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村官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实践的自律路径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村官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实践的自律路径

[摘 要] 大学生“村官”作为我国近年来的一种新兴职业与一类新型职业人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自职,扎实推进新农村发展,但也有部分人只把这份工作当“跳板”,甚至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言行.这种事态表明,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自律建设亟待加强.鉴于大学生“村官”职业的条件艰苦、不稳定性、身份模糊等“实然”特点,其职业道德实践的自律路径“应然”是紧紧围绕“健全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职业道德意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品质——践行职业道德言行”环节,逐步提升其职业道德境界.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实践路径;自律层面

[中图分类号] D42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8)01—0061—06

  大学生“村官”政策历经“地方试点——成效评估——逐步推广——全国施行”四个阶段,于2008年正式上升到国家型的基层建设战略之一,对加快农村步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步伐,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席卷全国,引发毕业大学生 “下乡”热潮的同时,掀起了学术界一股股“乡风”.关于大学生“村官”工程进行时日益暴露的政策设计、执行偏差、导向矛盾、政策出路等问题,使得政策主体——大学生“村官”,面临身份地位尴尬、角色定位模糊、心理健康矛盾、社会认识分化等诸多困境.尽管学术界就大学生“村官”主体的研究,已经与政策在改革和创新中正式并轨,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层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萌芽、甚至空缺阶段,尤其是在自律层面的职业道德研究步调并不能与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相统一之时,更应该在实践层面、主体内部,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践行的实际路径,切实破除过去大学生“村官”政策“短命”的宿命论,致力于凝聚主体自在的向心力,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健全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作为道德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过渡的必经之路,是道德主体鉴别自身道德言行的准绳.作为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的客观层面,制度规章层面的外在约束是以处理基层社会关系、规范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言行为目标的,着眼于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进而实现职业道德实践的自律.

  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1]它需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特征、本质属性、所属环境、执行现状等与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外在约束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适应,参照一般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契合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奉献社会、服务人民.[2]切实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具体内容如下:

  (一)忠爱大学生“村官”岗位

  忠爱,即忠于自身所在的工作岗位,热爱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是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理念.这种忠实与热爱必须是非功利性的、纯粹的,不掺杂质的.身心协同、手脚并用,内驱动外化为实践才不容易枯竭.大学生“村官”之所以会出现迷茫,也不尽然归咎于政策的偏颇,而是自身就陷入了主观的误区,“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3]这种功利目标一旦消除,大学生“村官”干不动、待不住,留不下,以及村官政策的“短命”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奉献大学生“村官”事业

  奉献大学生“村官”事业,进一步可以细化为奉献农民与农村,是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灵魂.讲奉献,就是讲肯不肯扑身扎根农村基层,能不能夯实农村基础,打好农村攻坚战行不行的问题.作奉献,就是做农民忠实的倾听者、农业亲身的实干者、做农村实际的建设者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听民心、达民意、成农民、建农村.讲与作相结合,是实践理论到实际的第一次飞跃,手中的茧会验证,脚下的泥会诉说.而第二次飞跃呢?“革命”成功与否,农村会发声,农民会说话.现行大学生往往没有真实做到“奉献”,“模范”大学生“村官”也并没有成为当代主流,纵使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应,农村实绩也没有如约而至.追溯其本源,第一次飞跃后“奉献”未能内化,不仅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整个社会亦然.“奉献”不是吸收直接经验的过程,是转化为内在自身间接经验的过程.

  (三)诚务大学生“村官”工作宗旨

  诚务,即诚实守信、热忱服务农村.这既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实体现,也是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之一.诚信作为人之“立足之本”,是待人接物的基本之道,是融入农村的首要条件,是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前提,是走向民心沟通之道.热忱服务农民,是讲奉献到作奉献的检验试剂,是疏通民心之法.曾说“领导就是服务”.[4]“似官非官”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既然领导,便肩负责任,便要对农民负责,便要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村官的热情、真诚、奉献.坚守“诚务”的职业道德宗旨,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建设与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廉洁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

  大学生“村官”作为服务农村的工作者,应严格遵守纪律、依规办事,做到清正廉洁,这也应该是其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规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处理“权、责、利”之间的关系时,为防止取之于民的权力在主体自身出现异化,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整顿大学生“村官”作风成为职业道德规范中关键一环.整顿“村官”工作作风,需各司其职、依规办事,需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纵使处于最基层、最艰难、最窘迫的境地,也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也要有日后“数风流人物遥看村官”的追求,更要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执着.

  二、自觉培养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村官”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主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具有内在多样性,是向多元化发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日渐推进,职业困境也愈加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在社会的物欲中被击打的支离破碎,未经过内化的“道德”重新穿上了“马甲”,正大光明的向世人亮出自己的“名片”.殊不知,纵使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仍然难逃“道德沦丧”的骂名.所谓学术界批驳的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当村官作为“跳板”,农村作为“驿站”,自身作为“看客”等诸多职业态度,究其根本不过是其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的结果罢了.

  然而村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其一,就制度层面,威胁着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建设——即长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缺乏精神上的支撑,纵使花多大力度推进,也躲不过“短命”的宿命.其二,就社会层面,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意识的秩序发展.随之出现的“身份认同的尴尬和危机,工具理性压到价值理性,知识能力与乡土氛围的脱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村官”无法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社会意识也日渐缺失.”[5]

  要自觉培育村官职业道德意识,必须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职业化发展,为职业道德认知提供确切的机制保障.职业化,一是指社会职能的专业化,专人做事;二是指职业收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来源;三是指职业是从业者建构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6]作为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层面的奠基,发展职业化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工资待遇偏差、人生价值实现”等问题.

  要自觉培育村官职业道德意识,必须培养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道德情感的发展多样化提供思想奠基.与职业道德规范相协调的爱岗敬业意识,细化为“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即尊重与敬畏村官职业.一方面,提高其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对于消解所谓“一朝做村官,从此城市是路人”所带来的“乡下人”的无助感、自卑感、孤立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理解与支持、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色认同感,消除村官被边缘化所带来的压抑和失落感.

  要自觉培育村官职业道德意识,必须纵深践行大学生“村官”制度,为职业道德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政策支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大学生“村官”主体内部的 “病原体”作为研究对象,端正职前职中职后服务意识,秉承“一朝为村官,终身服务为民”理念,于实践中实现大学生职业村官多元化发展.

  三、不断陶冶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人的职业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渗透在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之中,深刻影响职业能力的发挥.[7]职业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主观方面,是在形成系统职业道德规范、研习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职业道德情感的过程,处于道德他律阶段,是职业道德他律上升为职业道德自律的必由路径.现今出现的大学生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缺失、社会角色社会化紊乱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情感的缺失的表现.

  第一, 在制度层面,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定位,提升村官角色认同感.作为新兴群体的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并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初踏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因地域差异、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所导致的孤独感、无助感,往往被戴上“少不更事”的帽子,纵使在农村建设方面有何建议,也会被所谓的职场所潜规则,甚至会出现“乡镇截留”“村官闲置”等与政策相悖的现象,被身份和地位的尴尬所牵绊,加剧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受挫感;职业道德情感是与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满意程度直接挂钩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选聘—培养—任用—考核—流动—再聘用”这条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流动机制陷入僵局,陷入“留不住”而导致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的死胡同,该地区凝聚人才的磁吸引效也因此应减弱,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中人才结构分配不合理,而制度层面的偏颇就是问题的根源.

  第二,在社会层面,要发挥大学生“村官”榜样的示范作用.结合村官职业道德环境因素,依托大众传媒的手段,对模范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利用模范带动社会其他村官的职业道德发展,升华职业道德情感.被称为最美大学生“村官”的张广秀同志,在岗位期间身患白血病,却坚守岗位的事迹,并在致信总书记的后,以外收到了总书记的复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为她的坚守岗位、无悔付出、踏实扎根基层所震撼,为她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服务百姓的真诚所感动,为她的戒骄戒躁、甘于扑下身子、定下心思致力于农村建设所叹服.总书记曾在复信中写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希冀,“希望她和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8]“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先进事迹掀起了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新一轮思考,引起了张广秀式的大学生“村官”新风尚,成为了党和国家就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在农村基层领域的战略现实实施的典范.

  第三,在实践层面,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情感是在村官实际工作中,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中,为民分忧解难中实现升华的,换句话说,是在实践中提升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当真正为民谋利、谋福祉时,便是职业道德情感烂熟于心之时.

  四、 艰苦磨炼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后,将外化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情感,在主体内部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村官职业特点、所在地域差异、乡村乡风,积淀的各具特色的基层村官品质.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养成职业大学生“村官”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和必要阶段,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变化对整个职业道德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在培育大学生“村官”的职业道德情感过程,尤其要把握其职业特色,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在职业胜任中实现升华.

  在生活中逐步学习.一方面,要培育大学生“村官”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工作时,能否沟通群众、密切干群关系,能否虚心向村干部学习、能否融入农村、与农村打成一片,能否端正心态、怀平和之心.从生活中学习工作里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积跬步而后至千里也.另一方面,要有效的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原则.这既是职业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初衷.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做“无用功”,要了解农村到底需要什么,农村对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总体持支持态度,是认为其带来的新知识、新思想可以带动农村实现致富,而许多村官却照一味的将工作重心放在填填表,做做文件,搞搞调查,开开座谈会、宣传会等文艺性活动,殊不知,基本的物质需要再未得到保障前,村民自然不会过多为这些“精神性、文艺性”的活动买账,必然导致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的偏失.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之所以要确保其“有效性”,是因为没有人执行的职业道德规范,注定是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注定是不符合时宜的,注定是要被淘汰的.之所以要确定其“实践性”,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实现职业道德品质过滤、保证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性和崇高性的重要手段,是职业道德规范完善的基本路径,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现实要求.道德知识的简单累加并不能使人产生修养上质的飞跃,在职业活动中必须把职业道德认知内化为职业道德信念,再把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9]如今“被闲置”的大学生“村官”,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坚持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把住职业道德信念,工作上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也仅仅为使涉足不深的村干部、领导满意而做,并非发自本心,相应的将自己圈在了基层建设过程中村干部的“旧思维、老办法、”的曲线救国的困境之中.

  在职位胜任中实现升华.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品质,强化职业胜任力,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当职业道德品质升华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之时,最终才能实现职业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村官”在有限的任期中,如若一味追求“政绩论”以及所谓的“农村治理与建设速成法”,便很容易受到具有物欲性、功利性的思想灌输,长期下去,有新知识、有新方法、新尝试、新思维的大学生“村官”的特性便容易被磨光,阅历浅薄、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村官”陷入“被动”治理的窘境,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而仍旧按老规矩、老办法做事的村干部却仍旧靠他们引以为傲的“阅历和资历”陷入“停滞发展”的困境中.可见,在职位胜任的过程中,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情感三者的统一于实践中的必要性,唯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身,才能升华自己.

  五、踏实践行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言行

  在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条不紊开展之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学生“村官”固然功不可没,但其在现实遭遇的困境也不可忽视.“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村官的职业道德合不合职业规范,实践才能出真知.职业道德言行作为培育村官职业道德的出发点,是一切职业道德主观方面与客观实践的统一.坚持“教育引导——行为规范——实践实效”的方向,按照“制度设计——职业理想——实践原则——实践模式——实践”流程,遵循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可行性、导向性、规范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的规律,踏实践行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言行.

  (一)创新制度设计——村官职业道德发展的可行性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多年的今天,依据大学生“村官”的诸多困境所提出的路径不胜枚举,而追本溯源,制度设计的偏差才是职业道德发展受阻的根源.正如贺雪峰教授所认为的,“造成当前农村问题的原因都是一些根本性的结构因素,是下乡的大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10]面对首当其冲的身份困境,明晰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出路,是村官职业发展的原动力.身份不被认可所带来的所处职位的尴尬,陷入“初踏农村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深触乡间事 ——终为谁理解为谁忙,一朝任期满——引无数村官尽折腰”的窘境.其次,强化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行为规范,是村官职业发展的指南针.在“权、责、利”三者的关系中,利益的诱惑、权责的平衡,仅仅靠内在的心理素质作为外壳,是无法完全杜绝的.大学生“村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利益的职务犯罪行为也不是没有,强化村官行为的规范性显得格外重要.最后,健全大学生“村官”职业行为监督机制,包括奖罚激励机制、舆论监督机制、绩效评定机制在内的三大机制,是职业道德实践的重要评价尺度.农村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农村权力的过于集中,“不作为、乱作为、唯政绩论”等现象屡见不鲜,关键在制度层面就未曾系统地给予大学生“村官”行为约束,因此,必须更加系统地推进管理与监督、评定与赏罚机制的健全工作.

  (二)更新职业理想——村官职业道德出路的导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困境,职业认同感偏低、角色边缘化问题、待遇公平问题等,都是阻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理想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11]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教育方法,为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方向、意识形态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加强大学生“村官”理想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激励机制,依据不同的大学生“村官”的具体情况,实现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评定公正、赏罚公平,降低村官职业道德的倦怠感,提升村官职业的认同感、成就感,为其职业道路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三) 遵循实践原则——村官职业道德行为的规范性

  透过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以及一些相关职务犯罪的等带来的对严重的社会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显得格外重要.明晰职业道德原则就是保证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首先,主体性原则.一方面,职业教育内容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大体方向,以德育与村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共同实践方法为指导;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象必须以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导向为主体,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学习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村官职业道德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而非千篇一律.其次,渐进性.即必须在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时,必须踏实学习,而非急于实践,在职业道德没能彻底内化为主体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品质前的任何实践,都是存在过错脱嵌的实践,必然不具有对主体影响的长期性.最后,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有限的培育实践里,实现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实效性.

  (四)完善实践模式——村官职业道德方式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实践模式是基于对现有的职业道德行为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未来职业道德发展方向的预见性模式,与实践经验有明显的区别.针对大学生“村官”所提出的职业实践模式,不仅有利于今后大学生“村官”职业道德发展的创新,更是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实践模式:

  在实践方式上,采取双边合作模式,辅以双边帮扶机制.双边合作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职业道德实践冲破地域的界限,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歧视主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另一方面,推动双方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旨在打破大学生“村官”与村干部之间博弈的现状,采取“一对一帮扶”,实现双方职业道德发展的互补性.

  在动力源泉上,采取创新驱动模式,辅以绩效多主体评价机制.分别形成以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人民群众三个群体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观客观绩效评价发源地,创新驱动改变了以村干部为单一主体的现状,避免因主体自身局限而产生非客观的评价.一方面,正确客观的评价可以促进认清大学生“村官”自己;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化角色的偏颇看法,提高社会对其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大学生“村官”由被动到主动、由没兴趣到热爱、留不住到守得住的跨越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辅以长效发展机制.就国家而言,职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除了制度政策层面的身份保障,还需要出路层面的保障.任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的五大出路:即鼓励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支持继续深造.健全的保障体制,让大学生“村官”无后顾之忧,才能静下心、干得动.[12]就农村自身而言,提升凝聚人才的磁吸效应是关键,留住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尤其是增强对本地区大学生的吸引力,本地人融入农村具有先天的语言以及恋乡情结的优势,交流与沟通方面的渠道顺畅,间接的推动农村的建设.就大学生“村官”而言,端正思想态度,秉承服务群众的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才是关键.◇

注释

[1]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树,赵仁光.论职业道德核心理念与雷锋精神的必然联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2.

[3]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8,(6).

[4].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王樱霏.大学生“村官”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其培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5).

[6]颜峰,洪兴文.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2008,(S1).

[7]陶学忠.培育职业道德情感 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8]翁淮南,刘文涛.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J]党建,2014,(3).

[9]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J].调研世界,2007,(08).

[11]姚本先,周宵.理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7(B2).

[12]卢芳霞.论大学生“村官”之出路——基于浙江绍兴市的调研[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2).

[责任编辑:李丹]

大学生村官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大学生村官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村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2、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3、大学生投稿

4、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5、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