创新,产业生态链创新:循环链上、中、下一体化创新.服务链创新、产业链创新和产业生态链创新要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3.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4]这就为我国能源体系改革指明方向.首先,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策略: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合理开发沿海核电和潮汐能;优化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化开采和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发展煤电.以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第二,构建现代能源储运网络.推进煤电油气多种能源输送方式发展,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外通内畅、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储运网络.第三,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着力推进能源产、供、销、用全领域的智慧化发展,提高能源全领域效率,重点是构建能源生产、供应、销售和使用各环节间的网络连接,使得各环节之间彼此适应、相互协调,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4.建立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产业的循环利用体系,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按照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在过程中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在末端上实现废弃物再资源化.改变“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闭合循环的发展模式,从而有效节约资源.首先,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立体循环农业,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发展生态工业,有效解决工业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当务之急是对传统工业及工业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工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再次,发展生态服务业,当务之急是加快传统服务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再资源化体系建设.

(二) 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要加强环境管理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切实做好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环境管理政策具有调节生产生活行为的功能,使之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要求.目前我们国家环境管理政策以排污收费、标准管理和许可管理为主,调控的力度有限,调节的灵活性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调控的力度,提高调控的强度,如提高每当量特定废弃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真正把市场主体的排污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排污外部成本成为其生产经营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发挥市场环境调控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基于市场交易的环境管理手段,如特定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体系、环境保险、环境抵押等市场调节手段,以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要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不应仅仅是政府的事,三大市场主体——政府、企业、公民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参与环境管理,三者的责任分工是政府出台政策、搭建平台,企业清洁生产、公民监督环境污染行为.政府应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创造条件,如为民间环保组织反映环境污染事件提供渠道和平台,又如为环保人士在特定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体系中购买排污权提供机会,从而减少流通中排污权数,迫使企业清洁生产,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在环境恢复和治理中可采用PPP模式,把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从而做好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三) 保护生态系统

人类本是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家园.因此,要通过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国土绿化、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完善天然林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途径,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生存家园.

1.用红线制度保护好生态空间.生态红线是根据国土空间结构、土地开发状况和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等划定的生态保护空间,在生态红线内实行严厉的生态保护措施.目前,要科学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用这三条红线保护好人类生存空间,有效防止人类生产开发侵食生态空间,给自然界生态功能发挥和恢复留足余地,将发展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推进国土绿化、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修复损毁的土地是生态治理的重要方面.我们国家尽管幅员辽阔,但由于工农业过度开发,西北等大片土地已处于荒漠化、石漠化状态.因此,要推进国土绿化、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在治理荒漠化、石漠化中,要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使得土壤涵养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更坚实的基础,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完善天然林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过度开发和开垦必定会耗竭林木、植被及湖泊资源,导致严重的植被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现象.过去,一些地区农业过度开垦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惨痛教训.因此,要汲取教训,在一些生态保障功能显著的地区,例如三江平原地区、鄱阳湖平原地区等开展轮作休耕试点,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成果,然后在全国广泛推广,真正形成生态系统修养生息制度.

4.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处理地区间因生态保护而引发的经济发展不公和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制度,是协调具有生态联系地区间利益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调动生态保护区人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有利于生态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现实中,由于补偿标准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态保护地区生态保护积极性,同时生态保护地区的发展公平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首先,生态补偿机制要反映市场供需,保护区和受益区之间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应享有对等的市场地位,生态补偿要反映双方意愿,不能强拉硬拽、保一方压一方;其次,生态补偿基准要经过科学严密的评估测算,能合理反映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如,清洁的水和空气、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而不是人为低估.在科学补偿基准的基础上,使适应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围绕基准上下波动,更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反映市场调节的作用.再次,生态补偿方式的市场化和多元化,补偿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反映市场的选择性.现实中,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采用货币补偿、对口支援、水权及碳汇交易、产业园区共建等多元补偿手段.

总之,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号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描绘了深化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注释

[1]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央广网(http://www.cnr.cn/news/),ol.

[2]参见党的十三大报告全文,海南师范学院网站(http://mksxy.hainnu.edu.cn/),ol.

[3]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央广网(http://www.cnr.cn/news/),ol.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ol.

[责任编辑:正元]

和谐共生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和谐共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和谐共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文

2、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