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现状与体系构建以无锡为例有关论文如何写

这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现状与体系构建以无锡为例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资源的了解,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获取非遗校园教育的现状,探究非遗教学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现状提出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

基金项目

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

一、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现状

目前无锡共有国家级非遗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以及市级非遗项目133项,在无锡中小学教育中的非遗内容和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惠山泥人和精微绣、剪纸、蓝印花布等为代表的的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多以课堂实践的形式呈现,而且由于此类非遗项目大多流传度较高且民间资源丰富,能够与教育活动紧密衔接,在校园非遗传承中占到近70%的比例.另一类是以锡剧、唐调、评曲等为代表的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带有较强地域特色.

非遗传承中的现状显示出以下较为明显的特征:

(一)非遗教育没有获得显著成果,学生对非遗认知程度欠佳.

笔者在无锡的太湖广场、图书馆、三阳广场发放问卷进行普查,在收集的共148份的来自40个学校的中小学学生对非遗的普遍认知态度的问卷中,有19个学校安排非遗活动,占调研学校数的49.5%.学生中知晓1-3项非遗的占51.3 %,完全不知道的有28人,占比为18.9%,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非遗较欠缺了解,除惠山泥人、锡绣依次认知度较高外,其他非遗项目则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二)非遗教育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且资源分布不均.

非遗在课程体系中附属于体育或是美术课,多以兴趣类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影响力和重视程度因此被弱化;将非遗安排进日常教学活动的学校,授课频率在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间波动,时长为一节课左右,大型活动则以非遗文化节的活动形式出现,频率为一年一次到两次;除了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外,教材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在教学在调查的学校中,仅有3个学校为非遗课程配置了专门的教材.

非遗资源的不均主要体现在学校间师资及课程配置.有的学校会由非遗传承人不定时进行直接授课,或者学校拥有专业非遗技能的教师,而不少学校因为缺少师资这一硬件无法实施.传统美术类非遗以可实施性强,在非遗教学中占比例最大,但实践的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基础材料,如泥、绣布等以及独立空间,而也存在学校缺少了配置的材料将教学停留在口头上.

二、非遗校园传承的影响因素探析

非遗校园传承现状由多方面原因综合造就,以下将从外部因素和非遗内自身因素来探究.

(一)外部因素

1.人员

(1)教师

师源自然是非遗校园教育的核心.目前,无锡传授非遗的老师基本有两类,一类是非遗传承人,如笔者采访的王志熙老人,他和妻子已申请成功了数十项非遗项目.另一类是掌握非遗技能的教师,如笔者采访的张晓珺老师,张晓珺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精微绣大师赵红育大师的二徒弟,她不仅在本校成功地进行非遗课程,还为精微绣课程编写了教材,还成为精微绣引入其他学校的引路人.

非遗传承人数目很少,而且他们忙于发展自己的技艺、招收学徒、开办自己的工作室,很难去校园进行长时间的授课.就王志熙老人所说,他也曾受邀去学校传授非遗知识,但仅一堂课很难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并喜爱上非遗,在非遗校园教育中,非遗传承人浮光掠影般的介绍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中教授非遗的老师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具备非遗基本技能是使学生获得对非遗基本认知的基础;教师在教授非遗课程时,创造性地呈现非遗内涵,给带来学生启迪和思考,让学生接受以及热爱非遗,才是让非遗传承“活”起来的关键.

(2)学生与家长

学生作为非遗校园教育的受众兼具非遗传承的动力,是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关键一环.但就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学生熟悉非遗,学生缺少对非遗的了解,从而也就弱化了热爱非遗的基础.

首先,社会大环境中功利主义盛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非遗的热情.非遗正如王志熙老先生所说,在人们眼中成了“屠龙之术”,不能成为助力考试的利己工具.其次,学生还深受流行文化的冲击,在耳濡目染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略知皮毛而不愿深入.当然,学生本人的爱好及理解水平也与非遗传承密不可分.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角色,由于大多数家长早已身处远离非遗的生活环境,对非遗知之甚少,家庭教育在非遗传承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非遗校园教育的角色至关重要.此外,家长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决定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视,学校教育与家长处于相互联动的关系中,家长对非遗的态度也影响着非遗校园传承的进展.

2.校园中其他教学科目的冲击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项目中的其中一类,是学生个人学习与学校开设课程的一种选择,同时还受个人爱好以及校园内教学项目的挑战.

王志熙夫妇也会到无锡的部分中小学去传授非遗项目,但在传承非遗项目的学校里,同时还存在着其他传统或现代的项目.如越剧较之无锡评曲更受到中小学生的青睐,它很有趣和容易,而无锡评曲由于建立在会说无锡方言的基础上,本来十分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因为学生不太会说无锡方言增加了难度,学校里有关越剧的课程与社团也因此较多.除了这些传统文化项目,各种美术、乐器类课程也为数不少.因此,其他教学项目的冲击是非遗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一大阻力.

(二)内部因素

1.非遗本身的要求

具有鲜明无锡风格的非遗项目,对于中小学生了解本地特色及深化对本地域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正因非遗较强的地域性,且对传承者和继承者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在无形中增添了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的阻力.

以无锡评曲为例,它是无锡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咏唱的大多是无锡本地的传说故事,且用无锡方言演唱.如果对无锡的文化与方言没有足够的了解,学习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会面临阻碍,所以在学习过程对受众的素质也有着一定要求.除却地域性,无锡评曲还对表演者有很高的要求.就王志熙老人说,无锡评曲的一场演出历时较长,演出者要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才能让单调冗长的演出变得丰富多姿.不仅如此,因为演出的台词有限,大部分的台词还需要演出者现场即兴创作.演出时往往是将台前所见所闻在短时间内加工成押韵的、符合曲调的、具有文学性和娱乐气息的歌词,可见评曲对演出者的体力、综合表演能力和文学功底都要求很高.

2.非遗项目自身需要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都必须具有的技能.保留历史气息与传统风味的确是非遗传承中的必要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遗固步自封.非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只有革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与人们精神的需要.

由于非遗教育传承体系中受众不同于社会群体,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选用与创造性开拓非遗内容,这也对传承者及教师提出了要求.面向当前的非遗教育现状,只有为非遗注入创新的活力,为其融入教育模式而不断探索,才能加快非遗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步伐.

三、非遗校园教育传承体系的路径建议

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构成过程需要凝聚政府、校方和学生多方力量,使学生不仅能够知与习非遗,更能对传承非遗者的身份加以认同.笔者也将根据知、习、传的层次提出构建非遗校园传承的路径的建议.

1.知:扩大非遗普及程度

从问卷调查的现状来看,中小学生对非遗了解甚少.知后才能言通,让学生知非遗,也是为他们热爱非遗而奠定基础.故笔者认为,在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过程中,要改变非遗知晓度低的现状,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重视对非遗的宣传和推广.

调研结果显示,传承非遗的学校中关于非遗大型活动基本为一年1到2次,日常活动则是选修课与社团宣传,频次与时间没有固定的保障,宣传容易流于形式,难以产生实际的宣传效用.身处自媒体时代,中小学生上网的频率与时间明显增长,借助移动端构建校园非遗宣传平台,如学校创建微信公众号,创建非遗群组,实现非遗宣传常态化,点面结合,以稳定频次更新非遗知识和教学内容,优化时间且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宣传的实际效果.

2.习:整合与分享非遗教育资源

“非遗”的保护在国际上的做法有两个版块:一是传承,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强化“非遗”的保护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二是记忆,融入历史课程,用现代手段记录下来.“非遗”进课堂、进教材,是我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1

对学校而言,应该主动构建完整的成体系的非遗教育体系,学校重视非遗课堂的师资、课时安排、课本等环节,为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设施做出资金上的支持,推动构建出非遗教学的完整的流程和体系.

学校社区间应该整合校际非遗资源,利用现在的数字化媒体手段记录和共享珍贵的非遗教学资料,激发非遗教学创新的活力.张晓珺老师在采访时说到,自己在成功实施无锡省锡一中的锡绣教学外,也教授其他学校的老师教学技能,还将锡绣的教学模式推广出去,目前对近十所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由于学校间具有非遗教学技能的老师还是处于少数,因此应鼓励非遗教师间共同交流,分享成功的非遗教学经验,形成良好有序的资源分布格局.

3.传:培育学生对非遗传承者的身份认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重视文化物质表象之后更深的精神内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作和声音背后的活态文化的发源地,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表象与其活态内核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主体.2

民间传统的一老一少的继承模式由于客观和主观的限制而不能大范围推广,充分利用教育手段可以借鉴此种传承方式的优点.学生在认知非遗后真正认同与喜爱非遗,不只是了解非遗所具有的外在形式,而是真正了解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非遗传承者的身份产生积极地认同,在非遗教育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孙亿文.

当代“非遗”教育传承、保护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J]. 美与时代(下),2011,(04):115-116.

2.

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路径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小学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小学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小学教育期刊

2、中小学教育杂志社

3、中小学教育杂志

4、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6、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