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中国传统文化和琵琶艺术有关论文如何写

本论文可用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和琵琶艺术

摘 要:纵观琵琶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情怀,当整个艺术殿堂都在回响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口号时,琵琶音乐文化却和传统文化由始至终做着亲密接触,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地方音乐、书法这三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琵琶音乐艺术的影响描写,强调琵琶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每一时期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影响着琵琶音乐艺术的演变,而琵琶音乐艺术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琵琶音乐艺术为何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做了说明,并明确提出民族音乐要用民族文化来解说的想法.

关键词:琵琶;古诗词;现代音乐;传统文化;传统音乐

琵琶自隋唐时期进入发展的繁荣阶段,无论是在市集的民间音乐里还是在宫廷雅乐中,琵琶都是颇受欢迎的乐器,虽然也有零星的琵琶独奏曲例如《霓裳羽衣曲》,但在那时,琵琶还是以扮演伴奏的角色居多的.这一时期,对琵琶艺术的描述开始大量的出现在唐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他们对琵琶艺术的喜爱不吝赞美.到了宋元时期,由于说唱、戏曲艺术的盛行,琵琶逐渐与民间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与合作,在市井音乐与宫廷音乐间寻求融合,这期间,琵琶艺人们吸取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又将此融入到创作中,琵琶音乐有了区别于以往的韵味.明清时期,琵琶艺术延续着宋元时期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琵琶独奏曲.自此,琵琶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融合,由一件伴奏乐器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独奏乐器,不可置否,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琵琶艺术的发展.

王朝的更替并不能让一件乐器的美消逝,从隋、唐的《霓裳》《六幺》开始,颂咏琵琶音乐的诗词就一路陪伴着琵琶艺术的成长与发展,随着古典诗句的流传,人们对琵琶艺术的美有了理性的认知,而诗词与琵琶的碰撞,就是对感性的琵琶艺术的理性描述,同时也体现了那时文人对琵琶音乐艺术的情有独钟,这么看来,琵琶艺术是颇有文人气质的.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韦庄的《菩萨蛮》中有“琵琶金脆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王翰的《凉州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此三首都是借琵琶抒发离别思念忧伤之情,心中泛起无边的乡愁与对现实的幽怨.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形象的描述到“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他眼里,将琵琶的音色描述得如此的丰富,如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清脆之声,或大或小,特别是在诗中提到的具有“裂帛”之声,琵琶的音色在那时就已经有“非乐音”的效果了,这将琵琶这件乐器的张力,形容的恰到好处.白居易的《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更为语出惊人,“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两人均在听闻了琵琶圣手曹刚的演奏后,抒发所感,这既是对曹刚演奏技艺的肯定,也是对琵琶音乐艺术的赞叹.元稹《琵琶歌》里说道:“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张祜有《琵琶》诗云:“只愁拍尽凉州破,现出风雷是拨声.”这两首诗真实地讲述了琵琶音乐语言对情感膨胀到极端而顺势迸发的激烈如金石之声的表达,这和琵琶已有的娇媚柔美之声形成对比.唐代李商隐有《相和歌辞王昭君》“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杜甫有《咏怀古迹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一代美人王昭君远赴匈奴和亲的历史事件,通过琵琶这个载体来表现王昭君背井离乡的悲凉和为汉、匈和平事业牺牲小我做出的贡献.宋代著名婉约派诗人苏轼有《诉衷情-琵琶女》“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怨恨,都向曲中弹”,《采桑子》亦有“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陇.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对情感的描写是细腻的,前者借琵琶表达内心无尽的幽怨郁闷的情绪,后者则展现词人在美妙的琵琶乐曲声中享受人生的悠闲状态.众多作曲家在创作琵琶曲时开始倾向于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为基本素材,例如近现代琵琶创作曲目《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创作题材是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基本背景,表现琵琶女凄凉悲哀无奈坎坷的人生.

这样的诗句多的不胜枚举,诗人通过琵琶音乐艺术抒发所感,留下关于琵琶艺术文化的诗篇或资料,一代代的琵琶演奏者或音乐理论研究者将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琵琶艺术文化通过演奏或交流的方式传递出去,在结合了当下琵琶艺术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后,形成了适应客观社会、客观文化发展、客观精神需求的不断发展中的琵琶艺术文化,这是琵琶艺术得以发展并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重中之重就是我们不能漠视传统文化,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传统文化,没有了根,那一切文化就像浮萍一样飘零散落.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百家学说,不同的思想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战国时期的楚曲秦乐、隋唐时期的燕乐、宋元时期的戏曲等都是不同思想不同时代形成的音乐文化,琵琶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也受到了不同音乐文化和音乐形式的影响.广东音乐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在福建等地方众多喜爱音乐之人聚集在一起,主要演奏当地流传的民间曲调,以重奏或合奏的形式出现,琵琶在广东音乐成熟时期加入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只在福建等周围地方流传,随着其队伍的不断壮大及当地音乐人的不断传播,广东音乐文化迅速蔓延至全国,并拥有如《步步高》、《旱天雷》、《鸟投林》等脍炙人口的乐曲,经久不衰,广东音乐发展至今自然离不开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最初人们只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表达当地的人文环境及喜怒哀乐,后逐渐发展到把喜爱的民歌、民谣用乐器来演奏,这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形式又对广东音乐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琵琶音乐艺术正是因为浸泡在广东音乐这样的艺术环境中才使得它的发展之路不那么单一,除了自身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及现代创作曲目之外,又另辟蹊径,在民间音乐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吸取养分,在众多演奏者及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了专门用琵琶来演绎的民间乐曲,如改编后的江南丝竹《行街四合》、广东音乐《倒垂帘》、客家汉乐《出水莲》等等.

传统民间音乐不仅拓宽了琵琶音乐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语言,广东音乐只是给予琵琶养分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之一,诸如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等具有地方特色又代表了特有的音乐文化语言的音乐形式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被埋没,反而在音乐文化领域执着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当现音乐的发展走入瓶颈期,当人们回头探究传统音乐的根源,竟发现是这些原本就耀眼夺目的年复一年受一方水土滋养的传统音乐文化支撑着琵琶这样音乐艺术的不断前行.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书法,商时期有了完备的甲骨文,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自己的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通用文字书写风格,直至秦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书写为小籇,唐宋元明清时期在楷书、行书、草书、籇体、隶书这几类书法风格上都有所发展,也是直接影响了现今我们对书法的分类,可以说,书法的发展与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息息相关的,而书法与琵琶音乐艺术的组合可谓是让人始料未及、眼前一亮的.中国书法中的草书,始于汉代,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其特点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草书是不拘泥于形式,不求一笔一划的工整,只求弹指一挥、潇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意境,这样的草书虽说极具个性,但充满创意及欣赏价值,这与琵琶音乐艺术的某些特点不谋而合,琵琶音乐讲究点、线、面的整体结合,由点连成线,再由线覆盖成面,在琵琶众多的现代曲目中,有作曲家另辟奇径,将传统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如罗永晖作曲的《千章扫》、陈怡作曲的《点》等.

上述谱例是《千章扫》中的部分乐句片段,此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草书的动态美感,力求借助琵琶的亦静亦动的特点来表达草书的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气势.当中大篇幅运用到了琵琶的弹跳类指法,如甲扫、滚奏、扫佛等,这些指法都是武曲中常用的,为表现气势、展现恢弘的场面,而草书正是有自身的豪放不羁、挥洒自如的气质,二者的结合堪称一绝,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现草书的动态美,在乐曲处理上加入力度上的虚实结合,这与草书在书写过程中虚实力道的拿捏相吻合,不得不为这样的创作拍案叫绝,这样的作品是分别深度探究了传统文化及琵琶音乐艺术的精髓,取其精华加以联系,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被传统文化的氛围所包裹,而且仅重复组合运用了琵琶几个技术技巧,便能拥有如狂风骤雨般一泻千里、连绵不绝的气势,不但展现了作曲家的功力,更是突出了琵琶这件乐器另人叹为观止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既有内涵又有新意的作品,随着作曲家和演奏家对传统文化与琵琶音乐艺术的探索,越来越多的问世,刘德海在其《旅程篇》中也认为,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政策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入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本保证,将传统音乐文化纳入正规艺术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蒋箐老师在《中国传统音乐对专业器乐创作的渗透》一文中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有限的想象力反应无限审美理想的特点,例如诗词上,要“于无声处皆其意”,戏曲中要“形神皆备”等等,这些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一脉相承而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琵琶音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彰显着中国历史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理念与特色也将一直被人们关注.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积淀,是民族音乐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基石,是琵琶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保障,诗词、地方音乐文化、书法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凤毛麟角,发展必要回头看,我们当遨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并充实到作品中,富有文化精神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才会屹立不倒,毕竟民族的音乐当用民族的文化来解说.

参考谱例:

1.李光华《琵琶曲谱》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2.罗永晖 《千章扫》 1997年

参考文献:

[1]刘德海.《旅程篇》.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16页

[2]蒋箐.《中国传统音乐对专业器乐创作的渗透》.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4月02日

[3]清,曹寅.《全唐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4]郭晓慧 .《全宋词》.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崔晓君,生于1986年12月.7岁习琵琶,15岁师从汪派第四代嫡系传人音乐学院郝贻凡教授,2005年考入音乐学院民乐系,攻读本科,琵琶演奏专业,师从郝贻凡教授.2009年升入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琵琶演奏专业,继续师从郝贻凡教授,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曾获“敦煌杯”首届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专业青年组铜奖;首届国际器乐大赛专业青年组优秀演奏奖等各类奖项,发行个人专辑.现执教于常州大学音乐系.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传统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