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岁月如歌改革开放40年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改革开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岁月如歌改革开放40年和我们的生活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巨变的40年,也是书写奇迹的40年.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健康,从色彩单调的服饰走向个性多元的时装,从“蜗居”到“广厦”,从“从前慢”到说走就走的旅行……40年里,我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折射出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40年,是历史的节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回首过去,岁月如歌;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让我们以奋斗的继续描摹人生的画卷,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每个人的努力,时间都记得

1978年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1988年的大事记我也记不住任何一桩,因为那时我家没有电视和报纸,即便记得住,中国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印度总理访问中国,我国成功发射一颗通讯卫星,这些大事与我有什么直接关系呢?那时我已经六岁了,即将升入小学.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没有太多精力管制孩子的玩耍和学习,我们一帮顽童常常聚在一起疯跑疯玩,自娱自乐,和世界保持着绝对遥远和安全的距离.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渠道知道.我们更关心的是每餐的饭食,电视画面里的虚拟故事,身边街道里你来我往的热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事物.

其实很多年后我们才知道,你以为你是游离在大环境之外的一条小咸鱼,其实你的身边也遍布海水,你身上的气息就是那个时代的气息,个体无法真正游离于时代之外.我们应该感谢那个自己也许未能了解过的年代,每个城市,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每双望眼欲穿的眼睛,都在透过生存与生活的洗礼朝着风大浪大的改革前沿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着迈进.

不过五六年时间,等我们上初中后,家里的境况有了鲜明的改变,电视机、风扇、燃气灶、摩托车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父母之间经常八卦谁家成了万元户,谁家出去做生意赚了大钱,谁谁搬去了城里.曾经拣哥哥姐姐衣服穿的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挑选衣服的自由,买书的自由,吃方便面的自由.我们开始思考,将来要考什么样的学校,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书本给了我们最好的理想启发.

升入高中后,课堂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入驻校园,“大哥大”赚足了噱头,流行文化格外漫溢.1997年香港回归,学校特意放假,让我们从电视新闻中留意时政,那是我第一次将思考的触角伸到国界之外,生活之外.世界是方的还是圆的,我是中国的一份子还是世界的一份子,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从何而来?我小小的脑袋好奇着学习着.班级元旦晚会上我唱了一首《走进新时代》,振奋人心的歌词至今记忆犹新,“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当年,电视剧《还珠格格》风靡一时,《泰坦尼克号》也在中国大红大紫,校园广播电台里的民谣成为耳朵中另一种风景,世界正在用文化的触角打磨我们稚嫩的青春,还有更多的未知,还有更好的未来,我们看待生活的维度变得多元,不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脑袋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元.

2000年,作为千禧年升入大学的学生,身上倍感有一份沉甸甸的担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在年轻人身上,让我们去追问更多的可能.

八年之后,我们站在北京鸟巢面前,奥运会刚刚闭幕,这一瞬间的抵达和见证,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我们一路相随.吴晓波《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曾有一段话:“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彻底地刷新着全部的记忆.但是同时,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不可捉摸,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隐含着时代变革的延续性和命运的神秘感.”

中国快速发展的这十年,也是个体快速成长的十年,我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北京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我在媒体岗位上接收最新的信息、记录相关的人物,深感速度的力量能够击穿一切、塑造一切、超越一切.高楼建起的速度,城市发展的速度,科技创新的速度,我们解读世界的速度,互相角力彼此制衡,才有了我们方寸生活里一个波澜壮阔的空间,它投影着时代的风起云涌,也演绎着个体的命运经纬.

今年,改革开放40年成为一个从上而下、振奋人心的热门话题.的确,40年里,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们感恩于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全面升级,也期待着未来10年、20年、30年、40年可能会出现的光明愿景.

只想说:不急不躁,顺势而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时代之大势,只要你想、你敢,无论是校园、家庭还是职场,都可以成为你发挥个人价值的主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终身学习和自我成长有多么重要,让知识为自己赋能,让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为自己加冕,借力改革之风的力量,最终我们也会朝着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那飘香的团圆饭

年过八旬的妈妈戴着老花镜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翻看烹饪方面的书,书中是一道道诱人的美味佳肴,她拿着笔在稿纸上认真写着菜谱.夕阳透过淡蓝色的窗帘,映照着阳台的每一个角落,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闪着柔和的光亮,格外显眼.我知道,妈妈又为中秋节的团圆饭精心做准备呢.多年来,家里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人们的生活有了一点改善,但是要想吃顿肉,必须凭肉票购买,只有到了春节,家家户户才可以美美地吃一顿有肉的菜,这给我的童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那些年,妈妈所在的工厂每到春节前,都给职工发一张菜票以示奖励,每次都是姐姐去工厂大食堂领菜,那菜里有豆腐、粉条、白菜和香喷喷的肉.妈妈把切好的土豆、大白菜与领回家的菜混在一起,再烩成一大锅菜.锅里的菜多了,肉味就少了许多.我梦想着,如果能痛痛快快吃一顿肉,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1980年春节前夕,姐姐们忙着在家打扫卫生,在家人眼里,我还是个贪玩的小孩,是不需要干家务活的.一天,妈妈把新发的菜票和一个铝制饭盒交给我,郑重地说:“今年你去领菜吧,姐姐们要在家里干活.”第二天,我早早跑到工厂的大食堂,没想到门口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八点钟,大门准时打开,人们的脸上都露出兴奋的神情.顿时,那诱人的肉香在食堂里飘散着,直沁心底,有种情不自禁想流口水的感觉.厨师在我的饭盒里倒上两勺子热乎乎的肉菜,我和许多人一样抱着饭盒高兴地往家走去.路上,一位骑自行车的小姐姐,因地面的雪太滑,连车带人摔倒在地,刚打的菜从饭盒里洒出来,她一边哭一边蹲在地上,把沾着泥土和雪的菜捧进饭盒里.回到家,我把这个情景讲给妈妈听,她安慰我说:“以后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到时候我给你们煮一大锅肉,让你们吃个够!”

进入90年代初期,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吃肉已经不费劲了.妈妈没有食言,逢年过节,她总是拿出一笔钱,买回近50斤的猪肉和排骨,然后再分门别类切出肉丝、剁肉馅、炖排骨,并用家中的大铁锅做烧肉.她把花椒、大料、葱、姜等调味料一一放入锅中.两个小时后,经过大火加温火一番猛炖后,整个屋子都能闻到浓浓的肉香味.每到这个时候,妈妈就从锅里捞出一块肉,盛到碗里,笑着对我说:“你尝尝熟了没?”我三下五除二就把肉吞掉了,咂吧着嘴,满足地说:“熟啦,味道很美!”其实,妈妈是想找个理由让我解解馋.妈妈每次还把锅里煮肉的汤盛在菜盆里,用来炖菜或是烧汤,一点也不浪费.虽然妈妈炒的菜种类不算多,但每道菜里都能看到红白相间的肉.妈妈看到全家人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她总笑着问我们:“菜的味道如何?”听到我们赞不绝口,妈妈的脸上乐开了花,似乎很有一种成就感.

自从199 0年退休后,妈妈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做美食上了.

2000年,家中最小的妹妹也结婚了,随着家中人口数量的增多,妈妈为我们准备的团圆饭也更加丰盛,逢年过节,做一顿团圆饭成为她最开心的事.

让妈妈没想到的是,不过十年,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改变,曾经最受欢迎的肉食品,如今不再是餐桌上的最爱了,她惊讶地看着我们把许多肥肉片从菜盘子里挑出来,不再吃.很心疼地问:“这么好的肉怎么不吃呢?”我们不好意思地说:“ 肥肉油油腻腻的,还要减肥呢!”“吃太多的肉,容易患脂肪肝之类的病.”“现在吃饭要讲究合理膳食!”妈妈听了这番话,沉默不语,第二天,她让我到书店买回五大本图文并茂的菜谱书.

妈妈凭着勤奋好学的劲头,按照菜谱说明居然能做出30多道荤素不同的菜,姐妹们每次回家,她像一位美食家,很自豪地给我们讲做饭的技巧,教我们要注意饮食巧搭配,要吃出健康来.当她看到女儿女婿和外孙们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边吃边聊天的欢乐和谐场面时,她做饭时的疲劳一扫而光,眼里流露出一种幸福感.

岁月催人老,妈妈脸上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姐妹们不忍心让老妈再进厨房了,全家人劝老妈:“进入21世纪这么多年了,人们都到酒店里吃团圆饭,特别省事,还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咱们也去享受一下吧.”妈妈听从了我们的建议.不过,有时遇到工作忙赶不上团聚的,每到佳节来临前,妈妈总忘不了提醒我们:一定要回来吃团圆饭!在妈妈的一再坚持下,近五年的团圆饭又由酒店辗转到家中.我们以为她是心疼花钱,原来她就是喜欢看我们在自己家里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喝酒聊天,那样才有大家庭的气氛.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上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吃饱到讲究吃……无论世事如何改变,不变的是亲情和妈妈的味道.每到逢年过节,我们一起准备节日盛宴,家人们在一起热闹开心的情景依然如故,说笑声此起彼伏.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其实,看似简单的团圆饭,并不在乎饭菜有多么丰盛,也不在乎在哪里用餐,而是在意那飘香的团圆饭里流淌着一份浓浓的亲情.

从那个羞于谈内衣的时代走来

从内衣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女性经历了从过去不敢美、不会美的历程,到如今变得懂得美、更爱美,对美的理解更开放自信,对美的需求更丰富多元.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人仍对美的呈现很含蓄,对“时尚”感觉神秘遥远,更是羞于谈及内衣.在那个时候,选择在内衣行业创业起航是需要魄力与眼光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下海创业,创立了内衣品牌“爱慕”.1993年3月8日,在品牌启动之日,我们举办了中国第一场非正式的内衣动态秀,让爱慕成为中国内衣文化最早的传播者.当时,中国市场没有像样的民族内衣品牌,内衣高端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瓜分完毕,它的出现,提振了中国内衣品牌的信心,也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美是由内而外的.

当时的消费者对内衣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舒适”程度,即便到了2000年,中国的内衣设计仍是以模仿为主,对于产品的美和内涵根本无暇探究.而我选择了去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内衣,演绎现代内衣的时尚美.2002年,我们推出的“爱慕·敦煌”系列惊艳亮相“中国国际内衣、沙滩装及辅料展览会”,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大唐盛世为背景,以西域大漠的黄沙落日、敦煌飞天为主题,通过色彩、面料、设计和视觉传达出东西方文化交融产生的奇妙之美,轰动整个时尚界.不仅摒弃了以往单调的内衣产品展示,首开内衣主题发布的先河,且创造了内衣文化的全新理念,用内衣诠释出中西碰撞、文化艺术内涵所带来的视觉盛宴,这是中国内衣品牌的第一次.

我不仅想打造一个呵护女性身心健康的品牌,更想为了提升女性对美的认识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到了资源丰富的今天,从最初的崇拜西方到如今所提倡的文化回归、文化自信等重大转变,从不懂美到追求美,“做有文化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恰恰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与追求.

2008年,我们成立了爱慕美术馆,以公益的形式打造开放、多元的文化艺术分享平台,在600平方米的空间中,面向社会大众先后展出了绘画、摄影、雕塑、缂丝及核雕、玉雕等纯艺术作品,民间工艺作品及当代设计创意作品,这不仅仅是对业内时尚与跨界艺术的一记助力,也打开了社会对关注美的一扇大门.2009年,为保护并发展昆曲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打造了实景版“游园惊梦”昆曲体验馆,坚持公益性演出.因为我不想让爱慕太“物质”,而是希望这种集大雅大美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能够真正成为爱慕的精神内核.2014年起,我们赞助了专为女性艺术创作者设置的“国际女性戏剧节”.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为产品设计带来源动力的同时,也升华了企业文化底蕴,同时让女性对美的认知提升到更高层次.

从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95年股份制改造,再到2000年北京爱慕有限公司的成立,之后于2017年再次改制成为爱慕股份有限公司,爱慕的成长便是“改革开放”与“美的变革”最真实的缩影.25岁的爱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仅顺应了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推进了内衣行业美的进程,我们愿意为更多的女性创造美的体验,传递爱的温情,同时也收获自身的成长.

春暖花开的小房子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家是简单的一个屋子,里边有父母弟弟.单位分的房子几乎都是同样的大小,同样的院子,甚至同样的家具.没有人会想着房子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也没有人思考这是一种经济价值的代表.

几间平坦的砖瓦房,一个小院子,我跟弟弟常拿着小板凳在院子里晒太阳,有时候也偷偷拿玉米粒喂喂鸡鸭,妈妈在院子里种了一些大白菜,大白菜的四周种了一些向日葵,还有一株“姑娘”果给我和弟弟吃.房子宽敞,院子能够跑来跑去踢球.大人们主要思考的是每天做什么饭菜,邻居聚在一起,常常是吃过早饭就开始研究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时间在小孩子的记忆里,都是由事情拼凑起来的.1993年表姐结婚了,她跟姐夫租了两间房子,月租金30块.有时候会去表姐家蹭吃她包的大包子,她说没有自己的房子,租来的住着心里还是不踏实.大约一年之后,表姐生了小侄女,她跟姐夫也存够了7500块钱,买了自己的房子,是带着一个小院子的两间房.

晒着太阳,嗑着自家院子里种的向日葵瓜子,去亲戚家里串门子吃包子,似乎是那时候最幸福的记忆了.偶尔看到有钱的亲戚家里的炖菜里有肉,也是可以多吃一碗饭的.那时候记忆里没有去饭店吃饭的经历,好像“下馆子”是一件特别遥远的事儿.

工作后,来到城市里,先是在大连的一家报社做美编,租住在一个高层楼的宿舍,一间屋子里有6张床,一张床铺120元,美编的制版费随编辑费一起发放,有时还要压两个月才发,用钱还是得有计划才行.同事看我过得太过于紧巴,周末约我来家里吃饭,她问我,你想吃什么.我很认真地说:“我想吃一个有肉的菜,还有一个素菜.”多年之后,她移居到武汉,我长住在北京,再相遇,她依然给我做了一个有肉的菜.她还笑着说,当年你要有肉的菜,今天又给你备上了.

2001年,我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工作.同事宛蓉大我几岁,2001年她已经开始计划着买房子了,当时她租住在鼓楼附近的一居室,月租金1100元,我住在鼓楼附近的四合院中的一间,月租金400元,现在回想那间屋子,原本是一间放杂物的屋子,收拾出来给我住.冬天没有暖气,夏天倒是不算热.吃饭基本是在单位的食堂解决,周末用包子、炒饼一类的小食凑合一下.

宛蓉后来买了一套两居室,在车道沟附近.这时的我搬到楼房与人一起合租,合租的姑娘跟我特别投契,2009年初,她告诉我她要结婚了,得自己去买房子了.我才知道,原来买房子可以贷款,付20%首付就行,余下的慢慢还月供.我们约定好了,以后我们买房就买在隔壁,这样还可以像合租一样方便串门儿.

当真要买房子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事情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首付款20%,实际会多产生一些房屋交易税,二手房还会有中介费用.当时我手上的股票亏了不少,存款不到10万,全部家当和从亲戚朋友能借来的钱加起来可以承担50多万的房子,于是我开始找一居室,看了很多房子,看中的钱不够,钱够的格局或地理位置不合适.几经折腾,室友先买了在通州区的一个两居室.我有点倦了,不知道何去何从.这时,一个贵人出现了,他告诉我,如果想买房子,一定要去中介挂号,让中介帮你核算,你能买多大平方,什么位置是你想要的.当天,在几个中介挂了号后,我就开始等房源了.最终我锁定了当时工作单位旁边的一个一居室,一居室租价是2500元,如果我买下这套房子,月供2480元.

我横下心,告诉自己,就等于自己租自己的房子好了,20年后,还剩一套房子是自己的,如果一直租着,租金是别人的,未来房子依然是别人的.

房子在二环外,简单装修之后,搬到自己的房子里,那十多年的漂泊感一下子不见了,安逸又安稳的能量涌上来.周末,歪在自己的房子里,躺在床上晒着太阳,睡觉醒来也觉得,哇,这是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家,老家的父母来住过,弟弟也时常来溜达.也许是心安定了,工作也开始有了新的方向,我有机会去上海工作了.

收入越来越稳定之后,我工作的自由度又变大了,辞职自由旅行,开始做自己喜欢的手工首饰设计及销售.日子在不知不觉得越来越好.

20 13 年,一个朋友要买西安某小区的房子,我也动了心思,跟着买了一套小一居.

之后,我又回到北京生活.我依然很努力地工作,还两个房贷、四张信用卡,人身保险、车保险,养人养房养车,似乎总有挣钱的理由.2017年4月,我把八年前买来的一居室卖掉,换了一套河北燕郊的一居室.

我年近40了,经过了吃一个包子、几个“姑娘”果就是幸福生活的孩提时代,经过了工作初期一个肉菜就能让我感动的友情,到现在有房有家,身心安定.

妈妈常说,以前总想着有一天,你弟弟从外地开车回老家,多风光,没想到,现在你跟弟弟都有车有房子,想起来特别自豪.

细碎的事情拼起了我们的人生,一转眼40年,就这样虚晃而过.去国外旅行曾遇到过糟心的事,见识多了,不再媚外.华灯初上、夜深人静的任何时间,踏在北京的土地上,满满都是家的安全感.

旅行是不确定的,但意义是确定的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去往荷兰的飞机上.几个小时前,候机时刚刚预定了酒店,安排好大致的行程,同时为这次一个人的旅行保留了足够的随遇而安.对于陌生的远方,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可以轻松地穿越层层时区.

这个时代,距离已经被改写了.去往地球上大多数国家,不过是十余小时的飞行.看两三部电影,读几个章节的小说,在枕头上轻度酣眠,然后就可以走出机舱,迎接气候变化,用另一种语言思考.有时我们会待在海边接受阳光亲吻,有时穿过城市遇见另一个自己.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是春节时父母带我回老家.每到出发前夜,大人们似乎整夜都在忙忙碌碌地收拾大包小包的行李,我躺在床上看着他们的身影,任由大脑里的兴奋与困倦不断较量.次日清晨挤上绿皮火车,咣当咣当三百公里,一路白杨慢慢退后,有大把的时间吃完一兜子的零食.然后是一次十几公里的自行车之旅,北方的冬天,车后座的我,眉毛沾满冰霜.最初的诗与远方啊,多么谨慎与隆重.

长大后终于去了远方.大学时光,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日子都要在车厢里过一夜.在没有动车的年代,夕发朝至是我们和家最浪漫的距离.某个春天,我开始拥有了最初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课堂上讲起碑林,课后就和同学在最后一分钟冲上开往西安的火车,没有座位,于是我们在餐车一碗碗吃泡面.这时候的火车是红色的空调车了,窗子挂着白色蕾丝的窗帘.那时感觉时间很慢,我们可以有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

毕业前的分手如期而至.有了动车的年代让生活的场景更加容易转换,于是我第一次独自旅行,要去听海哭的声音.离开,变得很轻易;离开,似乎也就完成了所有意义.

读研究生时,“自由行”成为了热门词汇.我以做课题的专业态度参加攻略写作比赛而获奖,于是获得机会第一次跨过了赤道,站在了印度洋的面前.热带甜腻粘稠的空气包围着我,广阔深邃的夜海有规律地飘来一缕缕的风,带着我的遐想四散开去.白天时候我第一次邂逅了“海比天蓝”,而夜,是阴翳的摄人心魄,是海浪声声重击心脏的跳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南半球的星空.

Radj陪我一起看夜海, 他是我刚刚在度假村认识的毛里求斯人,棕色的皮肤,穿白色的衬衣.他说,这里很美,但是他的岛更美.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祈祷,然后去潜水.他是潜水教练,可惜那时我对大海虽爱却恐惧,根本无法亲近.

这是我对生活方式的第一次启蒙.我开始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安置时间,他们和这颗美丽的星球、这宇宙间日升日落的时间节奏有着不同方式的关联.我想去他所说的绝世好美景看看,可是那非洲大陆旁的小岛在地图上看似遥不可及.

我用了几年的时间,一点点对这个世界试探.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航线让出行更加轻松,越来越多地方不再需要繁琐的签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工具让旅行信息唾手可得.

后来我终于去了Ra d j的岛.毛里求斯航空开通北京直飞的第一个月,我买了机票,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即闯入碧海波澜.出海,越走越远;乘坐潜水艇,越潜越深.不同层次、不同情绪的蓝让我从此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很多未知的神奇,那是我应该保有的好奇,那是我应该心存敬畏的力量.离开小岛时,我给自己写了一张明信片,多年后我还记得上面的话:你随时都有选择权.

数年后,我又来到临近毛里求斯的塞舌尔,夜潜时在漆黑的海底看到闪闪发光的气泡.后来的岁月里,我在马尔代夫船宿潜水时,在急流里见过两只manta犹如神雕侠侣;我在埃及红海的上空看过一整夜的月亮,月亮绯红,平躺,清晨的时候我也会去潜水;我在墨西哥的洞穴里潜水,透入洞穴的光线犹如神的目光注视着孤独的我.那项当年觉得难于上青天的深潜技能如今早已驾驭得游刃有余,于是,我终于可以亲身体验这世界更多的美好与神奇.

旅行,给了我们选择理想生活的试验权.你尽可以去大峡谷的印第安部落里当一名牛仔,在小樽的玻璃工作室体验手艺人日常,在欧罗巴的钟声里重读文艺复兴……十余年,我积攒了几十个国家的旅行足迹,逐渐学会了用平等的心态去理解其他文化习俗里的生活习惯,甚至扭转一个“中国胃”的固执.上个月,我曾去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练习风筝冲浪,在与大海的较量里尽可能保持优雅.我享受着海上极限运动带来的,这是多年前那个初遇印度洋的我所不能想象的,我变强大了.

我曾贪婪于这个世界的诸种“不同”,向往所有未曾体验过的生活.然而世界美景追不完,越扩大自己探寻的半径,越发现更多未知的旅程.同时,这个多元世界里又有着那么多的“相同”—对自由心灵的追寻,对爱的沉溺与担当,人性的脆弱与伟大,不同文化传承的历史与沧桑……这些共通之处,成为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是我们彼此理解的基石.

当这个世界开始变“小”,当我们可以轻松抵达任何地方,以至南极与北极,“离开”不再是重要的意义,“理解”成为更重要的命题.理解,不仅仅是对他者,更是对自身.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正视我们国家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及每个人如何接纳真正的自己.

时代改变了速度,重新定义了距离,却未必能增加我们见面的次数.每一次出行,期待转换时空后有勇气面对内心的真实,无论是欢愉还是恐惧.每一次旅行归来,便能更加珍惜扎扎实实的当下.

此刻,我正在10972米的高空,以837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距离上一次真正的“一个人的旅行”已经过去了整十年.感恩过去十年里爱人、家人、友人的陪伴,感恩那些分分秒秒的生活,感恩于新建、重建的亲密关系滋养了我,让我此刻更有勇气、平和、自由地随机开启某次旅行.

这个时代给了人们远行的勇气和资本,让我们可以无惧年龄、国别和文化差异,可以随机开启一次或远或近的旅途.那就大胆地去预见未来和远方吧!

长相不同的身边人

问起对中国的印象,很多外国人一上来头脑都会有点混乱.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于世.而近几十年的中国发展速度太快,快到需要人们要彻底刷新曾经对这个国家的印象.

很多欧洲人从小接受的观念里,中国是一个山青水秀、平静安详的国家,甚至至今孩子们还会唱着“中国人穿着丝绸长袍席地而坐”的儿歌.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外国人认识了中国黄土高坡上的红灯笼,见证了奥运会五环映衬下的城市繁华,也结识了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载人航天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被很多外国经济学者称奇.走遍世界的大小城市,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依旧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间隙,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打着中国烙印的产品,已悄悄凭着它们技术更新快、质量有保障等优势,慢慢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与认可.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自1998 年迪士尼拍摄动画片《花木兰》以来,以中国为素材的电影电视层出不穷.成年人喜欢好莱坞的功夫片,而孩子们更喜欢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阿宝.如果走在国外的街头,偶尔会有人用浓重的外国口音跟你打招呼:“你好,师傅.”那时你可千万别奇怪哦!

其实对国外的老百姓们来说,“中国”早已没有那么陌生和遥远.然而即便如此,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也往往是跳跃性的,很难成为体系.毕竟,中国本身就是个复杂而神奇的国度.

前不久,我遇到一个刚从北京旅游回国的法国老太太,她津津乐道地向我讲述她在中国的各种经历:

“中国的广场真大!紫禁城和天坛真壮观!

北京的胡同真美,载我们的三轮车老板特别热情,一边骑车一边给我们介绍,要是我们能听懂就好啦(汉语口音的英语+法语口音的英语,双方之间的交流确实不太容易)!

中国的游客真多,车真多,安全检查也真多!

那里的食物样式太多了,花样繁多,卖相奇怪,但好吃!我鼓足了全部勇气吃了一块被切得方方正正的‘肥肉’,一吃发现不是肥肉,原来那东西叫‘豆腐’!

……”

法国老太太说她最初对中国的印象还只停留在童年的儿歌里,觉得在中国,人们应该还过着慢慢悠悠的生活,没有太多“新科技”的纷扰.到了中国才发现,原来那里的大城市早已国际化.处处高楼林立,国际品牌的商场随处可见,除了那些著名景点的历史建筑,北京仿佛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没什么区别,只是城市设施更新……

虽说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让老太太有点猝不及防,但这并不妨碍她对中国的热情.那一天,她兴致勃勃地聊了一下午,末了还问我一句:“我已经开始学习用筷子吃饭了,但你能告诉我用筷子怎么喝汤吗?”

我:“……”

哎,有时候和外国人交流就是会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明明西餐里的刀叉也是无法用来喝汤的!

第一次去中国的外国人往往都有这种经历,现实中的中国与想象中的非常不同.而对于大多数没去过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来自于身边的华人.

小时候,我时常看到电视里的老华侨们谈起对祖国强盛的期待而热泪盈眶,偶尔发出“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华人在海外才能生活得更好”的肺腑之言.而作为2000年后才开始生活在欧洲的“新华侨”,我赶上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十几年来,我在海外所感受到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普遍是非常积极而正面的.

说起与外国人打交道,首先要知道,面对一个中国人就对中国话题侃侃而谈的西方人其实并不多,甚至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在欧洲,各种种族文化的外国人早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更不要说美国、新西兰这种移民国家.中国人同其他外国人一样,只是长相不同的身边人而已,绝不是“稀有人种”.所以相对于咱们国人对欧美文化的好奇,对方往往并没有给予同样多的热情.他们更容易首先把你看成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交往,然后才有可能深入谈到你的国家文化背景.对此无需惊讶!

深入谈到对中国的认识时,其实西方人也会聊出很多并不简单的话题:关于中国古代,他们常常会说出丝绸之路、甲骨文、兵马俑等.碰上懂行的,能比我们普通中国人了解的都多!当然也有很多人着眼于现在,他们惊叹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变化真是太大了.毕竟仅就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言,能在30年间使7亿人实现脱贫,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既然中国已经被称作世界“第二经济体”了,变成了大国,那么大国就要展示出大国的风采.

在我刚来法国留学时,发现中国留学生很容易被人戴上“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帽子.原因是中国人很容易因为别人说一句中国“不好”就会跟对方争得面红耳赤.即便对方讲得不一定不是事实,也要拉出“为中国人争回面子”的姿态.十几年下来,我觉得这种状况在海外华人群里已经明显改善.他们如今更注重事实与论据,更尊重别人的观点,比较宽容.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国展示出大国风范的体现之一吧.在我所了解的外国人圈子里,中国人留给他们的印象,普遍也是“友好而和善、勤奋且务实”的.误解与隔阂无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都可能会出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还是交流.增强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这才是和平相处、共同向前的共识.

我们也许常常会好奇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从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我们听到的也许是赞扬,也许是质疑.但无论如何,评价的背后,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商人也许看重的是机遇,而环保主义者则更在意光华背后依旧湛蓝的天空……每个人的观点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的局限性.

40年以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人均寿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科技发展水平,无不展示出了傲人的成绩.也许有人说这国家还有着诸多的不完美,但“完美”真的存在吗?

“家”“国”同理,冷暖自知.如果国人能从别人的评价中找到更加全面与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砥砺前行,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离“完美”更进一步……

改革开放论文范文结:

适合改革开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改革开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3、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4、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5、改革开放小论文

6、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