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眼泪的意义《我的母亲》教学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母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眼泪的意义《我的母亲》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由于中职学校往往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学生语文基础也普遍较为薄弱,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在实际课堂当中并不容易做到.很多学生读完课文之后,都觉得老舍的母亲“不容易”,却无法立足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对人物形象、对母爱的诠释也未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特意以“母亲的眼泪”为线索,串联设计整篇课文,请学生找到课文中写母亲含泪哭泣的细节,由此帮助学生分析思考.

一、 哭三哥:多重可能

老舍《我的母亲》一文,回忆了老舍母亲的音容笑貌,从贫穷的家世,到操持家务、独立抚养几个子女成人长大的波折,以及老境的凄凉孤独.字里行间融入了老舍深深的苦涩怀念之情,母亲的言传身教也令老舍受益终生.

母亲为老舍的三哥流泪,出现在课文的中间部分.当母亲送三哥去读书、当学徒、做小买卖时,眼中都含着泪.不到两天,又会接三哥回来.老舍在文中提到,当时年幼的他,并不理解三哥为何会频繁更换在做的事,也并不明白母亲的眼泪为何而流.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思考,为何母亲会两次含泪?学生在阅读后提供了三种猜测.

第一种观点认为,母亲是在为家里的贫穷哀伤.老舍幼年家庭经济困顿,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在《小人物自述》中提到居所的简陋:“院子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很低,每逢伏天夜里下暴雨的时节,全家人就都要坐到天明,以免屋顶忽然塌了下来,同归于尽.”在老舍另一篇作品《宗月大师》里也提到,由于家贫体弱,老舍九岁时才在满洲贵族刘寿绵的帮助下得以入学.如此困难的家境,恐怕同样难以保证三哥顺利完成学业,这样,课文里三哥有时念书,有时当学徒就可以理解了.而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宗月大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由于生计所迫无法让儿子读书,对一位母亲而言何其残忍,她眼中含泪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种观点则将目光放在了当时的乱世上.持这种观点的学生认为,当时的社会非常动乱黑暗,课文中明确提到的就有庚子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城.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老舍三哥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沿街卖杂货补贴家用,做母亲的自然担心他的安全,因而泪眼婆娑.

持最后一种观点的学生则聚焦三哥本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三哥什么活儿都做不久,每次不到两天就得需要家长领回家去;在学校呆不长可以解释为家里条件不好,但做学徒和卖樱桃为何也做几天就不做了?学生因此得出结论:三哥可能不是个“消停”的孩子,念书成绩不理想,当学徒浮躁,做小生意也不能静下心来,所以才频频变动.母亲的眼泪是因为儿子的不懂事而流,是在为他的前程担忧.

二、哭老舍:慈母恩重

课文中老舍的母亲一共因老舍哭了三次:第一次老舍入学需要交十元保证金,母亲愁了半个月才筹集完毕,含泪送老舍上学.当他提笔写下这段文字时,母亲早已溘然长逝,唯有她含泪送老舍出门的情景,时隔多年依然情意恳切、历历在目.

第二次老舍毕业后升为小学校长,对母亲说今后可以歇歇,母亲以串串眼泪作为回答.“今后”一词,道尽了母亲教养儿子成为有用之人的不易.这本该是个欢乐的场景,母亲则用眼泪代替了欣慰的笑容,以乐写哀,令人倍感深刻.

第三次则是老舍二十三岁时,母亲希望儿子结婚,老舍抗拒,找三姐说情,母亲含泪点了头.“含泪”“点了头”,老舍用熟练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母亲此刻复杂的内心.作为一个饱尝人世冷暖的旧时代的寡妇,她秉承传统思想催促儿子成家,固然有封建家长干涉的成分,却终究是为了老舍的幸福着想.母亲含着的眼泪没有落下,读者却自能体味出她当时溢于言表的失落,和老舍深深的愧疚之情.

母亲对老舍的几次哭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对中职学生而言,家境的不顺遂、母亲操持家务的辛苦和犯难.这些生活中时时可见的不易,时至今日依然扣动他们的心弦.在阅读这几个段落的过程中,投射他们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老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老舍无以为报的愧疚.

三、哭姑母:艰困人生

在课文的几次流泪中,老舍母亲对姑母去世的反应可谓最为激烈,包括几个“最”.第一,时间最长.当姑母去世时,母亲从家“一路哭到坟地”.其次,情绪最激动,“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出来”.另外几次为儿女流泪,母亲都只是“含泪”,情绪隐忍而充满克制, 哭姑母时却饱含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是因为姑母对母亲特别深情厚谊吗?明显不是.根据课文所述,姑母抽大烟,摸纸牌,这些开销,不用说都需要母亲来支付.在日常相处上,姑母“单在鸡蛋里找骨头”“是我们家中的阎王”.老舍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对此有一段深入描写.

“姑母经常出门:去玩牌、逛护国寺、串亲戚、到招待女宾的曲艺与戏曲票房去听清唱或彩排,非常活跃.她若是去赌钱,母亲便须等到半夜.若是忽然下了雨或雪,她和二姐还得拿着雨伞去接.母亲认为把大姑子伺候舒服了,不论自己吃多大的苦,也比把大姑子招翻了强的多.

姑母闹起脾气来是变化万端,神鬼难测的.假若她本是因嫌茶凉而闹起来,闹着闹着就也许成为茶烫坏她的舌头,而且把我们的全家,包括着大黄狗,都牵扯在内,都有意要烫她的嘴,使她没法儿吃东西,饿死!这个蓄意谋杀的案件至少要闹三四天!”

姑母的撒气胡闹,使老舍全家人疲于奔命.照理来说,这样一位姑奶奶,她的去世,应该让周围的人松一口气才对.而为何面对子女时尚能坚强忍耐的母亲,唯独对姑母去世却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一种可能是,姑母的死宣告了老舍母亲长期精神压抑紧张状态的解脱,葬礼上的哭泣是一种宣泄.母亲曾将受姑母的气归为“命该如此”,姑母的去世意味着这部分苦命的终结.

换个角度思考,姑母不同于子女,母亲对她没有必要的赡养义务,全因为姑母是亡夫去世的寡姐,才对其照顾多年.母亲的哭声中,是否有失去丈夫依靠的凄凉、伤痛和多年来自己独自支撑家庭的无可奈何?老舍在另一篇文章《抬头见喜》中提到,姑母与老舍全家“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姑母的种种不善举动,看在眼里,母亲不可能不生气,但是她没有动气,宁愿把委屈咽进肚里.这三十年光阴的背后,究竟有几许泪水,几多心酸?

至此,笔者顺势提问,为何这样讨人厌的姑母,母亲却尽心对待?这固然可以追溯清末背景资料,联系满人姑奶奶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或者理解成母亲希望维系家庭和睦,顾及在邻里之间的尊严.但笔者也希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那个年代,老舍姑母这样一个丧偶、没有子嗣、缺乏社会地位的女性,如果没有弟媳的善心收留,她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母亲对姑母伸出奉养和援助之手,不正说明即使再艰难的人生,也不能缺少慈悲和善意吗?学生想到此处,不难体会老舍母亲这样的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四、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通过对母亲流泪的描写,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加上学生的参与,老舍母亲在那个年代的辛酸和困苦仿佛触手可及.中职学生正值叛逆的年纪,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缺乏沟通交流.在阅读时,如果能够联系自己早出晚归、为家务操劳的母亲,对老舍的感情自然会有进一步的共鸣.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过程,是一次教会他们更好地尊重母亲、爱母亲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有了学生的思路火花,语文教学也更容易传递人性深处的善意和温暖,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母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母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母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