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迁址办学背景下独立学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独立学院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迁址办学背景下独立学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

[摘 要]伴随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工作的逐步推进,一些独立学院纷纷通过迁址办学来满足基本办学条件相关要求,进而实现其转型发展的目标.迁址办学背景下承担学校基础保障任务的后勤系统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为独立学院摒弃传统公办高校后勤体制机制的约束,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机遇.在分析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后勤系统需明确建设目标,从市场经济、顾客感知、“互联网+”、绩效评价、有机生长等视角出发,构建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关键词]迁址办学;独立学院;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3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5.007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模式,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江苏、浙江等省普通本科高校尝试举办的按照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经过20年左右的探索和实践,独立学院迅速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0所.独立学院的建立和繁荣,对于扩大高等教育投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2008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和权益、设立条件和设置标准等,其中规定独立学院设置标准应参照普通本科高校执行,占地面积不少于500亩.而早期的独立学院,多是依附母体高校办学,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均与举办方高校共享,无独立校区、房产和基本办学资源.在此背景下,为通过国家规范验收,近年来,一些独立学院纷纷选择脱离母体高校,迁址建设新校区,以满足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独立学院迁址办学对学院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校区基建工程基本完工以后,在学院搬迁入住之前,各类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需先行到位,即要求后勤变“前勤”.这对于长期依赖母体高校后勤运行的独立学院后勤保障部门是一个挑战,同时,在一个全新的校区从零开始开展后勤工作,不受传统公办高校后勤体制机制束缚,对于独立学院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来讲又是一次机遇.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0年1月,国务院在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后,国内学者围绕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内涵、架构功能和运行模式三个方面.关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内涵的研究,学者们都一致的将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内涵概况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同时指出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保障体系架构功能研究方面,大多学者认为服务体系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学校和后勤企业三方,但是关于行为主体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上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盛裕良提出在体系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社会是参与的关系和定位[1].张勇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后勤实体在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起主体作用[2].欧阳炯炜则认为行为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后勤服务的主要矛盾变化相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主体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3].关于保障体系的功能,学者们分别从后勤服务的内容、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方式和服务的性质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就会有所区别.弓永华认为后勤服务体系要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功能[4].袁涛对后勤服务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看,后勤服务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行政管理以及物质保障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后勤服务是为高校全体师生提供生活服务及行政管理[5].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早期的研究主要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学者们先后总结出了“甲乙方”“小机关,大实体”“小机关,多实体”“托管”等后勤服务保障常用模式.也有学者提出高校后勤管理存在“事业型”“企业化”“社会化”三种基本形式[6].近年来,孙雷等学者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以绩效为杠杆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传统“自办后勤”向“选后勤、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模式转变,从高校“自营自用”向“以市场为基础,自主择优选择购买”的后勤保障模式转变[7].

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界关于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研究不断细致深入,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有效的指导了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总体来说,这些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的理论研究方面,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针对性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不断显现.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互联网+”“大数据”等与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高校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的模式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后勤机构开展管理和服务就是占有、调配和利用时空、物质、信息和文化等各类资源,不断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求的过程.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审视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性质和规律,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视角来研究后勤服务产品的设计和供给,从“互联网+后勤”的视角重构后勤服务服务保障的架构和模式,从绩效管理的视角来监督和评价后勤保障体系的运行和效益,应是今后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也将是指导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目标

(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创新性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高校后勤系统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特点,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推进社会化改革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有站位高了,后勤改革和发展才可能实现放眼全局、宏观思考、科学谋划和统筹兼顾,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环境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双重内涵,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就是要改变各高校自主办学后勤的现状,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内涵.因此,认识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应是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逻辑.同时,新时代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导高校后勤等工作科学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二)服务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和过渡模式,办学地位一直处于公和专科之间的“夹心层”,面临着办学目标和定位模糊、产权关系不清、经费紧张、师资薄弱等诸多问题和困扰.教育部26号令仅为独立学院规范设置提供了道路选择,从独立学院长远发展来讲,在满足基本办学条件、理顺治理结构后,办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性意见.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在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与研究型、教学型高校和职业教育分别培养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同.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是既掌握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安排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组织和实施,相应后勤服务也要根据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方向做好支撑和保障工作.

(三)高质量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我国独立学院单一学科办学的较少,通常包涵多个学科门类.在校园内,多种思想和文化碰撞与融合,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广大师生共同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高校区别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个特点.思想和文化的差异通常会影响一个人的喜好,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思维模式要求有所区别,而地域的差异则会明显的体现在生活习惯、饮食,甚至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对服务和保障对象的差异性,共性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中,在做好普遍性和标准化服务的同时,还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并与共性服务形成互补关系,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师生需求.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需要的内容大大扩展、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师生们对后勤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等基本保障方面,他们更需要后勤提供高质量、有品位、多元化的服务供给.

(四)实现后勤自身的有机生长和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迁址办学的进程与新校区建设进度相关.一般来讲,新校区建设规模大、投资高,多是分期建设分期投入使用.承担服务和保障职能的后勤系统要充分认识到新校区阶段性建设和分期使用的这一特点,相应的要分期、分阶段开展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从空间上来讲,一所学校的后勤保障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这个系统是有生命力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生长的.从时间上来讲,新校区的后勤保障不是一次完成的,是随着校区的建设逐步建设和完善的.因此,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要考虑到独立学院新校区建设的时空特殊性,合理规划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考虑满足当前新校区日常运行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前期和后期后勤保障投入之间的联系性,便于后勤自身的有机生长.在基础投入方面,要合理安排时序,避免二次浪费;在架构和功能设置方面,要考虑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二次建设;在技术保障方面,要注意统一标准,便于后期的整合和延展;在文化传承方面,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便于员工归属感的形成.

三、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完善管理架构,构建制度体系

独立学院未规范办学之前,多与母体高校共享各类资源运行,像二级学院一样,不需要组建独立的后勤队伍,日常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由母体高校承担.即使部分独立学院硬件条件达到独立要求,校区后勤保障由独立学院自己负责,但是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讲,也多借鉴和模仿公办母体高校的模式,类似母体高校的翻版,没有显现出民办高校的优势和特点.迁址办学以后,独立学院自己要承担起独立校区的后勤保障工作,首先要组建独立的后勤管理团队,搭建科学的组织结构,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组织结构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系统框架,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承担着分工协作各项任务和运行各类资源要素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制度体系作为一个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约束着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组织结构与制度体系构成了一个单位和组织职能、责任和权利等方面的基本体系,是一个单位和组织规范、高效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前提要求.在新校区未竣工之前,物业、能源等后勤保障工作需提前进场介入.因此独立学院要提前谋划和设计适宜新校区后勤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根据职能部门和工作需要,招聘适岗的一般管理和专业技能人员,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可以高薪引进,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同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规范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岗位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并在工作实践中结合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和维护.

(二)引入竞争机制,开放校内市场

经济学理论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日趋成熟的市场,特别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第三产业已能够为广大需求者提供丰富、优质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独立学院后勤系统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初期,作为校区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面对新校区启用后方方面面的保障和服务,完全依赖自身力量自建自管,任务较重、难度较大,从效益上来讲也不经济,更不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方向和时代要求.此时校方一定要尊重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切实改变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要面向市场引进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从而解决独立学院迁址办学初期后勤保障自身能力有限,各类服务保障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不足和亟需解决等问题.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内后勤市场的开放过程中,要将竞争机制始终贯穿其中.校方首先要建立合理公平的后勤服务市场环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这个标准应是行业标准与学校需求的有机结合,即符合市场标准的同时又能针对性的服务学校个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有序开放校内市场,向社会公开后勤计划购买服务的产品和内容,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择优选择服务主体和内容,以此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师生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明确权益关系,实行分类管理

高校后勤系统承担着校园运行基础保障、环境美化、商品供给、工程修缮、资产运作和增值服务等工作,既有“办后勤”,也有“选后勤”,还有“管后勤”等事宜.业务范围广、内容多、要求严、差异大,同时存在服务主体多元化、职责交叉、利益矛盾等特点.显然,面对如此繁杂的后勤事务,采用“一刀切”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不科学,也是无法达到管理要求的.独立学院迁址新校区办学之初,后勤系统就需将后勤的服务内容根据服务主体、行业特点、运行方式等不同特征进行合理分类,明确各方的权益关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作为管理学中一种普遍应用的管理策略,主要是指面对组织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差异化的特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统一均衡的状态,而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来讲,自办自管的后勤服务内容,要在坚持行业标准的前提上,充分考虑学校办学特色、新校区基础条件、师生需求特点等建立符合行业标准又契合学校实际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模式.对于在市场上购买的后勤服务,要按照双方约定的合同条款,坚持契约管理.对于后勤自身有优势、有能力组建专业公司,一方面可服务学校自身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校外市场的、实现增值后勤事务的,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和承担民事责任.管理中采用经济目标和工作目标并重的“双目标”考核管理,运用激励方式,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智慧后勤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且与人类生产生活不断交汇融合,一系列新的发展形态和业态应运而生,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们生活等产生了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着双重革命,从传统的教室、黑板、课堂班课制转变到互联网等虚拟空间;师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从共性转向个性,服务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的融合方式等等.2017年12月8日,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国家大数据战略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高校后勤作为为广大师生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必须以服务师生需求为中心,重视智慧后勤建设.与多年在一个老校区办学的高校需多次开挖管网安置相关设备相比,新建独立学院在智慧后勤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校区规划设计时即要做好高标准的智慧校园设计,在硬件建设过程中,一些传感器、监视器和采集终端器等设备需提前预埋或嵌入在管网中,通过交换机与校园网相连,提供各类实时运行数据.在软件建设中,要建设后勤智能管理和综合服务两个平台,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上服务大厅、手机“微后勤”等为师生提供无时不在的、便捷的、菜单式的后勤服务.

(五)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绩效评价

对于国内多数高校来说,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但是由于“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学校对后勤服务的考核、监督和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严重影响了后勤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绩效考核作为高校后勤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公正客观的对后勤业务开展绩效评价,对于后勤系统有效配置各类资源,提升后勤管理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如前文所述,由于传统后勤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后勤事务的繁杂性、差异性,如何对高校后勤服务开展绩效评价一直是工作中的难点.绩效评价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受考核数据的有效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第三方测评的日趋成熟,借助社会力量,引入专业机构对各类服务开展第三方评估已成为开展绩效评价的主流方式.一方面专业机构的专业性能够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有效,便于评价结果的应用.其次作为一种外部制衡机制,第三方的独立评估避免了自我评估的缺陷,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对于独立学院后勤来讲,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设计和嵌入社会力量的评估环节,通过评估加强后勤各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在后勤工作日常运行中,加强各类工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具有时效性和完整性的各类数据.评估结束后,要及时开展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调整、资源配置、奖励惩罚等工作优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六)重视文化建设,塑造服务品牌

管理学上通常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人治、制度治理和文化治理.在当今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客体多层次的背景下,文化治理被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长久的治理方式.同时,文化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积淀,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理想目标、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组织行为,对组织成员有着较强的激励、导向和约束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组织和团体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独立学院史较短,各个学校在校园文化形成和积淀上是个短板,后勤文化更是如此.教育是百年大计,独立学院迁址新校区后,一方面通过办学条件的改善,不断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还要传承和发展原来的精神文化.后勤系统作为与新校区共生的新部门,应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下,从创建之初就该重视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后勤部门或企业自身的视觉识别系统,将后勤发展理念、目标愿景、名称标志、服务内容和流程规范等具象为师生易于接受的某些符号和图案,塑造和展示独特的后勤形象,并对后勤员工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要为师生提供标准化的后勤服务,在服务流程、内容、语言与仪态等方面通过统一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等形式,不断提高服务的规范化和质量,形成顾客满意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服务,努力形成服务品牌.最后,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生日祝福、节庆慰问等人本文化、团队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后勤员工对后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盛裕良.试论新型商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J].复旦教育论坛,2005(4):60-62,66.

[2]郑滢.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5.

[3]欧阳炯炜.论高校后勤服务的矛盾变化与行为主体的角色调整[J].教育与职业,2007(9):40-41.

[4]弓永华.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757-759.

[5]袁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运行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4(4):121-124.

[6]胡征宇,姜群瑛.论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97-98.

[7]孙雷.双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高校后勤综合改革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4-98.

(责任编辑:郭彦松)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bout Logistics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Relocation

Qian Che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pproach of standard inspection work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ome schools relocate to meet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run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normation and development.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logistics system that undertakes the schools basic guarantee task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abandon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public universities’ logistic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ew logistics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o make clear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build the logistic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 economy, customer perception, “Internet plu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organic growth.

Key words: school relocation; Independent College; logistics;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独立学院论文范文结:

关于独立学院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独立学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赤峰学院学报期刊

2、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