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故乡的故事类论文范文检索

本文关于故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故乡的故事

作者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86年被招聘到珠海经济特区工作.2004年移居美国.从小喜欢文学,近花甲之年又重新开始提笔,有数十篇散文在美国《侨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上发表.之所以还在写,就是想用母语和外面的世界说说话.

我的故乡太有名了,您随便问一个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的.即使有个别不知道的,您只要提个醒,问北宋的都城知道吗?如果不知道,再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哪儿知道吗?如果还不知道,就问包公,包青天在哪儿铡的陈世美知道吗?如果问完了这三个问题,还说不知道,对不起,那就要怀疑他是不是中国人了.

是中国人哪有不知道我的故乡的?

我这么介绍我的故乡,我想您一定早就猜到了,没错,我的故乡就是做过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的都城的八朝古都——开封.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了.这4100年间,发生了多少故事,从中随便挑一个,比如陈桥兵变、杨家将、朱仙镇岳家军击溃数万金军,或者是“杞人忧天”“庖丁解牛”“四分五裂”“之乎者也”“孤注一掷”等等,都够讲上半天的.可是我不想讲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我想讲几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我的故乡的故事.

潘浊杨清

在我的故乡开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古建筑,龙亭.龙亭的前面,有两个湖,一个叫潘家湖,一个叫杨家湖.潘家湖在东,杨家湖在西,中间隔着一条路,路下面有水道相通.

据老辈人讲,东面的潘家湖,水是浑的,西面的杨家湖,水是清的.

“潘”,就是《杨家将》里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的大奸臣潘仁美.

“杨”,就是妇孺皆知的《杨家将》里养育七郎八虎、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的缔造者杨继业.

这么一忠一奸、泾渭分明的两位宋朝人,怎么就成了我的故乡开封的两个湖的湖名了呢?而且还是“潘浊杨清”?

其实,在潘、杨生活的宋代,北宋的都城,也就是我的故乡开封,是没有潘、杨二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潘、杨二湖的所在位置在北宋时期是皇城所在地.

据“开封在线”介绍,潘、杨二湖是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因开封城外地面淤高,城内低洼,雨后积水无法排出城外,为了蓄水挖掘而成的.

两湖形成之后,由于东湖的周围人烟稠密,岸边有制作皮货和豆腐的作坊,造成了湖水污染,所以东湖的水就变浑了.而对面的西湖,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湖水没有被污染,所以湖水是清的.

因此就不难判断,两湖的水一清一浊,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然而,我可爱的故乡人可不是这么判断的,他们认为,西湖的水清,那是因为杨业之子杨延昭在附近居住过.杨家满门忠良,精忠报国,所以湖水是清的,所以他们称湖水清的西湖为“杨家湖”.对面的东湖水浊,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东湖边是宋朝太师潘仁美的住宅.潘仁美谗言误国,是大奸大佞之人,所以东湖的水是浑的,所以他们称之为“潘家湖”,而根本不管潘、杨二湖在宋代原是皇城所在地,潘、杨两家根本不可能在此居住的历史事实.

我可爱的故乡人就是这么固执.于是,不知从何时起,一首承载着开封人爱憎的“杨湖清,潘湖浑,奸贼谋害忠良臣”的民谣,便像风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而且是传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了现在.

记得小时候跟二姐去湖边洗衣服的时候,我还特意对着两个湖比了又比,看了又看,比到最后,看到最后,也没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尽管没有看出有什么不同,但我的小心坎里对老辈人的话仍是深信不疑.一个湖的湖水是清的,因为它是被人崇敬的一门忠烈杨家湖;而另一个湖的湖水一定是浑的,因为它是遭万人唾骂的奸佞潘家湖.

长大后,我才慢慢懂得,“潘浊杨清”,是我的故乡人在借两汪湖水向子孙后代们传薪.

老 包

在我的故乡开封,只要提起老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我的记忆里,老包是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弟弟和童年小伙伴以外我最早认识的人.

我第一次听到老包的名字时,还是一个听到“狼来了”就害怕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的小女孩.

那还是在夏天要靠芭蕉扇扇风的年代.

那时候的夏天,每到傍晚,屋里就闷热难耐,我们通常是吃了晚饭就坐在院子里纳凉,一边扇着芭蕉扇一边听母亲给我们讲故事.母亲给我们讲了许多《说唐》《说岳》《三侠五义》里的故事.印象最深的,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包这个名字并让我记住老包的,是“乌盆告状”的故事,也就是《三侠五义》第五回《乌盆诉苦别古鸣冤》.

母亲在讲到老包审乌盆的时候,怕我们不信(也是啊,乌盆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就告诉我们说,老包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别说审乌盆了,就是天上的神仙,地下的小鬼,老包也照样能审.说老包日断阳、夜断阴,额头上的天眼一开,就知道乌盆有冤情.母亲说的时候,语气是那么肯定,一口一个老包,那个熟悉亲切啊,听上去就和叫我们院的大宝他妈或是小军他爸差不多.只是不知道,老包这称呼,母亲是为了方便给我们讲故事才这么叫呢,还是老辈的开封人都这么叫?母亲在的时候,没有想起来问,如今再想问,已是无人可问.

就这样,老包在我还不知道他就是那位清正廉明、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被老百姓称为包青天、包公,被戏曲、文学作品塑造成半神半人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的时候,就随着“乌盆告状”的故事走进了我的童年记忆.

让我记住老包的还有一件事,说起来还挺好玩的.也不知道是那条街上的哪家大人带着孩子去看了一场包公戏,那孩子回来后就向街上的小伙伴们炫耀,炫耀来炫耀去,最后就传到了我们院.传到我们院的时候,戏里的故事就只剩下演老包的演员上场时忘记戴胡子了.于是乎,一帮孩子的演戏天分被激发了出来,一个个扯着嗓子在院子里大呼小叫地唱道:王朝马汉一声叫,老爷嘞(的)胡子忘戴了!那架势,那做派,还真把自己当成戏里的老包了.只可惜那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啥叫追星,如果知道的话,那演老包的演员连同他扮演的老包,肯定会成为我们的偶像.不信?不信我现在就唱给您听:

“王朝马汉一声叫,老爷嘞胡子忘戴了!”

当年,我故乡的孩子们就是这样玩着唱着向心中的偶像老包致敬的.

把老包刻进我童年记忆里的,使老包成为我们的偶像的,还有裘派名剧《铡美案》里那段著名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但是很抱歉,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听“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还小,小到还不知道包龙图是谁,打坐是啥意思.不过那打坐的开封府却是知道的.开封府不就是开封吗?我们家不就在开封吗?咱开封都被唱到戏里去了,可见咱开封多有名了.如此这么一想,小心坎里便生出自豪来.只要一听到广播里唱“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那心里头啊,便满满的都是骄傲.

长大后,我去了南方工作,因为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所以经常被人问:府上哪里啊?我说“开封”.问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来一句:开封府!包青天!有的甚至还会很兴奋地唱一句: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那个得意劲,好像他们是开封人似的.由此我才知道,我的故乡开封的名声,已经跟着老包在中国的大地上不胫而走了.

城摞城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的故乡开封就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的传说.听过这个传说的人很多,但听过的人大都没有把它当真,觉得城摞城不过是个传说而已,哪能真的就城摞城了呢?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听上去不像是真的传说,居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考古发掘证明是真的了.

1981年,我的故乡开封在对龙亭湖底进行清淤的时候,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建在宋、金的皇宫基址之上的.于是,一场寻找北宋都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便由此拉开了帷幕.

就在这场寻找北宋都城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开封城的下面像叠罗汉似的叠压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六座古城.其中北宋都城的内城城墙与唐汴州城的城墙墙基基本重合,而明、金、宋三座城的城墙,则自上而下地叠压在了一起.不过这些发现还不是最让人惊奇的,最让人惊奇的是,现在的中山路,开封旧城的中轴线,下面压着的居然是北宋城中轴线上的通衢大道——御街,在御街与中山路之间,还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要知道,它们之间可是隔着数百上千年的岁月啊!隔着数百上千年的岁月,叠压着数座城的开封,它的南北中轴线竟然没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在“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观.

专家们说,这“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观,“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的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被兵火战乱或自然灾害毁坏的都城很多,再建的也很多,但人们在再建的时候大都另选了新址,而不像我的故乡开封,历史上虽多次被淹被埋,但重建时仍在旧址上,而且是屡建屡淹,屡淹屡建,最终以一种举世无双的“城摞城”的方式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活生生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就如余秋雨先生在《五城记》中说的那样: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

恢复昔日繁华!无疑是我故乡的先人们在每一次开封城被淹埋后再重建开封城时的夙愿.为了这夙愿,他们在魏大梁城遗址上建起了唐汴州城,又在唐汴州城遗址上建起了北宋城,在北宋城的遗址上建起了金汴京城,在金汴京城的遗址上建起了明开封城,在明开封城遗址上建起了清开封城.他们就这样,为实现恢复昔日繁华的夙愿,在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建啊建,建啊建,最后建成了开封——这座堪称世界奇迹的“城摞城”.

可是,如果我故乡的先人们建城仅仅是为了恢复昔日繁华,那么,在原城的遗址上再建新城即可,可为什么他们在重建的时候还非要建成“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不可呢?他们这么建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走到“州桥”时感受一下《水浒》中杨志在此卖刀时的情景?为了逛大相国寺时回味一下鲁智深在此倒拔垂杨柳制服一帮泼皮的故事?为了走在压着城御街的路上时来一个穿越,想象一下自己正走在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曾经走过的路上?为了站在古马道上,侧耳倾听一下岳飞率领众将士奔赴战场杀敌时响起的得得的马蹄声?

我想是的,一定是的!因为作为开封人,此刻我在大洋彼岸想起故乡,想起“城摞城”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下次回国,再去走压着北宋都城御街的中山路时,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产生梦回大宋的联想?

如果您听了我的故乡的故事,想到我的故乡来,想去龙亭看看我们开封人心目中的“潘浊杨清”,看看屹立在包公湖畔包公祠里的老包,看看“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观,找一下梦回大宋的感觉,您一定会受到我故乡人的热情与可爱.我忘了告诉您,我的故乡开封不光有故事,我的故乡开封还有最淳朴、最善良的人.

故事论文范文结:

关于故事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商业故事杂志

2、商业故事期刊

3、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4、编辑部的故事

5、故事大王杂志

6、故事杂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