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和经典价值的当代读贾玉民先生的《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青年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经典价值的当代读贾玉民先生的《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巴金先生的作品为我们矗起了一座文学高峰,我们必须仰望它.进入了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冲击,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影视繁荣,资本与图像对传统文学的挤压日益加剧.巴金和巴金的作品,同其他很多现代文学家一样遭遇了冷落,没有像20世纪那样被热爱和阅读了.郑州大学的贾玉民教授历时30余载潜心研究巴金,近期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一书,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读者走近巴金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让当代青年和一代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历史,了解文学经典.贾玉民先生这本著作在研究向度、研究深度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亦令人耳目一新.总体来看,这本书还原了巴金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语境,多维度阐释了巴金作品的深刻意蕴并明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科学合理的章节架构与言语明快而蕴涵丰腴的表述也都深刻表现出了著者卓越的学问家风采.

关键词:贾玉民;《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经典价值;当代阐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巴金先生的作品为我们矗起了一座文学高峰,我们必须仰望它.进入了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冲击,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影视繁荣,资本与图像对传统文学的挤压日益加剧.巴金和巴金的作品,同其他很多现代文学家一样遭遇了冷落,没有像上世纪那样被热爱和阅读了.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如何使巴金的文学书写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和影响,这是文学研究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郑州大学的贾玉民教授历时30余载潜心研究巴金,近期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一书(海燕出版社,2017年版),以近500页厚重的著述为文学萧条期的巴金阅读和研究呈送了一树繁花.《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仿佛一扇门窗,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读者走近巴金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让当代青年和一代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历史,了解文学经典.贾玉民先生坚持用文学来滋养教育当下青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人感动,他的这本著作在研究向度、研究深度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亦令人耳目一新.

总体来看,这本书还原了巴金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语境,多维度阐释了巴金作品的深刻意蕴并明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科学合理的章节架构与言语明快而蕴涵丰腴的表述也都深刻表现出了著者卓越的学问家风采.

一、知人论世:

对现实生活中的巴金的生动讲述

知人论世,钩沉索微.《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系统地梳理了巴金的一生,让读者了解了巴金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伟大作家,从而还原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巴金,很好地引领读者准确理解巴金的主要作品内容和作家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感受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氛围,感受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高尚的灵魂和匡救国家人民的饱满热情.

著作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了巴金的人生之路.巴金本姓李,祖籍浙江嘉兴,因高祖入川为官,之后就以成都为家,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知州,父亲做过知县,父辈当中还有其他人做过道台,连续五辈读书做官.他的祖母和母亲也都知书达理,整个家族传统文化气氛浓烈.在他小时候,整个家庭中有近二十名长辈,三十多个兄弟姐妹和四五十名佣人.出身望族的他幼年读私塾,15岁进入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英语、法语,19岁来到上海,此后在南京、北京和上海一带从事社会活动.1927年去法国,1928年回到祖国继续从事无政府主义社会政治活动,抗战爆发后积极参与救亡运动.

巴金从“五四运动”开始接受新思潮,以抗争和叛逆的姿态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他属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代作家,是呼吸着“五四”的新鲜空气成长起来的,经历了20年代大革命风暴的考验,成熟于动荡的30年代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40年代的后半期,思想与艺术达到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到“”前的17年间,巴金创作的重要收获是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美好心灵和英雄主义精神.后来,巴金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这本“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的大书(《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第461页),显示了巴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反思的批判精神.正是因此,巴金也被称为20世纪良知的符号.这不仅是对他作品的认可,更是对这位文学巨匠高尚人格的肯定.

巴金的一生命运坎坷,经历过荆棘丛生的旧时代却矢志不渝,为改造社会而上下求索,胸怀国家人民、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文化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把社会进步和人民安乐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以美淑世,孜孜不倦地写作,为了使人们通过文学变得更善良、生活更幸福.从垂髫总角到疾病缠身的暮年,他的那颗善良而炽热的心永远在燃烧.该书对巴金的人生经历作了详实的叙述,对他思想发生发展的脉络作了明晰的梳理,让读者从中深刻而明白地了解真实的巴金.

今天,距巴金出生已有100多年了.在他进行文学活动时,现在的青年还都没有出生,时代的巨大差异和多元思潮的干扰造成了当代青年对巴金的隔膜.再加上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标签,他们对巴金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当代青年如果不全面深入地了解巴金生存的时代背景,简单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巴金的人生选择方式,这是不客观的,这不是珍视和尊重文学巨匠应有的态度.《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引导青年回到历史现场,去了解巴金“真”的人格,理解巴金追求“善”的社会思想,热爱巴金“美”的艺术.让当代的青年真实地看到,当年巴金是如何用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文学作品给那个时代带来希望之光,如何给20世纪的中国灌注洗涤生命的活水清泉,又是如何肩扛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文明的地方去.本书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很好地做到了.

二、时代与环境:

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外部因素探析

巴金不仅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同时也是中国迈向现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其人其作折射着中国百年历程的痛苦和希冀,是一份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因而,他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创作过程,更是研究的重要维度.如何使曾经滋养了几代人的文学资源在新时期重新释放自身能量,展现文学价值,最大程度地追寻并还原经典文本和隐匿在文本中创作主体的完整真实的面貌,是研究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接受美学等方法进行解读,从作家与生活环境、时代变迁的关系,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作品内部诸元素的关系等角度来切入,这最大程度地拓展巴金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研究的理论空间,强化了巴金文学的当下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著从环境、时代、求学经历、社会活动经历以及同时代作家、友人的影响等方面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详实的叙述和分析.通过简繁相宜的解读,客观准确地向青年读者介绍了巴金成为一个文学家的社会历史原因,让青年读者知悉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与成功的艰辛.

首先,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著作在对家庭情况详细描述后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家庭的优势文化积累,使得巴金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宗法制家族的命运成为他一生关注的焦点,形成了他的“成都情结”、创作的第一主题,为巴金的小说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民俗内容.著作进一步分析了大的区位环境,指出四川教育事业发达和风气开放,巴蜀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巴金的成长创造了特殊的外部环境.

其次,时代的召唤.巴金是“五四”的产儿,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他思想的质变,开启了全新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他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再次,社会活动经历.社会活动经历是他生动新鲜的创作素材的积累.1927年他远渡重洋,经历数国,来到法国,先后到过巴黎、马赛等地.1928年回国后经常往返回于上海、杭州、广州、北京、天津之间.到过波兰,苏联、印度、德国等国家.后来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大家族生活系列”的小说、《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以及关于小人小事的短篇小说,都来自抗日烽火中四处奔波的经历和见闻.而在此时,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青年巴金并没有想当文学家,而是立志做一个社会革命家,做一个社会运动者,从16岁开始到1930年代,巴金一直与同志者一起为无政府主义运动奔走呼号.

朋友圈子对他的影响至深至远.巴金多次申明:“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色彩.”[1]在《纪念友人世弥》一文中,他说;“我是在朋友们的督责下成长起来的.”[2]的确,朋友的感染和督责,对于巴金的成长曾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个朋友圈有三部分人组成:一是文坛前辈,如鲁迅、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二是安那其主义运动的同志;三是同辈的作家、翻译家、文学编辑,如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他们构成了巴金生活与创作的时代和文化氛围.在这个朋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互相批评,不断影响与校正着巴金,使巴金获益匪浅.在广泛吸收这些朋友的优长的基础上,他也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影响着友人,共同繁荣了当时的文坛.

三、文学观念与创作思维:

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内部因素研究

该著作从多方面广泛深入地探寻分析了构成巴金文学创作的内部因素.

(一)创作的总体指导思想.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安那其主义之于巴金的人格和创作.安那其主义并非人们日常概念中的贬义词,在那个时代它的进步性是明显的,其主要思想表现为:反对私有制,主张自由联合式的“共产主义”“万人的安乐”;反对“强权”,主张无国家、无政府的“自由合意”“社会革命”的思想以及“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安那其主义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广大下层群众的愿望、价值观,在当时军阀混战时期包含着可供借鉴、吸取的合理因素.巴金抛弃社会革命等政治、经济理论的部分,而接受关于理想社会、人生境界、道德原则等具有合理性的部分,即便是在今天,也不能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安那其主义对巴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建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包括人民本位意识,平等、自由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对平等、正义、自我牺牲追求光明的道德追求,深刻影响了巴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各种或隐或显的形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其次,战斗性的文学观和积极的现实主义.巴金在晚年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作家定了四项使命:作家是战士,是教员,是工程师,是探路的人.追求光明,憎恶黑暗.他一直把反对专制,反对社会不公,反对对底层民众的压迫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方向.20世纪40年代,他曾说过:倘若不是向不合理的制度进攻,我绝不会写小说[3].积极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讲真话、写真实的文学主张上.他认为,创作必须出于真实而非虚伪的、强烈而非勉强的感情冲动,作家对生活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力争讲正确的话,做政局的审判官,“无畏地”写出“应该写的东西”.为此,作家要作生活材料的加工工人,要遵从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他主张“创作自由”的文学政策,鲜明地强调“创作自由”是文学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巴金要求的艺术境界是:和生活一致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应当服从表现生活的需要、艺术应该面向多数人.这些思想观念和艺术主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他追求真实、朴素、生活化的审美观.

(二)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外文学艺术营养的吸收融摄和整合创新.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营养的汲取.巴金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氛围中,幼年的他很早就接触了中国古典诗词,也熟读了古典散文和众多古典小说以及戏曲.这不仅使得他具备了深厚的文字功底,锻炼了娴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传统的审美观也深刻地影响他的写作.在巴金的小说中正邪、美丑对照的形象体系,正反、美丑两种性格的鲜明对照,以及和谐的家庭伦理观念与民族的女性观,在不同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巴金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着虔诚、纯真的“女性崇拜意识”.同时,传统文学艺术方法的借鉴也使其作品情趣盎然,比如典型环境的创造、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丰富的民俗描写、丰富的插曲、张弛交替的节奏等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俯视皆是.

其次,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外国文学给了巴金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巴金幼年学习外文,早年出国,其英语、法语和俄语都很好.他翻译的西方革命家和安那其主义者的纪实作品有19种,翻译发表的外国专家文学作品有多种,其中出版了单行本或汇编成册的就有34种,涉及俄国的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英国、日本、德国以及波兰、意大利、美国等13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和作品;评论过的外国作家有60多人,这在现当代作家中至今仍是罕见的.他喜爱、译介和吸收的主要是那些与中国当时社会条件、面临的历史任务、民族文化心理比较接近的外国作家作品.也正是俄国文学关心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传统,使巴金一直注目于中国“小人物”的生活,写出了《寒夜》《第四病室》等杰出作品.他注重那些人品高尚、态度真诚、文风朴素的外国作家作品,这也使他初期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模仿成分.

再次,对中外文学作品的融合创新.《家》《春》《秋》都是立足于民族生活、借鉴外国文学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民族风格的典型.该著作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些作品融会了外国作品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所有人物形象,其性格、心理气质,完全是中国式的,已经没有外国色彩.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如结构方式、心理描写,都大量吸收了外国小说的技法,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细节描写,又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中外艺术水融.贾老师在分析之后作出了总结:一个作家要获得更高的文学成就,就必须以开阔的胸襟接受借鉴外国文学遗产;借鉴外国文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借鉴必须是为了创造.

(三)对巴金的创作思维进行了深刻准确的分析.作者认为,巴金有着特别的感性思维,一是特别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这种艺术敏感表现了如下特点:首先,触发他感悟的事物非常广泛,其次是领悟深,最后,体验到强烈的美感和诗意.二是澎湃的.巴金创作的内驱力完全是内在强烈情感的“火山爆发”,在创作时,巴金的情感状态则如烈火般燃烧,沉浸在强烈的感情宣泄中,“忘了自己的存在”.三是执着的探索.因为任何创作都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作者分析了巴金创作中的理性思维特征,即形象性、深刻的哲理性和宽泛性.最后该著作中总结道:因而,异常的敏感,强烈的感情,深刻的理性探索,丰富的形象思维,正是巴金创作思维中相辅相成的主要因素,它们组成一股激昂的心理洪流,成为其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和巨大艺术魅力的根源,进而形成了热情明朗的艺术风格.

四、丰厚的蕴含:

对文学成就与审美价值的揭示

(一)关于小说的艺术.《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首先对巴金的早期小说艺术成就进行了总结,认为塑造向真向善向美的现代新人格,是他这一时期小说最重要的成就.在巴金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是:自觉的主体意识,善良、博爱、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刚毅果敢、勇于抗争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以及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接着,著作从中期再到后期,通过对众多小说的详细分析,对巴金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和整体审美特征进行了精到的揭示,即悲剧美.巴金主要作品的中心情节几乎都是故事,他创造的悲剧形象构成了一个人物长廊,悲郁构成了特有的审美特征.论著完全赞同巴金是“运用小说题材书写悲剧的大师”的观点,并总结出了四种悲剧:一是被压迫人民的人生悲剧,二是封建礼教和旧制度牺牲者的悲剧,三是青年叛逆者的悲剧,四是人性扭曲者的悲剧.著作同时指出,这种悲剧性的审美特征不是让人绝望、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在作品中与作家一起体验到宣泄积愤的酣畅淋漓,作家对悲剧的描写是提示被毁灭者灵魂之美,既使人悲悯、愤怒,同时又产生积极的希望,让读者感受英雄毁灭的悲壮之美.再具体一点看,在悲剧性的审美基调上,巴金的小说整体显示的是主题审美化、结构布局精巧化和人物性格复杂化.

(二)关于散文.散文比小说、诗歌更长久地做了巴金的精神伴侣.他的17本散文集中,内容大体包括五个方面:生命的赞歌、血与火的记录、灵魂的呼号、睿智的思考和战斗的呐喊.著作准确地揭示了巴金散文的艺术特点,那就是真情感,高境界;形式自由,结构灵活;语言朴素,明朗流畅.这是相当准确精当的概括.

(三)关于随笔《随想录》.巴金的《随想录》共150篇,42万字.对它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它有一点历史意义,但没有文学价值,“结构松散”“没有一套严整的系统”“文句累赘”.著者贾玉民先生则认为,它是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的统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随想录》的写作是对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呼应,其思想认识也一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而深化,它反思历史的目的是关心党、国家、人民的命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祖国,是巴金的最终目的.它对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与历史教训的反思更是深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形象地把握住了“”中人性扭曲、社会生活丧失的状态,集中思考了人为什么会变成兽,怎样预防重演人变兽,并提出了建立“”博物馆,防止“”重演的呼吁.《随想录》另一突出内容是巴金的自我忏悔、自我解剖,其文献学意义也是显明的.

该著作的解读方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既采用了传统的历史-美学的研究方法,又吸纳了多种西方理论,客观中肯地分析了当前学界对巴金的各种阐释,吸收融会了诸多新见,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很多更符合文学实际和历史本身的观点,在多元语境和多维思考中尽可能探寻巴金作品的多种意义.

对一些有分歧的关键性问题,论著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摆出观点,对比分析论证,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论断.比如论著深入地剖析了研究界一直众说纷纭的青年巴金的政治信仰和社会思想问题,以丰富的例证和严谨的论述阐明了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实质是“特殊”类型的主义.针对过去一些研究者过多地从政治方面来考量巴金,论著指出,作家不是政治家,作家的政治面貌毕竟不是作家研究的主要方面.人们有权要求作家具有独立的立场和世界观,但却不能要求作家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作家更直接与社会对面的,理应是他的作品.作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作家的作品体现的,而不是他的政治见解.作家的作品毕竟不是政治宣言,对作家政治面貌的认识,不能代替作家作品的价值鉴定,人们对巴金感兴趣的,恰恰不是他的政治历史,而是作品.针对巴金赴朝鲜前后的心态,贾老师在第十五章专门进行了辨析.有研究者认为巴金赴朝鲜并非是出于他的自愿自觉,而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而本书则认为,巴金是出于对改造思想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说,是与他一贯的“人民本位”思想密切相关.他以实际行动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和平的斗争,他要实践写作和生活一致,去体现战斗生活,歌颂战斗英雄,把自己与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是他走入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的自觉要求.

文学作品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开放的客体,它像一部繁复的交响曲,在每一次演奏中不同的听众都可以听出新质的东西,正是由于不同的接受者和不同的审美能力,才使文本变动不居地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不断叠加又不断更新的当代存在.阐释与接受都是一个历史过程,对于同一个作品,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对于普通读者,文学批评正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而对于研究者,正是在不同的理解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得阐释成为创造性活动,从而丰富文本的理论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才显得不容忽视.

五、丰腴明快的语言

和合理的篇章架构

本书的编写形式既有学理上的逻辑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不是板着面孔搞学术,而是从普适性的角度考虑,突出了行文的生动流畅,深入浅出.这有助于青年读者更轻松地在阅读中了解巴金的生平遭遇、复杂情思,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和丰富意蕴,以及他对于诸多经验教训的总结,使其从中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获得审美和学术的滋养.

作为一本介绍和研究巴金的著作,作者的意指对象主要是青年人,因而语言的运用尤为用心.阅读本书,通俗晓畅而又富于文采的语言,给人以如沐清风之感.著作将巴金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文化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讲得清楚,将具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说得明白,让青年读者在“乐读”中了解巴金,去认识这位文学名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作用和价值.目前看来,本书在语言上做到了这一点,不论是对巴金创作生涯的介绍,还是对其重要作品的分析解读均是如此.这种通俗晓畅的语言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如在第七章中说巴金创作的内驱力完全是强烈情感的“火山爆发”(第169页),第八章讲述巴金战斗的文学观时,称巴金是“用生命做墨水”(第183页),讲真话写真实.这样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仅极大地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也为严肃的研究文体提供了另一种言说的可能.

思路清晰,架构合理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可以从本书的序言、总体结构以及每篇文章的内部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序言就像导 读一般,不仅可以从中发现著者的写作目的与思路,还可以知晓该书的基本架构,从而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铺垫.

著作首先介绍了目前巴金的研究状况,接着从第二章开始,从家庭环境、历史时代以及个性等维度向读者剖析了作家的成长之路,分析了巴金之所以成为伟大文学家的主客观条件.第四章讲述了巴金是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有选择地吸取世界优秀文学的影响;第五章则讲述了传统文化对巴金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学赋予了他作品以深厚的底蕴.第六章分析了同时代作家和朋友对巴金的影响,他们构成了巴金生活与创作的时代和文化氛围,不断影响并改变着巴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第七章从巴金特别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澎湃的、对社会人生执着的思考和探索作家个人性格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巴金作品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哲理性、影响的广泛性等方面的创作特征.第八章讲述了巴金战斗的文学观即作为战士的作家,分析了巴金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写真实的创作态度,以及对自然美和朴素美的追求.第九章分析了巴金早期小说对新人格的塑造.从第十章到第十六章,作者系统而且全面地对巴金的思想和主要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了阐释,有助于青年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巴金作品的思想艺术.从《随时代跌宕起伏:认识巴金,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环境、时代、个性:一个伟大作家的成长之路》到《汲取异域营养,成就文学大家》《深藏底蕴,传统文化赋予其作品民族神韵》《目标是“群”,在友谊中成长》,再到分析巴金的创作思维特征、巴金战斗的文学观、巴金早期小说对新人格的塑造、从文化视角看《激流三部曲》、中短篇小说对工农大众的描写、小说的主要审美特征、小说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的巴金散文、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巴金《随想说》概说,这16个篇章思路明晰,结构紧凑合理,行云流水般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有历时性的纵线,又有共时态的横断面,史与论结合,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可以说,不管是巴金的一般爱好者,还是巴金的专门研究者,这本专著都是准确深刻了解巴金的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六、著作的现实意义

《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就当下而论,它的现实意义之于青年读者和当代作家更为强烈.第一,有助于青年读者客观全面地看待巴金的文学贡献,继承发扬他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遗产,也可以使他们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洞察一个文学巨人成长过程中的所得所失,进而为我所鉴.第二,有助于读者客观地了解巴金高尚的人格,感受他人格的魅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三,重新申明强调伟大作家的榜样效应.巴金为人生美好为社会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为当下作家树立了一个真正的榜样,值得他们认真地去学习和效法.

如书中分析了巴金为什么成为了伟大的作家,是什么条件造就了他,作者从家庭、环境、时代等方面重点分析了促使他登上文学高峰的因素,这对当代青年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如何借助外在条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发展都会有所启发.又比如巴金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创新,了解了他在接受外国文学方面的经验教训,这对于在全面对外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年人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外国文艺思潮、如何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学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青年读者对巴金有不少隔膜,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对于时代的重大问题,诸如信仰、理想、国家命运等,似乎已经离他们很远了,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承担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巴金作品里所体现的那种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那种改造社会的使命感、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正是当代很多青年所缺乏的.因而,解读巴金对当代青年来说,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意义.

著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学习和传承巴金文学思想搭建了一座桥梁,青年读者可以跨越一个世纪,通过本书走近巴金,了解巴金的内心世界和伟大心灵.21世纪,巴金那个时代与当代青年渐渐远去,纪念巴金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巴金的作品里去,要让巴金活在他的作品里,与一代代的读者沟通交流.我们重新来阅读巴金、研究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当代理解,使巴金作品中向上向善的蕴含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

对巴金的深入研究,不能把作家当作向社会索取的资格,当作凌驾于人民至上的地位或者官衔,以追求社会名流的经济效益,他拒斥名利的诱惑,无论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从没有为迎合市场和金钱去写作,从没有迎合低级趣味而去写作庸俗的作品.这种为“道”而写作的高贵品行所具有的楷模作用,尤其值得今天的作家去认真学习效法.同时,对于一味迎合市场而进行娱乐至死的下半身写作,对于为了金钱而无底线的写作,其批判的现实意义更是及时的、鲜明的.

当然,《向青年读者解读巴金》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一,正如李存光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把鲁迅对巴金的关怀上升到执行的统战政策上来,是对鲁迅的拔高,因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批判者,鲁迅至多是中国的同情者.其二,对无政府主义以及斯大林的评价等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三,有些措辞现在看来有失准确,比如称巴金生于“封建家庭”,按照冯天瑜先生《封建论》的理解,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就已经不是这样子,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理解为封建社会,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使用,但这些显然都打上了一个时期固有的时代烙印.然而,瑕不掩瑜,无论在资料性上、学术性上,还是现实意义上,贾玉民先生的这本著作的价值都是相当突出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已经成为一座令人瞩目的巴金研究的历史丰碑.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9.

[2]巴金.巴金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73.

[3]巴金.巴金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28.

作者简介:石长平,文学博士,许昌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

朱兆浩,《许昌日报》社记者.

青年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青年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青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当代青年杂志社

2、青年文摘杂志

3、青年文摘投稿

4、当代青年投稿

5、青年作家杂志社

6、青年博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