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述评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和旅游视角下对国内社区营造的文献述评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研究述评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旅游视角下对国内社区营造的文献述评

作者简介:阮文奇(1992- ),男,江西九江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李勇泉(1977- ),男,福建安溪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社会网络.孙瑾瑾(1993- ),女,山东青岛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B085)支持.

【摘 要】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ROSTCM6 与EXCEL 软件对大陆192 篇社区营造研究论文的研究特征和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大陆社区营造领域的期刊与学科分布、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以及区域分布;从研究主题来看,大陆社区营造研究成果划分社区建设、社会关系、产业经济、科教文卫4 个方面.最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展望,从宏观上看,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既可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民居生活品质,又能解决社区旅游发展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观上看,需要科研机构与学术协会进行引导,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从微观上看,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更能抓住问题本质.

【关键词】旅游;社区营造;社区建设;社会关系;产业经济;科教文卫

doi:10.3969/j.issn.1674-1013.2017.01.002

一、引言

宏观层面,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是“五个文明”在基层的具体落实.2013 年12 月12 日,主席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建设“留得住乡愁”的和谐社区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社区发展指明了方向.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 通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发展社区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区营造理念的推动,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让社区居民共同经营“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及其它的相关的文化活动,从而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产业、文化、经济得以复兴,原有的社区景观焕然一新,促使社区活力再现,这种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参与及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营造(谢登旺,2002).

微观层面,旅游业发展带来旅游社区环境恶化、社会文化殖民地化、旅游收益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胡波,2014),这些问题导致地方依恋降低,旅游社区居民会逐渐迁出旅游社区居住地,然而社区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随着当地居民的迁走,社区文化也会流失,旅游目的地也就丧失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对游客吸引力也会下降,导致旅游社区的没落.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核心理念是凝聚社区居民共识,自下而上居民参与,留住旅游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旅游视角下进行社区营造,将“人、文、地、产、景”与社区旅游完美结合,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旅游社区和谐发展,改善旅游社区的旅游环境,吸引游客.这一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旅游冲突、留住乡愁、创建新型旅游社区.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有必要从旅游视角下对我国社区营造研究文献的研究特征和主题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述评,丰富旅游社区营造相关研究理论.

二、数据遴选与描述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学术论文尤其是期刊论文是了解研究趋势和领域状况的主要载体.本文主要选取学术论文进行研究,目前大陆关于社区营造的研究并不多,为提高研究准确性,学术论文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因此以“社区营造”为主题词,以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为条件,时间截止至2016 年1 月20 号,通过Notoexpress 进行检索,获得329 篇论文.在社区营造的内涵基础上,进行人工甄别,首先过滤掉与社区营造关联度低的论文,如仅将社区营造作为背景、一笔带过的文献且内涵实质与“社区营造”的主题词不符的研究论文;其次剔除新闻报道和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文献.经甄别,最终获得192 篇符合研究要求的学术论文.

(二)数据总体描述

“社区营造”主题每年研究文献可反映该领域受关注情况和研究发展态势.大陆社区营造研究分为3 个阶段:2003-2006 年为萌芽阶段;2007-2012 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社区营造萌芽阶段主要受到台湾影响,1994 年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提出的“社区总体营造”概念和计划,标志着台湾社区发展政策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取得明显成就,引起大陆学者展开相关研究;从2006 年开始,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 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民发〔2009〕165 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 号)等多个政策性指导文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得到初步发展;2013 年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乡愁”问题,使得“留住乡愁”成为全国关注的议题,社区营造相关研究得到飞速发展.

三、研究特征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期刊分布

期刊分布有助于了解社区营造的期刊发表状况,掌握研究领域动态以及为社区营造领域学者投稿提供指导.学术论文中期刊论文140篇、学位论文34 篇、会议论文18 篇,期刊论文占的比重比较小,主要分布在102 个期刊中.下表1 为发文在两篇及以上的前19 份期刊,共56 篇论文.数据显示:(1)期刊分布分散,尚未形成论文发表期刊群;(2)核心期刊缺乏,研究深度尚待提高;(3)旅游领域类期刊较少,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不足.19 份期刊中建筑科学类期刊11 份,占58.9%,相比之下,建筑科学类期刊较关注社区营造.而旅游类期刊较少涉及社区营造相关研究,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有待深入挖掘.

(二)学科领域分布

本文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学科领域科目划分依据,由下表2 可知,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TU98-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与“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学科领域.

研究发现,社区营造研究主要分布以下4个学科领域:① “社会学”领域包括C916、C912、C911 分布最广,主要从社区内在关系进行社区营造研究,更多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② “建筑科学”领域包括TU98、TU8、TU-0、TU2 分布最为集中,建筑科学领域研究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以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及解决系列问题为最终目的;③衍生性很强的“经济类”领域包括F59、F127、F29、F32,主要研究社区营造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以及产业经济发展对社区营造的要求,社区营造与旅游经济的关系研究最受关注;④关系密切的“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领域,主要研究科教文卫方面推动社会营造的进程以及社区营造过程中科教文卫改善的双向研究.

(三)核心作者分析

经统计,192 篇论文署名的作者共270,社区营造研究合作度为1.4,两个作者的论文47 篇,三个作者的论文15 篇,4 个作者只有1 篇,相对来说比较低,即目前关于社区营造的合作研究不多,缺乏合作交流,跨界研究更是稀少.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群发文阈值Mp = 0.749× (其中Npmax 为最高产作者发文数).据此统计,马巧慧发文量居首位,为3 篇,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等;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1.3 篇,按照取上限整数的原则为2 篇.不难发现,目前大陆在社区营造方面缺乏研究深度,相关研究专家不多,未形成专家领域,尚有较大研究空间,开拓性很强.表3 列出了大陆研究社区营造的核心作者.以上12 位核心作者,列出研究机构团队以及研究方向,为学者的合作研究提供参考指导,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核心作者分布可知,除马巧慧一人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其他学者皆为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等学科学者,旅游学者对旅游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关注较少.

(四)机构及区域分布

图2 列出了大陆社区营造研究领域文献数在3 篇以上的15 个研究机构.由于研究机构下一般含有多个单位,为方便统计,将各研究单位统一以一级研究机构表示,防止下面的各个研究单位合作而导致统计数量虚高.如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和中南大学法学院都统一为中南大学.通过图2 得出,(1)高校机构是大陆社区营造研究的主要力量,部分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业机构也参与研究(图中并未体现).(2)一方面,研究机构涉及较多,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研究;另一方面,表明当下社区营造开始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前景广阔,(3)社会营造的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分布比较一致.其中研究机构中最多是华南理工大学,其次是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而这4 所大学无疑都是大陆建筑学科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因而与期刊分布分析结果相呼应,大陆对社区营造关注度最高的是建筑类学者,主要从建筑科学角度进行研究.

论文区域分布以省份为单位(社区营造相关研究不多,所以选择较大的省份单位,包括直辖市),方便进行研究比较及空间分析.为防止论文统计上的虚高,一篇论文中同一省份的不同研究机构仅统计一次.统计结果如图3 所示,目前大陆在社区营造研究上地区差异性明显,社区营造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中部高校较多的省份,其中以东南部沿海与直辖市最为集中.造成社区营造研究的空间论文区域分布以省份为单位(社区营造相关研究不多,所以选择较大的省份单位,包括直辖市),方便进行研究比较及空间分析.为防止论文统计上的虚高,一篇论文中同一省份的不同研究机构仅统计一次.统计结果如图3 所示,目前大陆在社区营造研究上地区差异性明显,社区营造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中部高校较多的省份,其中以东南部沿海与直辖市最为集中.造成社区营造研究的空间上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直接受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影响,其中排名最靠前的广东省(29 篇)有华南理工大学(13 篇)、广州市社科院(4篇),排名第二的上海有同济大学(8 篇),不难看出,排名靠前的省份及直辖市,高校众多,科研力量强大;②与期刊分布直接相关,通过上面期刊分布研究可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建筑类及综合性期刊众多,在投稿研究中占有一定优势;③与地区经济密切相关,社区营造本身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改善生活品质,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社区营造进程快,而现实的实践需求将直接推动社区营造的研究发展;④受到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影响,目前不少大陆的学者(陈振华,2014;李鑫毅,2007;刘东兰,2011;田野,2006;梁艳,2015;张婷婷,2015)直接以台湾社区营造为例,进行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学习社区营造经验,因此大陆社会营造受台湾影响明显,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临近,交流比较多,在社区营造研究上进程快.

四、文献主题内容计量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本文通过Notoexpress 将192 篇文献的题录导出到TXT 文本中,再将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复制到文本中,为了减少错误率及研究需要,进行人工分词,然后通过ROSTCM6 软件进行词频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整体来看,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建设、社会关系、产业经济、科教文卫4 个方面.其中社区建设涉及社区规划、旧城更新、乡村建设等方面,也包括历史街区、社区空间、创意社区、城市社区的规划发展,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造更新,创造更好的宜居环境;社会关系主要围绕着公众参与、社区参与、交往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内部存在一个复杂关系网络,社区的社会关系会直接影响到社区营造的开展;产业经济研究包括社区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社区营造过程中需要培养社区产业经济,为社区居民提高经济收入,同时经济产业也会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而科教文卫研究包括社区精神、终身学习、生态文明等研究,社区营造更多是为了凝结社区民居共同意识,打造社区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以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发展.社区营造就是为了探索一条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 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的道路.

(二)主题领域总结

通过关键词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大陆社区营造相关研究成果分划为社区建设、社会关系、产业经济、科教文卫4 个方面.

(1)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社区民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杨瑛(2000)、姚远(2008)、邓奕(2008)、王羽(2012)等人主要从社区营造视角思考和探讨城市更新、居住社区改造、灾后重建、城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区营造中一个复杂影响因素,牵连很广,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顾晓伟(2007)认为“社区参与”与“居民自助”机制是旧城更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对社区参与机制进行研究,张明珍(2011)认为通过与NGO 机构、当地村民等的协力合作,探寻乡村地区NGO 模式下的社区营造模式,此外郭瑞坤(2007)对社区培力机制进行研究.

(3)产业经济.产业经济是社区营造的研究重点,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社区产业经济的研究重点,而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傅利平和蒋依娴(2015)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互动发展模式进行研究,而吴明儒(2011)以社区经济为导向分析社区发展历程,许平(2007)提出通过创意城市与设计的文化认同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而社区旅游产业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余向洋(2005)从古村落社区旅游等角度讨论社区营造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等,马巧慧(2011、2015)提出社区营造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并进行乡村社区休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还有不少学者从社区营造视角来研究旅游发展模式(储德平、郑耀星,2012;王淑佳,2013;王庆,2014;庄金娇、马丽卿,2015);郑健雄(2007)等以社区营造切入海峡两岸观光节庆活动效益比较研究.此外孙洁(2014)、徐真真(2015)在社区研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结合,探索新的社区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4)科教文卫.社区营造与科教文卫关系密切,科教文卫方面的提高本身就是社区营造的一部分.其中社区文化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杨小月(2015)、李天舒(2015)、杨济亮(2015)研究了社区总体营造对传统文化资产的传承与保护,吴赢(2014)以社区营造的视角进行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建构,而罗康隆(2015)提出苗族社区的营造, 其实质是乡村权威的建构与文化自觉的过程.李正连、王国辉(2015)进行了社区营造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研究,谭(2015)提出以教育为契机进行社区营造,并进行文化遗产保育.而姚湘宜(2015)提出通过社区营造来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唐裔、姚海静(2013)对社区环境设计进行研究.

五、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展望

(一)宏观层面

国家级科学基金,代表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研究前沿,具有鲜明的学术导向性和权威性.以“社区营造”为项目名称,分别在国家社会科学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进行检索.到2015 年为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社区营造的基金项目,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仅有1 个基金项目,是2015 年社会学的基金项目《中国城市社区合作共治的公共性困境与社区营造研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可见,社区营造研究尚未引起国家充分重视,直到近年来,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促进社区营造研究进展,但国家对于社区营造的关注聚焦在社会学领域.

宏观上,旅游业是国家战略,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随着旅游不断发展,旅游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如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旅游空心化、旅游文化丢失等问题,都和社区民居生活环境与品质存在密切关系,而社区营造过程中凝聚社区共识,配合社区营造理念的推动社区旅游发展, 使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 也让社区居民共同经营旅游产业;同时旅游可以为社区营造注入活力,社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使得文化、产业、经济得以复兴,盘活社区经济,优化公共生活环境.因此国家需要重视旅游发展与社区营造之间的关系,从旅游视角下进行社区营造能够带来新的突破,能够契合社区营造中的“人、文、地、景、产”中的文化、景观、产业发展,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为社区经济带来活力,既改善了社区环境也带来生活收入,而在社区营造又能解决旅游发展中产生的负面问题,因此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是双赢的选择,而国家旅游局则扮演着重要作用,需要进行行业与研究领域引导,将社区营造与旅游结合,为旅游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

(二)中观层面

①从社区营造学科领域、研究期刊分布来看.大陆的社区营造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与社会学领域,旅游经济类研究不多,并不在主要位置,目前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尚且不够深入.近年来,随着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社区营造与旅游发展结合理论探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开始关注到社区营造领域,从社区营造入手,研究旅游发展问题.但尚未形成代表性的核心学者群,需要科研机构与学术协会进行引导,推动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进一步研究.②从核心作者分析来看.目前旅游领域的核心作者只有一位,发文数3 篇,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研究纵深,此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多,跨学科研究存在一定难度,除了提高重视外,还需要加强学者合作,形成学者合作网络,旅游领域学者与建筑、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合作交流,促进旅游与社区营造的结合,提高研究深度.③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社区营造研究主要是在建筑企业中,旅游开发或规划公司相关研究较少,需加强旅游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旅游企业将社区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科研机构共同探讨研究,合作解决社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旅游视角下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

(三)微观层面

从大陆社区营造研究的关键词分析与主题领域总结来看,我国大陆社区营造的相关研究中,涉及旅游学科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缺乏深度.旅游发展结合社区营造是旅游转型升级,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弊端逐渐显现,社区营造的实践理念启发旅游发展模式变革;另一方面,旅游这一具有经济显性作用的产业,在多方位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推动了社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社区营造的部分作用.研究显示,目前学者们从旅游方面进行社区营造的研究比较宏观,缺乏指导实践的有效理论.旅游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需把握社会文化层面,抓住核心问题.同时还需要扩大研究领域,旅游这一综合体,其“行、游、购、食、住、娱”六要素嵌入在社区营造的“人、文、地、产、景”中,未来研究应基于旅游视角从多方面进行社区营造相关研究.

表1 研究社区营造的期刊分布(发文数≥ 2)

表2 研究社区营造的学科领域分布

表3 社区营造研究的核心作者分析(论文数≥ 2)

表4 社区营造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图1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统计

图2 社区营造研究的区域分布

参考文献

[1]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J].南风窗,2011(17):58-61.

[2]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2014(03):17-23.

[3]储德平,郑耀星,董厚保.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569-573.

[4]邓奕.灾后区域复兴的一种途径:“社区营造”—访规划师小林郁雄[J].国际城市规划,2008(4):53-56.

[5]傅利平, 刘元. 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营造互动发展研究——以台湾顶菜园社区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88-93.

[6]顾晓伟.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看我国旧城更新[J].现代城市研究,2007(4):48-54

[7]郭瑞坤, 谢政勋, 陈可慧. 台湾社区培力机制成效评估研究:以区域型培力中心为例[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06-230.

[8]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体”[J].日本学刊,2013(03):119-134.

[9]胡波.旅游社区原住民地方依恋对社区参与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10]蒋依娴, 王秉安. 传说文化创意与乡村社区营造模式探析——以台湾妖怪村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8-24.

[11]刘东兰.台湾省彰化县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37-40.

[12]刘晓春. 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J].民俗研究,2014(05):5-12.

[13]李天舒.市井文化视野下的台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14]李正连, 王国辉. 韩国的社区营造与终身学习[J].职教论坛,2015(06):60-63.

[15]罗康隆. 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自觉——以一个苗族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37-42.

[16]罗家德,帅满.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3(08):1-4.

[17]梁艳,沈一.台湾农村灾后重建中的社区营造及对大陆的启示——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5(05):116-119.

[18]马巧慧. 以“社区营造”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47-49.

[19]马巧慧, 郑晓庆. 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111-112.

[20]孙洁.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升级趋势与固化、耗散——来自上海百家园区的观察[J].社会科学,2014(11):50-58.

[21]唐裔. 社区营造——人文与自然的空间语言在规划设计中的融入与再生[J].中外建筑,2013(12):84-87.

[22]谭. 以教育为契机的社区营造“仓东计划”文化遗产保育实践[J].世界遗产,2015(09):22.

[23]王羽,李成章.日本小城镇的社区营造活动对我国村镇规划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2(3):91-94.

[24]王淑佳.社区营造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5]王庆. 基于地方特色资源的农村休闲旅游社区营造模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52-56.

[26]吴赢. 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建构——基于社区营造的视角[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01):76-81.

[27]吴业苗.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与实现路径——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中州学刊,2013(06):66-71.

[28]吴明儒, 刘宏钰. 以社区经济为导向之社区发展历程分析——以台湾三个自发型乡村社区组织为例: 首届社会建设论坛, 中国广东广州, 2011[C].

[29]许平. 创意城市与设计的文化认同——关于设计与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断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1):29-33.

[30]徐真真.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台湾莺歌陶瓷工业遗产旅游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172-173.

[31]谢登旺.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J] .社会文化学报(台湾), 2002,15:65-70.

[32]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J].中外建筑,2000(5):6-7.

[33]杨小月.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对文化资产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33-136.

[34]杨济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以闽江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1):111-118.

[35]姚远.日本市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76-77.

[36]姚湘宜.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J].现代妇女(下旬),2015(01):188.

[37]姚海静. 城市社区营造与当下水景观设计分析[J].安徽建筑,2013(05):13-14.

[38]余向洋.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J].黄山学院学报,2005,(05):42-44.

[39]张佩芳,王玉朝,曾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27(1): 42-45 .

[40]张婷婷, 麦贤敏, 周智翔. 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5(S1):62-66.

[41]张明珍.NGO 模式下的社区营造——以农户主导式永芝绿色乡土建筑实践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42]邹颖, 郑欣. 交往的发展——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4-46.

[43]庄金娇, 马丽卿.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42-43.

[44]郑健雄, 陈宛伶. 海峡两岸观光节庆活动效益之比较[J].旅游科学,2007(06):67-73.

Review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TouriBased on Bibliometric

RUAN Wenqi; LI Yongquan;SUN Jinjin

(College of Touri,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 byROSTCM6 and software of excel of, 192 community to create a research paper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ubject content. Study reveals community to create journals and subjectdistribution, core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point ofview, community to create a research division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cial relations, industrial economy,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ygiene in four aspects. Finally from the macro level and micro level researchprospect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ouri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needs national policysupport can promote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houses in the community,and can solv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from the medium level andneed to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association guidance, strengthen academic exchanges, promote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culture of tour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can seize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Keywords: Touri;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cial Relations; Industrial Economy;Culture and Education

研究述评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研究述评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