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生代农民工综述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民工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新生代农民工综述

王亚飞①,夏云慧②

(①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 芜湖,241000 ②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的热点.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群体特征、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研究 综述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已经超过一亿人,已经取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也加大了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研究

农民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国社科院张雨林在1984年首次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这一同质性较高的群体出现代际间的变化,导致群体间许多特征的不同,王春光由此最早倡导把农村流动人口区分为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和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虽然王春光没有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但他倡导的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区分的观点却被继承和发扬.

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之上,从年龄方面对新老农民工进行区分,虽然具体年龄阶段学者们还有争议,但基本都认可以下观点: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具有农村户籍,年龄在16岁以上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徐莺,2010;闫凤武,2011).但在年龄阶段的上限上,不同学者观点差异较大:从给新生代农民工定义的年龄上限为25岁(周莹,2009)到给新生代农民工定义的年龄上限是35岁(彭国胜 2008).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的.

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新生代农名工一词作为正式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文件中,有力刺激了学界对新生代问题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2010)把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异地以非农业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研究

由于时代背景、成长阅历、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群体特征上具有了新的特点.表现为:1、文化程度较高.第一代农民工多为初中以下学历,而新生代农民工以初中或高中为主,年纪较小的农民工甚至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王春光,2001).2、职业期望高.第一代农民工多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务工动机就是为赚钱养家,职业期望值很低;而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工动机多为发展,有较高的职业期望.3、生活期望高.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父辈具有更高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何绍辉,2009)4、忍受力低.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较低,忍受不了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周莹,2009).5、以未婚为主.第一代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已结婚,甚至务工之前就已经结婚,而新生代农民工以未婚为主.6、身份认同模糊.第一代农民工多以农村人自居,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份定位具有双重性、边缘性和摇摆性(刘传江,徐建玲,2007;张祝平,2011).7、法律维权意识增强.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犯时或者忍气吐生或者暴力维权,新生代农民工会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闻英,2011).8、城市融入意愿较强.第一代农民工由于熟悉农村和农业生产,对农村有较深的感情,具有落叶归根的心理,务工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对城市持过客心理;新生代农民工较少具有较少的务农经历,对农村缺少较深情感,意愿从事非农生产,对安居城市具有较高愿望(魏晨,2006;简新华,黄锟,2007).

3.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研究领域

(1)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受制于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融入现状并不理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许多障碍(栾文敬,2012;张祝平,2011).以至于有学者在描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时用“半城市化”来形容(王春光,2006).之所以出现这种融入难的情况,原因很多,研究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学者们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干预等措施.

相关研究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建议对策.但需要指出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不仅仅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心理上融入城市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后续研究可以加深对此问题的探讨.

(2)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研究

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SCL-90对其整体心理健康的描述分析,相对来说对心理健康某一维度的研究较少.综合学者观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状况不容乐观,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更需要得到关注(钱胜,王文霞,王瑶,2008).新生代农民工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自卑心理、排异心理、逆反心理和孤独等(罗贻琳,龚岱辰,2015).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制度壁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设立专门机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和干预;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进行积极自我调节,改变不良认知.

(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体验(王毅杰,倪云鸽,2005).研究者们主要从身份认同、未来归属、城市以及乡土认同四个方面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郭科,陈倩,2010).结果均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表现出明显的模糊化倾向.其身份认同在“扎根”与“归根”之间摇摆,表现为钟摆身份(何绍辉,2008);其未来归属感定位模糊,缺乏对未来清晰的规划,对前途比较迷茫(魏晨,2006);乡土认同呈消极状态,对城市具有融入的愿望,但对城市的认同感依然较低(郭科,陈倩,2010).

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者在解释这种认同危机时倾向于立足宏观的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结构,从个体自身探讨的较少.

4.对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建议

首先,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关注的出发点大多是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出发,从心理层面上对其的关注相对较少.后续研究可以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去审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目前研究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多从问题范式出发,对其持悲观取向,着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与社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与危机,忽视了其中积极的一面.最后,2009年以后,学界虽然加大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但研究方向比较分散,需要深化.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1(5):63-67

[2]徐莺.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辨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880-17882

[]闫凤武. 齐齐哈尔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8:937-939

[3]周莹. 青年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际比较研究——基于W市调查案例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3:54-58

[4]彭国胜.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阶层认同——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J]. 青年研究,2008,01:18-26

[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江苏纺织,2010,8-11

[6]何绍辉. 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与思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5:64-69

[7]刘传江,徐建玲. 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1:6-10

[8]张祝平.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入:浙江两市调查[J]. 重庆社会科学,2011,02:59-65

[9]闻英.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实证分析——基于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的视角[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3:34-38

[10]魏晨.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06-109

[11]简新华,黄锟. 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6:1-6

[12]栾文敬,路红红,童玉林,吕丹娜.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综述[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8-54

[13]钱胜,王文霞,王瑶. 232名河南省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4:459-461

[14]罗贻琳,龚岱辰.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65-68

[15]王毅杰,倪云鸽. 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 苏州大学学报,2005,02:49-53

[16]郭科,陈倩.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8-50

农民工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农民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