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式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袁伯诚先生类论文范本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方式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袁伯诚先生

  戊戌仲夏,天堂师兄送来了晁广斌等师兄怀念恩师袁伯诚先生之佳作《高山仰止》一书,出于对先生的崇敬和对师兄们以此种方式纪念恩师行为之感佩,逐篇悉心虔诚拜读全书,数次被文章中感人至深的师恩情谊和生离死别人间真情而潸然泪下;也被恩师如慈父般的谆谆教诲叹服,更被师兄们谨遵先生遗愿,捐资在东岳山修建衣冠冢,借山为陵、立碑修文、撰文赋诗等诸多纪念方式感动.

  袁先生非达官显贵、非名流泰斗,只是一介饱览诗书、治学严谨,从教小学生、中学生、专科生、本科生直到带研究生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在他逝去10年后,还有那么多人撰文纪念、追忆、缅怀他;还有与很多人的预约没有如期兑现,还有很多人从学术上、心灵上、精神上对他有期待和依靠,甚至还有人等先生继续讲授《庄子》.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死亡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次是他的肉身停止呼吸,视为从亲人身边离去.第二次是随着三周年纪念活动结束,他会逐渐从亲朋好友的记忆中离去.第三次是被社会遗忘,再也没有人提及他,这是彻底意义上的死亡.而袁先生去世后十年,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人从心底追忆他的一生,追忆他为学风范,怀念他的懿德佳言,期待与他兑现约定.这样的一生,纵使有着身陷囹圄、命运乖舛、坎坷崎岖的经历,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考验,我们自小吟诵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等句子,先生能在任何逆境和灾难面前不屈其志,不弃学问,也是老天刻意安排诸多的羁绊和崎岖,磨砺其坚韧不拔意志,练就其顽强不屈精神,从而使其在学术领域能超乎常人成为宁夏为数不多的《庄子》《史记》研究专家和教育家.

  正因为那些多厄而困顿岁月,才使得先生深谙《庄子》思想,也才使庄子的“内直而外曲”的人生态度和“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事哲学,能在今日被弘扬和传播,也使更多的学人志士遇到艰难困苦时真正理解了庄子的逍遥是以拯救为内核的追求精神自由、独立人格的逍遥;庄子的拯救是以对至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为核心,以“逍遥游”为最高境界的拯救,在拯救与逍遥而不能的人生悖论中,持续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考量.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内核的支持,也许更多的知识分子都会倒在无言的悲痛中,不会出现更多鸿篇巨著.先生是被老天钦点的有大担当者.庄子也说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能忍终成仁,要成仁必要忍受非人之状.

  所有人在遭遇挫折后,都会寻找精神出口,外国人更多地会在宗教领域寻求慰藉,而中国人更多地会转向哲学和田园,这里成为他们疗伤的首选,因而也产生了诸多的诗人、思想家、哲学家.先生恰恰相反,不是在仕途遇阻时回归哲学的,而是在初次入世就遭遇挫折,因而成就了他能静心饱读诗书、体悟生存哲学、感知人情冷暖、体察民生之艰的情怀.才使得他拥有丰厚的知识积淀、通透博越的价值观,在转入大学,步入顺境后,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让《中国学习思想史》及诸多文章成就其一生的辉煌.

  先生在苦难中能遇见《庄子》,遇见《史记》,并成为千年前逍遥精神的一个代际传播者,也是今天的人们还能读《庄子》的一个伟大引领者.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只能以苦其心志的方式完成,这是先生必当负起饱学巨儒、良师高人之美誉的推手.有此美誉者,永远活着,活在文字里,活在文化传承里,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活在人们的心里.其精神、学识、风范终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烛照后世,永不瞑灭.

  我入校之年,恰逢袁先生离校之际,未曾亲聆先生博学洋洒、袖口吐莲之教益,遗憾重重.师院二十华诞之际,执弟子礼献花恩师,有幸补听先生讲话,感受先生洒脱谈吐,渊博学识,是为初识.此书作为走近先生之补遗,涵盖先生学术精神、知识体系、育人情怀、处世之道、为学风范等诸多方面,阅后方感熟知先生.先生因为传道授业、解惑释疑深得弟子爱戴;也因命运多舛,因而其有了超乎常人之坚强和坚韧,竟能以洒脱示人,让弟子及生活身边人有了直面惨淡岁月之胸襟;与书为伴度过无数苦难,对人生世界理解自然超乎一般人想象.对学生每每吐露肺腑之言,在为学道路上不遗余力引导弟子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之人,这些都成为今日怀念最美好地方.

  从本书中,窥见先生做学问之法,读万卷书为“积之厚”,行万里路同样为“积之厚”.一个是从书本上“积”,一个是从社会实践中“积”,书本和社会是“积”学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积之厚”,才能“负”(研究能力、学养、眼界、识鉴等方面)之大,即创造出大成就.庄子有用“聚”来说明“积”之理:“适苍莽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所适弥远则需粮弥多,所以其翼弥大,则积气弥厚也.读这些厚重语言,明了这些深刻道理,对于做学问的人是多好的无言教诲,因为没有听过先生的课而错过的遗憾,此刻,通过补读先生风范而重拾,是为大幸.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纵观先生一生,无不在孤独中思考和感悟,在苦难中注重自身的内在修为,甚而相信明天终将迎来灿烂朝阳,先生这样做了,也做到了.为学是孤独的,是深刻决绝的孤独,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迎来朝阳的.今天多需要先生这样的精神烛照后辈.

  如今,多么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可以帮助甄别书籍优劣的长者、良师、益友,帮我在更短时间内能在浩瀚无垠的书海里找到最好最值得阅读的书,不至于读很多无益无助无价值之作,时间不允许我再披沙拣金,然而千寻不得.多么希望能面对面和先生交流,如何在幽暗之中保有不灭的信念,如何在洞穿人性黑暗和权谋阴险中保全良知;长久不同流合污,就被孤立,而孤立中又怎么能让怒吼的灵魂得以平静,也许,先生会批评修为不够.但是,做学问就无法投机,有几个投机者又会是良好社会的支撑者,如此的二律背反,也阉割着心灵最纯粹的原有情怀.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先生也是满怀期待,如果先生还在世,我写古体诗遇到典故不会用,对仗有疑问时,一定要敲开先生的蛮触斋,虚心求教,先生一定会从先秦诸子、经史子集、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小调、明清小说逐一娓娓道来,犹对诗词格律条分缕析,甚而赋诗唱和,那于我,无疑将如饱饮甘泉、大快朵颐.在先生的引领下,继而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永久的期待啊.

  而今的青年人提及做学问,读古书,简直是不屑一顾,沉迷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中,丢弃了静心从容阅读的快乐,以至于让自己的人生兵荒马乱,对于来不及仔细品尝人生余味就仓促而过的人,人生的风景也只能是潦草不堪,不会精美到醉人.好在值先生去世10年之今日,弘扬传统文化之美德,又被提高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全民阅读经典,恢复传统文化应有的地位,以锐不可当之势,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先生在地下也应为国学经典被重视感到由衷自豪和高兴.

  藉此,深深感恩所有恩师们之谆谆教导,无有昨日之心汗浇灌,难有今日之桃李茁壮.

  阅读本书后,忽有醍醐灌顶之顿悟:精神之光,无论境遇何其不堪,定当不灭,唯此,方不惧千磨万难;为人,须要坦荡,胸藏天地,方不为测蠡之徒搅浑世之清浊而蒙蔽,假以时日,世界清澈见底,测蠡之徒终将被卷入历史烟尘,而真知灼见会如,在历经火烤、挤压、锻造诸多磨砺后,闪耀于星空.

  无论何时何地,为学者都应该致敬先生,学习其为学精神和为人之态.尤其在遇见挫折时,更应该学习先生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之状.

  感念师恩绵延千年,钦佩师兄情深义长,拙诗以记.

  一

  水畔滋龙去故渊,深山厚土养陶然.

  炎霜炙烤味千尝,风浪腌捶和血咽.

  黄卷孤影吞烛泪,青史英名永绵延.

  苍茫世事难预料,归寂静土越寿年.

  二

  三尺方潭化育缘,八千弟子沐清莲.

  系魂庄子渺天际,逐梦屈原堪比肩.

  凌厉青云不坠志,摧肝裂胆韬屈虔.

  西游驾鹤去重九,狷介长留在逝川.

方式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方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方式方面论文范文。

1、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