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堂类论文范文 跟新课程下主题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实践和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历史课堂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新课程下主题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实践和

主题式教学(Thematic teaching),起源于北美,在北美和欧洲等地的汉语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实践①.它引进到我国中学教学,主要是指以内容为载体,以文本内涵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中心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具有高动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主题式教学可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横向或纵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一、主题式教学实践于课堂的理论基础

一是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主题式教学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三是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主题式教学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主题式教学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历史主题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学校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2)全面提高历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②.

(二)主题式教学实践的内容:

主题式教学属于实践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实践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借鉴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1)历史主题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2)构建有效历史主题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3)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4)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

二、中学历史课堂实施主题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等于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等于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历史主题式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对学生的四方面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宏观把握、让学生主动参与但不违背规则、让学生展示自己但不放纵自己、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

高质量的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实践落实.

三、主题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探讨和建构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体现要充分新课标精神,即目标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价值观,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结合学科特点,旨在研究出比较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堂设计、教学目标实现、新课引入、教材处理、提问、探究、解答、学生评价,易推广、好操作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法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一)主题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第一,主题式教学法构建的学习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这就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第二,主题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这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三,主题式教学法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这就有利于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第四,主题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

第五,主题式教学法法让学生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六,主题式教学法法可以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诸上所述,无疑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旨相契合的.

(二)主题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探讨和建构

1.教学主题的确定.应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围绕主题构建的教学脉络,则必须体现教参的三维目标.基本脉络的构建,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和整合,但其宗旨是既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试以《政治文明历程(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该课主要讲授的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围绕这一主题,我们构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基本脉络——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各是什么?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确定基本脉络之后,围绕教学的基本内容,要进一步区分:哪些适合授导型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哪些适合探究性教学(即以学生探讨为主).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中,“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这两个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而且也是理解全课的基石,学生理解准确与否,关系到后面探讨性学习的基本走向.据此,该部分内容适合授导型教学.而关于“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内容则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正是学生大有可为的地方,适合开展探究性教学.

2.选取相应的情境材料.情境材料的来源很多:①课本已有的情境材料;②教参上提供的情境材料;③他人同一主题教学课件中的材料;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的材料;⑤实地考察的材料.

情境材料的形式应尽量丰富:文字,视频,图片,漫画等.丰富的材料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境,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味的课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情境材料选取的原则:首先是直观性,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那就是要求学生关注文物,关注史料;其次是贴近性,即要尽量贴近学生,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避免出现材料本身理解上的难度,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借助学生的感性经验去解读;再次是思想性,既要贴近课本教学的主题,也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

收集情境材料,主要是教师的工作,如果可能,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因为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

3.组织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导入型学习情境,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切入本课教学主题;第二,探讨型学习情境,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围绕教学过程的基本脉络,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实现学科知识的构建;第三,回归型学习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学科知识再次回归,实现知识迁移,感受知识的价值;第四,提升型学习情境,可以有两种设计:一是设置具有一定理论探讨价值的情境及问题,引导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作进一步的学习,这是体现课堂教学的延展性;二是设置能够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关联或者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情境及问题,这是体现课堂教学的渗透性.

(三)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中国旧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对应世界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华侵略及其后果,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基本线索是:工业革命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尝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不满足于既得侵华利益的英、法、美,力图利用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全面扩大侵华权益,“修约”不成,便制造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战争,采取先“打”(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后“拉”(为保证新的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又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打”“拉”结合的策略,“驯化”了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这一阶段的特征.三个单元联系起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完全形成和深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就是中国旧主义革命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③.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又如,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马、恩根据时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又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观点.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倘若光绪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将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由对上述这一问题的分析,我们也可归纳出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④.

再如,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主题.《政治文明历程》从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政策以及党和人民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积极引导中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做起,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的义务.《文化发展历程》强调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是短暂的、次要的,是支流;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造成的,是国内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且其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以世界近代史为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强加紧对亚、非、拉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激起被奴役者的激烈反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使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欧美国家为主导形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四、主题式教学在课堂实践后的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主题式课堂教学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习惯了自主学习便会去主动探究,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便会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通过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

1.强烈的目标意识——有效教学的基础.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2.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有效课堂的突破口

课前完成“预习学案”,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起点——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能进行二次备课.上课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实现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环节的有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实施课前完成“预习学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主题式教学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课堂的保证

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5.课后的有效反思——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助推剂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历史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总之,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只有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注释:

①王怡锦:《浅论主题式教学》,《青春岁月》,2015(1).

②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顾明远:《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1987(4).

④顾明远:《中国教育如何走出困境?》,《课程?教材?教法》第35卷第3期,2015年3月.

作者简介:

1.周双宝,男,中学高级历史教师,广东省首批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在《历史教学》《学科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等专业刊物发表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2.肖粤山,男,中学高级历史教师,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韶关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研.

3.曾楚清,男,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韶关市教育局副局长.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历史课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历史课堂方面论文范文。

1、历史论文怎么写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3、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4、历史杂志

5、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6、如何写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