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建安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观以曹操文学作品为例方面论文范文集

本文关于建安文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建安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观以曹操文学作品为例

摘 要: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有着较大的意义和影响.曹操以其旷世奇才纵横于汉末,他的选人用人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其选人用人重德、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无不体现其独特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安文学 时代背景 曹操 人才观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造就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曹操父子使一度式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这一变化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因此,后人将这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定义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以诗歌见长,汲取了汉乐府民歌的优点,声情并重,拥有一种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特点,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才子们的思想状况.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又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有着较大的意义和影响.曹操以其旷世奇才纵横于汉末,他的选人用人观念观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其选人用人重德、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无不体现其独特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建安文学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四起,人民四处逃荒.建安时期的才子文人们就生活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阅历惊心动魄的惨状,现实背景深深刺激了他们的心灵.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描写战争纷乱,关心黎民百姓之疾苦,迫切希望结束纷乱的社会状态.时代背景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的衰退推动了建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文学仅是经学的附属,这一现实阻碍文学的发展.汉末,传统的儒学失去其支配和统治地位,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建安文人大都反传统,曹氏父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在文学中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抒发感情,进一步推动了建安文学的自由发展.

文学评论兴起和发展也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建安时期的才子文人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反思着当时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深入研究建安文学体裁,研究建安文学文章风格,研究作者的生平,建安文人之间也开展各种文学批评,发表对文学的各种看法.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是当时建安文学批评的代表作.曹氏父子进一步发展了建安文学.曹操父子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的双重领袖人物,广揽贤才,共同创作文学,自己也辛勤耕耘创作文学,以他们为代表的建安文人对当时文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氏父子爱好文章,以优厚的待遇对待招揽的文士,一起研究文学,建安文学文风为之一变,曹氏父子作为当时的统治者进一步发展了建安文学.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建安文学蓬勃发展的必然.西汉和东汉文学为建安文学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汉乐府、汉大赋均启迪了汉末建安文人的文学思想.

二、曹操的才略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实际建立者.在政治军事方面,他鞍马劳顿,军旅数十年.平袁术,擒吕布,消灭了袁绍父子,收降张鲁,战马超,北讨乌恒,南击孙权,西战刘备,实现了中国北方疆域的政治统一.在他的治下,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为曹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学领域方面,在曹操、曹植和曹丕三父子的影响和号召下造就了建安文学,历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是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又有创意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一位敢于亲自上前线,冒险挑战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兵法家、文学家和诗人,堪称文武全才.

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朝中重臣,但是他并不因此沦落为世俗的纨绔子弟,他少时多机变,名闻乡里,长大后也是努力经营政治,敢作敢为.行事风格潇洒飘逸.不受世俗的羁绊,既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创举,也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奸雄本色.

曹操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曹操时代,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以诗言志,一扫过去的空乏、沉闷的作风,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和四时变幻,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建安文学”.

三、曹操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观研究

曹操向来推崇仁、义、礼、让的治国方略,即便在他采取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政策上,也体现着首先使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的思想,没有完全把传统的道德撇在一边,并且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发出了“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的感叹.另一方面,他还非常重视严格执法,量刑多用重刑.《晋书·傅玄传》中就有“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型之名的记载”.

(一)选人用人重视德行

曹操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德”在选人用人中的主导地位.

从曹操发布的三次“求贤令”来看,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春,曹操下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选人用人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选人用人就要勇于突破旧思想的约束,坚持“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方向,做到人尽其才.纵观古今,人才一直在朝代更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又能做到人尽其用.那些罔顾本地实际情况,花重金一味引进大批的专家学者,盲目堆砌人才作门面点缀,长期搁置而不予使用的做法,其实质还是出风头、捞政绩的心理在作祟,岂非有“叶公好龙”之嫌.

曹操敢于突破陈规旧习,选人用人不拘一格,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乐进、张辽等将领均是从最底层选拔出来,成为曹氏军队的杰出将领.曹操在他的《求贤令》提到:“及其得贤者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也!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无知者教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凸显其不拘一格用人的思路.

(三)选人用人赏罚分明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他的《诸葛亮论赏罚》中提出“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赏罚分明说的就是惩恶扬善.奖赏立功之士,严惩奸佞之辈.奖赏就要做到公平公正,惩罚就要做到“天子与庶民同罪”.士兵因得到奖赏而奋不顾身,因得到惩罚而有所畏惧.奖励和惩罚都要有据可依,不可随便乱实施,否则就乱了法度.可以看出赏罚分明在选人用人上的重要性.

《魏书》中评价曹操:“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曹操充分发挥这个用人的原则,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消除了一切消极因素.建安八年,曹操在《论吏士行能令》提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性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他在《〈孙子〉注》中更是告诫:“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奖罚分明的用人原则贯穿了曹操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的一生.

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是曹操在当时的一大创举,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广纳贤才对曹操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当今选人用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安文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建安文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建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文学刊物投稿

2、文学杂志投稿

3、外国文学期刊

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6、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