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金庸:武侠造梦着和他的文学江湖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武侠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金庸:武侠造梦着和他的文学江湖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仙逝,享年94岁.金庸留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其思想影响数代国人,影响力已远不止于文学.而他创办《明报》,执笔社评,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亦正是行如其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多半设定在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宋元清,英雄侠士们在壮阔的大时代抉择、抗争,揭示道义所在.

“那是金庸构筑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半是玄想,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金庸的小说里,你会遭遇许多的古怪和许多的美妙.”

缘起1931

“天上有几点亮晶晶的明星,好似烁亮的小镜子,在大黑布上闪闪地晃动.这时林中很快的跑出一个少女来,浑身穿着黑衣,姿态婀娜中含有刚健气,背负一剑,行走若飞,直向前面溪边走去.”

1931年,浙江海宁的八岁男孩查良镛读到他人生中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小说开头的黑衣少女方玉琴为父报仇,途中遇到师兄岳剑秋,两人珠联璧合,共同行侠仗义.《荒江女侠》融汇武侠打斗与儿女情长,在当时颇有开创性.作者顾明道最初计划写成中篇小说,由于在《新闻报》副刊连载时很受读者欢迎,临时改扩为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查良镛大开眼界,此后他又在期刊上读到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和《侠义英雄传》.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这些侠客故事寄托着民众除暴安良、振兴华夏的愿望.这也是作家们的自觉,《荒江女侠》的作者顾明道自述“余喜作武侠而兼冒险体,以壮国人之气”.平江不肖生本人更是支持革命家陈天华、参与北伐讨袁的进步青年.

即便是常写才子佳人故事的张恨水,也在1930年的小说《啼笑因缘》中,把多角恋女配角关秀姑设定为武艺高强、刺杀军阀的女侠.

1 931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查良镛的表哥徐志摩乘飞机时遇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几大社团中,徐志摩所在的新月社在创作上更关注艺术技巧和风格,如探索新诗的格律化,但是多数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现实关怀.徐志摩逝世后,新月社走向衰落,并在两年后解散.

1955年,查良镛开始用金庸的笔名写武侠小说,他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陈家洛,就是一位浙江海宁的翩翩公子,年纪轻轻便出任红花会总舵主,肩负着“反清复明”的重任.然而陈家洛性格善良,轻信乾隆皇帝,最终葬送自己的事业.徐志摩同样出身海宁望族,年少有成,被众人寄予厚望,却终因一份不切实际的感情付出生命代价.许多读者和研究者因此把徐志摩看做陈家洛的原型.

金庸从未回应过这个话题.不过,在《荒江女侠》与新月社之间,金庸的创作显然受前者的影响要大得多.金庸的1 5部武侠小说,多半设定在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宋元清,英雄侠士们在壮阔的大时代抉择、抗争,揭示道义所在.在这些小说中,金庸写到的反派人物时也笔含同情.《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一的云中鹤,恰好与徐志摩的一个笔名相同,“恶人”云中鹤尽管轻狂,却也在西夏搭救过轻生跳崖的王语嫣.

超越正邪

《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等作品使金庸得以在正邪对立之外拓展了武侠小说的内涵.金庸曾说:“武侠小说和其他小说一样,也应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金庸研究者严哓星认为,在《神雕侠侣》与《笑傲江湖》之间,金庸创造了一系列超越一般意义的“正邪”的人物.杨过曾叛出全真教,一度不顾民族大义,投到蒙古南征军中效力,还图谋刺杀“侠之大者”郭靖,已很难以一般意义上的正派人物去界定.《笑傲江湖》则以令狐冲、刘正风、岳不群等人为代表,更猛烈地冲击了一般意义的正邪之分.在神雕、笑傲之间,还有在正邪间“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张无忌,遭受命运捉弄被正派人士逼得走投无路的萧峰等形象.

金庸曾写道:“我初期写的小说,汉人王朝的正统观念很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红花会舵主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尽管陈家洛人物命运以悲剧告终,但他的汉人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秋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

在《倚天屠龙记》中,作为反派的武当派在张三丰带领下改邪归正,成为和少林齐名的门派.张无忌让邪教明教与六大门派和解,共同对付蒙古侵略.作为《天龙八部》的男主角,萧峰身上也出现了血缘身份和文化身份的冲突.韦小宝兼有红花会与朝廷的职务,整个历程都在两个身份中游离与平衡. 《笑傲江湖》的后记中,金庸称:“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学者陈平原曾概括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基本看法:武侠小说是娱乐读物;类型的高低与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武侠小说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有好有坏;有才华的作者能提高武侠小说的地位;“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到封笔时,金庸已有了15部作品,他将其中的14部书名各取一字作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970年,金庸开始全面修订自己的14部武侠小说(除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越女传》未改).此前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金庸说:“我修改的原则是故事的结果不变,人物不变,只是对一些前后矛盾的情节进行修改.”

最明显的变化,是金庸对原作中爱情故事的改写.在改写后的《射雕英雄传》里,他加入了黄药师和梅超风之间的感情纠葛.在《碧血剑》中,原本袁承志对青青一见钟情,非常专一,后被金庸改为袁承志被阿九吸引,甚至爱上了阿九.《天龙八部》的结尾,段誉并没有与王语嫣结成连理,而娶了木婉清、钟灵以及西夏公主的侍婢晓蕾.

王语嫣在离开段誉后,重新回到慕容复身边.

杨过与小龙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成了金庸改写动作后唯一的存留.金庸曾这样解释自己爱情观的改变:“现在了解人和事多一点了,知道世界上像小龙女和杨过一样的人太少了.比如袁承志对他女朋友青青,有三心二意,但最后也没变心.三心二意是现实中有的,完全没有反而不现实.人生最理想的是专一的爱情,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这样改更接近现实.”

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金庸说:“我的小说以前没有大的修改,现在要修改,跟进入文学史没有关系的.我的想法是,把以前小说里的错误进行改正,把留下的遗憾挽回,修改主要是围绕情节来进行的.现在感觉以前写的不怎么好,现在改得好一点也可能改得坏一点.后来思想比较成熟,感觉胡闹的地方就改了一下,删掉了一些.”

金庸曾对媒体表示,“我希望我的小说50年、60年以后人家还能看,我过世之后,100年后还能看.”

深入内地

金庸的小说来到台湾与大陆后,在两岸不约而同地经历了长时间的“地下”流通.1959年,台湾当局查禁了404种武侠小说,包括多部金庸小说,指其“颠倒历史,混淆是非”.为躲避审查,台湾书商更改书名,甚至将作者署名改为古龙.

直到1 970年代,金庸以《明报》创始人身份到访台湾,得到了高层礼遇,加上出版人的游说努力,当局才批准了《金庸作品集》的出版和报纸连载.

这个时候,金庸小说也悄然流入内地.作家丁华回忆,1976年春末夏初,一位在远洋轮上工作的海员有一套不全的旧版《笑傲江湖》,“将书借给我时,要求第二天上午必须归还,他们要出海”.

初读金庸,就是一本封面的盗版书,删减后的薄薄一本,封面画着一只怪兽.那时候他初中,放下书后睡不着觉,“漫漫长夜非常难熬”.

每天偷偷爬起来,借着月光继续看书.

“上世纪八十年初,大家都十几岁年纪,苦于无书可读,有什么书拿起来就读.此时能读到金庸小说,真是饕餮盛宴了.开始读金庸,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金庸江湖”网络版主刘国重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跟很多朋友交流过,多数是先看《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后来接触到小说原著,就一发不可收了.”

从1960年始,邵氏已经推出多部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著名导演楚原、张彻都曾执导,不过票房反响平平.反倒是电视播出的几部改编版本,收视大好,在重拍《射雕英雄传》前,无线电视对香港观众做电话调查,结果显示20%观众看过原著,70%对改编表示赞成.无线还举办了“理想黄蓉形象”选秀,由金庸的好友倪匡、导演徐克、楚原、杜琪峰等人担任评委,从中选出了演员翁美玲.这部1983版《射雕英雄传》引进内地后,最终轰动一时.

金庸在此之前已经两次到访内地,198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副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谈论了中国当前的若干问题”.

1 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也推动了曾经作为“通俗文学”受到压制的武侠小说,以“香港文学”的角色获准公开进入内地.这一年,全部作品在内地正式出版.1985年,金庸小说在中国内地销售超过四千万册,这还不包括无法计数的盗印.

迄今为止,由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超过1 00部.尽管绝大部分让金庸不满意,他对此的态度是:“我不反对把我的书拍成电影电视.观众看完戏,反而有兴趣再看书,会有更多人去看书”“就我自己去拍,亦不可能拍得理想的”“所以要改便改好了,我不会反对”.由于欣赏导演张纪中“有侠客之气”,金庸把《笑傲江湖》版权卖给电视台时,只收取了一元钱.但他对拍出的结果不满,下一部《射雕英雄传》卖了72万元,“后来看他们还算忠实原作,我就拿出1 0万元送给了编剧和导演”.

如今被奉为经典的1983版《射雕英雄传》,金庸本人并不喜欢.“83版的大家都说好,我特地买了一套来看,没觉得好啊.这里面有回忆的问题……自己的回忆总是美化事情的,大家喜欢翁美玲,是因为回忆特别美.”

许多年后,83版编剧张华标对人言,“其实我是有歉疚……改得是太通俗化也确有扭曲原著的地方,我并不认识金庸先生,不然会向他说一声对不起.”

影视剧使金庸作品更加受到普罗大众的青睐,但关于金庸小说的雅俗之争,也从未休止.作家王朔曾经评价,“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金庸刊文做出了礼貌的回应,“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学者钱理群第一次被学生提问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感到吃惊,“这或许只是年轻人的青春阅读兴趣,是夸大其辞的”.直到有一天他精神苦闷,无意中拿起金庸小说,“没料到拿起就放不下”.《倚天屠龙记》中“生亦何苦,死亦何欢,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一句让他有如雷击,自己添上了一句,“怜我民族,忧患实多”.

“对这样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文学史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能够视而不见,摈弃在外吗?”钱理群在一篇评论中写道.

有人批评梁羽生和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两大名家”,只给读者提供娱乐.金庸发表文章回应,反对把“梁金”相提并论,他认为梁羽生是“文艺工作者”,而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人”.“写这种小说,自己当做一种娱乐,自娱之佘,复以娱人.”

梁羽生在英国一家餐馆偶遇数学家华罗庚,华曾一语中的地告诉他:“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

对于自己的小说广为流行,金庸的解读是,“我觉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侠小说比较根据中国的传统来着手.……武侠小说,一方面形式跟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类似,第二它写的是中国社会,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是非善恶的观念,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基本想法没有很大改变.”

刘国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说是从金庸小说学到了‘侠义精神’,那就夸大了.至少,尽量不做坏事,要做好人,这一点,金庸小说确是影响了很多人.” “出海’ 金庸小说最初远播海外是在东南亚,甚至早于中国内地.1950年代末,金庸小说在香港报刊上连载后,在东南亚就有大量译本面世.

印尼文译本大受官员至民众的欢迎,带动了印尼本土的武侠小说写作.泰文的“射雕三部曲”则从1 958年至今已经出版了四个译本,再版数十次,书名译作《玉龙》.越南有一则流传已久的段子,称曾有南越政府议员在议会吵架时,用“岳不群”“左冷禅”互骂.

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的金庸讣闻中写道:“在新加坡,即使是没有读过金庸原著的电视迷,大概也熟知他钟爱的那些人物,”

由于文化的相近,金庸在日韩也大受欢迎.正式获得授权之前,已有十二家韩国出版社盗译了金庸小说,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朴宰宇曾说,“十多年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在韩国卖出总部数号称是100万部.”

1996年,金庸与日本德间书店签约,很快推出了《金庸全集》及多部小说译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冈崎由美是其中一位译者,作为多年的金庸迷与研究者,她曾说,“尽管日本读者未必可以明白金庸作品中的诸多武功招式,但也觉得武功名称富有诗意,相比武打场面的描写,日本读者普遍对于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更为感兴趣”.

最早的英文译本出现在1993年,这本《雪山飞狐》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发行,香港学者莫锦屏翻译.英国媒体人晏格文曾担任路透社亚洲区编辑,他用十年时间翻译出版了《书剑恩仇录》.汉学家闵福德为这本书做了审订,随后几年,他又组织翻译了三卷本《鹿鼎记》.他说,“那是金庸构筑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半是玄想,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金庸的小说里,你会遭遇许多的古怪和许多的美妙.”

相较于在东方和华语世界,金庸作品在西方的传播显然无法比肩.英译本数量尚少,2004年出版的法译《射雕英雄传》试印1000套,六年后仍未售完.金庸在一次北大演讲中说道,“我的小说翻译成东方文字,如朝鲜文、马来文、越南文或泰文都相当受欢迎,但翻成西方文字就不是很成功,因为西方人不易了解东方人的思想、情感、生活.”

西方推广者倾向于把金庸放入西方文化进行类比,帮助读者理解.例如,晏格文在译序里写,“金庸创作的人物已然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好比狄更斯《雾都孤儿》的主角奥利弗·特威斯特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一般.”法国驻港领事孟嗣德则说,金庸先生是“东方的大仲马”.

《纽约客》在2018年的一篇报道中如此介绍金庸:其作品在华语世界的文化流行程度大约等于“哈利·波特”与“星战”之和……金庸将江湖交织融贯于中国历史,这就像是托尔金把自己的创造力带向了查理曼时代的欧洲.

六神磊磊认为,金庸小说在海外影响力不如国内,原因之一是缺乏精品译本,“翻译里毕竟会损失掉很多的美”.

美国华裔赖静平创立了武侠小说翻译网站“wuxiaworld,他笔名为“任我行”,尝试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就是金庸的《天龙八部》.他时常卡在“修罗刀”这样的词上,花几小时翻查字典.仅枯荣大师和鸠摩智在天龙寺前的一段对话,他整整翻译了两天.当译到乔峰被赶出丐帮,他“永远地放弃了”,“太难了”.

在这些国外文学社区里,业余译者的热情是层出不穷的,志愿者们已经翻译完了金庸的十四本小说.

金庸愿意把金钱与精力投入于支持外语翻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马家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个作家非常在意自己的作品,觉得你们研究得不够,假如你们愿意花时间精力想去研究,我当然支持了,我又有财力,又有能力,又有影响力.我觉得这是金庸做人的认真.”

2005年,剑桥大学校长爱莉森·理查德女士阅读了《鹿鼎记》英译本,十分赞赏.在她的引荐下,金庸获颁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名衔.此时金庸已经81岁,他主动提出赴剑桥攻读普通的博士学位,“我到剑桥求学并非为了学位,而是感到本人的学问不够”.

金庸小说最新的英译本在2018年2月出版,这本《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在亚马逊书店获得销售冠军.出版人告诉媒体,英语国家这么晚才发庸,“真的太不可思议”.

从武侠立报到政治办报

金庸毕生的职业是一位报人.他在传媒界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如今在香港最具声望的报纸之一一一《明报》.1959年,金庸与他的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当时还只是一张对开小报.创办初期,《明报》的销量在干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传说有一段时间金庸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据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著名小说家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前三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分别连载于《新晚报》和《香港商报》,广受欢迎.他的“御用画师”董培新对记者回忆,《射雕英雄传》在《香港商报》连载时,编辑不用看也知道一个错别字都没有.因为金庸的稿子一到,20多名排版工都争相传看,等于“义务校对”了20多遍.

在《明报》创刊号上,金庸开始连载《神雕侠侣》.随着小说情节渐人佳境,读者热情也越来越高.董培新很多次去报社拜访金庸时,都会看见这样的场景:金庸伏案奋笔疾书,写满半张纸就撕下来,交给等候在桌旁的工人去排版,再埋下头去接着写下半张.而报社外,《明报》的广告客户已在翘首以盼,他们根本等不及报纸印刷,想出了报样就拿来先睹为快.读者更是每天都早早地去报摊上排队,等着《明报》开卖.《明报》就这样站稳了脚跟.

以武侠小说起家的《明报》最初的风格被定位于“声色犬马”,直到1962年才彻底改变,成为一份面向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报纸:

“”期间,内地“武斗”如火如荼,香港也在1 967年爆发“六七”,同样是打砸抢烧.《明报》反对“”,金庸于是成了“汉奸”、“走狗”、“豺狼镛”.后来,“武斗”发展成,金庸位列一个5人名单的第二位,列第一位的电台播音员林彬,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往车里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了.见此情形,金庸只好远赴瑞士避难.

由于贴近政治,金庸在多年的《明报》社评里,谈到过中国的许多领导人.在他眼里,就是郭靖式的民族英雄.他说:“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而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托人从香港带回了金庸小说,很可能是内地最早的金庸小说读者.1981年7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金庸,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又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1985年,金庸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次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他宣布辞去该职务,并卸任《明报》社长.1 993年3月,金庸再访北京,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接见.回港后,他卸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次年辞去名誉主席职务,正式退出《明报》事业.1 995年,金庸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7年香港回归后,金庸功成身退,不再过问政治.

与老友的半世纪交情

金庸笔下的大侠,多是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重情重义之辈:而金庸本人也是广交朋友、老少忘年.其中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与他可谓“以画相交”,他就是著名画家董培新.跟记者聊起与金庸长达半个世纪的交情,董培新时不时开怀大笑,他眼中的金庸实在别有一番趣味.

董培新第一次听说金庸时,只有15岁.“那时刚从广东移居香港,常听广播,听的是当时红遍香港的《书剑恩仇录》.我一听立马就被迷住了,哪天要是没听到就茶不思饭不想.但广播每天就播一点,很不过瘾,我就四处借金庸的书来看.”

1958年,董培新开始为《新报》的武侠小说画插图.次年《明报》创办,金庸非常欣赏董培新的插图,便想把他“挖”过来.由于刚工作不久,“不好意思那么快走”,董培新婉拒了这次机会,但因此和金庸成了朋友.第一次去拜访金庸先生,见他“细长眼睛,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不笑的时候显得特别严肃”,董培新有点紧张;但金庸一开口,居然是:“有空到我家去打牌.”

董培新成了金庸家的常客.“金庸先生本性极活泼,喜欢热闹,他每周都在家中设牌局,邀请朋友们来打牌.他又好,我们的钱都被他赢去了.他会请大家吃饭,还买礼物哄输钱的朋友开心.朋友们在他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可以随便胡闹,金庸先生从不生气.朋友里数倪匡最能闹腾,金庸先生跟他很要好.”

虽然私交甚好,但从未给金庸小说画过插画,一直是董培新的遗憾.2004年,董培新要在广州、澳门和香港举行画展,多年的愿望再次萌生出来.“我画了张‘古墓中的小龙女与杨过’寄给金庸先生,表达了想用中国画的形式来为他的作品画插画的想法.”很快,金庸回复了他5个字:“放心去画吧”.

画展来到香港时,金庸亲自参加,他虽然当场未做什么评价,但足很高兴,一张一张仔仔细细地看.

画展之后,董培新就开始专职创作金庸作品的插画.他最近一次见到金庸,是在2010年年底,“仍然是那个喜欢热闹的老头,还是喜欢喝酒.他是懂酒的人,懂得品味”.

过了耄耋之年的金庸惜墨如金,说得也少了,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平和的笑容.如今这段华丽人生告别,他就如他笔下的英雄,曾经策马奔腾轰轰烈烈,待到走过沧桑,将红尘看遍,最后隐于江湖,作别人间.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武侠论文范文结:

适合武侠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武侠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武侠故事杂志

2、武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